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川:孔子周遊列國,狀如喪家之犬

2020-11-30 騰訊網

[摘要]孔夫子一大把年紀周遊列國,雄心壯志如少年,外形一似喪家犬。餓得吃樹皮,灌清水,幻想故鄉曲阜蒸小豬的美味。一面餓著,一面彈琴,講學,說故事。夫子幾十年來憂著周天下,吃糠咽草算啥呢?

本文摘自《先賢與中國》,劉小川 著,作家出版社,2016年7月

孔子周遊列國,圖源網絡

約公元前496年,五十五歲的孔夫子離開魯國,周遊列國十多年,從鬍子花白遊到鬚眉盡白,舟車勞頓幾萬裡。他想尋找一個理想國,推行他夢寐以求的周禮,重建秩序,結束天下紛爭,回歸堯舜之道。大視野清晰,大方向明確,後人概而言之:至聖先師洞悉了分久必合的歷史潮流。也許農耕文明與漢語文化有此強大的凝聚力。

中華民族有個不變的方向,朝著大一統。

孔夫子率領一群各具本領的弟子,長途顛簸,從一個諸侯國到另一個諸侯國。有時吃得很好,有時餓得心慌。夫子塊頭大,又食不厭精,吃東西講規矩,慢條斯理。顏回吃飯也慢,也許他的腸胃不大好。善於經商的子貢吃相優雅。膀大腰圓的子路一口半張餅,很快吃完了,溜到僻靜處剔牙,模樣愜意。《 禮記 》 有規定,不可當眾剔牙。

孔子先後在衛國待了三年多,衛靈公供他美宅美食美器,「俸米六石」,最終決定不再用他,用委婉的方式打發他。有一天,衛靈公盯著空中的大雁不吭聲,孔子守在旁邊說呀說呀,嘴唇翻累了,舌頭麻木了,衛靈公仍在看大雁,鼻孔朝天,鼻息吹髯。於是,夫子知趣,次日捲鋪蓋,帶了眾弟子走人。

一些弟子沮喪,有牢騷,而老師出帝丘 ( 今屬河南 ) 的城門,只一聲輕嘆。孔夫子這幾十年,經歷了太多的坎坷與磨難。據說這位儒家聖人生下地來奇醜,父親差點不要他,大媽二媽以及九個姐姐、一個殘廢哥哥,難見好臉色。小時候他怪可憐的,髒活累活啥都幹,「多能鄙事」,夥伴們還欺負他。長大了,不講道理的子路不止一次揍他……

傳道的車駕搖搖晃晃朝著遠方,「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中原大地,荊楚大地,齊魯大地,聖人的馬車一天天舊了,咿咿呀呀,日行百十裡,夜宿雞毛小店。「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體弱的弟子騎瘦馬,孔武有力者步行,一個個對未來抱著憧憬。

一臉菜色的顏回體力跟不上,總是掉隊,有一次他走丟了好幾天,同學們急壞了,勞神費力把他從荒野中找回來。老師說:回啊,還以為你死了呢。

顏回躬身奉告:老師還健在,弟子不敢死。

師生間的這一簡單對話,遂成兩千五百年之經典。尊師重道由此生焉。

宋國是孔子祖先的封地,孔子對宋國很有感情。可是他不遠千裡跑到宋國一看,傻眼了。民不聊生,貴族和官員十分囂張,奢靡之風大盛,「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宋國的大夫司馬桓魋給自己造巨型石頭棺材,造了三年未完工,石匠死掉幾個,採石工和搬運工死傷不計其數。孔聖人氣得鬍鬚亂飄,詛咒司馬桓魋:這種人死了,還不如早點爛掉得好!

聖人咒人死,死了還要早點爛掉,這是僅有的一次。

下人顛顛地傳消息,司馬桓魋暴跳如雷。孔子在宋國都城的一棵大樹下向弟子講禮儀,桓魋怒氣衝衝趕來,揮舞短柄利器砍斷大樹,想把孔子砸死。殊不知,年逾六旬的孔子高度敏捷,閃開了。早年他是御、射的高手,幹勞力的粗活一點不含糊,可能還打過架。不過,今人拍武俠片成癮,恨不得把孔子拍成駕快車、彎弓射大雕的武林宗師。

孔子逃走了,一路上不疾不徐。桓魋帶兵追殺,曠野塵土飛揚。弟子們非常焦急,催促老師:趕快逃吧,司馬桓魋追上來可就沒命啦。孔夫子捋須而笑,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老天爺賦予我品德,桓魋能把我孔丘怎麼樣呢?

孔聖人的大無畏真是活靈活現,兇險的時刻不忘為人師表。

不久前他路過匡地,被匡人誤認為是另一個長人陽虎,圍困五天五夜,差點丟了性命。陽虎是魯國首望之族季桓子的大管家,也是身長九尺,殺過不少匡人。孔子被匡人當作陽虎,弟子們莫名其妙地混戰一場,堅守了五天,請人調解才得以脫身。

司馬桓魋未能追上來,孔夫子跑掉了,到了安全的地方,暗暗鬆了一口氣。

孔子率領的這支傳道隊伍,擺脫了兇神惡煞的司馬桓魋,且行且歌向鄭國,對鄭國又抱有信心。可是不知道什麼原因,隊伍走散了。孔門弟子尊敬老師,卻也自由自在各行其是。也許師生走散發生過若干次,也許聖人自駕遊,興來狂奔一通,把自己給弄丟了。他站在鄭國都城的東門外東張西望,原本長長的脖子伸得更長,寬大的額頭直冒虛汗,平日裡「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 舒坦愜意貌 ) 的形象一掃光,失魂落魄,無精打採;又幾個時辰不走開,仿佛立地要生根。巨腿長臂加上一顆碩大的腦袋,「立盡斜陽」。

夫子為啥不走開呢?他要等眾弟子。等到半夜三更也要等。

鄭國的人紛紛趕來看稀奇,好事者把孔夫子上上下下端詳了,點評說:這個大腦袋長人怪得很,恐怕有九尺高……

子貢在城裡匆匆尋找老師,大街小巷都找遍了,躲進角落裡喘口氣,擺正了衣冠,擦掉滿臉的冷汗,尋思沿街再去找。有書生模樣的鄭人告訴子貢:東門外城牆下立著一個長人,額頭像堯,脖子像皋陶,腰部以下比大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狽不堪的形狀,活像一條喪家犬。

鄭國的書生連比帶劃,好像他親眼見過堯舜禹似的。

子貢等不及聽完,拔腿往東門跑。邊跑邊想:生得奇形怪狀的長人,除了老師還有誰呀?老師咋又像一條喪家犬呢?難道九尺高的老師腿短嗎?

陝西出土的漢代孔子、老子像,都有幾分像外星人。

子貢在東門外找到老師,激動不已,撲上去嗚咽,像孩子找到父親;又支支吾吾講了幾句,孔子一聽樂了,捋須笑道:鄭國人說得對呀,我確實像一隻喪家犬。

老師形如喪家的大犬,弟子們則如同流浪的小犬,從魯國出發,奔向衛國、宋國、鄭國、陳國、齊國、趙國、楚國……兜售仁義道德的學說,推廣周禮三千,磨破嘴皮子,碰了無數的硬釘子軟釘子。各諸侯國都忙於打仗或準備打仗,各利益集團忙著抱團或鬥爭,任憑孔子把遙遠的堯舜和周公說到天上去,人家只關心眼皮子底下的實際問題。由此可見,現代糟糕的實用主義有它古代的源頭。孔夫子咬定周公不放鬆,開端性地彰顯了偉大的理想主義。百餘年後的孟子豪邁宣稱:「雖千萬人吾往矣。」

宋國的莊子、楚國的屈原也是理想主義的開端性人物。華夏幾千年文明史,理想主義始終是一面大旗,實用主義的濫觴不足以長期佔上風。

孔聖人形如喪家犬東奔西走,居陳國三年,夙興夜寐,要讓陳國大治,樹立起一個仁義王國的典範。然而江南的吳國忽然與陳國打起來了。夫子只好再次倉皇出逃,一路上悲嘆理想破滅:吳國和陳國講好了互不侵犯的,殊不知毀約的速度比籤約快十倍,唉,春秋無義戰啊,一切用刀槍講道理。

「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內」,英國人用堅船利炮向清王朝「講道理」。這幾十年,美國人用航空母艦,用枯葉劑、貧鈾彈、集束炸彈「講道理」……

那春秋末年的孔夫子驚惶出陳國,鬆了一口氣,依然向弟子們講周禮。十餘個弟子聽講,有兩三個的精力不大集中了,宰我還打呵欠,掏鼻孔。子路嘰嘰咕咕,表情分明含了怒氣。夫子佯裝未見,繼續宣揚了不起的堯舜之道。

子貢瞧著老師凹頂的大腦袋,忍不住抿嘴一笑。顏回端坐,子夏子張傾聽。樊須撓痒痒。後來蘇東坡拿樊須開玩笑:「小人繁 ( 樊 ) 須也。」

夫子路過蒲地 ( 河南長垣 ),遭不講禮的蒲人扣留,粗繩子套牢了粗脖子,四肢捆得嚴實,那形狀就不只是喪家犬了,比落水狗還慘。子路驍勇,卻不敵蜂擁而來的蒲人,子貢和顏回不會打架。宰我逃之夭夭。幸好公良孺率領幾十個勇卒趕來,與蒲人大戰,蒲人怯陣而走,公良孺才給可憐的老師鬆了綁。逃跑的宰我又溜回來,惴惴不安歸隊。

老師摸著勒疼的長胳膊,啥也不說。顏回開了口:「子曰: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子貢補充:「求仁而得仁。」子路悶聲悶氣。子路不懼打架,只怕跟錯了老師……

孔子懷揣治國平天下的宏偉藍圖,走呀走呀,豪車變成破車,肥馬騎成瘦馬,浩蕩的東風颳成蕭瑟西風,「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 魯迅 )。

暮年的大賢依然錘鍊著,大賢又去錘鍊小賢……意志堅定:寧為喪家犬,不做豢養狗!

孔夫子奔七十歲的人了,想落葉歸根,返回久違的魯國。他從楚國前往蔡國,途中受到隱士長沮、桀溺的嘲笑。楚人唱鳳歌譏諷他。又有扛鋤頭躬耕的老農,批評他的弟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夫子站在田邊默思良久,認為老農也是值得尊敬的隱士。

「子曰: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 ( 菜農 )。」

然而聖人照樣我行我素,瞄準形而上、形而中,拒絕了大多數形而下,遠離早年熟悉的種種鄙事。君子一往無前,一條大道走到黑,充滿了道路自信。

「朝聞道,夕死可矣。」

夫子偶爾也會發點牢騷:「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有一次,在陳、蔡兩國的交界處,孔子被圍困起來了。原來楚國的使臣要聘請孔子,陳國和蔡國不希望孔子輔佐楚君,於是合夥劫人質。而孔子在蔡國待了三年,不舍晝夜替蔡國謀劃……為了國家利益,諸侯國搶人才不擇手段,搶不了人才就困死人才。

孔夫子困於陳蔡,陳米糙米沒得吃,菜也無鹽也無,據說九天吃了三頓飯,人瘦了一大圈,形銷骨立,大腦袋越發顯得大而沉重,仿佛脖子撐不起。弟子們餓得東歪西倒,樹皮草根扒光了,蟲子鳥兒逃走了,半夜裡無數的星星鬼眨眼。早晨,忽然來了一陣瓢潑大雨,露宿荒野的弟子們渾身溼透,狼狽慘了,一個個病倒呻吟。體弱的顏回連日感冒發燒,向來不愁美食的子貢吃草拉肚子,勇猛而憨直的子路嘖有煩言,準備半夜敲門質問老師。「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索性裝病,趁機悶頭睡大覺。體能甚好的公良孺負責扒樹皮,野地裡衝進一頭衝出一頭……

《 論語 》:「( 孔子 )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窮:沒辦法。

子路後來戰死沙場,死前猶正衣冠,微笑著面對亂劍砍來,視死如歸。

君子處逆境依然是君子,小人沒辦法就開始亂來,此理古今同。

飢腸轆轆詩書在,菜色不廢精氣神。孔子先生一如既往地盤腿坐地講周禮,講堯舜,講 《 易 》 《 傳 》 和 《 詩經 》,仿佛待在故鄉曲阜的杏樹下講學。「南山何其悲,鬼雨灑空草」,那些遠遠近近的墳塋呀,老樹新樹秋瑟瑟,枯枝敗葉亂飛,黑雲沉沉壓千裡。

孔子沐浴更衣,焚香彈古琴,琴聲絲毫不亂。顏回、子貢、子夏、子張等人,從琴聲中聽到了老師內心深處的安詳,不禁相視一笑。

長人孔丘閒步登小丘,引頸唱歌,歌聲悠揚婉轉,四面八方的鳥兒都飛來聽……這畫面是如此經典,後來逆境中的仰望者綿綿無盡:

左丘明雙目失明,不舍 《 左傳 》 《 國語 》;

屈原流放八百裡洞庭湖,怒目作 《 天問 》,狂筆寫 《 離騷 》;

司馬遷受了「去勢」 ( 勢: 睪丸 ) 的奇恥大辱,照樣奮筆作 《 史記 》;

諸葛丞相撫古琴於一座空城,嫻靜退敵十萬兵;

嵇康彈 《 廣陵散 》 於刑場,血濺焦尾琴弦。

王羲之的絕代書風經歷了煉獄般的血與火;

陶淵明亂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李太白堅持個性自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杜甫百折不撓堅硬到底:「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

範仲淹針對官僚集團的腐朽墮落,發出吶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蘇東坡躍入生存的萬頃波濤,亦嗆水,亦悲號,偉岸的身軀堅如磐石,「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蘇東坡命運的最低谷,反指藝術之高峰、生存之曠達、生命之欣欣然,足以垂範中國千萬年也。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孔子莊子孟子開了這個頭,千錘百鍊而為中國之大賢,後繼者排起了很長的隊伍。「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中國的歷史脈絡、精神坐標、文化譜系是這樣,決不以赤裸裸的欲望引領民族。法國有先賢祠,安葬法蘭西民族的各類先賢,文化先賢們赫然居首。

孟子:「上下交徵 ( 爭 ) 利,而國危矣。」民間有句老話:富不過三代。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生存不避艱辛而詩意棲居,乃是華夏族悠久的傳統。道德、風俗與審美的三位一體,維繫著中國人幾千年的生活世界。這個傳統丟不得。

孔夫子一大把年紀周遊列國,雄心壯志如少年,外形一似喪家犬。餓得吃樹皮,灌清水,幻想故鄉曲阜蒸小豬的美味。一面餓著,一面彈琴,講學,說故事。夫子幾十年來憂著周天下,吃糠咽草算啥呢?倉皇奔逃算啥呢?

「子曰:君子憂道不憂貧。」

夫子年近七旬歸故裡,刪 《 詩 》,學 《 易 》,定 《 春秋 》,杏壇講學,「有教無類」,「誨人不倦」,仍然要收學生送來的幹肉和大雁。夫子首重仁義,並不輕視金錢,日常生活頗講究。聖人的風度真是很令人嚮往啊。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聖人七十歲了,情與貌,越活越舒展,「子燕居,申申如也」。燕居:閒居。偉人的閒暇時光乃是能量之聚積,是蓬勃向上的生命的暫得休憩。手頭的事情要趕緊做,要充分發揮詞語的功能:語言的抽象規定著一切具象,語言蘊含了人類文明的全部密碼。

聖人述而不作,弟子們忙著做筆記,日後整理為五萬餘字的 《 論語 》。孔子不能應對春秋末年「禮崩樂壞」的局面,那就做後世的帝王師吧。

一切盡人事罷了,其他付與天命。

曲阜師生們的教學相長之餘,享受著美食、美器、美服,傾聽曠野天籟和絲竹音章。哦,那些年東跑西顛跟喪家犬似的,老師如同大犬,率領一群勇敢的小犬。斷糧,生病,打架,逃跑,講學,釋疑,彈琴,忽遭圍困,粗繩子勒進皮肉五花大綁……鬚眉盡白的老師閒話往事,杏壇上捋須自樂,弟子們大笑。

那高高的銀杏樹嫩黃葉兒飄,白果沉甸甸。

偉哉孔夫子。大哉喪家犬。

作品簡介

《先賢與中國》,劉小川 著,作家出版社,2016.7

民族的先賢們為什麼活得精彩?什麼是人的深度生存?什麼是人的多樣化?什麼是低沸點、足以持續萬年的美好生活?著名作家劉小川創造性地使用史學、文學、現象學、人類學、心理學等手段,深入解讀先賢故事,分類提煉先賢特質,用中國先賢的生命精華,引領讀者運用先賢智慧辨認當下,充盈正氣,走出精神性危機。只有讀懂先賢的生存細節,才能真正領悟中國智慧。

(本文為騰訊文化籤約的合作方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成語「喪家之犬」居然說的是聖人孔子,你怎麼看?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正音】喪;不能讀作「sānɡ」。【辨形】犬;不能寫作「大」。【近義】過街老鼠、漏網之魚。【反義】耀武揚威【用法】含貶義,一般作賓語。【結構】偏正式。
  • 孔子雖聖曾被罵喪家之犬,老子無為卻捧在神壇,對比之後立見高下
    老子騎牛出函谷關03喪家之犬孔子被當作聖人,也是在漢朝以後的事情。在戰國時期,孔子並不受列國歡迎,而且還曾被罵為喪家之犬。《史記·孔子世家》:「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
  • 孔子為人師表,門下弟子三千,為何卻被人稱為喪家之犬
    導讀:孔子出生於落寞貴族家庭,他儀表堂堂,崇尚禮儀,舉止儒雅。然而孔子在周遊列國途中,多次遭遇兇險,以至於身心俱疲,形象邋遢,甚至被人稱為「喪家之犬」,孔子究竟經歷了什麼?坎坷身世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 為什麼說孔子是喪家狗?是罵孔子嗎?
    孔子為何自嘲自己是喪家之犬?現代漢語中的喪家狗,與當年孔子迷路自嘲時候所說的喪家狗,他們的意義已經完全不同了。現代漢語中的喪家狗,意思是失去了依靠,失去了方向,茫茫然的狀態。而孔子當年說自己是喪家狗,完全是一種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一種自嘲,孔子用這種幽默的方式,獲得了心靈上的安慰。所以,後世人們說孔子是喪家狗,其實並非是貶低孔子,而是引用了孔子的說法而已,也並非是罵孔子。北大教授李零先生寫過孔子,說他是一條喪家狗,引起了好多讀者的指責,其實這是錯誤的。那麼,孔子為什麼要自嘲?
  • 眾人嘲笑孔夫子是喪家之犬,孔夫子卻笑說:確實!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我們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影響中國幾千年的儒家學說的創始人。而他首先是思想家,最重要的職業是教育家,然後勉強算得上是政治家(因為孔子一生都在追求他的政治理想而不得)。孔子劇照孔子一生光明磊落,自有一份浩然正氣於胸,然而孔子也是一個很有幽默感的人。
  • 有人罵孔子「累累若喪家之犬」,孔子回稱:人人不都是如此嗎?
    這一日,孔子週遊講學,到了鄭國;與眾弟子走散。子貢便在市集四處尋訪孔子的蹤跡。一老者說:東門外正站著一個人;身材高大、前額突出;鬢髮蒼蒼,形容枯槁;就像一條喪家之犬。後來子貢將此話轉達孔子,非但不生氣,反而在沉思良久後,感慨道:「說我像條喪家之犬?確實如此,確實如此啊!」多少年來,因為不能理解;這個故事,一直繚繞在我胸中,無法釋懷。這是孔聖人的自謙?還是秉著「夏蟲不可語於冰」的心態,而不予理會?
  • 孔子:說我是喪家之犬,實在太對了!
    孔子曾經被人描繪成一個道貌岸然,規行矩步的學究,其實他根本不是那種人。他能笑他自己所以失敗和挫折的遭遇。孔子表面上雖像是個失敗的人,他離鄉背井,出國遠行,周遊列國十四年,想找尋一位樂意將他的主張付諸實施的統治者。
  • 孔子的經世之道:亂世於我如浮雲
    說到孔子,我們都不陌生。小學、初中、高中我們都免不了背誦有關於他的一點文學知識。什麼有朋自遠方來呀,溫故而知新呀,三人行必有我師呀……這一類之乎者也,令人覺得十分枯燥無聊,也讓我以為孔子是個迂腐古板的老頭子。
  • 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喪家犬」——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孔子的祖輩原是宋國的貴族,由於宋國的內亂逃到魯國,以後成為魯人。孔子的父親在六十歲時和一位小妾生下了孔子,因為母親的身份,所以幼年的孔子經常被小夥伴排擠。
  • 孔子誕辰|累累若喪家之狗——敬最有思想的驢友
    孔紇在66歲那年,娶了比自己小四輪的顏氏,老來得了孔子;孔子又在55歲那年,決定辭官離鄉,去周遊列國。擱到當今,55正是大叔大媽「有大把時光造作」的大好年華。但是在人均壽命難逾40的春秋時期,這個年紀出去「浪」,就得有視死如歸的覺悟了。
  • 《孔子世家》勘誤、詮釋及補證(10):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明日,與孔子語,見蜚鴻,仰視之,色不在孔子。孔子遂行,復如陳。他日,靈公問兵陣。孔子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與孔子語,見蜚雁,仰視之,色不在孔子。孔子遂行,復如陳。孔子說:「關於禮器祭祀的事我了解,關於軍旅作戰的事,我沒有學過。」第二天,衛靈公再與孔子見面,當孔子講話時,他卻抬頭看著天上的飛雁,神色心思不放在孔子身上。於是孔子又一次上路,準備去陳國。
  • 真實的孔子:不諱言草根出身 遊列國如喪家之犬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由胡玫執導、周潤發主演的電影《孔子》剛剛上映。電影未映,「輿論」已先聲奪人,其中媒體熱炒學者鮑鵬山炮轟《孔子》的話題,就是一例。
  • 他一生奔忙如喪家之犬,但死後卻被歷代皇帝跪拜了千年
    並且之後還真為叔梁紇生了個健全的兒子,叔梁紇的二兒子後來成了漢朝以後兩千多年封建中國歷代帝王跪拜的至聖先師,這便是孔子。孔子死後可以說享盡了人間繁華,他的子子孫孫以及孔氏家族也都因他創立了儒學而享受了千年的繁榮。朝代在更替,政權在變更,但孔氏家族依舊香火鼎盛,而孔子一直被供奉為至聖先師直到新文化運動。
  • 史記說孔子如「喪家之狗」,司馬遷侮辱聖人,為何無人反駁?
    現在人都認為「喪家之犬」這個詞不雅,甚至有一定的貶義。在《漢語大詞典》中,這個成語的解釋是這樣的:指無家可歸的狗;比喻失去倚仗,無處投奔的人;並且明確標註「喪」的發音是【sàng】。孔子「喪家之狗」的故事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到了鄭國和弟子們失散了,就一個站在外城的東門口等他們。有個路過的鄭國人對他的學生子貢說:「我在東門見到一個人,樣子長得像堯陶禹,不過下身短了點,累累若喪家之狗。」
  • 八分鐘:為什麼把孔子形容成「喪家狗」
    關於《喪家狗》這本書的爭論,主要就爭論在一個點上,就是孔子到底是像條喪家之犬一樣為什麼李零把孔子形容成「喪家狗」,這書一開頭就已經解釋了,,大家都在捧孔子,過去曾經大家都貶過孔子,他這本書的目的指出孔子既不是聖人,也不是一個很糟糕的臭老二,而是一個很普通的人,他形容自己是喪家之犬,這個說法其實是有典故,「喪家狗」並不是李零教授的說法,最有名的就是《史記》
  • 成語故事典故:「喪家之犬」
    「喪家之犬」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有喪事人家的狗,無人餵養。後指無家可歸的狗。比喻失去靠山,無所歸依的人。也比喻落泊不得志的人。喪家:有喪事的人家。這則成語來源於《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從30歲開始辦私學,幾年之內就出了名,招來了大批弟子。但直到50歲那年,他才被魯定公任命為中都(今山東汶上)宰。上任オ一年,中都出現了太平的景象。過了一年,魯定公升他為管理工程建築的司空;後來,又升他為主管司法和治安的司寇。
  • 路人形容孔子為「喪家犬」,孔子:說得對極了!這是為什麼?
    同年,35歲的孔子也來到了齊國。除了迫於魯國局勢動蕩之外,孔子更是想藉助齊國施展抱負,實現政治理想。《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仕齊「為高陽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但後來由於齊相晏子的反對,孔子很快離開了齊國,離去時狀況相當狼狽,「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
  • 「喪家之犬」並非貶義詞
    但是,酈波老師的解釋並不是我想的那樣,電影這裡借用了孔子的典故,孔子當時被人罵「惶惶如喪家之犬」,因為孔子放棄了自己擁有的一切,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價值、信仰。就像電影裡的至尊寶一樣,為了護送唐僧西天取經這個崇高的目標,捨棄了自己的愛情。
  • 孔子「四科十哲」具體指的是誰?孔子的知名弟子知多少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 傳世奇寶孔子屐 長一尺四寸 孔子究竟有多高
    我們今天重點說說孔子屐。「屐」最早指的是木頭做鞋底的鞋子,後來泛指鞋。唐代以前把旅遊穿的鞋子稱為「屐」,宋代以後,專指雨鞋。孔子屐應該也是木頭做底、皮革做面的旅遊專用鞋,倘若用料是棉布麻繩之類的東西,不可能保存了六百多年不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