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二十等軍功」的商鞅被封為商君,而白起又為何不能封侯?

2021-01-08 騰訊網

先秦時期有三種封爵體系,第一種是商周時期所謂的五等爵(公侯伯子男),第二種是秦孝公在位時由商鞅制定的二十等軍功制,第三種是變相的封君制(侯爵>君爵),那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開創「二十等軍功」的商鞅被封為商君,而白起又為何不能封侯?

春秋戰國時期實行的是貴族制,只要是出身於貴族家庭的男子,先天就擁有了可以參與國家治理的權利,與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一樣,使得整個社會陷入一種無能者身居高位而有才之士只能苟且偷生的混亂局面。

打破這種規則要從商鞅入秦開始算起,入秦的商鞅為了實現他富國強兵的理念,就像秦孝公提出在全國實行二十等軍功制,武將要想獲得更高的權利必須依靠個人能力和對國家的貢獻,不在取決於個人的血統和出身。秦孝公有感於商鞅的變法一旦成功,將會對秦國有著質的飛躍,但又想不引起老牌貴族們的強烈反抗,於是決定提升軍職還是大良造的商鞅。

秦孝公在朝中執行了一種變相的封君制度,冊封商鞅為商君,允許他在封地內有收稅的權利,還能設立相位來治理封地。但秦孝公死後,貴族們就沒了限制,很快就將商鞅撕成了碎片,但封君制度也在秦惠文王上位後保存了下來。不僅如此,秦惠文王還在封君的基礎上增加封侯這個爵位。

既然只是開創了二十等軍功制的商鞅就被封為了商君,那在戰場上幫秦國立下過赫赫戰功的白起又為何沒能被封為侯爵呢?原來通過變相的封君制而被封為君的武將,他們的爵位其實已經到頂了,想要封侯必須要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從龍之功或者救駕之功,史書《秦本紀》中就有過這樣的記載「穰侯魏冉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姓魏氏,名冉。武王卒,無子,立其弟為昭王。」

很顯然,白起一生只徵戰過沙場,未能擁立任何一位秦國宗室上位,而且在邯鄲之戰中還忤逆了秦昭襄王。因此哪怕再有不世之功,也只能稱他為武安君。

相關焦點

  • 秦之二十級軍功爵位多難掙?名將白起一生斬首破百萬,也不能封侯
    弄懂商鞅所定的二十級軍功爵位制,便會明白靠戰功升侯是非常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連商鞅自己辛辛苦苦一生,也只混到了第十六級大良造反。白起一生,雖然攻城略地功勳卓著,也同樣未能突破軍功爵位第十六級。有沒有人懷疑,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秦國軍隊的最高軍功爵位是十六級嗎?
  • 古代的君侯之區別,「君」是泛指稱號,「侯」是爵位等級中的一種
    而商鞅原名是公孫鞅,因出生在衛國,也叫衛鞅。他在秦國最高的職務軍功爵位之十六級大良造,連個侯爵都沒混上。但被秦孝公賜封於商地,所以號稱商君。古代有按封地為氏的傳統,所以公孫鞅又稱之為商鞅。 電視劇《大秦賦》裡,嬴傒的爵位是第十八級駟車庶長。
  • 戰國時期君和侯有什麼區別,如商君,武安君,穰侯,文信侯等?
    這個「君侯」,既不是西周時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裡的侯爵,也不是商鞅「二十等軍功爵」裡面的一等列侯爵,它是當時各個諸侯國內部貴族變相實施的一種「封君爵位」。試著來細談! 第一種:西周時期,爵位分為五等。
  • 戰國時期君和侯有何區別,商鞅和白起都沒有封侯範雎呂不韋卻可以
    古人用字極準,微言大義,因此「君」與「侯」是有區別的,簡單來說就是「侯」比「君」尊貴,兩者都有封地,但是前者比後者大得多。既然這樣那很多人就會提出一個問題:商鞅變法如此大的功勞,被秦孝公封在商於之地,封號商君;而魏冉被封為穰侯、範雎被封為應侯、呂不韋被封為文信侯,雖然他們都有功勞,但是遠不如商鞅吧,為什麼地位要比商鞅高呢?這就需要了解下春秋戰國時期的爵位制度和一些歷史事件了。
  • 連黃忠都有爵位,諸葛亮趙雲魏延卻未能封侯,劉備為何厚此薄彼?
    ,那麼劉備為何要厚此薄彼?雖然兩漢以來執行得並不徹底,但是軍功封侯畢竟還是共識,比如曹操對關羽那麼重視也沒有一來就封侯,而是在白馬之戰中斬殺顏良立下軍功之後才被封為漢壽亭侯。具體來分析下提到的六個人:張飛不必說,赤壁之戰後就被劉備封為新亭侯,西鄉侯只不過是由亭侯提升到了鄉侯(西鄉侯是鄉侯還是縣侯歷來有爭議,個人認為是鄉侯);馬超也是如此,之前就被漢獻帝封為都亭侯,含金量很高,斄鄉侯也不過是都亭侯升到鄉侯而已。
  • 商鞅,白起,王翦,李斯,誰對秦朝做出的貢獻最大
    在網友熱議中,呼聲最高的有商鞅、白起、王翦、李斯;另有魏冉、範雎、呂不韋也被廣泛提起。1、商鞅商鞅之於秦國,如同秦王政之於秦國,少這麼一個人,就不可能實現統一大業。商鞅給秦國制定法令,移風易俗;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制定統一度量標準;調節賦稅,鼓勵耕種,鼓勵軍功,使秦國無敵於東方六國。
  • 白起商鞅,兩位使秦國崛起的重要人物,為何被秦國父子統統除掉
    第一部講到了商鞅變法使秦國改制,為大秦的百年基業打好了基礎。第二部說的是張儀以連橫破合縱,使各國由抗秦到親秦,給秦國發展提供了可乘之機。這第三部就是講秦昭王在範睢和白起的輔助下,廢太后之權,強秦國之兵,為始皇帝統一再做鋪墊。那麼既然,三部曲裡屢次提到商鞅和白起為秦國做出了偉大貢獻,那麼到最後為什麼秦國的父子倆還要治他們於死地呢?
  • 商鞅、張儀、白起三人的命運為何不同?
    這是一個問題的問答,問題為:商鞅、張儀、白起三人命運為何不同?描述是《大秦帝國》。下面是我的回答:沒看過這本書和電視劇,不過看過一些人轉述的劇情和小說內容,可說頗為離奇,所以我給它的定位是小說,是藝術作品。不妨來看看歷史記載吧。
  • 商鞅表示不屑與之為伍,吳起表示不服,憑啥?
    所謂戰國三傑,指的是三位戰國時期為國家做出過傑出貢獻的能臣,與戰國四大名將是相應存在的;後世經過層層評選後最終定為商鞅、肥義和屈原;至於為何定這三人,其實更多的是古代封建統治者想要讓手下臣民們效仿他們的忠君愛國吧。但是這三人按能力來說,究竟算不算戰國三傑呢?
  • 《大秦帝國》商鞅不是「酷吏」,白起不是「人屠」,範睢不是「小人」
    《大秦帝國》以秦魏「少梁之戰」為開篇,秦獻公身中毒箭,臨終前,大雪紛飛,坐著步輦,看望老兵,一番話,讓老秦人淚如雨下,:「諸位跟隨我戎馬一生,老了卻還在這裡吞風咽雪,老夫對不住你們」。 繼位新君秦孝公任用商鞅貫徹變法,兵強馬壯,倉廩富庶的秦國得以東出,逐鹿中原。
  • 秦國有三大功臣,商鞅、白起都不得善終,張儀為何能全身而退
    商鞅、白起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秦國功臣,結局都很不好看,一個被五馬分屍,另一個稍微幸運,能用秦王欽賜的寶劍自刎。張儀一個智力高超絕倫的人,必然能提前預知危險,必然能提前為自己安排好後路,必然能化解身死名滅的危機。所以張儀就算不得不離開秦國,他也能跑去魏國當丞相;而商鞅、白起兩人,失去君王的恩寵後,就只能迎來毀滅性的結局。
  • 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到底是怎麼封的
    哪怕是周武王的親兄弟,也是沒有資格封為公爵的,於是他們就被封次一等的爵位——侯爵。 侯爵,從字面上看,可以理解為周天子的斥候。 《逸周書》:(侯)為王者斥侯也。 公爵的職責平時在朝堂之上,王畿之內。王畿之外,則要仰仗侯爵們,他們擔負著王室屏障的作用。
  • 戰國時期魯國國君被封侯爵,《盜墓筆記》中的魯殤王為何稱作王?
    【二】戰國時期魯國國君被封侯爵作者故意露出破綻嗎?《盜墓筆記》中,最初知道長生不老秘密的人只有西王母,因為她與周穆王一見傾心。為了能夠永生永世與周穆王廝守在一起。西王母把長生的秘密告訴了周穆王,但周穆王被世俗重任所牽絆,並沒有及時按照西王母的方法去實現長生。而是在實現長生之前,先利用這些秘密,平定周朝四周的叛亂。
  • 丞相必封侯,為什麼西漢的丞相基本上都是侯爵?
    在西漢時期,曾經出現過非常有意思的一個現象:那就是西漢幾乎所有的丞相,被封的都是侯爵,除了呂后當政時,呂雉大封呂氏宗親,因此呂后的侄子呂產曾被封為王之外。為什麼西漢的丞相,幾乎沒有被封過王的?也很少有被封侯以下的爵位的呢?1、漢承秦制漢朝初期,漢朝的朝堂上很多官職,都是基本照搬秦朝的。
  • 成也商鞅變法,敗也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秦國成功與失敗的根源
    秦孝公啟用商鞅變法一、軍功爵位制。秦國軍功爵位制商鞅變法廢除了秦國所有貴族的特權,規定了不論你是什麼出身,貴族也好,平民也罷,想要獲取官職和爵位,就必須以軍功來獲取,這等於是把秦國貴族和所有平民階層放在同一起跑線,以軍功作為唯一的標準,而要獲取軍功,就必須在戰場上不斷殺敵立功
  • 霍去病為何深受漢武帝寵信,17歲被封冠軍侯,21歲官拜大司馬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霍去病。 說起我國西漢時期的優秀將領,首先想到的就是「兵仙」韓信和長平侯衛青,這兩人可謂是西漢時聲名最為顯著的將軍。不過除了這兩人,還有一位,曾深受漢武帝的寵信,竟一度超越了衛青。 他就是冠軍侯霍去病。
  • 秦惠文王嬴駟為何要殺了商鞅,又沒有廢除商君之法?
    在變革當中商鞅實行的廢除世卿世祿制度,觸怒了秦國的貴族,秦國的貴族對商鞅恨的是咬牙切齒,若是不是有秦孝公支持商鞅,說不定商鞅早就被大卸八塊了。在這期間商鞅因為執法太過嚴厲,還得罪了當時的秦國太子,也就是後來的秦惠文王贏駟。贏駟作為太子曾經犯過兩次法,被商鞅抓了一個正著,並且受到了處分。
  • 史上第一戰神,白起被賜死時已七十多歲,為何秦昭襄王就不容他?
    那麼為何秦昭襄王容不下白起呢?白起自己放棄了自己長平之戰,秦國取得大勝,而白起原來的計劃是趁勝追擊,將趙國覆滅。可是韓、趙兩國為了保命,派出使者來勸說秦國丞相範雎,範雎在使者的花言巧語之下,同意割地和談,戰事才告一段落。作為戰術大師,白起很清楚,如果當時不能覆滅趙國,給趙國以喘息之機,那麼很可能失敗的將是秦國。
  • 商鞅張儀等人一番談話便位極人臣,燈塔效應吸引更多精英投奔秦國
    秦國丞相李斯在著名的《諫逐客書》:「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裡,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眾,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 被遺忘的戰國牛人:論政績堪比商鞅,論軍事堪比白起,卻默默無聞
    說起戰國時期的名人,那是數不勝數,文有孔子、孟子等,武有白起、李牧等,改革家有商鞅、李悝等,其他的還有墨子、張儀等等;但是,很少有人會想到吳起,因為某些原因,他被歷史刻意遺忘;但他的能力和政績,卻是絲毫不弱,論政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