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情緒善變可不是優點:能控制自我情緒的人,才是真正的王者
仁,是儒家內養的境界。仁不是讓你做個濫好人,而是要你保持一種自我控制的狀態。這是一種很微妙的平衡狀態,保持這種身心的平衡、波瀾不驚,非常難。
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人生經驗:
心情時好時壞,時而對生活充滿希望,時而對身邊的一切都失望透頂。時而以積極進取的心態看待一切,仿佛任何磨難都不在話下,成功只是時間問題;時而又動輒嘆氣連連,甚至讓身邊的人都染上了你的消極情緒,以至於黴運連連。
02人類的情緒太複雜:心猿意馬,猶如脫軌列車、瘋狂小孩,難以駕馭
情緒的控制不容易,人生自始至終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很難。
我們的情緒,仿佛是一條波浪線,前一刻還在高峰,瞬間就墜入低谷。又仿佛是一臺沒有轉向助力、卻又以超高速度疾駛的老舊皮卡,我們不得不時刻以過人的清醒和堅強的臂膀,保持它的相對平穩。
我們雖然這樣努力保持,卻終究「人力有時而盡」。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
有時候心情特別好,諸事順利,越是這個時候,形勢越有可能急轉直下。壞脾氣猶如暴風驟雨,突如其來,沒有一點兒徵兆,一點點芝麻綠豆大的事兒就能破壞我們擁有的一切。又如跳進瓷器店裡的一頭野豬瘋牛,讓你在痛心疾首之下,眼睜睜看著大好局面毀於一旦。
03你多久沒犯壞脾氣:聖人弟子,保持著三個月的「金氏世界紀錄」
有誰能保持一周不犯壞脾氣?一個月呢?
如果你還是點頭,那麼三個月如何?一年?
終有一天,理性的巨型大壩,將被 洶湧澎湃的感情巨流衝垮,下遊的一切都變成黏糊糊的沼澤地。
世上真的有人,能長期保持平靜祥和的心境,以積極的心態看待世間的一切,面臨驚風密雨、虎豹狼蟲也能「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乎?還真有。這個人,就是孔子的學生顏回。
孔子曾經將兩個人,視作自己的傳人。他親口說過,顏回此人,「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的同學,「則日月至焉而已矣」。孔子的學生顏回,能夠連續三個月(這是個約數,或者更多)保持仁的境界。而其他同學幾天就受不了。什麼是「日月至焉」?無非是「日升月落」、過了幾天的意思。
04仁之道利人又利己:仁不是外在,而是一種高級的生命「內養」之術
仁是孔子的道。他對另一位視作傳人的學生曾參說:「吾道一以貫之。」我的道,就是長期保持仁的境界。一以貫之的仁,只是一種理想的境界罷了。現實中,聖人孔夫子也免不了有高呼「是可忍孰不可忍」勃然大怒的時候;只要能效法顏回小子的「三月不違仁」,就是出類拔萃的人中龍鳳了。
仁,不僅僅是一種道德的外在表現,更是一種滋潤人類生命、改善生活質量的內養之術。
傳統氣功,有一種內養功,主要是鍛鍊自身精氣神。到了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後世王陽明養氣有成,仰天長嘯,一軍皆驚。內養之道,到底何等神奇?
簡單來說,不發火,就屬於內養的重要手段之一。怒傷肝。不發火,則生命之氣蓬勃旺盛,在體內循環暢通、生生不息;從而心情愉悅、身體強健。
05跳出來成就大格局:人生路漫漫,我只是一名「旁觀者」和「局外人」
仁的境界、內養功夫,可以用「以經解經」的方法來描述:
亞里斯多德有「中道學說」,佛家有「中觀論」,武俠小說家黃易以此為借鑑,虛構了一種「不在此岸,不在彼岸,不在中間」的武學奧義,號稱「不死印法」。怎麼不死?因為沒有生,所以沒有死;因為不下場、不在名利場,所以不會被擊敗。請您仔細揣摩這些思想,或許可以讓您在工作生活中戒除不良情緒,做人不那麼呆板無趣,做事更加遊刃有餘。
保持不喜不悲、不驕不躁、不左不右的中道思維,甚至以一名「旁觀者」「局外人」的視角,把這個悲歡離合、酸甜苦辣俱全的人生,把這個我們投入了大量時間精力去與天地鬥、與他人鬥的人生,儘管當成一場遊戲一場夢吧!靜靜欣賞她、把玩她、體會她,認真經歷她、積極投入她,卻又不為她所困;不因為外物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我是儒釋道人心,希望您喜歡我的文字,並希望她對您的工作生活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