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教授李零的新書《喪家狗:我讀<論語>》稱孔子是一個「懷抱理想,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的喪家狗,這一觀點在網上引起極大爭議。網友報料稱一些媒體在宣傳時指此書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列為大學生必讀書目。人大國學院老師否認。(5月17日《新民網》)
說真的,看到李零教授書中的一些觀點,總覺得有點似曾相識。
確實,對於許多中年人來說,在接受教育的初期,有關孔子和《論語》,受到的灌輸,受到的教育,都象李零教授所說的這樣,是如何批判孔子、批鬥孔子式的人物的。「唯有讀書高」、「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等,都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受到批評最多的觀點。而孔子也被認為是四肢不勤、五穀不分、分不清青菜與韭菜的「祖師爺」。
但這一切,都是發生在「讀書無用」、「造反有理」的年代。1976年,特別是1978年改革開放和全國科技大會以後,隨著科技是生產力、知識就是力量等觀點在人們心目中不斷鞏固,讀書有用開始成為青年人奮鬥的最主要目的,以至於發展到目前比孔子時代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地步。
那麼,孔子及其《論語》,在千年後的今天,到底有沒有作用呢?孔子是否真的象李零教授所說,是一個「懷抱理想,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的喪家狗呢?
也許,對於孔子本人來說,一生雖然滿腹經綸,但從他所崇尚的人生和追求來說,他是不成功的,是鬱郁不得志的。因為,他想「治人」,卻始終沒有能夠治人,反而是「治於人」。以至於在他所生活的那個年代,他怎麼也找不到自己崇尚和追求的「精神家園」、「精神歸宿」,最終只能鬱鬱寡歡、不得志而死去。
對孔子來說,他的理想人生是失敗的,他的追求目標也沒有達到。
但是,因為孔子自己沒有能夠實現理想和目標,因為孔子沒有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精神家園」和「精神歸宿」,就認為他是一條懷抱理想的「喪家狗」,就把幾千年來公認的《論語》也說成是一份「閒聊作」,一棍子打死,這恐怕也有點過了。
《論語》的形成過程,可能是孔子一人獨立思考的結果,也可能是與弟子們共同討論的結果。這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觀點到底如何,到底對後人有沒有教育與啟迪作用。而在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各立山頭,更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如果弟子們仍然死抱一顆樹,這社會還如何發展呢?黃埔軍校出來的學生不是有加入共產黨的,也有加入國民黨甚至淪為土匪的嗎?當今的大學生,大學畢業以後,不也是有的成為科學家,有的成為企業家,有的成為官員,有的成為工人的?而李零教授自己,我想也並不是一條路走到底的吧?
我們承認,孔子及其《論語》的一些觀點,在今天看來,確實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他「唯有讀書高」、「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等思想,對後人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但是,從孔子一生求學求知的實際和《論語》絕大多數內容來看,應該是值得肯定的,很多觀點對後人的積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即使是一些現在看來不太正確的觀點,如果能夠全面理解,也會發生積極的作用。
把孔子比喻為一個「懷抱理想,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的喪家狗,李零教授似乎走向了一個極端。至於人大國學院要求學生讀此書,到也無可指責。讓學生了解了解不同的觀點,是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