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
不知從何時起,人們對任何事物都要作出一種評價,好壞、優劣、高低,以此來衡量其價值。看起來這種行為可以很容易地定義一件事物或一種行為的價值,但判斷這種行為是否適當,僅僅取決於個體的感受,判斷這種行為本身是否規範,是否公平,這都是個未知數。為使這類行為儘可能公正和規範,人們有意制定了一系列規則和標準,並以此來進行判斷。
蘋果紅不紅,會影響其外觀和價值。如何選擇加工外衣的工具,也決定了外衣的質量和價值。對於作品而言,是否美觀,是否有筆力,是否有意境,都可以作為判斷其好壞,是否值得的標準。但如今,專家們有一種怪癖,不管做什麼事,總會有人喜歡把問題扯進來。純粹就服裝而言,一件衣看了。這種行為普遍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其背後也隱藏著對非名牌商品輕視。
不能理解的是,同樣的字體,如果寫的人是個乞丐,專家們會認為這種字體毫無價值。這類作品在他們看來,一開始就是為賺錢而創作,有著不純的目的,然後價值就會下降。第一次聽這些話時,可能會被繞進去,甚至會覺得專家說得對。但仔細想一想,就能發現其中的不合理之處。大街小巷乞丐的字跡工整,為什麼專家批評沒有價值,藝術看不起出身不好?
相同的字跡,乞丐書寫毫無價值,因為書寫只是為了賺錢。但是,藝術家們所寫的東西卻很有價值,因為他們不抱賺錢的心態。這種判斷標準看起來似乎合理,做起來似乎規範,實際上很不合理。這種評價把書法作品的價值與寫作者的身份、目的聯繫起來,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是一種非常不合理的做法。
對那些用文字行乞的人來說,他們心中一定充滿了對文字的熱愛。唯有如此,才能寫幾十年,不管天氣如何,一直用自己破碎的身體堅持下去,除了那些微薄的收入,還有自己心中那份愛。但如今,專家們卻認為,乞丐的心已不純,寫作的本意已改變,這樣的作品自然價值較低。
的確,我們學習詩歌和書法作品時,都會結合作者當時的經歷來解讀,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更好地理解作品。但這並不是說作者當時的經歷影響了作品的價值。一位作家的人生經歷難免風風雨雨,他的作品的價值是否也要這樣改變?
而且,專家們認為藝術家的作品都是有價值的,因為在他們看來,藝術家的書寫是純創造,沒有任何雜質。但是許多藝術家在其一生中並未受到統治者的重視,直到他們過世之後才被奉為藝術家。當他們還活著、還沒有成為藝術家時,他的作品就不再有價值了嗎?
無論何種作品一旦創作,便與創作者分離,成為一件獨立的工藝品,用來判斷其價值的標準,絕對不包括作者當時的生存狀態。儘管這些優秀作品的作者已去世多年,許多作品也無法找到其真正的主人,但這並不影響作品的價值。不管創作者的身份如何,只要其內容能夠展現出其優秀,其價值就不會太低。大街小巷乞丐的字為什麼專家批評沒有價值,藝術看不見身?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應該摒棄以貌取人和以人取物的惡習。但有些時候不得,人的第一印象停留的時間很長,影響很大,衣著打扮對人的影響很大,人的狀態對作品的影響也很大。儘管我們不提倡這種行為,但不可否認,它確實存在。
結論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應該摒棄以貌取人和以人
判斷一件作品是否有價值,是否需要以其創作的身份來判斷?儘管專家們認為有必要,藝術也是可見的。但這種認識是非常錯誤的,即使一個人的皮囊再好,寫的字不好看,也不能得到人們的喜愛。也許美麗的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