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2021-01-08 莫遠憂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注釋】

▲弟子:弟等於兄弟,有朋友之間的友情。又等於自己的孩子,所以古代師生如父子,老師對學生負一輩子的責任,學生對老師也是尊師如父。古代有株連九族之說,九族之外的第十族,就是師生一族。

古人提出的「天地君親師」,「天、地」滋養萬物,「君親師」來源於《國語》,相傳為春秋末年左丘明(與孔子同時代,著有《春秋左氏傳》)所作,其中有這樣的記載:「民性於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師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長,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人在世間生活靠的是父母、師長和國君(國家),要始終如一地事奉他們。父母給我生命,師長給我教誨,國君給我食祿(國家保護我們,讓我們得以生活)。沒有父親就不會來到世間,沒有國君的食祿(國家的保護)就不會平安長大,沒有師長的教誨就不會知道家族的歷史,所以必須一心一意事奉他們。)

當今社會,教學模式也罷,教師的職業精神也罷,老師不視學生為弟子,學生也不尊師如父,南懷瑾先生就曾說,現在的尊師重道,只是一句口號而已。現在的尊師重道,只是一句口號而已,真正尊師重道的人是小學生,我想諸位都有這個經驗,我們的孩子如果在小學念書,回來就開口老師怎麼說的,閉口老師怎麼說的。幾年前,教師節的時候,孩子回家要敬師金,說給他五十元,孩子一定說不行,這是敬老師的要一百元。這種事到了中學就淡了;到了高中以上根本沒有這個觀念了;到了大學,學生看老師是不相干的陌路人。相對的,老師對學生也是如此,挾了一個皮包上來,拿一本書講解一番,便有鐘點費,彼此都是商業行為,教完了以後,懂不懂是你的事,挾個皮包走了。學生與老師在路上見面,萬一點個頭,在我覺得,已經是很稀奇了。一般都彼此不認識,就這麼迎面過去,堂而皇之的,學識愈高,愈沒有尊師重道的精神。這是今日中國文化一個極大的諷刺。(南懷瑾的《論語別裁》)

▲①出、入:是互文。出、入,都要孝悌。

②入:古代時父子分別住在不同的居處,學習則在外舍。入是指進到父親住處,或說在家。

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出則弟,是說要用弟道對待師長,也可泛指年長於自己的人。

▲「弟」同「悌」,悌的本意是憐愛,指作為兄長要愛護幼小的弟弟。這裡是「善兄弟」之意,弟對兄當恭順,而兄對弟亦當愛護。也指敬重鄉中長輩、師長。

▲謹:謹慎,做事嚴謹但不可流於小器,不要變成拘謹。

【譯文一】

孔子說:「弟子在家裡是個孝子,在外尊敬師長,兄友弟恭,對朋友、對社會、對一般人能夠友愛,擴而充之愛國家、愛天下,做人做事謹慎,而又言而有信,對他人友愛,而又親近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做到以後,還有剩餘的精力,然後根據你的志向所在再去 「學文」(這裡的文,應該指文學、知識、科學、藝術等)」。

當今的學校教育,正好學反了,先學文,學完之後,是不是懂得孝悌,能不能做到「仁、義、禮、智、信」,那是學生自己的事了。

【譯文二】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尊敬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入則孝」與「出則悌」是並列關係,既然「孝」是指父母,那麼「悌」這裡應該指的就是師長。

相關焦點

  •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論語集注》:「弟子之弟,上聲」。現在人習慣讀成去聲。音即是讓人明白,既然大家都是用這個音來說這個字,說這個事,大家聽了就都明白,這就約定俗成,成了事實,既無力亦無必要去糾正改過。而原音也則作個註解保留,教人知道古人曾是如此發音表達。字義都有變,何況音?古時一個音,後來多音多義,也是變化後為世人所接受而已。學得義理,對音多有了解而多有知識也好。只要有這個味道,發個英文音也可以。
  • 論語旁解之六,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旁解:孔子說,年輕的學生,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離開自己的家裡便敬愛兄長;為人謹慎、誠實可信;博愛大眾,親近有賢德的人。這樣親身實踐後,有剩餘的時間精力,再去學習文獻。
  • 《論語》: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 孔子說:「年輕人在家裡孝順父母,在外面敬愛兄長,謹慎、信實,博愛群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了這些還有剩餘力量,就學習文獻知識。」
  • 「出則孝、入則悌」之新解
    換個角度學《論語》之二 「出則孝、入則悌」之新解 (一)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學文。」
  • 讀《論語》悟人生:入則孝,出則弟
    家喻戶曉的《弟子規》近幾年已被列為小學生必讀經典了,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很值得每一個人從小好好學習。讀《弟子規》,不能不提到它的來源基礎,也就是《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內容如下: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為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 孔子教育記——以三德六藝四科等培育弟子三千、十哲七十二賢
    孔子教育記德慧樂孔子以三德、六藝、四科等教育弟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善於啟發、誨人不倦。孔子以三德教育弟子:教弟子學習「仁智勇」三達德,並指出「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孔子還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孔子以六藝教育弟子:以禮樂射御書數這小六藝和《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大六藝教育弟子。
  • 《論語》入則孝,出則弟
    入則孝就是你在家的時候你孝順,在家的時候你孝順什麼意思呢?就是把父母當作自己修煉的對象。很多過去的人都去拜佛,寺裡的和尚就說你拜佛一點用都沒有,佛在你家啊。拜佛人就很納悶說道:我家沒有佛堂,所以才跑來拜佛。和尚說道:坐在你家堂上的那兩個人就是佛啊。就是回家好好的拜你父母就是拜佛了。
  • 返樸歸真 凝神有悟——天水「象王」鍾孝弟 工筆畫欣賞
    鍾孝弟,字靜禪,號南海居士,齋號南山軒主,一九五四年生於甘肅天水。2016年5月1日《國色天香壓群芳》選登甘肅省農民書畫研究會天水分會成立一周年書畫作品展。2016年6月30參加天水市老年書畫研究會十二人聯展,其作品《動物大象》《喜象昇平圖》參展。
  • 弟子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只說了兩個字
    那麼對於我們子女來說,什麼是孝那?《論語》記載,孔子的弟子子夏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只回答了他兩個字「色難」。不知大家認為什麼是孝那?有的人說能養老就是孝,有的人說能給錢就是孝,還有的人說能陪伴才是孝,但是孔子的「色難」二字卻超脫了一切,直擊要害。孔子說:「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有別乎?」什麼 意思那?
  • 出道仙出馬仙堂口仙緣簡述六~名利 欲望~
    現在是末法時期,仙家下山找弟馬,仙家們是真心的做功德濟世救人,仙家磨練弟子為什麼要磨練弟子心態心性慾望呢。他們知道找到一個弟子,他們這幾樣都做不好還帶著欲望,將來看事也不會給他們積累到什麼功德。相信大家經常會聽說身邊的一些看事的,看著看著不能看了,那麼為什麼不能看了呢?
  • 自古忠孝難兩全,孔子對「孝」有什麼主張?
    孔子「孝」的思想是以「禮」作為規範。禮是一個很大的概念,但是禮規範了人們的行為,告訴了人們應該怎樣做。這一點體現在孔子「孝」的思想上就是「入則孝,出則悌」,具體表現就是對父母的尊與敬。最後,孔子的「孝」是對「忠」思想的延伸發展,這一點的具體表現就是無違於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