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
孔子說:「年輕人在家裡孝順父母,在外面敬愛兄長,謹慎、信實,博愛群眾,親近有仁德的人。
做了這些還有剩餘力量,就學習文獻知識。」
【注】
《楊注》:弟子一般有兩種意義,(甲)年紀幼小的人;(乙)學生。
這裡用的是第一種意義。
【記】
這裡並無什麼「哲學」、「智慧」或「知識」,而仍然是「做人」的非常具體的規範,但又並不只是處世格言。
尊敬、愛戴兄長叫「悌」,指的是同家族、宗族、氏族的同輩而年長者,非僅現代小家庭的兄弟。
「泛愛眾」也指與本氏族的成員們普遍地友愛相處。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
子夏說:「重視德行替代重視容貌,事奉父母能盡力量,事奉國君能獻出自身,結交朋友能信守承諾。
他雖說沒學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注】
《正義》《廣雅釋言》:易,如也。
王氏念孫疏證引之云:論語賢賢易色,易者,如也。
猶言好德如好色也。
【記】
這兩章都鮮明展示出孔學儒家的「學」,主要指現實的實踐行為,而非書面的誦讀研究。
因此「學」在《論語》以及在儒學中有廣狹兩義。
狹義才指「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學」,即指學習文獻知識,相當於今天的「學」:讀書、研究等等,孔門當然也非常重視。
但整個講來,孔門更強調的是廣義的「學」,即德行優於知識,行為先於語言。
關於道德(行為)與知識(語言)的關係,可與希臘哲學和蘇格拉底相比較其異同,本讀各章均將提及這一問題。
這也就是「太初有為(道)」還是「太初有言(字)」的問題,中西差異似可溯源於此。
所引【注】對「易」字的解釋不同於譯文。
如按【注】,「賢賢易色」則應譯為「愛好德行如同愛好容貌」。
「易」亦有解作平易和悅者,即和顏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