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牢牢坐穩了當時文壇的第一把交椅,留下了眾多令人津津樂道的奇聞軼事。據傳宋神宗時,遼國有一使者來京,據說他精通詩詞,常常以能賦詩自誇,因此不把蘇軾放在眼裡,甚至要與蘇軾比試詩詞。蘇軾面對如此跳梁小丑,輕蔑一笑說:「寫詩簡單。我這裡有一首詩,你先把它讀出來,我們再來比寫詩。」說罷揮筆寫了十二個字(如下圖)。

遼使看了半天,根本不知道怎麼讀,最後只得老老實實地向蘇軾請教。
這十二個字寫得各有特點,「亭」字寫得很長;「景」字則寫得極短;「畫」(繁體)字中間的人字還沒寫,「老」字寫得粗大,「拖」字橫了過來,而「筇」字寫得極細。「首」字反寫;「雲」(雲)字中間斷開了,「暮」字下的日斜了過來;「江」字右邊的「工」彎彎曲曲,「蘸」倒寫;「峰」字的山旁向右側偏。
所以,這首詩正確讀法是:

晚眺
宋 蘇軾
長亭短景無人畫,老大橫拖瘦竹筇。
回首斷雲斜日暮,曲江倒蘸側山峰。
遼使心悅誠服,從此不再自詡精通詩詞。
雖然,這可以說是一種文字遊戲,但是沒有高深的學問,沒有豐富的知識積累,沒有對詩詞格律技法的充分把握,恐怕連玩這個遊戲的資格都沒有。
蘇軾的才華我們都見識過了,這從十二字中讀出二十八字詩,也算是一絕。但後世有人更厲害,竟然能從一字未有的絲帕上讀出二十八字詩。

明正德十六年,皇帝朱厚照駕崩。因朱厚照無子,便由其堂弟朱厚熜繼位,是為明世宗。朱厚熜即位後,就下詔令群臣議定他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為「皇考」,按皇帝的尊號和祀禮對待。時為翰林院修撰的著名文學家楊慎堅決反對,於是被廷杖後充軍雲南永昌衛。
楊慎被發配邊疆,他的妻子,蜀中四大才女之一,出身書香世家,有「曲中李易安」之稱的黃娥,含淚送別到江陵。這之後的無數個日日夜夜,黃娥獨守空閨,她對丈夫的無盡思念,化作了一首首的詩詞,其中藝術價值最高的當屬這首《寄外》:

雁飛曾不到衡陽,錦字何由寄永昌?
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詔風煙君斷腸。
曰歸曰歸愁歲暮,其雨其雨怨朝陽。
相聞空有刀環約,何日金雞下夜郎?
但是,流傳最廣、為後世津津樂道的卻不是這首詩,而是另外一段佳話。楊慎一去便是三十餘年,三十年中夫妻之間有無盡的思念卻無法表達。有一次,黃娥把一條素色手帕託人捎給丈夫。千裡傳情,難道沒有一字半言?楊慎接到這方最普通不過的絲帕時,翻來覆去卻看不到半點字跡,思索半日後,他終於明白:妻子這是要用這一方絲帕來表達內心千絲萬縷的相思。於是,楊慎在手帕上題了一首《素帕》詩:

素帕
明 楊慎
不寫情詞不寫詩,一方素帕寄相思。
郎君著意翻復看,橫也絲來豎也絲。
這方絲帕,就是妻子對他的濃濃的思念,這無盡的思念,又豈是千言萬語可以說盡?絲帕用絲織成,而「絲」諧音「思」,這不就是最好的表達嗎。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這方絲帕,對他人來說僅僅是一方絲帕,但是,對這對患難與共、千裡相思的夫妻來說,那就是無比的愛戀,無限的的情意,無盡的思念。而且,這首詩只有身處逆境、夫妻久別、兩地相思的楊慎可以寫出來。知我意,感君憐,此情須問天。其中的苦,其中的淚,他人又怎可體會!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自古情字最感人。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那是安慰別人的話,那是無奈的選擇。試問天下有情人,誰不想長相廝守,誰不想朝夕相伴?三十餘年,楊慎黃娥夫妻,天各一涯,情何以堪!所以,楊慎的這首《素帕》詩,令世人淚目,黃娥的多情,楊慎的才華,在這方素帕上,在這首小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這個意義上,這首詩比蘇軾的《晚眺》更偉大,更有意義,更能夠打動人心。這也是它能夠流傳千古的原因。朋友們,你認為呢?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