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字如其人」,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一個生性拘謹的人是難以寫出大氣磅礴的作品的,而一個豪爽大氣不拘小節的人,其書法特點也必定不會謹小慎微!
在700年的元朝,有這樣的一位大書法家,他是北方人,有一縷長髯,天生便具備北方人的豪俠之氣,自幼隨父親闖蕩江湖,結交了許多名人俠士,晚年的他隱居杭州西湖,書法之名遠播天下。

我們都知道元朝的書法大師趙子昂,其實趙子昂的書法成就跟他的指點是分不開的,趙子昂曾經這樣評價他的書法:
「餘與伯機同學草書,伯機過餘遠甚,極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機已矣,世乃稱僕能書,所謂無佛出稱尊爾。」
意思是我跟他一起學習草書,但他遠超於我,我雖然極力追趕,但終有不及,雖然我的名氣比他還要大!

這個人便是「髯公」鮮于樞!
當時的大書法家陳繹曾也說:
「今代惟鮮于郎中善懸腕書,餘問之,嗔目伸臂曰:膽!膽!膽!」
鮮于樞的用筆之法來自於「懸腕」,這種懸腕之法,據記載,唐朝的懷素善用此法,宋朝的米芾也善用此法,甚至能夠以此法寫小楷,而鮮于樞則是完全繼承的這種用筆方法,並且加上自己的豪俠之氣,寫出了一時無兩的草書絕品!

趙子昂早年的書法學習他的祖上宋高宗趙構,深受晉唐書法影響的鮮于樞見到之後規勸道:當從右軍入手。自此之後,趙子昂的書法才回歸晉人,才開始舉起了一面「復古」的大旗。
元代的書壇有兩位「巨擘」,一個是趙子昂,另一個是鮮于樞,他們兩人被譽為書壇「二傑」,從整個書法史來看,趙子昂的綜合水平高於鮮于樞,而草書水平則遠不如鮮于樞。
鮮于樞的草書乃是完成繼承唐懷素而來,加之他對於晉人書法的獨到體悟,才形成了一種妍美流暢而鐵畫銀鉤的書風,這自然也是與他的「懸腕作書」有關。

這種「懸腕法」在宋朝稱之為「提腕法」,用今天通俗的話來講,就是「懸肘法」,這種方法簡而言之就是不管寫多大的字都要「懸肘」。並且在每一個筆畫結尾和新的筆畫開始的時候要蓄力,腕隨筆轉,從而做到筆筆中鋒,所以我們如今看鮮于樞的草書,力量感十足,筆筆勁力非凡,就是這種提腕法的結果!
鮮于樞生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乃是他的草書《石鼓歌》,這件作品被譽為「墨寶巨珍」,這麼美的草書,放眼整個書法史也不多見。
鮮于樞的這件《石鼓歌》如今藏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此作對於後世的草書影響極深,此作筆筆中鋒,渾圓而成勢,整體凝重而不是妍美風姿,在嚴謹的草法當中蘊含森嚴規矩!

大書法家袁褒曾評價道:
「困學老人善回腕,故其書圓勁,或者議其多用唐法,然與伯機相識凡十五,六年間,見其書日異,勝人間俗書也。」
鮮于樞晚年築「困學齋」,自稱為「困學老人」,其書法圓融成勢,在整個書法史上這樣的草書也極為罕見!
這件《石鼓歌》寫得的確不凡,能夠追到唐人,在元代能夠有這樣的草書奇作,實在難能可貴!

如今,我們將藏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這樣《石鼓歌》按照原作大小進行1:1超高清掃描複製,還原出跟原作毫無二致的作品。
欲購鮮于樞此草書《石鼓歌》,請點擊下面惠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