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君和侯有什麼區別,如商君,武安君,穰侯,文信侯等?

2021-01-10 騰訊網

這個「君侯」,既不是西周時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裡的侯爵,也不是商鞅「二十等軍功爵」裡面的一等列侯爵,它是當時各個諸侯國內部貴族變相實施的一種「封君爵位」。試著來細談!

第一種:西周時期,爵位分為五等。

(西周分封制度)

第一等為公爵。公,代表著正直無私和善於治理百姓。天下為公者,可稱公。比如分封於齊的太公望、分封於魯的周公輔、分封於燕的召公奭。

這裡說明一下,太公望本人是公爵,然齊國是侯國,齊恆公在世時是齊侯,死了之後大家都給點臉面才稱公。

第二種為侯爵。侯,代表著等待、順從、迎候、做事依順天道。有蔡侯、曾侯、虞侯。著名的典故有《扁鵲見蔡桓公》,當然也是死後稱公。

侯爵者朝見天子時,需手持玉器信圭,意思是要懂得尊重天子和謹慎從事。

(典故:扁鵲見蔡桓公)

第三等為伯爵。伯,代表著懂得順應天時、氣候來率領百姓耕作的寬厚長者,如井伯、榮伯、單伯等。

伯爵者朝見天子時,手執玉器躬圭,象徵著絕對服從天子。

第四等為子爵。子爵國,一般都是與周王室疏遠的諸侯國,比如楚、越、巴、邾、莒等國。

第五等為男爵。男,代表著有擔當的意思。能在史料中出現的唯一男爵國是「許」。

第二種:商鞅建立的二十等軍功爵。

商鞅入秦,為提高軍隊的戰鬥力,於是建立了一整套獎勵軍功、鼓勵殺敵的爵祿制度,以人頭論功。

(商鞅變法)

二十等軍功爵共有:公士、上造、簪嫋、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大良造)、駟車庶長、大庶長、關內侯、徹侯(漢武帝之後避諱改為烈侯)。

在《秦始皇本紀》裡頭有這麼一段記載,說秦始皇巡視天下到琅琊郡這個地方的時候,隨行者有「列侯武城侯王離、列侯通武侯王賁」。這個「列侯」是二十等軍功爵裡頭的侯爵。

而在《白起王翦列傳》裡頭,王翦每每帶兵打仗前,都向秦始皇索要田園美宅,於是秦始皇就打趣王翦「將軍何憂貧乎?」王翦便回答道,「為天王將,終身不得封侯,故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這裡面的「侯」,那可是西周時期五等爵裡面的「侯爵」,是要裂土封侯的。當然,我們都是知道秦始皇是不可能分封的,因此當王翦認慫了之後,秦始皇也就哈哈大笑。

(秦始劇照)

第三種:變相執行的「封君爵位」。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早就失去了分封的權力,而各個諸侯國之間的兼併戰爭也越來越激烈,為了推動國家體制變革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於是便產生了一種新的獎勵功臣方式——封君制。

封君制的出現,既為建立新的官僚制度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也為廢除世卿世祿制起到了緩和的作用。它既可以用來獎勵有功之臣,也可以用來安撫君王的宗親外戚,雖然與西周的分封制度有相通之處,但卻有它自己的獨到之處。

如商君衛鞅、武安君白起、穰侯魏冉、文信侯呂不韋者,都屬於這一類君侯。

(衛鞅封君)

封君爵位有兩個等次,一等為侯,二等為君。侯高於君。

我們來看歷史資料,在《趙世家》、《秦始皇本紀》中記載,趙孝成王的第二任太子春平侯,曾經質任於秦國。但趙孝成王死了之後,秦國卻沒有立刻釋放春平侯歸國當大王,因此公子趙偃驅逐了春平侯的勢力上位為王,是為悼襄王。

等到趙國亂得差不多的時候,秦始皇又把春平侯放了回去,希望這兩兄弟奪權爭位讓趙國再亂一陣子。但春平侯回國之後,卻認了慫,最後被趙悼襄王降級為春平君。

而在《衛康叔世家》裡頭,也記載有戰國時期的衛國兩次被貶號的事情,衛國先是由「公」貶為「侯」,再貶為「君」。又比如,秦昭襄王時期,穰侯魏冉是有封地的,而武安君白起,只有封號。由此可見「侯」高於「君」。

(魏冉和白起)

封君的形式有多種多樣,像白起、呂不韋、商鞅、魏冉他們都是有功於國,是先有官職,立功之後才被封為君侯。

如秦國的嫪毐、楚國的安陵君,要麼是太后寵宦,要麼是國君近臣,無功無勞,都是依靠色相或佞幸才得以封君。

另外,像趙國的平原君趙勝、齊國的孟嘗君田文、秦始皇的弟弟長安君這一類,屬於宗室封君,天生就擁有特權,可以先有爵位後再有官職。

(戰國四君子劇照)

當然,戰國時期,爵重於官,爵和官也並不分開。因此擁有了爵位,便有了參與朝廷決策的能力和條件。而當官職與爵位同時擁有的時候,權勢更重。

比如呂不韋既是丞相公,又有侯爵,稱為相邦,穰侯魏冉四任秦相,也是相邦。而秦武王時代時,左相是甘茂(神童甘羅的爺爺),右相是嚴君樗裡疾,他們也是丞相公,但權勢一般,國君還搞得定!

(呂不韋在訓斥秦始皇)

因此,當宗室封君任相國的時候,國君無不心驚肉跳。孟嘗君返回封「薛」的時候,六萬士人舉家帶口跟隨,國都臨淄市井一時蕭調,可見他的號召力和名望有多大!所以魏安釐王也就像防賊一樣地對待信陵君公子無忌啦!

相關焦點

  • 古代的君侯之區別,「君」是泛指稱號,「侯」是爵位等級中的一種
    談秦說漢(353)古代的君侯之區別,「君」是泛指稱號,「侯」是爵位等級中的一種 所以,「君」只是泛指有封地者的稱呼,無大小之分。爵位分等級,而「侯」是其中的一種。 《儀禮·喪服》篇講:「君,至尊也。」鄭玄註:「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 按史書記載,在周朝以前確立了「公、侯、伯、子、男」共五等爵位,稱之為諸侯外上五爵。
  • 戰國時期君和侯有何區別,商鞅和白起都沒有封侯範雎呂不韋卻可以
    古人用字極準,微言大義,因此「君」與「侯」是有區別的,簡單來說就是「侯」比「君」尊貴,兩者都有封地,但是前者比後者大得多。既然這樣那很多人就會提出一個問題:商鞅變法如此大的功勞,被秦孝公封在商於之地,封號商君;而魏冉被封為穰侯、範雎被封為應侯、呂不韋被封為文信侯,雖然他們都有功勞,但是遠不如商鞅吧,為什麼地位要比商鞅高呢?這就需要了解下春秋戰國時期的爵位制度和一些歷史事件了。
  • 開創「二十等軍功」的商鞅被封為商君,而白起又為何不能封侯?
    先秦時期有三種封爵體系,第一種是商周時期所謂的五等爵(公侯伯子男),第二種是秦孝公在位時由商鞅制定的二十等軍功制,第三種是變相的封君制(侯爵>君爵),那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開創「二十等軍功」的商鞅被封為商君,而白起又為何不能封侯?
  • 戰國時期魯國國君被封侯爵,《盜墓筆記》中的魯殤王為何稱作王?
    其實周穆王攻打西王母國,並不是針對西王母本人,而是因為周朝時期西域的犬戎經常東出騷擾中原大地。為了讓中原地區能夠有一個穩定的環境,周穆王不得不西徵崑崙。此外在周穆王西徵崑崙的時候,西王母已經不在了。按照《盜墓筆記》來說,此時的西王母,已經服下了屍蟞丸,進入隕玉去實現自己長生不老的大計。
  • 春秋戰國時期70個國家簡介
    由於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而且土地都位於山地,經濟很不發達,人民生活水平很低,韓國軍隊又特別懦弱,每戰必敗,使韓國成為第一個被秦所滅的戰國諸侯國,於前230年滅亡。中國戰國時期七雄之一。姬姓。由魏文侯於前403年為周威烈王冊封為侯至前225年為秦國所滅,一共一百七十九年。
  • 千年遺珍——戰國琉璃珠
    在中國陶瓷琉璃館展廳一隅,安棲著一枚歲月遺珍,似汪洋大海中浪珠般靈動,如浩渺宇宙中星球之靜美,她就是1992年於臨淄商王墓地出土的戰國琉璃珠。琉璃珠直徑約4.2釐米,通體呈淺藍色,珠內有若干氣泡,或大或小、或浮或沉地鑲嵌於珠中,賦予琉璃珠以生命之美。
  • 大秦賦:逼走廉頗委任相國,趙王偃和郭開只是單純的君臣關係嗎?
    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郭開與廉頗是有很大仇怨的,劇中說郭開請求撤走廉頗的兵權,也是極有可能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為反間,言李牧、司馬尚欲反。劇中郭開在秦國的具體遭遇自然是虛構,不過作為間諜的史料出處卻是在這裡,說秦國多給郭開金錢,使他成為了一名間諜,向趙王遷匯報李牧和司馬尚想要造反,李牧不領旨,被趙王派人抓了,因此身亡。
  • 古代「公侯伯子男」 五等爵位究竟有何含義
    上古至先秦,天子設立五等爵位,以區別尊卑秩序。從而出現「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至秦漢時爵位另有變化)。這五等爵位有哪些含義?據《白虎通》記載,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是師法「金、木、水、火、土」五行而制定。
  • 《飛企鵝》殺青 黃品源侯怡君不舍
    企鵝」日前殺青,男主角黃品源依依不捨覺得像畢業典禮,女主角侯怡君笑說拍完電影回電視像從天堂到地獄;跨刀演出的小野、郭子幹、宏都拉斯、舜子、白雲、黃鐙輝、馬妞…等到場同歡,新生代林柏宏與高靖榕戰戰兢兢獲得大家鼓勵打氣。「飛!企鵝」殺青,黃品源最不舍,「大家一起生活兩個月,殺青酒感覺像畢業典禮,各奔前程,喜悅中暗藏感傷與祝福。」
  • 天行九歌,血衣侯實力強大,那他是被誰除去的呢?
    天行九歌在天行九歌中的血衣侯世襲侯爵,手中持著兩把劍,一紅一白。從這裡可以看出,衛莊與姬無夜的實力是相當的,血衣侯還是很有可能被衛莊給除去的。血衣侯作為夜幕中的一大殺手,想要殺害他是很正常的事情。讓韓國減少一枚棋子,這也是很有必要的。在羅網中也有很多出名的殺手,比如黑白玄翦,六劍奴這些人的能力非常強大的,如果這些人聯合除去血衣侯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 關羽是「侯」不是「候」 老北京到底有多少關帝廟?
    展覽以景山關帝廟的原始建築為依託,通過豐富的歷史資料和相關文獻,展示了景山關帝廟的歷史、關羽的傳奇經歷以及關帝文化的形成和影響。作者:陸詩年眼下,正在關帝廟舉辦的「關帝文化展」正殿為《關帝廟局部復員陳列展》,恢復了清光緒時期檔案記載的關帝像、從神像、供桌等祭祀用品;西配殿為《關帝傳奇與文化傳承專題展》,分為「演繹傳奇」、「永續傳承」、 「澤被四海」 三個部分,介紹了關羽的蓋世奇功、天鑑忠腸、義仁勇信、百世流芳、世人敬仰;東配殿的《皇家關帝與關帝祭祀專題展》則分為「王朝奉祀」、「關帝威儀」和「祭祀源遠」三個部分,揭示了歷代如何在皇宮御苑敕建關廟
  • 哈裡王子晉封公爵,英國爵位的公侯伯子男和中國古代爵位一樣嗎?
    那麼英國的爵位體系和咱們中國古代是一樣的嗎?如果不是那麼兩者的有什麼不同呢。貴族的爵位大致可分為傳統世襲貴族和終身貴族兩類。英國傳統世襲貴族,就是我們熟知的「公,侯,伯,子,男」五爵。因為在現代社會沒有冊封新的世襲貴族,所以被稱為傳統世襲貴族。公爵是第一等世襲貴族,公爵是僅次於國王或親王的最高級貴族,類似於中國古代的分封諸侯,英國君主分封王室宗親並授予公爵爵位,如威廉王子是劍橋公爵,之後逐漸也授予王室宗親以外的功勳卓著的重臣。
  • 戰國新論︱戰國群雄都是何時稱王的
    周禮是十分講究君臣名分的,一般諸侯在國內被尊稱為「公」,在外交場合則依據周王室所封的爵位和一些外交傳統來稱呼。然而東周時期王綱解紐、禮崩樂壞,春秋之時,楚國率先稱王,與周室抗衡;到戰國中期,十數年間,群雄競相稱王,天下形勢也為之一變。
  • 「每日文物鑑賞」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戰國時期錢幣
    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晉,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公元前221年,秦國滅齊國,統一六國,標誌著戰國時代的結束。
  • 戰國七雄:曾力壓秦國的霸主,「東帝」齊國的崛起與衰亡之路
    提起我們在初中高中學過的「圍魏救趙」、「田忌賽馬」、「晏子使楚」、「濫竽充數」等成語典故,我們立馬就會想到一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對就是齊國。這關於齊國的典故還真是不少,我們本篇就來聊聊春秋五霸之一,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
  • 70後的遊戲「藏貓侯」您玩過嗎?這是我們童年裡最美好的記憶!
    「藏貓侯」的遊戲,你小時侯玩過嗎?「藏貓侯」是魯南方言,也就是抓迷藏,不知道用您們當地的方言怎麼說。 成哥作為一個出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70後,「藏貓侯」是兒時最常玩的遊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