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2021-01-10 超凡博弈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

孔子說:「年輕人在家裡孝順父母,在外面敬愛兄長,謹慎、信實,博愛群眾,親近有仁德的人。

做了這些還有剩餘力量,就學習文獻知識。」

【注】

《楊注》:弟子一般有兩種意義,(甲)年紀幼小的人;(乙)學生。

這裡用的是第一種意義。

【記】

這裡並無什麼「哲學」、「智慧」或「知識」,而仍然是「做人」的非常具體的規範,但又並不只是處世格言。

尊敬、愛戴兄長叫「悌」,指的是同家族、宗族、氏族的同輩而年長者,非僅現代小家庭的兄弟。

「泛愛眾」也指與本氏族的成員們普遍地友愛相處。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

子夏說:「重視德行替代重視容貌,事奉父母能盡力量,事奉國君能獻出自身,結交朋友能信守承諾。

他雖說沒學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注】

《正義》《廣雅釋言》:易,如也。

王氏念孫疏證引之云:論語賢賢易色,易者,如也。

猶言好德如好色也。

【記】

這兩章都鮮明展示出孔學儒家的「學」,主要指現實的實踐行為,而非書面的誦讀研究。

因此「學」在《論語》以及在儒學中有廣狹兩義。

狹義才指「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學」,即指學習文獻知識,相當於今天的「學」:讀書、研究等等,孔門當然也非常重視。

但整個講來,孔門更強調的是廣義的「學」,即德行優於知識,行為先於語言。

關於道德(行為)與知識(語言)的關係,可與希臘哲學和蘇格拉底相比較其異同,本讀各章均將提及這一問題。

這也就是「太初有為(道)」還是「太初有言(字)」的問題,中西差異似可溯源於此。

所引【注】對「易」字的解釋不同於譯文。

如按【注】,「賢賢易色」則應譯為「愛好德行如同愛好容貌」。

「易」亦有解作平易和悅者,即和顏悅色。

相關焦點

  •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集注》:「弟子之弟,上聲」。現在人習慣讀成去聲。音即是讓人明白,既然大家都是用這個音來說這個字,說這個事,大家聽了就都明白,這就約定俗成,成了事實,既無力亦無必要去糾正改過。而原音也則作個註解保留,教人知道古人曾是如此發音表達。字義都有變,何況音?古時一個音,後來多音多義,也是變化後為世人所接受而已。
  • 讀《論語》悟人生:入則孝,出則弟
    家喻戶曉的《弟子規》近幾年已被列為小學生必讀經典了,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很值得每一個人從小好好學習。讀《弟子規》,不能不提到它的來源基礎,也就是《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內容如下: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為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 使民以時;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新言」「學而篇」之三
    使民以時;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新言」「學而篇」之三,蘿蔔/攝影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弟子」,也許指孔子自己的學生,筆者認為可能更多謙指是某類人(謙謙君子)。  孔子說:一個人要是在家很孝順,在社會上很謙遜,為人處事嚴謹守信,而且博愛於人,且樂於親近「仁者」或經常思「仁」行「仁」的話,那就相當「完美」了。
  • 論語旁解之六,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旁解:孔子說,年輕的學生,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離開自己的家裡便敬愛兄長;為人謹慎、誠實可信;博愛大眾,親近有賢德的人。這樣親身實踐後,有剩餘的時間精力,再去學習文獻。
  • 1.6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注釋】▲弟子:弟等於兄弟,有朋友之間的友情。又等於自己的孩子,所以古代師生如父子,老師對學生負一輩子的責任,學生對老師也是尊師如父。
  • 「出則孝、入則悌」之新解
    換個角度學《論語》之二 「出則孝、入則悌」之新解 (一)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學文。」
  • 男寶寶起名:論語頂天立地的男孩名,經典又動人
    一、《論語》智慧古語,字字珠璣,給寶寶起名可以用1.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做事還有餘力,就要來學習文化知識。2. 宰予晝寢,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譯文】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牆壁無法粉刷。
  • 孔子教育記——以三德六藝四科等培育弟子三千、十哲七十二賢
    孔子以三德教育弟子:教弟子學習「仁智勇」三達德,並指出「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孔子還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孔子以六藝教育弟子:以禮樂射御書數這小六藝和《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大六藝教育弟子。
  • 《論語》入則孝,出則弟
    入則孝就是你在家的時候你孝順,在家的時候你孝順什麼意思呢?就是把父母當作自己修煉的對象。很多過去的人都去拜佛,寺裡的和尚就說你拜佛一點用都沒有,佛在你家啊。拜佛人就很納悶說道:我家沒有佛堂,所以才跑來拜佛。和尚說道:坐在你家堂上的那兩個人就是佛啊。就是回家好好的拜你父母就是拜佛了。
  • 《論語》起名:高大魁梧、玉面郎君的男孩名
    《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經典,是孔子弟子及後學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這部書大約最後編定於戰國初期。因其成於眾手,具體作者已難考定,但它是一部最集中地記載孔子思想的著作。兩千多年來,人們不僅記住了它裡面的很多詩句,更是有很多人從中尋找靈感,把它當做一部「取名寶典」,取名字時總是想從裡面找出更美更適合自己孩子的詞或字。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摘自:《論語·為政第二·第十五章》 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程子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小文解讀:孔子在本章中的觀點十分明確,學習離不開思考,思考也不能脫離學習,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這是學習的最基本方法。 在孔子看來,天下萬物皆有其道理,只要用心體會,都能有所得。
  • 如何用《論語》取簡單好聽的男寶寶名,驚豔了時光
    一、《論語》中簡單好聽的男寶寶名  1.冠威  出自《論語•堯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君子衣冠整齊,目不邪視,使人見了就讓人生敬畏之心,這不也是威嚴而不兇猛嗎?  2. 謹仁  出自《論語》: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取名「謹仁」就蘊含了其中的內涵,寓意孩子未來表裡如一,知行合一,本性真實。  3.
  • 讀論語:裡仁第四·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孔子說:君子要言語上遲鈍,行動上敏捷。】這句話對比前文兩句,有了一層遞進,雖然同樣講要少說話,但又強調做事要敏捷。學而篇有類似話語,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講學習不是為了耍嘴皮子,而是要用到實處做正道之事。孔子喜歡說話笨笨的人,似不能言,但這些人學問高,做事認真爽快,比如顏回、冉雍。
  • 一文告訴你「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是什麼
    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又「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二十四章》 原文: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朱子解讀:行,去聲。謝氏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
  • 【正元講學】論語篇
    未入母腹以前。光光亮亮。一點靈光之仁。混入父母的精血而成形。十月胎元已滿。離了母腹。即是後天之人。而忘乎先天之仁。惟能知孝弟之人。方有仁愛之仁。故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孟子云、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即是此義。孔門弟子。惟有子言似孔子。其為人也這章書。文若遊龍。筆意矯捷。進一層又翻一層。翻一層又進一層。由後天說到先天。由先天又說到後天。先天之本。為人之性靈。後天之本。為人之身心。
  • 《論語》中的孔門十賢:以孝聞名的閔子騫、記載最少的冉耕
    《論語》中記載的孔門十賢中以德行出眾者就十之有四,從中可以看出儒家對「德行」的看重。這裡就先介紹下這四位中的兩位:閔子騫和冉耕。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01 以孝聞名的閔子騫閔子騫:姓閔,名損,字子騫,春秋末期魯國人。孔門十賢之一,以孝聞名,孔子也稱讚他是有「德行」之人。
  • 鼠寶名推薦:10個相貌堂堂的四書五經男孩名字,有才有料還很皮
    下面,就為大家推薦一些有出處的寶寶名字,僅供參考。 一、《四書五經》中相貌堂堂的男孩名字1. 仁信出自《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解釋: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的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2. 音清出自《楚辭》:聲噭誂兮清和,音晏衍兮要婬。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原來出自《論語》?
    今天我們學習《論語》第二篇,堅持學習經典,提升文化品味,了解古代,指導未來。第二篇是《為政第二》。說的是治理國家的事情,估計是趙普喜歡研讀的部分,有哪些深刻道理,我們一起看一下。2.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