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手工書寫的用途越來越少。「寫好字,做好人」,這個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隨著信息化社會的來臨和計算機的普及已逐漸改變。學生的字越寫越難看,現在學生的漢字書寫水平亟待提高已經成為絕大多數老師和家長的共識。社會各界呼籲加強漢字書寫規範,前些年,教育部曾出臺了中小學要開設書法課的規定。《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字教學要重視對學生寫字姿勢的指導,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那麼,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如何應對由於時代的變遷而帶來對中國人寫好漢字、傳承中華文化使命的衝擊呢?依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只要從以下三個層面逐步來引導學生,就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傳承「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的優良傳統。
讓心動驅使學生愛好寫字的行動。漢字,對於漢民族來說,既是一種傳統文化,又是一種特色文化。常言道:「字如其人」,引導學生寫好漢字,首先要激發起學生熱愛祖國文字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漢字充滿了喜愛之情,才能激發起學生寫好漢字、用好漢字的動機和熱情,正所謂手隨心動,「心動才會行動」。
讓學生在練習寫字的行動中感悟中國字的「真善美」。古代的中國,學生的主要任務是習字(練習毛筆字)和習文(學習「四書」、「五經」),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學習科目日漸豐富,知識領域日趨寬廣。在這樣的大潮之下,作為教師如何讓學生熱衷寫好漢字,並能從中體會漢字的「真善美」,從而把幾千年的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傳承下來呢?寫字要寫得正確,寫得好,關健在用心。用心是一個悟的過程。教會學生發現和欣賞漢字本身所具有的美感,真正做到用心去悟字。首先,讓學生認識漢字結構的「真性情」。漢字的線條富有變化,結構勻稱,它猶如人的眼睛,能敲擊人的心靈,震撼人的魂魄。雖然只是簡單的由點、畫、鉤、挑組合而成,但卻富有神韻,點講究圓潤、畫講究平直、挑講究飄逸,鉤講究角度,一筆一划,洋洋灑灑,都顯現出漢字的美。漢字的間架結構平直方正,橫豎不偏不倚,撇捺不嬌不嬈,方方正正、規規矩矩,和中華民族所具有的厚道、沉穩、堅實的品格非常一致,給人一種很講規則的「真性情」。接著,讓學生在練習書寫漢字時,體會漢字的「善」。中國漢字的「善」更多是體現在它的謙讓、包容和擔當。如為了一個字本身的結構勻稱美,一個獨特字在它作為偏旁時筆畫「捺」就會作出謙讓變成「點」;為了一個字的整體看起來更加穩定,上下結構的字的下半部分,往往會擔當起它的支撐作用,在字的下面穩穩地撐著字的上半部分。由此種種,都可以印證中國字的「善」。然後,讓學生在練習寫字時,引導他們細細品味漢字的「音韻美」、「含義美」、「形體美」。平時也可以指導學生學會欣賞書法藝術。比如欣賞唐朝歐陽詢(歐體)、唐朝顏真卿(顏體)、唐朝柳公權(柳體)、元朝趙孟頫(趙體)「楷書四大家」的作品。通過比較,發現它們的不同之處,體會它們異曲同工的美妙之筆。如,歐體:法度嚴謹,筆力險峻;顏體:端莊雄偉,氣勢開張;柳體:結體嚴謹,筆力挺拔;趙體:圓潤清秀,端正嚴謹,等等。
可見,學生在練習寫字時,教師引導他們有了「悟」字的路徑——認識字的結構的「真性情」、體會漢字的「善」、品味漢字的「美」以及欣賞書法藝術之後,學生自然而然對中國字充滿「崇敬」之情,就會自覺地去傳承中國的優秀文化傳統。
讓學生善於發現漢字中的人生哲理,從而自覺踐行。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含義深刻,具有幾千年的歷史。古代傳說倉頡造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為潛藏。」雖是神話傳說,但足可見,漢字對於中國文化的意義,它除了是語言的表達方式和留存方式外,還蘊含了中國偉大的哲學思想。如,「夠」字,蘊含的哲理是「再講一句話就多了,這是說話的決竅」; 「釁」字的形體告訴人們:挑釁,引起爭端,多「半」是要付出「血」的代價的;「研」字,這個字本身就告訴人們只要不斷地鑽研下去,頑石也會開竅,等等。由此可見,我們的老祖宗早就為我們準備好了現成的人生哲學。不要認為他們是過時的東西,這些用到現在,一樣是先進的,一樣讓洋人望字興嘆。以上窺豹一斑,道理就在每一個字裡面,正所謂字字珠璣。
因此,作為教師,只要善於引導學生發現漢字中的人生哲理,他們就會自覺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自覺踐行了,這些中華優秀的文化傳統就可以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綜上所述,寫字不但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也是一個磨鍊意志,陶冶情操,學會做人的過程。只要我們循序漸進,嚴格要求,刻苦訓練,學生一定能寫得一手「規範、端正、整潔」的字。面對社會的進步,歷史的前進,經濟的發展,時代的變遷,新的世紀,計算機的普及等新形勢下,作為教師引導學生寫好漢字,既是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繼承,又是對這一特色文化的弘揚和發展,我們將起到一種承前啟後的作用,利在當今,功在後世,意義不同尋常——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特約評論員 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