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人形容孔子為「喪家犬」,孔子:說得對極了!這是為什麼?

2020-12-04 魚羊秘史

公元前517年,即魯昭公二十五年,魯國發生「鬥雞之變」,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大敗,狼狽逃亡至齊國。

同年,35歲的孔子也來到了齊國。除了迫於魯國局勢動蕩之外,孔子更是想藉助齊國施展抱負,實現政治理想。《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仕齊「為高陽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但後來由於齊相晏子的反對,孔子很快離開了齊國,離去時狀況相當狼狽,「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

後世尊稱孔子為「萬世師表」,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但是孔子一生嚮往仕途,渴望出仕。他特別想要做官,在青年時做過管理倉庫、牧管牛羊的小官,連「仕」都稱不上。而孔子真正在魯國入朝為官,也只是從魯定公九年到十三年的短短四年時間。

《論語·陽貨》:「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此時五十歲的孔子,對於出仕躍躍欲試。這個時候,魯國平定了因陽虎反叛季氏而引起的叛亂,國內需要一個可以穩住政局的人物,定公想到了孔子,就這樣,公元前501年,51歲的孔子被任命為中都宰。司馬遷說:「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雖然關於孔子究竟做了些什麼的記載比較少,但是孔子的政績應該不錯,因為一年之後,他就被另任為司空,再任為大司寇。在任大司寇期間,孔子在夾谷會盟中充分地表現出了一個傑出政治家的風採。魯定公十二年,孔子仕魯迎來了致命的打擊,「墮三都」的失敗,使孔子看清季氏在魯國的權力之大,野心之大,妄想削弱魯國宮室。「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就這樣站在了命運的岔路口:要麼放棄理想和抱負,委曲求全,要麼堅守本心,離開魯國。

孔子做了決定「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堅決不向「三桓」妥協。於是,五十五歲的孔子,挺了挺將近兩米的身板,帶著子路、冉有等弟子上路了。

孔子師徒的第一站是衛國,他曾經說過:「魯衛之政,兄弟也。」衛國都城人口眾多、一派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孔子十分期待可以在這個姬姓封國一展拳腳。但是這衛靈公卻不是個可輔佐的君主,他聽信讒言,懷疑孔子,結果就是孔子在衛國待了十個月就走了。

接下來,孔子想去晉國一試,因為魯晉兩國國情相似,都是卿大夫掌權,魯國是季氏,晉國則是趙氏。但是途中發生了「子畏於匡」的事件:孔子一行人走到一個叫匡的地方,被當地居民包圍,根據錢穆先生的說法,是因為孔子與陽虎樣貌相似,而陽虎在匡地任職時欺壓百姓、橫徵暴斂,使得憤怒的居民將被錯認的孔子包圍起來。孔子臨危不亂,橫琴在膝,縱聲高歌,弟子們也紛紛效之。解除匡地之圍後,孔子及弟子接到了衛國賢大夫的信件:衛靈公邀請孔子返回衛國。而第二次到衛國,衛靈公卻依舊不重用孔子,他年紀漸老,厭煩政務,《史記》記載:明日,與孔子語。見蜚雁,仰視之,色不在孔子,孔子行。

孔子接下來準備去陳國,一路上途經曹國、宋國都沒有人接待他,處境何其悽涼。甚至還被宋國司馬桓魋追打,威脅。一行人一路逃亡,逃到鄭國時,孔子和弟子們走散了。子貢在詢問時,一個鄭國人對他說:「東門有個人,他的額頭像唐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鄭子產,可是從腰部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狽不堪的樣子,真像一條喪家狗。」子貢一聽,這相貌正是孔子,便匆匆趕往東門。找到孔子後,子貢便將這段話如實地告訴了孔子,孔子不但沒有生氣,反而高興地說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對,但說我像條喪家狗,對極了!對極了!」《史記·孔子世家》載「累累若喪家之犬」,「累累」指頹喪憔悴的樣子。六十歲的老者走投無路,總會讓人心生悽涼悲壯之感,但是孔子則不以為然,還「欣然笑之」,「泰然處之」。

鄭國是個世風日下的國家,孔子一行人沒有多做停留,直接去往陳國。根據《孟子》的記載:孔子微服而過宋。是時,孔子當厄,主司城貞子,為陳侯周臣。而仕陳的三年裡,陳湣公僅僅將孔子作為一個「禮賢」的擺設,從不問政。公元前489年,吳國發兵攻打陳國,陳國陷入一片混亂,孔子師徒不得不再次踏上流亡之路。這一年,孔子63歲。

這個時候,戰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吳伐陳,楚援陳,而在此之前,因為楚國伐蔡取得勝利,蔡國被迫遷至一個叫州來的地方,楚國還將原本蔡國境內的百姓遷到負函這個地方。

此時的孔子想到了楚國,這個幅員遼闊的「南蠻之國」。在中原四處碰壁後,孔子不得已將目光投向了這裡。

就在孔子一行人向著陳蔡邊境的負函出發時,又遇到了困難——斷糧,連續七天的斷糧。有人餓病了,有人餓的站不起來了。為了安撫學生們不安的心理,六十三歲的孔子頂著飢餓給學生們講課、彈琴、吟詠詩文。就是在這段期間,孔子留下了「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鏗鏘有力的話語。這件事在《荀子·宥坐》也有記載:孔子南適楚,戹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糂子皆有飢色。子路進問之曰:「由聞之: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今夫子累德、積義、懷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隱也?」孔子曰:「由不識,吾語女。女以知者為必用邪?王子比幹不見剖心乎!女以忠者為必用邪?關龍逢不見刑乎!女以諫者為必用邪?」

有著這樣堅定樂觀的老師,孔子一行人渡過難關也是必然的。按照原本的計劃,孔子來到負函見到了楚國葉公。就是那個「葉公好龍」的葉公。雖然因為這個典故,給大家造成了「葉公好像不太聰明的樣子」,但是人家確是一個勤政賢良的國家公務員。一見到孔子就虛心問政,孔子也是給出了「近者說,遠者來」的答覆,孔子還曾經與葉公討論過倫理問題。但因為兩人政見不和,孔子並沒有在楚地多做停留。

孔子四處流亡,最後一站又是衛國。此時在位的是衛靈公的孫子衛出公,《莊子·人世間》說衛出公獨斷專權、殺人如麻。不管真假與否,其實衛國真正吸引孔子的原因是那裡有許多賢才,例如公子荊、賢大夫蘧伯玉。仕衛一段時間後,出公向孔子詢問的都是一些軍事方面的事情,孔子不是不懂,只是他的畢生願望是在於「恢復周禮」,對戰爭可以說是極其反感。於是,他又說出了當年與衛靈公說的一模一樣的話:我只懂禮樂祭祀之事,甲兵徵戰我不知道。此時孔子六十八歲,到底是會想家。客觀上的不如意和主觀上的思鄉情緒讓這個不知老之將至的人在仔細回想了這十四年的流亡後,將目光投向了歸家的路……

「禮樂」不僅是春秋時期社會制度的集中反映,更是孔子思想體系中重要的一環。春秋中期以後,國君地位式微,「禮樂徵伐自卿大夫出」格外明顯。孔子一生追求「克己復禮」,維護天子、維護等級制,使天下走上「正名」的正軌。

於是,孔子離開了「以下犯上」的魯國,四處流亡。在衛國,無人問政,無人對所謂「周禮」奉若神明,在鄭國也是,在齊國也是,在陳國也是,在楚國更是。十四年間不斷流亡逃竄、「累累若喪家之犬」的不僅是孔子師徒,更是在後世被中國知識分子奉為圭臬的儒家思想。

春秋時期的政治格局遏制了儒家學說的發展,維護等級制度的夢想根本無法實現。伴隨著儒家的衰落,以「嚴刑峻法」聞名的法家思想成為春秋戰國時期的主流。商鞅曾言:「聖人之為國也,一賞,一刑,一教。」戰國時期,齊國赫赫有名的稷下學宮也是形成了以法家為主流的學術氛圍。正是因為法家的一手遮天,才造成了當時孔子及其學說的狼狽尷尬局面。

儒法之爭,歷來是一個廣受關注的話題。儒家和法家,一個彰顯人文主義,一個推崇王權思想。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西周政體的瓦解給了時人一個思想教訓。《尚書·呂刑》裡記載了五種商刑「墨、鼻、剕、宮、大闢」。當君主們發現用刑法約束百姓遠比用道德感化百姓更為行之有效時,就會對刑法產生依賴。由此便生長出適合法家生長的沃土,從而將儒學逼向死胡同。

這是造成孔子「若喪家之犬」的根本原因。

孔子一生為「恢復周禮」而奔波,渴望遇到一個賢明君主,實施仁政,卻屢屢碰壁。年邁的孔子已經看到儒家學說並不符合當時國君的胃口。清醒的人總是痛苦,但是孔子之所以被後世所敬仰,在於他一生在黑暗與痛苦中行走,卻從未放棄嚮往光明的出口。他沉下心來,著書立說,全心全意投身到教育事業中,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教師,一個獨立思考的思想偉人,推動了百家爭鳴的發展。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澈冬澈 製作:吃硬碟吧、發達蚊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

相關焦點

  • 諸子百家都能懟人,為什麼孔子願意接受「喪家犬」的稱號
    【諸子百家都能懟人,為什麼孔子願意接受「喪家犬」的稱號】生活在諸子百家的時代,這些諸侯王說什麼都是錯的,諸子們自有獨特的角度,把你訓得一無是處。比如,孟子去見梁惠王。這一次對話的內容,被範仲淹總結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諸子們太有智慧了,普通人跟他們一起,可能壓力巨大。所以,智者要讓人覺得可親近,也是一門學問。而有這種特質的,就是孔子了,所以別人可以隨便說他「喪家狗」,他都樂呵呵。
  • 為什麼說孔子是喪家狗?是罵孔子嗎?
    而孔子當年說自己是喪家狗,完全是一種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一種自嘲,孔子用這種幽默的方式,獲得了心靈上的安慰。所以,後世人們說孔子是喪家狗,其實並非是貶低孔子,而是引用了孔子的說法而已,也並非是罵孔子。北大教授李零先生寫過孔子,說他是一條喪家狗,引起了好多讀者的指責,其實這是錯誤的。那麼,孔子為什麼要自嘲?
  • 廣州日報:"孔子是喪家犬"為何引起輿論關注?
    孔子是不是「喪家犬」的問題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李白又在一位年輕博士的筆下變成了「古惑仔」。如果說前者讓遍布世界的「孔子學院」感到尷尬的話,那麼後者的殺傷力絲毫不會小很多。尤其是李白的詩作連剛剛上小學的孩子們都能背誦,當年的大詩人如今成為了人人討厭的「古惑仔」,文化界一場「血雨腥風」恐怕又在所難免。   其實仔細想想,把李白比作「古惑仔」不是一個新鮮的說法。
  • 後人:孔子屬狗文武雙全 "喪家犬"是大不敬
    翻開《論語》就可以看到孔子絕非是莫名其妙的神人。孔子辦杏壇學堂,那是何等的氣魄和膽略,至三千弟子,可想而知其施政有方。孔子誅少正卯,那是何等乾淨利落,快刀斬亂麻。落魄之時,被一農夫稱為遑遑如喪家犬而不慍還滿口應稱。
  • 八分鐘:為什麼把孔子形容成「喪家狗」
    為什麼李零把孔子形容成「喪家狗」,這書一開頭就已經解釋了,,大家都在捧孔子,過去曾經大家都貶過孔子,他這本書的目的指出孔子既不是聖人,也不是一個很糟糕的臭老二,而是一個很普通的人,他形容自己是喪家之犬,這個說法其實是有典故,「喪家狗」並不是李零教授的說法,最有名的就是《史記》
  • 北大教授罵孔子是「喪家狗」,引發網友圍攻,專家:他說的沒有錯
    孔子的影響是深遠的,然而一位北大教授罵孔子是「喪家狗」。 「喪家狗」就是指死了主人,無家可歸的狗,用在人身上是帶有很嚴重的貶義,作為一位北大教授,受過高等教育的學者,為什麼會用這麼尖端的字眼來批判孔子呢?
  • 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喪家犬」——孔子
    而且在孔子三歲時,老父親就去世了,全靠母親將他養大。孔子幼年生活可想而知。他自己也曾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他青年時當過管理倉庫和牛羊的小吏,做過專門幫奴隸主辦喪事贊禮的「儒」。因而,他後來創立的學派被為「儒家」。孔子雖然家境破落,地位低賤,但他從小立有大志,學習刻苦。他後來回憶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但是請注意,孔子是有選擇的學習的,並不是什麼都學。
  • 劉小川:孔子周遊列國,狀如喪家之犬
    有一天,衛靈公盯著空中的大雁不吭聲,孔子守在旁邊說呀說呀,嘴唇翻累了,舌頭麻木了,衛靈公仍在看大雁,鼻孔朝天,鼻息吹髯。於是,夫子知趣,次日捲鋪蓋,帶了眾弟子走人。一些弟子沮喪,有牢騷,而老師出帝丘 ( 今屬河南 ) 的城門,只一聲輕嘆。孔夫子這幾十年,經歷了太多的坎坷與磨難。據說這位儒家聖人生下地來奇醜,父親差點不要他,大媽二媽以及九個姐姐、一個殘廢哥哥,難見好臉色。
  • 孔子為什麼被人稱呼孔子為「孔老二」,這其中大有原因?
    他們用「孔老二」這個名字來稱呼孔子,以及表現對他的不喜歡,那麼「孔老二」這個名字到底是怎麼來的?莫不是他還有一個哥哥或弟弟嗎?要說到孔子的話,他確確實實是有一位兄弟的,只不過他的哥哥名氣並沒有很大,所以在歷史上也是鮮有記載。根據翻閱資料顯示他的哥哥名叫孟皮,並不是正妻所生,所以也就不能按照古代的等級制度給它命名名字了。
  • 《中國》五千年:從喪家犬到孔聖人,孔子的堅持到底有多難?
    而這個曲阜就是魯國的國都,而魯國是周公旦的封地,而這個周公旦是孔子的偶像,換到如今,可以說孔子是周公旦的迷弟。孔子十一歲那年,據《左傳·昭公二年》記載,當時的晉大夫韓宣子到魯國說了一句話,大致的意思就是「周禮都在魯國了,而我今天才知道周公的品德,也終於明白了周之所以為王的原因了。」因為韓宣子在魯國看到了《易象》與《魯春秋》,也因為當時正處於「禮崩樂壞」的春秋末期,所謂的《周禮》便是周公所著,而孔子就是在這樣一個環境下成長的。
  • 孔子為人師表,門下弟子三千,為何卻被人稱為喪家之犬
    不料孔子師生一頭撞進蒲地,把這場陰謀看得清清楚楚。公孫氏知道孔子大名,就想順水推舟請孔子參與反叛,遭到孔子斷然拒絕。為防止陰謀洩露,公孫氏想把孔子軟禁起來,弟子公良孺等人為了保護老師,與公孫氏的士卒展開搏鬥,雙方互有傷亡。公孫氏不想背負殺害賢良的惡名,就和孔子談判,聲稱只要孔子不洩露他準備叛亂的事情,他就放了孔子一行。
  • 孔子唯一的兒子,為什麼不出名?
    在和孔子成親後的第二年,亓官氏就給孔家添了一個男丁。這一下子,青年才俊喜得貴子的消息,迅速在人群中傳播開來,最後傳到了魯昭公那裡。 聽聞這一喜訊,魯昭公很高興。為了恭賀孔子的嫡長子出生,他派人送來了一條紅色的大鯉魚。
  • 史記說孔子如「喪家之狗」,司馬遷侮辱聖人,為何無人反駁?
    皆謂稚也」古人對動物在歲月中演變的過程很注意,這是古代人通過觀察天地萬物了解自然世界的需要。「未成豪」就是沒有長出剛毛,這個時候也叫做狗,但是小狗狗。孔子「喪家之狗」的故事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到了鄭國和弟子們失散了,就一個站在外城的東門口等他們。有個路過的鄭國人對他的學生子貢說:「我在東門見到一個人,樣子長得像堯陶禹,不過下身短了點,累累若喪家之狗。」
  • 弟子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只說了兩個字
    直到有一天,老人把朋友叫到身邊,跟朋友說:「送我去養老院吧,我都打聽過了,現在養老院條件都很好,我在家幫不上忙,不說,還成了你們的累贅。」朋友不同意,甚至幾度哽咽。其實沒有父母願意去養老院,可是他們習慣了付出,即使暮年無法再幫助子女,他們也不願成為他們的累贅,父母對子女的愛,從來都是不容置疑的。那麼對於我們子女來說,什麼是孝那?
  • 被指跟孔子有染、遭寫歌諷為母豬,她的故事告訴你古人多輕賤女性
    南子即使嫁給衛國國君,也曾經貴為宋國公主,又是聞名遐邇的美女,為什麼宋國民眾這麼討厭她? 不過,當她嫁到衛國以後,被宋國民眾罵得很難聽,以母豬來形容她。 有天衛國太子經過宋國,宋國民眾編了一首歌送給太子,歌詞是這樣的: 「既定爾婁豬,盍歸吾艾豭?」 意思是,既然已經滿足了南子這頭母豬,為什麼不還給我們那頭漂亮的公豬?公豬是誰?等一下再交代。
  • 《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野合而生孔子」是什麼意思呢?
    《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是「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禱於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 故因名曰丘雲。字仲尼, 姓孔氏」意思是說,住在曲阜城東南尼山附近魯源村,六十歲的叔梁紇納了個十七八歲的姓顏的小妾,為了能生個繼承家業的兒子,梁叔紇帶著小妾跑到尼丘山上,向山神祈禱之後,就在山腳下的一個山洞裡生下了一個兒子。
  • 孔子「四科十哲」具體指的是誰?孔子的知名弟子知多少
    顏回家境不好,但他能堅守貧困,不改其志,孔子對他稱讚道,「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說是其在簡樸的條件之中,仍能樂於學習,實在是賢良之人啊!顏回因為學習太過刻苦,才29歲,頭髮就全白了,而且早逝.顏回死時,孔子哭得很傷心,並感嘆道:」天喪予!天喪予!「(上天這是要殺了我呀!)
  • 一起走近孔子,認識孔子的道德準則
    孔子是全世界公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是大變革時代社會矛盾的反映,孔子學院在現在世界各地都有所發展,可見孔子思想對我們現在教育的重要影響,我們知道孔子畢生從事教育活動,建樹了豐功偉績,更是在實踐基礎上提出了一些首創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一起走進孔子吧。
  • 古代,為什麼把灰倒在街上會被判刑?孔子說是蝴蝶效應,其實不是
    衛鞅內刻刀鋸之刑……棄灰於道者被刑……這說明,古代往街道上倒灰,確實時違法犯罪行為,各種書中都說這個法律條文是秦國改革家商鞅制定的。仲尼就是孔老夫子,孔子對這個現象進行了分析解釋。孔子劇照 知治之道也孔子回答,這是(制定這條法律的人
  • 為什麼稱孔子為「至聖先師」?翻開《論語》你就會清楚
    禮崩樂壞,時命大謬,世人皆聰明,亂中取利,明哲保身,卻有一人禹禹獨行,興仁義為渡,舉禮樂為束,他就是孔子。孔子一生清貧,周遊列國無數次被拒之門外,他的"仁",他的"禮"、他的"一介草民的思想"無人理解,無人在意,而那些金子般的思想卻在他死後被發現,被升華。眾弟子費解的先師竹簡,君王懵懂的治世名言,都在百姓的口中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