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記載的孔門十賢中以德行出眾者就十之有四,從中可以看出儒家對「德行」的看重。這裡就先介紹下這四位中的兩位:閔子騫和冉耕。
01 以孝聞名的閔子騫
閔子騫:姓閔,名損,字子騫,春秋末期魯國人。孔門十賢之一,以孝聞名,孔子也稱讚他是有「德行」之人。
《論語》中提到閔子騫的章節主要有三章,這在全書涉及的孔門十大弟子中是比較少的了,不過,這三章透露出來的信息卻不少,已經可以很鮮明的刻畫出閔子騫的為人品行。
第一,堅守仁德。
一次,季氏派人請閔子騫去費這個地方做地方總管,閔子騫對來的人說:「好好代我婉言謝絕吧!如果再來召我去的話,那麼我肯定已逃到汶水的北邊了。」
閔子騫為何拒絕做官呢?當時的魯國被季氏等三家把持,而且季氏不忠於魯國國君,所以閔子騫認為不應該去不忠之臣那裡做官,因此就拒絕了季氏的邀請。還說「如果你們再來找我的話,我就去汶水北邊的齊國」,可見閔子騫的決絕之意。從這裡可以看出,閔子騫嚴格遵循了孔子的「仁德」之道,為人正直,品行端正,在高官厚祿面前也能嚴守操守,的確是難能可貴。
第二,以孝聞名。
閔子騫的「孝」是出了名的,孔子就曾高度讚揚他的孝順:「閔子騫真孝順呀!人們對他的父母兄弟誇獎他的話無有什麼疑義。」對此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一個人的家人對外稱讚自己孝順而沒有任何疑義的,那這種孝順就不僅是獲得了自己家人的認可,而且也獲得了周圍人的廣泛認可。可以說,閔子騫「至孝」的聲譽已經突破了自己家人的範疇而順其自然地向著更大的範圍擴展,這也正是孔子所說的德行高的人可以自然而然地影響到更多的人。
第三,寡言穩重。
魯國的執政者要翻修儲放財貨的府庫,閔子騫說:「照老樣子行不行?何必一定要翻修呢?」孔子說:「這人平時不怎麼說話,一說就必定中肯。」
這個事例中閔子騫認為現有的財庫可以用,翻修財庫是沒有必要的事情,反而浪費財力和物力,說明他崇尚節儉,反對不必要的浪費。另外從孔子對他的評價中可以看出,閔子騫平常話不多,但只要說話表達看法往往能切中關鍵點。這說明閔子騫是一個言語不多、善於觀察和思考、能夠客觀分析問題的人,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一語中的」,直指問題所在。
所以綜上來看,雖然《論語》中記載的關於閔子騫的事例不多,但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就像一幅簡筆畫,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了閔子騫崇尚仁德、為人至孝、品行端正、寡言穩重、善於思考等品質,而具有這樣品質的人也的確是值得世人稱讚和學習的。
02 記載最少的「德行」楷模冉耕
冉耕:姓姬,冉氏,名耕,字伯牛,春秋末期魯國人。孔門十賢之一,以德行與顏回、閔子騫、冉雍並稱,但因惡疾早逝。或許也正因為如此,《論語》中記載的關於冉耕的章節主要就一章,而且記述的還是臨死前孔子去探望他時的情景。所以,冉耕也成為《論語》中提到的孔門十賢中記載信息最少的一位。
《論語》中寫道:伯牛有病,孔子去探視他,從窗口握住他的手,說:「失去這個人,真是天意啊!這樣的人竟得了這樣的病!這樣的人竟得了這樣的病!」
從這章可以看出,冉耕當時得的惡疾應該不適合進屋探視,所以孔子只能從窗戶握住他的手。另外孔子對於將死的冉耕連發感嘆,可以看出孔子對即將失去冉耕的悲痛之情,這也體現出孔子對冉耕的看重和師生間的深厚情誼。雖然《論語》中主要記載冉耕的就這一章,但孔子是一個重視「仁德」的人,既然能讓孔子如此看重,那冉耕的品行應該是值得肯定的。
除此之外《論語》中還有一章是簡單介紹孔子十大弟子的,文中將冉耕歸到了「德行」出眾者這一類中,這也說明了冉耕的高尚德行是被孔子及其他門人所肯定的。
所以綜合來看,雖然冉耕在《論語》中的記載最少,但從孔子對他德行的肯定這一點可以看出,冉耕具有的高尚德行也同樣是值得世人稱讚的。
關注我不走丟,更多精彩內容絕不讓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