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都認為「喪家之犬」這個詞不雅,甚至有一定的貶義。
在《漢語大詞典》中,這個成語的解釋是這樣的:指無家可歸的狗;比喻失去倚仗,無處投奔的人;並且明確標註「喪」的發音是【sàng】。
用這樣的成語來形容「千古聖人」,太史公司馬遷是在鄙夷孔子嗎?
「犬」和「狗」的區別
在甲骨文中,「犬」字極像了一條站立的狗的樣子,是個象形字。
而「狗」這個字從於「犬」,並沒有甲骨文。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孔子認為狗是『叩氣而吠』的犬,只要是犬類,在古代都畫成狗的模樣。
因此,犬字的出現是早於狗的,且狗就是「犬」的一種。
《爾雅·釋畜》記載:「未成豪,狗。與馬二歲曰駒、熊虎之子曰豿同義。皆謂稚也」
古人對動物在歲月中演變的過程很注意,這是古代人通過觀察天地萬物了解自然世界的需要。「未成豪」就是沒有長出剛毛,這個時候也叫做狗,但是小狗狗。
從字的組成結構看,狗是「犬」和「句」的結合,從句聲。
而「句」在這裡的讀音是 【gōu】,彎曲的意思,引申為草木、動物長出彎曲的小爪爪。
因此,狗真正的意思是:長了爪子的犬,也即長大的犬。
孔子「喪家之狗」的故事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到了鄭國和弟子們失散了,就一個站在外城的東門口等他們。有個路過的鄭國人對他的學生子貢說:「我在東門見到一個人,樣子長得像堯陶禹,不過下身短了點,累累若喪家之狗。」
孔子聽說子貢說了,欣然而笑:「外貌都是細枝末節,但他形容我像一個失去主人的狗,真的很形象啊!」
孔子聽說鄭國人形容他是「喪家之狗」,不但不生氣,反而誇讚那人描述的很形象。
是不是很奇怪?
如果我們知道,孔子曾說「犬類都可以畫成狗」,又知道狗在古代有「小狗」的意思,那麼,應該就明白那個鄭國人在說:「孔子像個失去了主人的小狗狗,十分可憐。」
說到這裡,估計很多人都能接受這種解釋和說法了。
但是,這個成語中還有一處被人們「以訛傳訛」到現在的字。一旦理解錯誤,比理解錯了「犬」字還嚴重。
「喪」字更重要
從《說文解字》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在古代:「哭」字從「吅」【xuān】,大聲呼叫的哀聲。下面的「犬」字是演化而來的,是一個人掩面悲傷的象形字。
在甲骨文中,喪從「桑」,但四周又多了很多「口」,像極了一群人對著桑樹哀悼、哭泣。
所以,喪是假借而來的,是亡的意思。
因此,「喪家之狗」中的喪應該讀【sāng】,而不是喪失的【sàng】,「喪家」指的就是亡了人的家,而「喪失」則是失去的意思。
犬叩氣為吠,人叩氣而喧,在古代,犬和哭的關聯也十分緊密。
結合上面兩個字,我們就可以清晰地知道,「喪家之犬」真正的意思是:家中亡了主人、無人照顧的小狗狗。
結束語
我們大家試想一下,當孔子和學生走散的時候,他在城門口會怎麼做?
是不是見到人就大聲問,甚至帶著哭腔:你們有沒有看見我的學生某某呀,我和他們走散了,嗚嗚.....
所以,司馬遷才在《史記》中說:此時的孔聖人像極了『主人已亡而無人顧及的小狗狗』,並沒有任何貶意和侮辱,只是一種形象的描述。
後來,這個成語才被現代人曲解為:失去了主人家的小狗狗。
朋友們,你理解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