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喪家狗」?

2020-11-30 央廣網

    北京大學教授李零的新書《喪家狗:我讀<論語>》稱孔子是一個「懷抱理想,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的喪家狗,這一觀點在網上引起極大爭議。網友報料稱一些媒體在宣傳時指此書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列為大學生必讀書目。人大國學院老師否認。(5月17日《新民網》)

  說真的,看到李零教授書中的一些觀點,總覺得有點似曾相識。

  確實,對於許多中年人來說,在接受教育的初期,有關孔子和《論語》,受到的灌輸,受到的教育,都象李零教授所說的這樣,是如何批判孔子、批鬥孔子式的人物的。「唯有讀書高」、「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等,都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受到批評最多的觀點。而孔子也被認為是四肢不勤、五穀不分、分不清青菜與韭菜的「祖師爺」。

  但這一切,都是發生在「讀書無用」、「造反有理」的年代。1976年,特別是1978年改革開放和全國科技大會以後,隨著科技是生產力、知識就是力量等觀點在人們心目中不斷鞏固,讀書有用開始成為青年人奮鬥的最主要目的,以至於發展到目前比孔子時代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地步。

  那麼,孔子及其《論語》,在千年後的今天,到底有沒有作用呢?孔子是否真的象李零教授所說,是一個「懷抱理想,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的喪家狗呢?

  也許,對於孔子本人來說,一生雖然滿腹經綸,但從他所崇尚的人生和追求來說,他是不成功的,是鬱郁不得志的。因為,他想「治人」,卻始終沒有能夠治人,反而是「治於人」。以至於在他所生活的那個年代,他怎麼也找不到自己崇尚和追求的「精神家園」、「精神歸宿」,最終只能鬱鬱寡歡、不得志而死去。

  對孔子來說,他的理想人生是失敗的,他的追求目標也沒有達到。

  但是,因為孔子自己沒有能夠實現理想和目標,因為孔子沒有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精神家園」和「精神歸宿」,就認為他是一條懷抱理想的「喪家狗」,就把幾千年來公認的《論語》也說成是一份「閒聊作」,一棍子打死,這恐怕也有點過了。

  《論語》的形成過程,可能是孔子一人獨立思考的結果,也可能是與弟子們共同討論的結果。這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觀點到底如何,到底對後人有沒有教育與啟迪作用。而在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各立山頭,更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如果弟子們仍然死抱一顆樹,這社會還如何發展呢?黃埔軍校出來的學生不是有加入共產黨的,也有加入國民黨甚至淪為土匪的嗎?當今的大學生,大學畢業以後,不也是有的成為科學家,有的成為企業家,有的成為官員,有的成為工人的?而李零教授自己,我想也並不是一條路走到底的吧?

  我們承認,孔子及其《論語》的一些觀點,在今天看來,確實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他「唯有讀書高」、「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等思想,對後人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但是,從孔子一生求學求知的實際和《論語》絕大多數內容來看,應該是值得肯定的,很多觀點對後人的積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即使是一些現在看來不太正確的觀點,如果能夠全面理解,也會發生積極的作用。

  把孔子比喻為一個「懷抱理想,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的喪家狗,李零教授似乎走向了一個極端。至於人大國學院要求學生讀此書,到也無可指責。讓學生了解了解不同的觀點,是應該的。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孔子是喪家狗?是罵孔子嗎?
    孔子為何自嘲自己是喪家之犬?現代漢語中的喪家狗,與當年孔子迷路自嘲時候所說的喪家狗,他們的意義已經完全不同了。現代漢語中的喪家狗,意思是失去了依靠,失去了方向,茫茫然的狀態。而孔子當年說自己是喪家狗,完全是一種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一種自嘲,孔子用這種幽默的方式,獲得了心靈上的安慰。所以,後世人們說孔子是喪家狗,其實並非是貶低孔子,而是引用了孔子的說法而已,也並非是罵孔子。北大教授李零先生寫過孔子,說他是一條喪家狗,引起了好多讀者的指責,其實這是錯誤的。那麼,孔子為什麼要自嘲?
  • 老子自稱喪家之狗,孔子被鄭人喻喪家之狗,一個淡然,一個欣然
    如果有人說你像一隻喪家之狗,你會怎麼樣?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還是不予理睬?相信大家心裡都有個明確的判斷。但是老子在道德經中,卻非常淡然的自稱喪家之狗,而孔子聽鄭國人說他像喪家之狗時,不但沒有生氣,竟然欣然的笑了,這是為什麼?
  • 李零說孔子:孤獨的人,孤獨的喪家狗
    一 我的講義,正標題是「喪家狗」,副標題是「我讀《論語》」。什麼叫「喪家狗」?「喪家狗」是無家可歸的狗,現在叫流浪狗。無家可歸的,不只是狗,也有人,英文叫homeless。 讀《論語》,我的感受,兩個字:孤獨。孔子很孤獨。現在,有人請他當心理醫生,其實,他自己的心病都沒人醫。 我想告訴大家,孔子並不是聖人。歷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
  • 八分鐘:為什麼把孔子形容成「喪家狗」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本書是北大中文系李零教授寫的《喪家狗》,我們過去曾經介紹過兩本他的著作了,而他寫的這本書副題叫《我讀論語》,顧名思義,他講的就是他對論語的看法。關於《喪家狗》這本書的爭論,主要就爭論在一個點上,就是孔子到底是像條喪家之犬一樣
  • 孔子:被人罵「喪家狗」卻坦然接受
    [摘要]有人罵孔子像條「喪家狗」,他聽了反而欣然笑道:人的樣子,並不重要,說我像條喪家狗,然哉!然哉!如今人們在網上發表言論,常會遭到匿名的白眼和謾罵。這些人往往以隱士自居,所以索性也隱匿了自己的名字。
  • 北大教授罵孔子是「喪家狗」,引發網友圍攻,專家:他說的沒有錯
    孔子的影響是深遠的,然而一位北大教授罵孔子是「喪家狗」。 「喪家狗」就是指死了主人,無家可歸的狗,用在人身上是帶有很嚴重的貶義,作為一位北大教授,受過高等教育的學者,為什麼會用這麼尖端的字眼來批判孔子呢?
  • 史記說孔子如「喪家之狗」,司馬遷侮辱聖人,為何無人反駁?
    因此,狗真正的意思是:長了爪子的犬,也即長大的犬。孔子「喪家之狗」的故事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到了鄭國和弟子們失散了,就一個站在外城的東門口等他們。有個路過的鄭國人對他的學生子貢說:「我在東門見到一個人,樣子長得像堯陶禹,不過下身短了點,累累若喪家之狗。」孔子聽說子貢說了,欣然而笑:「外貌都是細枝末節,但他形容我像一個失去主人的狗,真的很形象啊!」
  • 孔子:喪家狗也是有鄉愁的
    「喪家狗」這話不是我說的,李零先生早就說過,而且孔子也說了——起碼在《孔子》裡,孔子是這麼說的。看完胡玫的《孔子》,真的有種看喪家狗的感覺,發哥白髮蒼蒼的回到魯國,踉踉蹌蹌的下車來對著城門跪拜,泣不成聲。
  • 論痛打喪家之狗
    漸漸的,那狗在家中待不住了,成了喪家之狗,成了流浪之狗,成了恨家之狗。喪家之狗,平時總是低著頭,拖著尾巴,見到闊人,便抖擻起來了。那叫聲不再是「汪汪」的,而是嬌滴滴的「哼哼」聲。而後,這喪家之狗見著國人、原家人,都是一臉的不屑,總是齜著牙齒。便是中秋月圓之夜,也會對著天上狂吠,認為我中華的月亮沒有西方的圓。
  • 孔子:說我是喪家之犬,實在太對了!
    孔子曾經被人描繪成一個道貌岸然,規行矩步的學究,其實他根本不是那種人。他能笑他自己所以失敗和挫折的遭遇。孔子表面上雖像是個失敗的人,他離鄉背井,出國遠行,周遊列國十四年,想找尋一位樂意將他的主張付諸實施的統治者。
  • 諸子百家都能懟人,為什麼孔子願意接受「喪家犬」的稱號
    【諸子百家都能懟人,為什麼孔子願意接受「喪家犬」的稱號】生活在諸子百家的時代,這些諸侯王說什麼都是錯的,諸子們自有獨特的角度,把你訓得一無是處。比如,孟子去見梁惠王。而有這種特質的,就是孔子了,所以別人可以隨便說他「喪家狗」,他都樂呵呵。事見《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 《孔子世家》勘誤、詮釋及補證(10):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明日,與孔子語,見蜚鴻,仰視之,色不在孔子。孔子遂行,復如陳。他日,靈公問兵陣。孔子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與孔子語,見蜚雁,仰視之,色不在孔子。孔子遂行,復如陳。孔子說:「關於禮器祭祀的事我了解,關於軍旅作戰的事,我沒有學過。」第二天,衛靈公再與孔子見面,當孔子講話時,他卻抬頭看著天上的飛雁,神色心思不放在孔子身上。於是孔子又一次上路,準備去陳國。
  • 享讀|孔子:至聖之人,也是一介布衣
    提到孔子,大家都會不自覺地吟誦出幾句《論語》。一直以來,我們對孔子的印象多為:學者、教育家;不苟言笑,甚至有些迂腐。其實,如果你了解《論語》全貌、看過史書記載中的孔子,就會發現出身貧賤而又一生四處碰壁的孔子,當然會不平則鳴、憤世嫉俗,也會讓心上常存著悲苦。但是他也是一個平和、平凡、實際、幽默,甚至還讓懷裡常常揣著快樂的人。
  • 孔子的畫像,為何總露著兩顆分開的門牙?專家:有特殊的含義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即使歷經兩千多年,仍被稱為「聖人」,縱觀歷史,很少有人能讓後人記住2000多年,然而,孔子的影響一點也不為時間所浪費,相反,事實證明,影響越大,正如世界上許多地方所知道的,中國古代有一位偉大的聖人,他的名字叫「孔子」我國有句老話叫「奇人必有異象」,在許多史料中
  • 路人形容孔子為「喪家犬」,孔子:說得對極了!這是為什麼?
    同年,35歲的孔子也來到了齊國。除了迫於魯國局勢動蕩之外,孔子更是想藉助齊國施展抱負,實現政治理想。《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仕齊「為高陽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但後來由於齊相晏子的反對,孔子很快離開了齊國,離去時狀況相當狼狽,「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
  • 再讀《論語》,孔子的幽默與快樂你都懂嗎?
    孔子在人們心目中是高高在上,不苟言笑,一臉溫良恭儉讓的樣子,似乎他的形象與諧趣幽默不沾邊。可是,當我們翻開《論語》,走近孔子,看到他的喜怒哀樂,看到他的七情六慾,看到他的得意與失意的時候,我們也就看到了他的諧趣幽默,那些飛濺的妙思奇想,妙言妙語,無不閃現出孔子智慧的光輝,無不體現孔子的坦蕩和豁達,無不展現出孔子的樂觀和瀟灑。
  • 成語「喪家之犬」居然說的是聖人孔子,你怎麼看?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正音】喪;不能讀作「sānɡ」。【辨形】犬;不能寫作「大」。【近義】過街老鼠、漏網之魚。【反義】耀武揚威【用法】含貶義,一般作賓語。【結構】偏正式。
  • 孔子誕辰|累累若喪家之狗——敬最有思想的驢友
    【漢】齊國忌憚當政的孔子會把鄰近的魯國建設得太強大,就給魯定公送去了100餘匹好馬和80名舞女,來破壞魯國的改革。果然定公玩物喪志,3天不理朝政;不久,定公(舉行祭典後)又沒有按照禮法分發給孔子祭肉。孔子大失所望,以此為由辭了官位,離開了魯國。
  • 《中國》五千年:從喪家犬到孔聖人,孔子的堅持到底有多難?
    書中對孔子影響的介紹是:掌握中國的思想家,哲學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哲學戒律強烈影響中國、韓國(韓國儒學)、日本(江戶道學)、越南和印尼(印尼儒教)。看似很牛逼的簡介,卻不知道這個身高一米九,可以徒手開城門的老頭曾經是個「喪家之狗」。
  • 足球解說員:講故事、讚美詩與喪家狗
    資深媒體人易小荷認為,在「世界盃看客」陰雲籠罩下的中國足球,解說員的存在有一種「喪家狗」似的莫名悲哀,在專業方面,則經常混淆主持人和解說嘉賓的概念。好的解說應當是講故事的人,它的訴求是讓耳朵愉悅,「當那些嘴角上揚之時,你或多或少也能捕捉到一種文化,一個國度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