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書法家辛宏近幾年書法作品頻頻入選全國大展,比如獲得全國第三屆草書作品展佳作獎、第四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佳作獎、第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上三等獎等,體現了他在書法創作上的實力。
他在全國第三屆草書作品展上,獲得佳作獎的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不是草書,而是行書,且是顏真卿外拓筆法的行書。但審視每個字形,這又的確是一幅草書作品。問題何在?
01先說用筆
用筆沒有問題。辛宏的用筆厚重飽滿,行筆乾淨利落,側鋒取妍,中鋒得力,可謂善用筆者。同時,在圓筆為主的前提下又偶然使用方筆,豐富了毛筆的表現方式。
02次說字法
從單個字形來看,辛宏作品的草法也沒有問題,基本都是標準的草書或行草書。但審視每個字的神態,總覺得四平八穩,每個字基本都是四方形,單字所佔空間都填得很滿,有顏體楷書的意味,厚實有餘,靈動不足。
雖然有個別字有所誇張,但不過將字形拉長而已,仍然是方形,仍然缺乏跌宕生動的姿態。如第3行的「神」字,第4行的「邪」字,雖佔據兩字的空間,但過於平正的結字使得其本應產生的變化消解殆盡。
03再說章法
辛宏此作在章法上也表現出與字法類似的共同特徵,呈自我封閉的方塊形。整幅字四角填滿,加上落款共7行字,每行都首尾對齊,雖然第3、6行有兩處行末留白,但被第1、2、4、5、7行末端整齊的邊線所包圍,完全失去了留白應有的空靈感。
不僅行末下線整齊,每行字的起首也完全對齊,出現了整齊的上邊線。這樣,整幅作品便成為類似於碑刻的章法,僵化刻板,毫無草書的狂放縱恣。
04最後說行氣
在行氣上,作者大概為了避免平板,有意使每行都呈右上左下傾斜之勢。造成這種斜勢的方法是讓每個單字都往右傾斜,這樣,當一個個傾斜的字疊加起來時,整行便呈傾斜之勢。
將字寫斜的目的應該是為了打破上述四平八穩的結字和章法的缺陷,取得險絕生動的審美效果,這種追求是沒有問題的,但追求的結果卻不太理想。草書的勢應該是豐富多彩、變幻莫測的。每一行的取勢相互應有對比變化,而不是如辛宏這樣幾乎是7行平行的斜線。
看看古人的經典草書,每一行都如遊龍行走,每行的走勢也不拘一格,左傾右側、顛倒淋漓,一般不會出現行與行之間平行走向的情況。而辛宏這樣的安排,有山石堆砌之狀,呈現出一邊倒的趨勢,給人以端莊有餘而活潑不足的強烈印象。
當代書法中這種寫法還是比較普遍的,說明當代書家對草法的繼承普遍都有不足,多數人都能意識到草書的動態變化,卻不知道如何變化,只能一路歪斜,在歪斜中反而出現另一種僵硬的形式,從而與草書精神相違背。
05總結
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可能是作者對行書的熟悉程度更高,因此,以自己熟悉的行書觀念進行草書創作,結果造成這種情況的出現。孫過庭《書譜》有云:「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可見,情性在草書中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而達其性情的手段則是形質,所以形質也不可忽視。
從辛宏的作品看,他並不缺乏情性,但情性用在何處則是他存在的問題。辛宏的點畫過於注意形質,而運筆使轉則過於放鬆隨意,也就是說,辛宏犯了「以使轉為情性,以點畫為形質」的錯誤,以楷書的觀念寫草書,因此,此幅草書越看越像行書,就不足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