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以年齡、女性為題材的
《乘風破浪的姐姐》
《三十而已》《二十不惑》
等綜藝、電視劇熱播
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而立」「不惑」等
對年齡的稱謂
從古代沿用至今
簡直太美了
一起來了解了解
盤點古人對年齡的稱謂
度
小兒初生之時。
襁褓
指不滿周歲的嬰兒。《後漢書·桓鬱傳》:「昔成王幼小,越在襁褓。」
牙牙
指1歲。牙牙,象聲詞,嬰兒學語的聲音。袁枚《祭妹文》:「兩女牙牙,生汝死後,才周晬耳。」
孩提
小孩在2至3歲之間。《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朱嘉注曰:「孩提,二三歲之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垂髫
指古代兒童下垂的頭髮,後以「垂髫」泛指兒童時期。《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始齔(chèn)
男孩8歲,女孩7歲。換牙時期,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也泛指童年。《愚公移山》:「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
總角
指8、9歲至13、4歲的少年。「總」為束髮的意思,古代幼兒頭髮紮成小髻,向上分開為兩角狀稱「總角」。《詩經·衛風·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九齡
指兒童9歲。
黃口
指10歲以下兒童的年齡。《準南子·把論訓》:「古之伐國,不殺黃口。」
幼學
指10歲。也稱外傅之年。《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10歲代稱。
金釵之年
女子12歲。《河中之水歌》:「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
舞勺之年
一般指13至15歲。「舞勺」為古代兒童所學的一種樂舞,後用作年齡的代稱。《禮記·內則》:「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
豆蔻
一般指女子13、4歲。杜牧《贈別》:「聘聘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及笄
女子15歲。又稱「笄年」,意思是說已經到了可以盤發插笄出嫁的年齡。《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醴,稱字。」
舞象之年
一般指15歲以上。「舞象」為古代成童時所學的一種樂舞,後用作成童的代稱。《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
二八
指16歲。古文人把瓜拆分為兩個八字以紀年。
破瓜
指女子16歲。
碧玉年華
指女子16歲。
弱冠
指男子20歲。古代男子20歲舉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左思《詠史》:「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桃李年華
指女子20歲。陸遊《梨花》雲「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佔年華。"
花信年華
指女子24歲。
而立
指30歲,也稱「而立之年」。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
始室
指30歲。《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壯
指30歲。
半老徐娘
指女子30歲。劉禹錫有詩云」花作嬋娟玉作妝,風流爭似舊徐娘。」
強仕
指40歲。《禮記·曲禮上》:「四十曰強,而仕。」
不惑
指40歲。《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指人到了四十歲,便志強學廣,能遇事明辨不疑慮。
知非
指40歲。《淮南子·原道訓》:「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意思是人到了五十歲,才知道以前四十九年的錯誤。
知天命
指50歲。《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
半百
指50歲。杜甫《暮歸》:「年過半百不稱意,明日看雲還杖藜。」
耳順
指60歲。《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
花甲
指60歲。古代以幹支紀年,六十年為一循環,周而復始,後稱年滿六十為「花甲」。
耆
指60歲。
古稀
指70歲。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喜壽
指77歲。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耋
指7、80歲的年齡。曹操《對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傘壽
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中壽
指80歲以上。
米壽
指88歲。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此外,還含有年事雖高,但食慾旺盛之意。
上壽
90歲為上壽。
白壽
指99歲。百少一為九十九,故借指99歲。
期頤
指100歲。《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茶壽
指108歲。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歲。
雙稀
指140歲。古稀指70歲,因此雙稀是70歲的兩倍14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