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孔門十賢:以孝聞名的閔子騫、記載最少的冉耕

2021-01-10 月上海棠之傳統文化

《論語》中記載的孔門十賢中以德行出眾者就十之有四,從中可以看出儒家對「德行」的看重。這裡就先介紹下這四位中的兩位:閔子騫和冉耕。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01 以孝聞名的閔子騫

閔子騫:姓閔,名損,字子騫,春秋末期魯國人。孔門十賢之一,以孝聞名,孔子也稱讚他是有「德行」之人。

《論語》中提到閔子騫的章節主要有三章,這在全書涉及的孔門十大弟子中是比較少的了,不過,這三章透露出來的信息卻不少,已經可以很鮮明的刻畫出閔子騫的為人品行。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第一,堅守仁德。

一次,季氏派人請閔子騫去費這個地方做地方總管,閔子騫對來的人說:「好好代我婉言謝絕吧!如果再來召我去的話,那麼我肯定已逃到汶水的北邊了。」

閔子騫為何拒絕做官呢?當時的魯國被季氏等三家把持,而且季氏不忠於魯國國君,所以閔子騫認為不應該去不忠之臣那裡做官,因此就拒絕了季氏的邀請。還說「如果你們再來找我的話,我就去汶水北邊的齊國」,可見閔子騫的決絕之意。從這裡可以看出,閔子騫嚴格遵循了孔子的「仁德」之道,為人正直,品行端正,在高官厚祿面前也能嚴守操守,的確是難能可貴。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第二,以孝聞名。

閔子騫的「孝」是出了名的,孔子就曾高度讚揚他的孝順:「閔子騫真孝順呀!人們對他的父母兄弟誇獎他的話無有什麼疑義。」對此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一個人的家人對外稱讚自己孝順而沒有任何疑義的,那這種孝順就不僅是獲得了自己家人的認可,而且也獲得了周圍人的廣泛認可。可以說,閔子騫「至孝」的聲譽已經突破了自己家人的範疇而順其自然地向著更大的範圍擴展,這也正是孔子所說的德行高的人可以自然而然地影響到更多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第三,寡言穩重。

魯國的執政者要翻修儲放財貨的府庫,閔子騫說:「照老樣子行不行?何必一定要翻修呢?」孔子說:「這人平時不怎麼說話,一說就必定中肯。」

這個事例中閔子騫認為現有的財庫可以用,翻修財庫是沒有必要的事情,反而浪費財力和物力,說明他崇尚節儉,反對不必要的浪費。另外從孔子對他的評價中可以看出,閔子騫平常話不多,但只要說話表達看法往往能切中關鍵點。這說明閔子騫是一個言語不多、善於觀察和思考、能夠客觀分析問題的人,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一語中的」,直指問題所在。

所以綜上來看,雖然《論語》中記載的關於閔子騫的事例不多,但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就像一幅簡筆畫,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了閔子騫崇尚仁德、為人至孝、品行端正、寡言穩重、善於思考等品質,而具有這樣品質的人也的確是值得世人稱讚和學習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02 記載最少的「德行」楷模冉耕

冉耕:姓姬,冉氏,名耕,字伯牛,春秋末期魯國人。孔門十賢之一,以德行與顏回、閔子騫、冉雍並稱,但因惡疾早逝。或許也正因為如此,《論語》中記載的關於冉耕的章節主要就一章,而且記述的還是臨死前孔子去探望他時的情景。所以,冉耕也成為《論語》中提到的孔門十賢中記載信息最少的一位。

《論語》中寫道:伯牛有病,孔子去探視他,從窗口握住他的手,說:「失去這個人,真是天意啊!這樣的人竟得了這樣的病!這樣的人竟得了這樣的病!」

從這章可以看出,冉耕當時得的惡疾應該不適合進屋探視,所以孔子只能從窗戶握住他的手。另外孔子對於將死的冉耕連發感嘆,可以看出孔子對即將失去冉耕的悲痛之情,這也體現出孔子對冉耕的看重和師生間的深厚情誼。雖然《論語》中主要記載冉耕的就這一章,但孔子是一個重視「仁德」的人,既然能讓孔子如此看重,那冉耕的品行應該是值得肯定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除此之外《論語》中還有一章是簡單介紹孔子十大弟子的,文中將冉耕歸到了「德行」出眾者這一類中,這也說明了冉耕的高尚德行是被孔子及其他門人所肯定的。

所以綜合來看,雖然冉耕在《論語》中的記載最少,但從孔子對他德行的肯定這一點可以看出,冉耕具有的高尚德行也同樣是值得世人稱讚的。

關注我不走丟,更多精彩內容絕不讓你失望!

相關焦點

  • 《論語》中的孔門十賢:個性十足人如其名——宰我
    宰予,姬姓,宰氏,名予,字子我,春秋末期魯國人,孔門十賢之一,孔子評價他擅長言語。簡單地說了下他的個人簡介,接下來我們先來看下他的名字,宰氏、字子我,在當時是可以直接叫他宰我。宰我,不僅這名字與眾不同,而且其個性也同樣讓人印象深刻。
  • 子路——從社會青年到孔門大師兄的蛻變
    我們的孔子孔老師一生耕耘不輟,誨人不倦,有子弟三千,孔門七十二賢。又有四聖四賢,孔門十哲之說。孔老師那麼多優秀的弟子,最最可愛的弟子是誰呢?我認為既不是縱橫捭闔的子貢,也不是敏而好學的顏回,而是子路,敢於擔當的子路。
  • 三教合一「孔門禪學」
    「孔門禪」以褝學打通儒道,倡導「三教合一,認為三教調和融通是自然的。「孔門禪」的實質,就是儒釋道融合。萬松行秀經禪門而滲透孔門,以佛 法以擬儒學;李純甫則經孔門而入禪門,以儒學證佛法,總的精神不變 。孔門禪學倡導者萬松行秀金代,曹洞宗得河北地脈人文哺育,迅速崛起,一躍成為北方佛教的主流。
  • 《論語》: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 孔子說:「年輕人在家裡孝順父母,在外面敬愛兄長,謹慎、信實,博愛群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了這些還有剩餘力量,就學習文獻知識。」
  • 讀論語:公冶長第五·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 人文課堂|孔門「野蠻」學生子路
    「孔門多雜」,什麼人都有,子路是「野蠻派」同學的代表。子路性情剛直,好勇尚武。他曾經欺負過孔子,打劫過孔子。那兩人怎樣成為亦師亦友的關係呢?《史記》記載,子路是一個混混式的人物,平常總是頭戴雄雞式的帽子耍威風,還佩戴公豬皮裝飾的寶劍顯示自己的無敵。他瞧不起孔子的學說,屢次冒犯欺負孔子。後來,他被孔子的氣質、風度、能力所折服,願意拜孔子為師。
  • 元曲中的故事:孔門弟子樊遲為什麼不受待見?
    《雁兒落過得勝令》劉庭信劉庭信這個人,長相怎麼樣,史載「身黑而長」,但頗有才華,也是朝廷中為官,而且此人風流蘊藉,超出倫輩,中原文人氣息濃厚,當時還算是個人物,其對隱居田園亦有渴望,可見在朝中為官,並非其人生樂事,無非是聊以生計的工作而已。《雁兒落過得勝令》此曲,流露出來的即是崇尚莊稼之意,其中提及的樊遲,乃是歷史上的有名人物。
  • 濟南廚師「半路出家」玩陶塑 首創「孔門七十二賢」
    不僅如此,「半路出家」的他還在中國首創「孔門七十二賢」陶塑。半道入行 從廚師蛻變為技藝傳承人1994年,16歲的王令濤考進一所烹飪學校學習烹飪,兩年後進入高端酒店做雕花、盤飾等手藝。期間,因其雕刻的作品生動美觀,不少顧客想帶回家留作紀念觀賞。成功轉行後,王令濤創作了不同類別和題材的手工陶塑作品。
  • 讀《論語》悟人生:入則孝,出則弟
    讀《弟子規》,不能不提到它的來源基礎,也就是《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內容如下: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為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弟,即悌,對兄長應有的尊敬態度。入,指在家。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汎,同「泛」,廣泛的意思。這段話可以這麼理解,孔子說:「弟子們平日裡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要尊重師長。
  • 三千多弟子中,為什麼只有十個,入選四科十哲?
    孔子三千弟子之中,有十位是最優秀的——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貢,冉有、季路、子遊、子夏;但是,關於這句話呀,也有幾個疑問;首先,這四科十哲,是誰評的?是孔子的原話嗎?如果是孔子,他有一天,說你們之中啊,誰最優秀呢?
  • 一部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被稱為「儒學第一書」
    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傳本《孔子家語》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肅注,書後附有王肅序和《後序》。過去因為疑古派的非難歷代前人多認為是偽書,隨著近代簡帛文獻的出土證明,確信為先秦舊籍,《孔子家語》的真實性與文獻價值越來越為學界所重視。宋儒重視心性之學,重視《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但與這「四書」相比,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內容上,《孔子家語》都要高出很多。
  • 孔門七十二聖賢中,顏回並無過人之處,為何獨得孔子偏愛?
    據說他的弟子一共有三千多人,著名的有孔門七十二聖賢。孔子與其弟子們的言行都被記錄在《論語》中,讓兩千多年後的我們能夠窺見一點聖人的智慧。在《論語》中,孔子經常誇讚顏回,可以說是獨得孔子偏愛。但是仔細了解顏回過後,發現他與其他的師兄弟相比,並無過人之處,為何孔子會偏愛於他?
  • 讀論語:裡仁第四·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孔子說:父母在世,不去遠方,如果去,一定要有方向。】我很贊同復旦大學歷史教授姜鵬老師的觀點,他說記載歷史的人沒有親身經歷,自然無法接近事實,就像同樣寫漢朝歷史,司馬遷寫《史記》算是親歷者,但其中記載的前朝歷史就不可能親歷。另外司馬遷也無法暢所欲言,比如李陵的故事,他的主觀觀點只能隱晦說明。再者《史記》很多內容和同是漢朝的班固所寫《漢書》也不一樣。一千多年後的司馬遷寫《資治通鑑》,離漢朝更遠,他更像是特意寫給宋朝皇帝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