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悟人生:入則孝,出則弟

2021-01-08 芸窗月影

家喻戶曉的《弟子規》近幾年已被列為小學生必讀經典了,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很值得每一個人從小好好學習。

讀《弟子規》,不能不提到它的來源基礎,也就是《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內容如下: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為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弟,即悌,對兄長應有的尊敬態度。入,指在家。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汎,同「泛」,廣泛的意思。

這段話可以這麼理解,孔子說:「弟子們平日裡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要尊重師長。說話要慎重,做事要守信。對人要有廣泛的愛心,要經常親近仁德的人。在此基礎上,要抓住一切時間,學習文化知識。

可以說,這段話是整部《論語》裡孔子對弟子們做人處事的基本要求,它也是我國思想文化發展的重要基礎。

孔子在這裡,提出了做人的「出門七件事」,即「孝、悌(弟)、謹、信、愛、仁、學」。

而這七件事中學習是放在最後邊的,前面六件是為人應有的品德修養。可見孔子主張人生在世,應該先做人,再做學問。

先看做人方面,孔子提出的這幾件也是層遞關係。孝悌為本,再言其它。

「弟子入則孝」是孔子首先提出的一點,他教育弟子在家裡要孝順父母。「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只有遵守孝道了,他才具有了做人的根本。連父母都不孝順的人,其它方面也就可想而知了。

漫長的封建社會,「孝道文化」一直受人們尊奉,古代就有「孝廉」這一官職,還有許多與「孝」有關的故事通過文學藝術的形式流傳了下來。記得小時候在村裡看戲,當時不太明白戲的內容,只是經常會聽到周圍的爺爺奶奶們一個勁地誇戲臺上的「孝子」們。

《陳情表》的作者李密幼年喪父,母親何氏改嫁,他由祖母撫養成人,後來李密以對祖母孝敬甚篤而名揚於鄉裡。

古人還有「父母在不遠遊」的說法,「二十四孝」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孝」在國人的心中早已生根發芽,代代相傳。

雖說「孝」在今天仍是廣大老百姓衡量人的基本標準,但幾何時,這個標準已經悄悄地被淡化甚至被替代了。遺棄老人,虐待父母,目無長輩的現象層出不窮,親情的淡漠讓人寒心,養老問題也已經讓社會惴惴不安了。

被金錢蒙蔽的現代人,被快節奏攪亂的眾靈魂,「孝」的影子已經漸行漸遠。

「出則弟」是對兄長應該有的態度,也可以引申為對師長要尊敬。據說曾子曾經侍坐在老師孔子身旁,當孔子要跟他講述深刻道理的時候,曾子馬上站起來走到蓆子前面恭恭敬敬地聆聽老師教誨。這雖說是個小舉動,卻折射出曾子尊敬老師,非常有禮貌的品質特點。

相比之下,現在的學生在尊敬老師這方面做得怎樣,大家心裡都不含糊。各地出現的辱罵老師,打老師甚至刺殺老師的惡性事件,讓人在感嘆唏噓的同時,不由十分懷念古人的淳樸和世風的純淨。

好在人們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改變也在慢慢滲透在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相信孝悌總有一天會重新發揚光大。

「謹而信,汎愛眾,而為仁」是從為人處世方面提出的要求,孔子教育弟子們平日裡說話要慎重,該說則說,不該說的就要惜墨如金。做事要守信用,「人無信不立」,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信用第一,這是為人之本。對人要有愛心,要經常接近有仁德之心的人,所謂近朱者赤,這樣自己也會受到有益的影響。

這讓我不由地想起了生活中經常聽到的話,「我想怎麼說就怎麼說,何必要想那麼多呢?我這叫直爽!」「跟你開玩笑呢,怎麼那麼較真呢!」

我想直爽應該不是不管不顧,說話坦誠應該和不顧別人感受有所區別。而陰陽怪氣,冷嘲熱諷也應該和開玩笑不是同一回事。正常健康的人際關係應該是謹慎守信、互敬互愛,有所為有所不為。

另外,為人要有愛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一個社會走向文明,人與人之間建立和諧的象徵。令人高興的是如今這樣的人和事不斷湧現,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社會將會越來越好。

一個有仁德之心的人,是我們應該靠近並學習的榜樣。擇友而交也是一個人靠近仁德,提高修養的重要條件。利益之交靠不住,品德高尚的人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結交的朋友。

「行有餘力,則學文。」知識可以讓人增加智慧,孔子教育弟子們一定要學習文化知識,但前提是學會做人。

孔子的主張對我們現代人很有啟發,我們總在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卻忽略了學習不僅僅指文化知識,擁有「孝、悌、謹、信、愛、仁」等為人的本分,更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很有必要的學習內容。

沒有好的個人品質,不會做人,學富五車又有何用?品行惡劣,思想墮落的人,學識只能是助紂為虐的幫兇。德行和才華比起來,前者永遠排在首位。成為高學歷的罪犯,不如做個目不識丁的好人!

孔子的話,值得我們反覆咀嚼,並認真對照我們的人生。讓我們多一點思考,少一些迷茫,在先賢的智慧燭照中,提升自我修養,維護生活的和諧美好。

這兩天有事耽誤了,感覺再拿起來就有些生疏了,真是不可一日不讀經典啊,引以為戒!

相關焦點

  • 《論語》: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 孔子說:「年輕人在家裡孝順父母,在外面敬愛兄長,謹慎、信實,博愛群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了這些還有剩餘力量,就學習文獻知識。」
  • 《論語》入則孝,出則弟
    入則孝就是你在家的時候你孝順,在家的時候你孝順什麼意思呢?就是把父母當作自己修煉的對象。很多過去的人都去拜佛,寺裡的和尚就說你拜佛一點用都沒有,佛在你家啊。拜佛人就很納悶說道:我家沒有佛堂,所以才跑來拜佛。和尚說道:坐在你家堂上的那兩個人就是佛啊。就是回家好好的拜你父母就是拜佛了。
  • 1.6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注釋】▲弟子:弟等於兄弟,有朋友之間的友情。又等於自己的孩子,所以古代師生如父子,老師對學生負一輩子的責任,學生對老師也是尊師如父。
  •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論語集注》:「弟子之弟,上聲」。現在人習慣讀成去聲。音即是讓人明白,既然大家都是用這個音來說這個字,說這個事,大家聽了就都明白,這就約定俗成,成了事實,既無力亦無必要去糾正改過。而原音也則作個註解保留,教人知道古人曾是如此發音表達。字義都有變,何況音?古時一個音,後來多音多義,也是變化後為世人所接受而已。學得義理,對音多有了解而多有知識也好。只要有這個味道,發個英文音也可以。
  • 返樸歸真 凝神有悟——天水「象王」鍾孝弟 工筆畫欣賞
    鍾孝弟,字靜禪,號南海居士,齋號南山軒主,一九五四年生於甘肅天水。鍾孝弟先生鍾孝弟先生
  • 「出則孝、入則悌」之新解
    換個角度學《論語》之二 「出則孝、入則悌」之新解 (一)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學文。」
  • 男寶寶起名:論語頂天立地的男孩名,經典又動人
    《論語》可說是中國第一書,華人從孩提起即深受其影響,八歲讀觸動情思,八十歲時再讀仍覺雋永無窮。人生在世,己立立人,己達達人,《論語》二十章一萬六千多字幾乎談遍,句句精練到位,若能虛懷體悟,真誠實踐,確可身心受益。
  • 如何用《論語》取簡單好聽的男寶寶名,驚豔了時光
    一、《論語》中簡單好聽的男寶寶名  1.冠威  出自《論語•堯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君子衣冠整齊,目不邪視,使人見了就讓人生敬畏之心,這不也是威嚴而不兇猛嗎?  2. 謹仁  出自《論語》: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取名「謹仁」就蘊含了其中的內涵,寓意孩子未來表裡如一,知行合一,本性真實。  3.
  • 讀論語:裡仁第四·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孔子說:父母在世,不去遠方,如果去,一定要有方向。】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孔子說:三年不改變父親的道,可以說是孝了】重複,不再贅述。論語中有不少同一句話多次提及,有人說是後文故意添加,我不妄加評論,就當是一種強調。前文連結: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喜歡請關注、點讚、轉發,筆者在此拜謝!
  • 論語旁解之六,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旁解:孔子說,年輕的學生,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離開自己的家裡便敬愛兄長;為人謹慎、誠實可信;博愛大眾,親近有賢德的人。這樣親身實踐後,有剩餘的時間精力,再去學習文獻。
  • 《論語》中的孔門十賢:以孝聞名的閔子騫、記載最少的冉耕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01 以孝聞名的閔子騫閔子騫:姓閔,名損,字子騫,春秋末期魯國人。孔門十賢之一,以孝聞名,孔子也稱讚他是有「德行」之人。《論語》中提到閔子騫的章節主要有三章,這在全書涉及的孔門十大弟子中是比較少的了,不過,這三章透露出來的信息卻不少,已經可以很鮮明的刻畫出閔子騫的為人品行。
  • 兩種看不見的孝,今天更重要!謝付亮講《論語》裡的人生常識(八)
    (《論語·學而篇》第九章) 謝付亮簡解 這章的實質是講「孝」,一種「接受者」看不見的「孝」,一種有深度的「孝」,看似簡單,實則意義極大,影響極為深遠。 慎,審慎、謹慎或慎重。拆開來看,「慎」的左邊是「心」,右邊是「真」,或在提醒我們,真心待人,才會處事謹慎。
  • 《論語》起名:高大魁梧、玉面郎君的男孩名
    《論語》中高大魁梧、玉面郎君的男孩名1. 忠之取自《論語》:「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2. 其樂出自《論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解釋:揣測、反詰、命令、加強意指雷厲風行、其樂融融、捨我其誰。第三人稱代詞。
  • 杜甫詩句裡「朱門酒肉臭」中的「臭」字怎麼讀?看看新解怎麼說
    比如讀一部論語,我幾乎要看注音,隨便舉開篇的兩個例子。如果隨意去讀,很容易發錯字音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è)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tì)而好犯上者,鮮(xiǎn)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而有些字詞,我們可能一直是讀錯的,誰也不能說完美。
  • 翻越千年,遇見《論語》
    「立業」之前,需得「立德」,「立德」之道,最簡便的便是學先賢之理——《論語》,就是孔子思想的集中體現今天,我開始溫讀《論語》,追尋先賢的精神足跡。 《論語》第一章是《學而》,這是此書的首篇,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需先務也。 今日,翻開書卷,細吟第一則: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使民以時;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新言」「學而篇」之三
    使民以時;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弟子」,也許指孔子自己的學生,筆者認為可能更多謙指是某類人(謙謙君子)。  孔子說:一個人要是在家很孝順,在社會上很謙遜,為人處事嚴謹守信,而且博愛於人,且樂於親近「仁者」或經常思「仁」行「仁」的話,那就相當「完美」了。
  • 【正元講學】論語篇
    孝弟章解釋?民國二年五月十一日記問、今觀所講學而一章。分出白話、官話、文話。正合時宜。真是因時措宜。因材施教。先生何不將第二章。亦如此講法。使上智、中智、下智。一目了然。答、論語為門人所記。固皆聖人之文章。但其精微至理。我今不過發其萬分之一。淺中之粗。
  • 《悟學.第74篇》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
    《悟學.第74篇》論語. 述而第七.新解讀(八)悟學.十八子 20200224 亥-子716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譯文】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
  •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譯文: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子遊問什麼是孝。讀解:可知「敬」的含義是為對方著想。本章是對「無違」父母的分解說明:子女要為父母著想。擴展資料:《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論語·為政》篇包括24章。
  • 自古忠孝難兩全,孔子對「孝」有什麼主張?
    孔子「孝」的思想是以「禮」作為規範。禮是一個很大的概念,但是禮規範了人們的行為,告訴了人們應該怎樣做。這一點體現在孔子「孝」的思想上就是「入則孝,出則悌」,具體表現就是對父母的尊與敬。最後,孔子的「孝」是對「忠」思想的延伸發展,這一點的具體表現就是無違於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