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界叫陳亮的有好多個,但四川的陳亮尤其有名。因為這個陳亮屢次在全國書法大展獲獎、入展,是當代書壇比較活躍且有一定成績的書法家。

比如他曾獲得全國首屆孫過庭獎行草書大展最高獎、全國首屆沈延毅獎書法篆刻展最高獎、全國第二屆平復帖書法篆刻展最高獎等,並30餘次入展包括十一、十二屆國展在內的全國大展。

陳亮在全國第三屆草書作品展上,同樣獲得最高獎。他的草書作品,明顯帶著簡牘書法的特徵,書寫自然輕鬆率意,在體現熟練地書寫技法之外,透漏著一股野逸之氣。
當代書法取法越來越廣泛,並不僅僅拘泥於經典,陳亮以漢簡為主攻方向,能看出其對《居延漢簡》《馬圈灣漢簡》《敦煌遺書》等的深入研習。難能可貴的是,他的書法中還融匯和「二王」的筆意,巧妙地融簡入草。再加上他對書法作品形式的嘗試,連接了古典與現代的視覺效果,呈現出清新簡淨的風致。

但是,陳亮的作品也並非沒有缺點。以他在全國第三屆草書展獲最高獎的作品來看,仍有值得說道的地方。 陳亮的這件作品是由10個長方塊面組成,小幅迭加就成了巨幅,現在都這麼弄,化整為碎塊,就是不願意寫成一個整塊。
這是一件典型的以多取勝、以密取勝的作品。在這個競爭的書壇,如何能勝過他人,可以嘗試許多方法,把許多方法都拓展了,字多且密集就是一種。至於這10塊裡面都寫些什麼,我想只有兩種人會細看過,一是作者本人,二是寫評論的人。其他人誰有這種閒功夫、閒心情。

就像福建師範大學朱以撒教授說的那樣,字寫得多,就能獲獎?這樣的作品讓人欣賞著實太費勁,緣由是字多密集,找不到什麼美感——辛苦當然也有價值,但辛苦未必能創造審美價值。
此作寫得比較自然。自然的來源就是抄書一般的運動,抄多了麻木了也就自然了。自然中又很隨便,有章草形無章草味。抄得太快了,筆收不住,墨留不住,也就輕滑過去。

此作是趨於清秀的,清秀的作品更需要骨力,否則一流動就散了、花了。我們讀宋克的章草,清秀而有骨,細膩中有堅韌支撐,因此字字可觀、可品。
陳亮的作品欣賞起來覺得散漫、雷同,讀三兩行、一小塊尚可,讀完全部真有如行於鬧市,到處是喧囂之聲,令人煩躁。為什麼閱讀一幅作品精神上得不到提升,得不到陶冶之樂、安和之趣,反而生出許多牴觸。我以為是缺乏創作構思,以為字多、密集就有好效果,把什麼都塞進去,塞滿空間。

字很多很密,分量就很重嗎?如果沒有美在其中,也就是一堆墨。這麼多的數量相加並沒有增加美感,反而讓人覺得如同遊戲一場。在一幅作品之內要如何協調,這也是很值得思量的。
陳亮的作品以章草為主,也加入了其他元素,它們有的與章草不融 洽、不相配,這也使人在欣賞中感到亂石嶙峋的不順、不和。同時,筆畫的雷同也很明顯。在黑白關係中,只知道使之黑,市井氣就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