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君侯」,既不是西周時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裡的侯爵,也不是商鞅「二十等軍功爵」裡面的一等列侯爵,它是當時各個諸侯國內部貴族變相實施的一種「封君爵位」。試著來細談!
第一種:西周時期,爵位分為五等。
(西周分封制度)
第一等為公爵。公,代表著正直無私和善於治理百姓。天下為公者,可稱公。比如分封於齊的太公望、分封於魯的周公輔、分封於燕的召公奭。
這裡說明一下,太公望本人是公爵,然齊國是侯國,齊恆公在世時是齊侯,死了之後大家都給點臉面才稱公。
第二種為侯爵。侯,代表著等待、順從、迎候、做事依順天道。有蔡侯、曾侯、虞侯。著名的典故有《扁鵲見蔡桓公》,當然也是死後稱公。
侯爵者朝見天子時,需手持玉器信圭,意思是要懂得尊重天子和謹慎從事。
(典故:扁鵲見蔡桓公)
第三等為伯爵。伯,代表著懂得順應天時、氣候來率領百姓耕作的寬厚長者,如井伯、榮伯、單伯等。
伯爵者朝見天子時,手執玉器躬圭,象徵著絕對服從天子。
第四等為子爵。子爵國,一般都是與周王室疏遠的諸侯國,比如楚、越、巴、邾、莒等國。
第五等為男爵。男,代表著有擔當的意思。能在史料中出現的唯一男爵國是「許」。
第二種:商鞅建立的二十等軍功爵。
商鞅入秦,為提高軍隊的戰鬥力,於是建立了一整套獎勵軍功、鼓勵殺敵的爵祿制度,以人頭論功。
(商鞅變法)
二十等軍功爵共有:公士、上造、簪嫋、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大良造)、駟車庶長、大庶長、關內侯、徹侯(漢武帝之後避諱改為烈侯)。
在《秦始皇本紀》裡頭有這麼一段記載,說秦始皇巡視天下到琅琊郡這個地方的時候,隨行者有「列侯武城侯王離、列侯通武侯王賁」。這個「列侯」是二十等軍功爵裡頭的侯爵。
而在《白起王翦列傳》裡頭,王翦每每帶兵打仗前,都向秦始皇索要田園美宅,於是秦始皇就打趣王翦「將軍何憂貧乎?」王翦便回答道,「為天王將,終身不得封侯,故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這裡面的「侯」,那可是西周時期五等爵裡面的「侯爵」,是要裂土封侯的。當然,我們都是知道秦始皇是不可能分封的,因此當王翦認慫了之後,秦始皇也就哈哈大笑。
(秦始劇照)
第三種:變相執行的「封君爵位」。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早就失去了分封的權力,而各個諸侯國之間的兼併戰爭也越來越激烈,為了推動國家體制變革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於是便產生了一種新的獎勵功臣方式——封君制。
封君制的出現,既為建立新的官僚制度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也為廢除世卿世祿制起到了緩和的作用。它既可以用來獎勵有功之臣,也可以用來安撫君王的宗親外戚,雖然與西周的分封制度有相通之處,但卻有它自己的獨到之處。
如商君衛鞅、武安君白起、穰侯魏冉、文信侯呂不韋者,都屬於這一類君侯。
(衛鞅封君)
封君爵位有兩個等次,一等為侯,二等為君。侯高於君。
我們來看歷史資料,在《趙世家》、《秦始皇本紀》中記載,趙孝成王的第二任太子春平侯,曾經質任於秦國。但趙孝成王死了之後,秦國卻沒有立刻釋放春平侯歸國當大王,因此公子趙偃驅逐了春平侯的勢力上位為王,是為悼襄王。
等到趙國亂得差不多的時候,秦始皇又把春平侯放了回去,希望這兩兄弟奪權爭位讓趙國再亂一陣子。但春平侯回國之後,卻認了慫,最後被趙悼襄王降級為春平君。
而在《衛康叔世家》裡頭,也記載有戰國時期的衛國兩次被貶號的事情,衛國先是由「公」貶為「侯」,再貶為「君」。又比如,秦昭襄王時期,穰侯魏冉是有封地的,而武安君白起,只有封號。由此可見「侯」高於「君」。
(魏冉和白起)
封君的形式有多種多樣,像白起、呂不韋、商鞅、魏冉他們都是有功於國,是先有官職,立功之後才被封為君侯。
如秦國的嫪毐、楚國的安陵君,要麼是太后寵宦,要麼是國君近臣,無功無勞,都是依靠色相或佞幸才得以封君。
另外,像趙國的平原君趙勝、齊國的孟嘗君田文、秦始皇的弟弟長安君這一類,屬於宗室封君,天生就擁有特權,可以先有爵位後再有官職。
(戰國四君子劇照)
當然,戰國時期,爵重於官,爵和官也並不分開。因此擁有了爵位,便有了參與朝廷決策的能力和條件。而當官職與爵位同時擁有的時候,權勢更重。
比如呂不韋既是丞相公,又有侯爵,稱為相邦,穰侯魏冉四任秦相,也是相邦。而秦武王時代時,左相是甘茂(神童甘羅的爺爺),右相是嚴君樗裡疾,他們也是丞相公,但權勢一般,國君還搞得定!
(呂不韋在訓斥秦始皇)
因此,當宗室封君任相國的時候,國君無不心驚肉跳。孟嘗君返回封「薛」的時候,六萬士人舉家帶口跟隨,國都臨淄市井一時蕭調,可見他的號召力和名望有多大!所以魏安釐王也就像防賊一樣地對待信陵君公子無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