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倉頡造字開始,多數
中國字就是象形的。小篆出現以前的文化人無論要記錄點什麼,不管是國家大事、百姓趣談還是個人心得,應該都是很困難的事。因為,以遠古的文字記錄,與其說寫字還不如說畫字或者畫畫來得準確。
那時的「水」要寫出波紋;「石」要寫得稜角崢嶸;「馬」要寫出馬首、鬃毛和四條腿;「鹿」更麻煩,還要寫出「枝枝杈杈」的角。還算當時流行的文言文講究的是言簡意賅、提綱摯領,要按現在流行的以千字計算稿費,當時最能寫的作家也得餓死。
不過,逼真的象形字除了寫得慢之外,還有更大的弊端,就是阻礙了文字的普及,多數勞苦大眾在辛勞一天後是沒有精力來畫字、認字的。隨著要記錄的事件越來越多,識字、寫字的人也越來越多,中國字也越寫越快、越寫越簡單、越寫越不像要表達的東西(至少是抽象了)。
後來也有人把寫字和畫畫結合在一起,但多數看起來總不像那麼回事。特別是幾年前街頭曾常見有人支個小攤,收5塊、10塊錢把你的名字畫成一幅大紅大綠、不倫不類的「飛禽花鳥」,用一個字形容就只有「俗」。
近日,天涯論壇驚現一帖,也是把字寫得像畫一樣,寫得不能說
栩栩如生,也算惟妙惟肖,把中國字寫得又回到了象形,認人看得不禁莞爾,只是一張畫用了不止一字,算是象形詞吧。老熊
(來源:昆明信息港)
(來源:昆明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