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我們在初中高中學過的「圍魏救趙」、「田忌賽馬」、「晏子使楚」、「濫竽充數」等成語典故,我們立馬就會想到一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對就是齊國。這關於齊國的典故還真是不少,我們本篇就來聊聊春秋五霸之一,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
說起這齊國,可能基本上都知道,分封之後,它既在春秋爭霸,也在戰國稱雄,似乎是從頭強到尾。其實不然,這中間還是有不小的變故的,就連王室都有更替,在史書上,齊國還有兩個更專業的叫法,姜齊和田齊。這是為什麼呢?不著急,我們接著往下看。
姜尚助武王伐紂有功,受封於營丘,建立齊國
武王伐紂成功,推到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天下大定之初,賜土封爵之時。功勞極大的姜尚,雖然是被分封為公、侯、伯、子、男中的侯爵(也有公爵的說法),但是其封地卻是相對富庶,位置極佳的齊營丘。說起這齊國的第一任CEO姜太公,就不得不多叨叨幾句,關於他的傳說那是不少,這姜太公雖然沒有《封神演義》裡面那麼神,但是來頭也是不小,確實是個牛人。姜姓為炎帝後裔姓氏,姜氏先祖是大禹手下的重臣,有多重要啊?就像是姜太公對武王一樣這麼都要,因為輔助治水有功,受封為呂侯,封地為呂國(也有部分被封於申)。「龍生龍,鳳生鳳」祖上是牛人,哪怕淪為平民的姜太公也依然厲害,博學多識、能掐會算、精通軍事謀略,一手願者上鉤就釣到了西伯侯這條大魚。呃,扯遠了,咱們回到正文。
這地封給你了,你算是外來戶,本地人服不服你這還是個大問題的,不過別慌,有我們的姜太公在,創業和守業兩手都要抓,很快就確立了「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治國方針。簡單的理解就是人和與地利。我尊重你的習俗,我還把我帶來的東西簡化,讓你們更容易接受,教你們技術,讓你們生活的更好,這樣人心都不歸,哪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這可比近代某國對待本地土著人性多了。再加上周成王的:「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此間五等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討伐。」的徵伐之權,齊國想不強大都難。
東徵西討,四處會盟,稱霸春秋,成為春秋首霸
經過幾代人的積累,齊國越來越強,雖然偶爾有滑坡的時候,但是無傷大雅,特別是到了齊桓公(姜小白 ,前685年-前643年,這是春秋時期的齊桓公,不是田代齊後的齊桓公)這裡,通過歷史名相管仲進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四民分業,等政治改革。穩住了接手的爛攤子,國力越來越強,管你公爵侯爵,見誰都敢招呼兩手,北擊山戎,西徵魯國宋國,南伐楚國,還順手滅了譚、遂、鄣等小國。通過鄄地會盟、幽地會盟、召陵之盟、葵丘會盟確立了連周天子都要承認的霸主地位(誰敢不和你盟啊,你那麼強,不聽你的,你就打我。)
齊桓公死,齊國內亂,五公子相互徵伐
不過,這也就是齊國霸業的巔峰了,歷史上很多強大的帝國,並不是敗於敵手,而是自毀長城,瓦解於內部,強大的齊國亦如此,管仲等能臣離世,齊桓公用人也是昏庸起來,這裡從相關資料摘抄了一段話:
管仲病重,齊桓公親往探視,桓公:「群臣之中誰可為相?」?管仲:「知臣莫如君。」?桓公:「易牙如何?」管仲:「易牙烹其子討好君主,沒有人性。這種人不可接近。」桓公:「豎刁如何?」管仲:「豎刁閹割自己伺候君主,不通人情。這種人不可親近。」桓公:「開方如何?」管仲:「開方背棄自己的父母侍奉君主,不近人情。況且他本來是千乘之封的太子,能棄千乘之封,其欲望必然超過千乘。應當遠離這種人,若重用必定亂國。」桓公:「鮑叔牙如何?」管仲:「鮑叔牙為人清廉純正,是個真正的君子。但他對於善惡過於分明,一旦知道別人的過失,終身不忘,這是他的短處,不可為相。」桓公:「隰朋如何?」管仲:「隰朋對自己要求很高,能做到不恥下問。對不如自己的人哀憐同情;對於國政,不需要他管的他就不打聽;對於事務,不需要他了解的,就不過問;別人有些小毛病,他能裝作沒看見。不得已的話,可擇隰朋為相。」
開方、易牙、豎刁那是有名的佞臣,話都說到這份上了,可是齊桓公似乎沒聽進去,反而重用這幾個人,國家治理的那是一塌糊塗,國力下降,齊國開始滑坡。雖然立有太子,為公子昭,但是誰會嫌利益多呢?齊桓公死後,立馬就激起了「齊國五公子之爭」(公子無詭、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相互攻打,公子無詭,被擁立為新君,公子昭出逃宋國,拉來了宋襄公做幫手,才得以復繼位,而且這黨羽之爭的禍端,一直蔓延到齊簡公時期。
姜氏齊國霸業崩塌,第一霸主易位,姜氏齊國進入末期
你前面欺負別國那麼狠,有機會不來踩你?而且這次有另外一位大佬帶著,先是有晉齊鞍之戰,齊國敗,再有晉國率領魯、宋、衛、鄭、曹、莒、邾、滕、薛、杞、小邾等共十二家諸侯伐齊,齊國慘敗。姜氏齊國再也無力爭霸,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是失去了霸主地位,但是佔有地利人和,一下子不會完蛋,甚至是靈公、景公時期間,齊國還是僅次於晉的中原強國,也不是穩居於次席吧,畢竟還有楚國那等大佬虎視眈眈。而且也不是一路滑坡到底後期(姜齊後期)也是出了晏嬰這等人物,也是一個治國能才。
晏嬰施政期間一直主張:1、任人唯賢,不私於親;誅不避貴,賞不避賤;2、賦斂權有無,均貧富,耕者十取一,減輕百姓負擔;3、「君商漁鹽」,國家努力發揮地利優勢,搞活流通,增強國力;4、弛嚴刑苛法,尚仁治並輔以法。
晏嬰執政於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代國君,長達48年之久。對上,不畏強權多次勸諫,對下舉薦了司馬穰苴、越石父等多個賢才,以一己之力拉起齊國國力,史學家們把他所處的時代與桓公時代並稱「桓景盛世」。
田氏專政,王室更替,姜齊王室被流放,田氏代齊,建立田齊
還是前面那句話,很多強國不是敗於敵手,而是瓦解於內部,齊國王室公子們爭君位,齊國大夫們爭權奪利,相互兼併,發展到某些時期甚至是操作齊國國君廢立,我們從齊國君主的稱呼上面就可以看得出,有齊前什麼公,齊後什麼公,還有廢公。而齊國的政權主要是以國氏、高氏公族為首,鮑氏、崔氏、慶氏、晏氏、欒氏,再加上後來從陳國投奔的田氏(陳氏)等等幾大卿大夫所掌控,當然,他們不會是規規矩矩的,誰都有一顆做老大的心,當王室勢弱,無力掌控局勢的時候,卿大夫勢力鬥爭更加明顯。經過層層角逐,卿大夫們,被驅逐的驅逐,被誅殺的誅殺,剩下田氏一家獨大。
權利大到什麼程度呢?這麼說吧,姜齊末期的幾個君主:齊悼公、齊簡公、齊平公、齊宣公、齊康公的繼位廢立基本上都是田氏在操控。齊國已經是田氏的天下,由他說了算,最可怕的是,田氏專權期間,施惠於民,竟然沒有群眾出來反對,還真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終於到了田氏田和這一代,捅破了最後一層窗戶紙,將齊康公放逐,據說是放到了某個小島去了,就像拿破崙一樣。田和自立為國君,史稱齊太公。而周天子也默認了這一變動,冊封田和為諸侯,而田和也繼續沿用齊國稱號,當然也延續了強勢的國力。
成戰國七雄之一,強勢稱王,與秦呈東西對立之勢
田氏代齊成功,已經是進入戰國中期了,雖然歷經這樣的變故,但是沒有傷筋動骨,對外仍然是強國,隨後的事,大家了解的就比較多了,鄒忌、田忌、孫臏就是這一時期的人物,國家在他們的治理下,國力日漸強盛,齊威王(前356年—前320年),齊宣王(前319年—前301年),齊湣王(前300年—前284年),三王期間,湣王時到達巔峰。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北上佔領燕地,大敗楚國,攻入函谷關,迫使秦國求和,風頭蓋過了其他諸侯國。
強勁的勢頭,一直在延續,到了公元前288年十月,秦王稱西帝,遣使立湣王為東帝,不過兩日後湣王就復歸王號,不過齊國擴張的步伐並沒有停下,前286年攻滅宋國,向南入侵楚國,向西攻打韓趙魏,傲視群雄。這是齊國最巔峰的時刻。當時的齊湣王甚至是有想要取代周天子的想法。
被樂毅連破七十餘城,齊國元氣大傷,再無往日風採
俗話說,步子太大容易扯到跨,而且四處樹敵,你強的時候,一個人爭不過你,那就不要怪我們抱團取暖了,前284年,燕昭王為報當年齊國佔領燕地之仇,聯合秦、韓、趙、魏舉兵伐齊,樂毅為主要統領,五年間連下七十餘城,打得齊國只剩下莒和即墨,幾乎滅國,雖然有田單收復失地。但是齊國已經元氣大傷,再也無力爭雄。公元前221年,齊王建開城投降,齊國滅亡。秦國統一了天下。
至於齊國那麼強盛,卻失敗的原因,咱們下篇再系統的分析。
註:圖片,部分資料來源於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個人見解總是有限,歡迎大家討論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