...書法|禮記·曲禮上|禮記·內則|論語·為政|成童|草書

2021-01-08 騰訊網

最近

年齡、女性為題材的

《乘風破浪的姐姐》

《三十而已》《二十不惑》

等綜藝、電視劇熱播

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而立」「不惑」等

對年齡的稱謂

從古代沿用至今

簡直太美了

一起來了解了解

盤點古人對年齡的稱謂

小兒初生之時。

襁褓

指不滿周歲的嬰兒。《後漢書·桓鬱傳》:「昔成王幼小,越在襁褓。」

牙牙

指1歲。牙牙,象聲詞,嬰兒學語的聲音。袁枚《祭妹文》:「兩女牙牙,生汝死後,才周晬耳。」

孩提

小孩在2至3歲之間。《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朱嘉注曰:「孩提,二三歲之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垂髫

指古代兒童下垂的頭髮,後以「垂髫」泛指兒童時期。《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始齔(chèn)

男孩8歲,女孩7歲。換牙時期,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也泛指童年。《愚公移山》:「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

總角

指8、9歲至13、4歲的少年。「總」為束髮的意思,古代幼兒頭髮紮成小髻,向上分開為兩角狀稱「總角」。《詩經·衛風·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九齡

指兒童9歲。

黃口

指10歲以下兒童的年齡。《準南子·把論訓》:「古之伐國,不殺黃口。」

幼學

指10歲。也稱外傅之年。《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10歲代稱。

金釵之年

女子12歲。《河中之水歌》:「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

舞勺之年

一般指13至15歲。「舞勺」為古代兒童所學的一種樂舞,後用作年齡的代稱《禮記·內則》:「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

豆蔻

一般指女子13、4歲。杜牧《贈別》:「聘聘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及笄

女子15歲。又稱「笄年」,意思是說已經到了可以盤發插笄出嫁的年齡。《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醴,稱字。」

舞象之年

一般指15歲以上。「舞象」為古代成童時所學的一種樂舞,後用作成童的代稱。《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

二八

指16歲。古文人把瓜拆分為兩個八字以紀年。

破瓜

指女子16歲。

碧玉年華

指女子16歲。

弱冠

指男子20歲。古代男子20歲舉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左思《詠史》:「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桃李年華

指女子20歲。陸遊《梨花》雲「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佔年華。"

花信年華

指女子24歲。

而立

指30歲,也稱「而立之年」。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

始室

指30歲。《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壯

指30歲。

半老徐娘

指女子30歲。劉禹錫有詩云」花作嬋娟玉作妝,風流爭似舊徐娘。」

強仕

指40歲。《禮記·曲禮上》:「四十曰強,而仕。」

不惑

指40歲。《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指人到了四十歲,便志強學廣,能遇事明辨不疑慮。

知非

指40歲。《淮南子·原道訓》:「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意思是人到了五十歲,才知道以前四十九年的錯誤。

知天命

指50歲。《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

半百

指50歲。杜甫《暮歸》:「年過半百不稱意,明日看雲還杖藜。」

耳順

指60歲。《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

花甲

指60歲。古代以幹支紀年,六十年為一循環,周而復始,後稱年滿六十為「花甲」。

指60歲。

古稀

指70歲。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喜壽

指77歲。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指7、80歲的年齡。曹操《對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傘壽

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中壽

指80歲以上。

米壽

指88歲。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此外,還含有年事雖高,但食慾旺盛之意。

上壽

90歲為上壽。

白壽

指99歲。百少一為九十九,故借指99歲。

期頤

指100歲。《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茶壽

指108歲。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歲。

雙稀

指140歲。古稀指70歲,因此雙稀是70歲的兩倍140歲。

相關焦點

  • 2020屆高考「立德樹人」寫作素材分類積累系列之十:《禮記》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成書於漢代,據傳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所作,為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禮記》四十九篇,始於《曲禮》,終於《喪服四制》。《禮記·曲禮上》【譯文】遇見財物,不要隨意佔有;遇到危難,不要隨意逃避。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譯文】玉石不經過雕琢,不能成為有用的玉器;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懂得事理。4.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
  • 《三字經》第十六章:要從商丘睢陽區的戴聖所編的《禮記》談起
    《三字經》第十六章:要從商丘睢陽區西漢時期的戴聖所編的《禮記》談起,因為《三字經》第十六章所說的就是《禮記》中收錄的《大學》和《中庸》這兩部經典。《禮記》又叫《小戴禮記》、《小戴記》,為什麼這麼叫呢?因為《禮記》是是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戴聖就是被稱作的「小戴」的,其叔父被稱為「大戴」,裡面內容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所作,比如本章《三字經》的《中庸》就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所做,《大學》是孔子的門生曾子所著。
  • 小男孩取名:10個簡單好聽的《論語》小男孩名字,簡直是人見人愛
    《論語》全書的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作為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著名思想家朱熹將《論語》和《孟子》以及《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合編為「四書」,與「五經」並列。
  • 沈鵬書法潤格不俗!一幅4尺草書拍出495萬,我的天!
    所以看沈鵬先生的草書,你會發現,幾乎與歷代草書大家的作品完全是兩種面目,不是王羲這的章草味,也不是蘇東坡的今草味,更不是懷素張旭王鐸的狂草味,而是與眾不同的「沈草」味。呵呵,我把沈鵬先生的草書說成是沈草,是因為實在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草體來描繪沈鵬草書的樣式。他寫的草書,就是他創造的新形體,這對於草書在當代的新發展,功績不可磨滅。
  • 禮記四大靈獸:春麟、夏鳳、秋龜、冬龍
    《禮記·禮運第九》卷四說:「麟、鳳、龜、龍謂之四靈」。註:麟為百獸之長,鳳為百禽之長,龜為百介之長,龍為百鱗之長。 關於四靈,古時有這樣的說法:四靈配四時,即春麟、夏鳳、秋龜、冬龍,取四時。而在四靈之中以龍為長,其中龍能變化、鳳知治亂、龜兆吉兇、麟性仁厚。
  • 書法中的標準草書是什麼?它有什麼實用意義?
    標準草書為現代著名書法家于右任先生所制訂。鑑於歷代草書形體各異,難以辨識,為方便應用,于右任提出了「易識、易寫、準確、美麗」的草書原則,在吸收傳統草書的基礎上,不拘泥於舊的模式,運用博採、約取、廣汲的方法,依據草書點畫結構及造型規律,將形體多變的草字定型歸類,整理出具有代表意義的草書符號,舉例注釋。在他倡辦的標準草書社的同事支持下,於1936年6月在上海編訂出版了《標準草書·千字文》。
  • 它是世界上第一隻大熊貓的發現地,以竹筍為特產,縣名出自禮記
    寶興縣,隸屬四川省雅安市,1929年建縣,取《禮記·中庸》篇中的「寶藏興焉」之意命名,乍一看普普通通,實則歷史悠久的寶興,縣名也如此別致、附庸風雅。作為世界第一隻大熊貓發現地和第一隻大熊貓模式標本產地,寶興有著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中國綠尾虹雉之鄉」、「中國民間藝術(石雕)之鄉」等稱號。
  • 《論語》「君子不器」,這句話什麼意思,其中的「器」是指什麼?
    「子曰:君子不器」,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為政「為政」是什麼呢,就是去做官孔子說學而優則仕嘛,你的學識足夠豐富,就應該走向仕途,因此古代讀書人也把學而優則仕當作人生的終極目標。《論語·為政》篇講的什麼呢,簡單明了地說就是求官、為官的基本原則,一言以蔽之——「以德為政」。那好,我們知道為政的意思,就好理解君子不器了。君子君子一詞,最先的意思是君王的兒子,但後來在詞彙的發展過程中,君子一詞被賦予了道德層面的含義。
  • 從胡抗美、呂金光師生書法聯展看到:呂金光草書的「勢」與「韻」
    現為四川大學書法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四川省學科學術與技術帶頭人,中國書法家協會草書專業委員會委員。多次擔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全國書法篆刻大展評委。書法作品共入展獲獎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重大書展四十餘次。
  • 700年前的一幅「墨寶巨珍」,這麼美的草書,在整個書法史也罕見
    鮮于樞草書《石鼓歌》我們都知道元朝的書法大師趙子昂,其實趙子昂的書法成就跟他的指點是分不開的,趙子昂曾經這樣評價他的書法自此之後,趙子昂的書法才回歸晉人,才開始舉起了一面「復古」的大旗。元代的書壇有兩位「巨擘」,一個是趙子昂,另一個是鮮于樞,他們兩人被譽為書壇「二傑」,從整個書法史來看,趙子昂的綜合水平高於鮮于樞,而草書水平則遠不如鮮于樞。
  • 書法界傳來喜訊,一幅唐代草書在敦煌問世,其價值無法估量!
    1900年,王道士在無意間開啟了敦煌藏經洞,這一人類文明的寶庫,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其中數量最多的乃是唐代人抄寫的經卷,這些經卷是極為寶貴的書法作品,只可惜在上個世紀絕大部分已經流落海外。唐人《草書法華經》長卷比如鍾紹京為玉真公主抄寫的道家經卷《靈飛經》,比如劉弘珪為武則天抄寫的小楷《金剛經》。
  • 為您介紹唐代兩位草書「大家」
    不學習書法的朋友可能對這一行的名人無動於衷,就好比不研究微觀物理的人總說楊振寧的私生活。書法這行,即便是沒有一點基礎,也知道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再往深了一點說,知道他們是唐代人,唐代不同於秦漢,行、楷、隸、篆,各家爭鳴。
  • 廢紙千張,他的兩件作品入書法國展,楷書古樸、草書奔放
    在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上,湖北書法家陳逸兩件作品入展,一件楷書作品,一件草書作品,展示出多種書體的創作實力。局部陳逸入展的楷書作品為小楷,取法鍾繇,並融合了二王小楷的元素。陳逸12屆國展入展草書作品陳逸入展十二屆國展的草書,是件巨幅作品——用的紙張是8尺整紙的高檔蠟染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