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注釋】
▲弟子:弟等於兄弟,有朋友之間的友情。又等於自己的孩子,所以古代師生如父子,老師對學生負一輩子的責任,學生對老師也是尊師如父。古代有株連九族之說,九族之外的第十族,就是師生一族。
古人提出的「天地君親師」,「天、地」滋養萬物,「君親師」來源於《國語》,相傳為春秋末年左丘明(與孔子同時代,著有《春秋左氏傳》)所作,其中有這樣的記載:「民性於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師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長,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人在世間生活靠的是父母、師長和國君(國家),要始終如一地事奉他們。父母給我生命,師長給我教誨,國君給我食祿(國家保護我們,讓我們得以生活)。沒有父親就不會來到世間,沒有國君的食祿(國家的保護)就不會平安長大,沒有師長的教誨就不會知道家族的歷史,所以必須一心一意事奉他們。)
當今社會,教學模式也罷,教師的職業精神也罷,老師不視學生為弟子,學生也不尊師如父,南懷瑾先生就曾說,現在的尊師重道,只是一句口號而已。現在的尊師重道,只是一句口號而已,真正尊師重道的人是小學生,我想諸位都有這個經驗,我們的孩子如果在小學念書,回來就開口老師怎麼說的,閉口老師怎麼說的。幾年前,教師節的時候,孩子回家要敬師金,說給他五十元,孩子一定說不行,這是敬老師的要一百元。這種事到了中學就淡了;到了高中以上根本沒有這個觀念了;到了大學,學生看老師是不相干的陌路人。相對的,老師對學生也是如此,挾了一個皮包上來,拿一本書講解一番,便有鐘點費,彼此都是商業行為,教完了以後,懂不懂是你的事,挾個皮包走了。學生與老師在路上見面,萬一點個頭,在我覺得,已經是很稀奇了。一般都彼此不認識,就這麼迎面過去,堂而皇之的,學識愈高,愈沒有尊師重道的精神。這是今日中國文化一個極大的諷刺。(南懷瑾的《論語別裁》)
▲①出、入:是互文。出、入,都要孝悌。
②入:古代時父子分別住在不同的居處,學習則在外舍。入是指進到父親住處,或說在家。
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出則弟,是說要用弟道對待師長,也可泛指年長於自己的人。
▲「弟」同「悌」,悌的本意是憐愛,指作為兄長要愛護幼小的弟弟。這裡是「善兄弟」之意,弟對兄當恭順,而兄對弟亦當愛護。也指敬重鄉中長輩、師長。
▲謹:謹慎,做事嚴謹但不可流於小器,不要變成拘謹。
【譯文一】
孔子說:「弟子在家裡是個孝子,在外尊敬師長,兄友弟恭,對朋友、對社會、對一般人能夠友愛,擴而充之愛國家、愛天下,做人做事謹慎,而又言而有信,對他人友愛,而又親近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做到以後,還有剩餘的精力,然後根據你的志向所在再去 「學文」(這裡的文,應該指文學、知識、科學、藝術等)」。
當今的學校教育,正好學反了,先學文,學完之後,是不是懂得孝悌,能不能做到「仁、義、禮、智、信」,那是學生自己的事了。
【譯文二】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尊敬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入則孝」與「出則悌」是並列關係,既然「孝」是指父母,那麼「悌」這裡應該指的就是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