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曾力壓秦國的霸主,「東帝」齊國的崛起與衰亡之路

2020-12-07 騰訊網

提起我們在初中高中學過的「圍魏救趙」、「田忌賽馬」、「晏子使楚」、「濫竽充數」等成語典故,我們立馬就會想到一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對就是齊國。這關於齊國的典故還真是不少,我們本篇就來聊聊春秋五霸之一,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

說起這齊國,可能基本上都知道,分封之後,它既在春秋爭霸,也在戰國稱雄,似乎是從頭強到尾。其實不然,這中間還是有不小的變故的,就連王室都有更替,在史書上,齊國還有兩個更專業的叫法,姜齊和田齊。這是為什麼呢?不著急,我們接著往下看。

姜尚助武王伐紂有功,受封於營丘,建立齊國

武王伐紂成功,推到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天下大定之初,賜土封爵之時。功勞極大的姜尚,雖然是被分封為公、侯、伯、子、男中的侯爵(也有公爵的說法),但是其封地卻是相對富庶,位置極佳的齊營丘。說起這齊國的第一任CEO姜太公,就不得不多叨叨幾句,關於他的傳說那是不少,這姜太公雖然沒有《封神演義》裡面那麼神,但是來頭也是不小,確實是個牛人。姜姓為炎帝後裔姓氏,姜氏先祖是大禹手下的重臣,有多重要啊?就像是姜太公對武王一樣這麼都要,因為輔助治水有功,受封為呂侯,封地為呂國(也有部分被封於申)。「龍生龍,鳳生鳳」祖上是牛人,哪怕淪為平民的姜太公也依然厲害,博學多識、能掐會算、精通軍事謀略,一手願者上鉤就釣到了西伯侯這條大魚。呃,扯遠了,咱們回到正文。

這地封給你了,你算是外來戶,本地人服不服你這還是個大問題的,不過別慌,有我們的姜太公在,創業和守業兩手都要抓,很快就確立了「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治國方針。簡單的理解就是人和與地利。我尊重你的習俗,我還把我帶來的東西簡化,讓你們更容易接受,教你們技術,讓你們生活的更好,這樣人心都不歸,哪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這可比近代某國對待本地土著人性多了。再加上周成王的:「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此間五等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討伐。」的徵伐之權,齊國想不強大都難。

東徵西討,四處會盟,稱霸春秋,成為春秋首霸

經過幾代人的積累,齊國越來越強,雖然偶爾有滑坡的時候,但是無傷大雅,特別是到了齊桓公(姜小白 ,前685年-前643年,這是春秋時期的齊桓公,不是田代齊後的齊桓公)這裡,通過歷史名相管仲進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四民分業,等政治改革。穩住了接手的爛攤子,國力越來越強,管你公爵侯爵,見誰都敢招呼兩手,北擊山戎,西徵魯國宋國,南伐楚國,還順手滅了譚、遂、鄣等小國。通過鄄地會盟、幽地會盟、召陵之盟、葵丘會盟確立了連周天子都要承認的霸主地位(誰敢不和你盟啊,你那麼強,不聽你的,你就打我。)

齊桓公死,齊國內亂,五公子相互徵伐

不過,這也就是齊國霸業的巔峰了,歷史上很多強大的帝國,並不是敗於敵手,而是自毀長城,瓦解於內部,強大的齊國亦如此,管仲等能臣離世,齊桓公用人也是昏庸起來,這裡從相關資料摘抄了一段話:

管仲病重,齊桓公親往探視,桓公:「群臣之中誰可為相?」?管仲:「知臣莫如君。」?桓公:「易牙如何?」管仲:「易牙烹其子討好君主,沒有人性。這種人不可接近。」桓公:「豎刁如何?」管仲:「豎刁閹割自己伺候君主,不通人情。這種人不可親近。」桓公:「開方如何?」管仲:「開方背棄自己的父母侍奉君主,不近人情。況且他本來是千乘之封的太子,能棄千乘之封,其欲望必然超過千乘。應當遠離這種人,若重用必定亂國。」桓公:「鮑叔牙如何?」管仲:「鮑叔牙為人清廉純正,是個真正的君子。但他對於善惡過於分明,一旦知道別人的過失,終身不忘,這是他的短處,不可為相。」桓公:「隰朋如何?」管仲:「隰朋對自己要求很高,能做到不恥下問。對不如自己的人哀憐同情;對於國政,不需要他管的他就不打聽;對於事務,不需要他了解的,就不過問;別人有些小毛病,他能裝作沒看見。不得已的話,可擇隰朋為相。」

開方、易牙、豎刁那是有名的佞臣,話都說到這份上了,可是齊桓公似乎沒聽進去,反而重用這幾個人,國家治理的那是一塌糊塗,國力下降,齊國開始滑坡。雖然立有太子,為公子昭,但是誰會嫌利益多呢?齊桓公死後,立馬就激起了「齊國五公子之爭」(公子無詭、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相互攻打,公子無詭,被擁立為新君,公子昭出逃宋國,拉來了宋襄公做幫手,才得以復繼位,而且這黨羽之爭的禍端,一直蔓延到齊簡公時期。

姜氏齊國霸業崩塌,第一霸主易位,姜氏齊國進入末期

你前面欺負別國那麼狠,有機會不來踩你?而且這次有另外一位大佬帶著,先是有晉齊鞍之戰,齊國敗,再有晉國率領魯、宋、衛、鄭、曹、莒、邾、滕、薛、杞、小邾等共十二家諸侯伐齊,齊國慘敗。姜氏齊國再也無力爭霸,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是失去了霸主地位,但是佔有地利人和,一下子不會完蛋,甚至是靈公、景公時期間,齊國還是僅次於晉的中原強國,也不是穩居於次席吧,畢竟還有楚國那等大佬虎視眈眈。而且也不是一路滑坡到底後期(姜齊後期)也是出了晏嬰這等人物,也是一個治國能才。

晏嬰施政期間一直主張:1、任人唯賢,不私於親;誅不避貴,賞不避賤;2、賦斂權有無,均貧富,耕者十取一,減輕百姓負擔;3、「君商漁鹽」,國家努力發揮地利優勢,搞活流通,增強國力;4、弛嚴刑苛法,尚仁治並輔以法。

晏嬰執政於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代國君,長達48年之久。對上,不畏強權多次勸諫,對下舉薦了司馬穰苴、越石父等多個賢才,以一己之力拉起齊國國力,史學家們把他所處的時代與桓公時代並稱「桓景盛世」。

田氏專政,王室更替,姜齊王室被流放,田氏代齊,建立田齊

還是前面那句話,很多強國不是敗於敵手,而是瓦解於內部,齊國王室公子們爭君位,齊國大夫們爭權奪利,相互兼併,發展到某些時期甚至是操作齊國國君廢立,我們從齊國君主的稱呼上面就可以看得出,有齊前什麼公,齊後什麼公,還有廢公。而齊國的政權主要是以國氏、高氏公族為首,鮑氏、崔氏、慶氏、晏氏、欒氏,再加上後來從陳國投奔的田氏(陳氏)等等幾大卿大夫所掌控,當然,他們不會是規規矩矩的,誰都有一顆做老大的心,當王室勢弱,無力掌控局勢的時候,卿大夫勢力鬥爭更加明顯。經過層層角逐,卿大夫們,被驅逐的驅逐,被誅殺的誅殺,剩下田氏一家獨大。

權利大到什麼程度呢?這麼說吧,姜齊末期的幾個君主:齊悼公、齊簡公、齊平公、齊宣公、齊康公的繼位廢立基本上都是田氏在操控。齊國已經是田氏的天下,由他說了算,最可怕的是,田氏專權期間,施惠於民,竟然沒有群眾出來反對,還真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終於到了田氏田和這一代,捅破了最後一層窗戶紙,將齊康公放逐,據說是放到了某個小島去了,就像拿破崙一樣。田和自立為國君,史稱齊太公。而周天子也默認了這一變動,冊封田和為諸侯,而田和也繼續沿用齊國稱號,當然也延續了強勢的國力。

成戰國七雄之一,強勢稱王,與秦呈東西對立之勢

田氏代齊成功,已經是進入戰國中期了,雖然歷經這樣的變故,但是沒有傷筋動骨,對外仍然是強國,隨後的事,大家了解的就比較多了,鄒忌、田忌、孫臏就是這一時期的人物,國家在他們的治理下,國力日漸強盛,齊威王(前356年—前320年),齊宣王(前319年—前301年),齊湣王(前300年—前284年),三王期間,湣王時到達巔峰。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北上佔領燕地,大敗楚國,攻入函谷關,迫使秦國求和,風頭蓋過了其他諸侯國。

強勁的勢頭,一直在延續,到了公元前288年十月,秦王稱西帝,遣使立湣王為東帝,不過兩日後湣王就復歸王號,不過齊國擴張的步伐並沒有停下,前286年攻滅宋國,向南入侵楚國,向西攻打韓趙魏,傲視群雄。這是齊國最巔峰的時刻。當時的齊湣王甚至是有想要取代周天子的想法。

被樂毅連破七十餘城,齊國元氣大傷,再無往日風採

俗話說,步子太大容易扯到跨,而且四處樹敵,你強的時候,一個人爭不過你,那就不要怪我們抱團取暖了,前284年,燕昭王為報當年齊國佔領燕地之仇,聯合秦、韓、趙、魏舉兵伐齊,樂毅為主要統領,五年間連下七十餘城,打得齊國只剩下莒和即墨,幾乎滅國,雖然有田單收復失地。但是齊國已經元氣大傷,再也無力爭雄。公元前221年,齊王建開城投降,齊國滅亡。秦國統一了天下。

至於齊國那麼強盛,卻失敗的原因,咱們下篇再系統的分析。

註:圖片,部分資料來源於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個人見解總是有限,歡迎大家討論指正。

相關焦點

  • 戰國七雄—齊國衰亡之路
    就在這時,秦國派使臣來見田建,田建非常高興。在齊國的宮殿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田建為什麼會很高興呢?因為他看到過前面的亡國之君,基本就兩種情況,要麼被俘虜,要麼被殺。而他自己一直選擇親善秦國,現在秦國還派使臣前來,說明還有商量的餘地。
  •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齊國為何滅亡?君主不作為,導致不戰而降
    導語: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為何滅亡?從君主不作為的角度入手,分析齊國滅亡原因,被秦國安撫成囊中之物,齊國如夢初醒後,整個中原都成為秦國囊中之物在《大秦帝國》,裂變、縱橫、崛起、天下等四部影視劇中,齊國都是以一個富庶的強國存在的,商鞅實行變法時,齊國則進行吏治改革,同樣取得一定的成果;齊國軍隊戰鬥力也很強,「齊士」是與秦銳兵,魏武卒齊名的部隊;齊國在合縱連橫策略中總是處於被動狀態
  • 春秋死相最難看的君主,曾與秦共同稱帝,被蘇秦耍到暈頭轉向
    跟大家說說這個曾經與秦國共同稱帝的國君是如何一步一步走上衰敗之路,最後又是怎麼慘死的。這個國君就是齊國的齊閔王。說到齊國,可以說在春秋戰國時期跟秦國是不相上下,從齊僖公到齊桓公,齊國一度成為春秋戰國唯一的霸主,不過在齊桓公年老的時候任用奸臣導致在他重病的時候子嗣爭權,而齊桓公最終也是餓死在病榻之上,可以說死相比較難看,但是齊桓公好歹在死之前還因為無顏見管仲而以布蒙面,所以算得上是在死之前保住了最後的尊嚴,但是這個齊閔王可就沒這麼好運了。
  • 在戰國七雄中,各國都曾出現過哪些傑出君王?
    戰國,那是一個風譎雲詭的年代,天下戰火紛飛,諸侯之間戰爭不斷。「時勢造英雄」,在此同時,「英雄也造時勢」,在那個混亂的年代裡,產生了無數英雄豪傑,也出現過一批傑出的君王。在這些君王的操縱下,戰國七雄頭上籠罩著的陰雲愈發地密布。我們今天就來看一看,戰國時期秦、楚、燕、齊、趙、魏、韓這七個國家,都有哪些傑出的君王吧。
  • 韓滅鄭之戰:韓國消滅鄭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其中,就鄭國來說,就是被韓國消滅的。
  • 齊國滅宋為何得罪了韓,趙,魏,楚,燕五國?
    齊國滅宋,是戰國具有裡程碑的一起重要歷史事件。戰國的政治格局,初期是魏國最先嘗到了改革的紅利,成為風頭最盛的國家,但好景不長,一來魏國的改革僅限於軍事領域並不徹底,二來魏國處四戰之地,四處招敵,三板斧之後很快走向衰敗。
  • 戰國七雄,有何特殊存活之道?魏國李悝變法,齊國經貿優勢
    導語:戰國七雄,有何特殊存活之道?因此,戰國時代對於後世人們發展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那個時代,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存活之道,每一個國家都在竭盡全力的立足於中原,而那些立國之道直至今日都是我們需要去學習的。那麼,戰國之時,那個烽煙四起的年代,各個國家又有什麼樣的特殊方法呢?我們今天就來分析一下戰國七雄它們的獨特的存活之道,並以此來體會一下它們當時生存和發展的艱辛。
  • 從「商鞅變法」到一統天下,細說秦國六代國君的奮鬥歷程
    戰國中後期,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開始迅速崛起,然而未曾出過昏君的秦國,為何仍然用了足足七世一百二十餘年才完成統一呢?原因便在於,秦國崛起的同時,山東六國中魏國、齊國、趙國也曾先後強盛,再加上山東六國合縱抵禦秦國東出,導致以一隅敵天下的秦國始終無法對山東六國形成壓倒性優勢。
  • 山東六國都有過輝煌時期,為何均未能統一天下,而只有秦國做到了
    戰國時期,除了最終一統天下的秦國之外,山東六國也曾或多或少輝煌過一段時期,那麼為何就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最終一統天下呢?根源便在於六國的輝煌太過短暫,而統一天下根本不是一代人能夠做到的。即使是秦國,「商鞅變法」後歷代皆出明君,統一天下仍然用了七代人一百二十餘年,通過不斷蠶食六國才最終得以力壓六國,而六國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短暫輝煌後便又迅速衰退,根本無法做到以一隅敵天下。
  • 戰國七雄的始祖分別是誰?三國君主以地名為姓,齊燕國君很有名
    後來由於周天子沒了存在感,所以就出現了大國吞小國的現象,到了戰國時代也就只有七雄了。據《史記》所載,在七雄裡僅有齊、燕2國最早為武王所封,其他的國就是後來才出現的。那麼戰國七雄的始祖都分別是誰呢?燕國的始祖叫姬奭。這個姬奭是武王姬發的親兄弟,人稱召公。由於他是周武王的親兄弟,所以燕國可說是周的姬姓宗室國家。公元前1046年,燕被封在了遼東。
  • 戰國時期,韓國為何能成為七雄之一,其優勢在哪裡?
    與此同時,田氏代齊的發生,促使戰國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國、齊國、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燕國七雄並列。在很多人看來,韓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諸侯國。比如在疆域面積上,韓國比不上越國、蜀國、巴國等諸侯國。再比如巔峰時期的實力,韓國甚至比不上宋國、中山國等諸侯國。尤其是中山國,曾是趙國的心腹大患。那麼,問題來了,戰國時期,韓國為何能成為七雄之一,其優勢在哪裡?
  • 魯國為楚國所滅,為何不是近在咫尺的強大齊國?
    山東省也稱齊魯大地,是因為春秋戰國時代,山東有兩個著名的諸侯國:齊國和魯國。就實力而言,齊國強於魯國。春秋時,姜姓呂氏齊稱霸天下,齊桓公姜小白是春秋第一個公認的霸主。到了戰國,田氏齊國依然是戰國七雄之一。而魯國,無論是春秋還是戰國,都活在齊國的陰影之下。
  • 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為何在200年時間內,先後四次遷都呢?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在戰國時期,戰國七雄因為種種原因,幾乎都有遷都的情況。
  • 春秋戰國,一人之力為國續命:巧用離間計,火牛定乾坤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我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便是如此。前者因為周王室統治力的日漸削弱導致其分封的諸侯國群雄爭霸,相繼出現稱霸一時的春秋五霸;而後者則是因為各國之間相互徵戰不息,而又造就了戰國七雄。正如前面提到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為了各自的利益彼此聯合又互相攻伐,但這裡面只有兩個國家被其餘國家聯手攻打過,那就是秦國與齊國。秦王掃六合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其餘六國通過合縱、連橫的手段來對抗秦國也是情理之中,那麼六國聯合攻齊又是怎麼回事,齊國的最終命運如何,其中又有怎樣精彩的故事呢?
  • 戰國時期,弱小的韓國如何在六國的環圍中生存這麼多年?
    趙有胡服騎射;魏國魏霸西河,魏武卒打的秦國幾十年不敢東出;楚國地大物博;齊國經濟富庶;燕國發起瘋來甚至差點滅了齊國;秦國最後掃六合更不用說。那麼,看起來和上述六國不在一個層級的韓國,憑什麼是戰國七雄?韓國也曾輝煌,滅鄭一戰順利成為戰國七雄。
  • 齊湣王稱帝後為何又取消帝號?不是他有自知之明,是被蘇代忽悠了
    文|飛魚說史三十六年,王(齊湣王)為東帝,秦昭王為西帝。蘇代自燕來,入齊,見於章華東門。戰國七雄當此之時,中原大地上出現了一群特殊的人,他們沒有征戰沙場的統兵之能,亦沒有經天緯地的治國之才,卻混跡在戰國如魚得水
  • 為什麼齊國只是消滅了宋國,就遭到了五國伐齊?
    在戰國時期,除了韓趙魏齊楚燕秦等七個大國,還存在過鄭國、魯國、越國、宋國、中山國等諸侯。其中,約公元前286年,趁著宋國內部發生動亂之際,齊湣王派遣將軍韓聶舉兵攻滅宋國。在佔領宋國後,雖然齊國的實力達到了頂峰,但是卻造成趙、魏、韓、燕、楚五國聯盟進攻齊國。
  • 戰國七雄中,各國在位最久的君主是多長時間,秦國56年
    秦國:56年秦國在位最久的君主為56年,這個時間在我國歷史上都是非常久的。可以說整個古代社會在位時間比56年長的寥寥無幾,秦國創造這個歷史的是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年繼位,一直到公元前251年去世。
  • 戰國七雄,每國一位頂級名將,看看誰能入選
    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從三家分晉,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到秦國統一的近三百年間,各國都誕生了無數的軍事人才,那麼如果每一個國家選擇一位最出色的軍事家,都有誰能入選呢。所以秦國第一名將選擇白起。齊國:匡章在齊威王時期,秦國借道魏韓向齊國進兵,匡章率軍打退了秦國進攻。齊宣王六年,齊國趁著燕內亂,由匡章率兵十萬,直破燕都。兩年後,在濮水上遊抵禦秦軍,可惜這一次作戰失利,匡章敗逃,燕國復國。公元前301年,齊國聯合韓國、魏國攻打楚國,在垂沙大敗楚軍,殺死楚將唐昧。
  • 魏國崛起成為戰國首霸|秦國|秦軍|吳起|魏文侯|魏武侯_網易訂閱
    在戰國早期春秋時代的列國爭霸格局還繼續延續著,而魏國率先崛起成為戰國早期當之無愧的天下霸主:公元前419年魏國西渡黃河,在少梁(今陝西韓城)營建攻秦的戰略據點,六年後吳起率魏軍在西河戰場大勝秦軍。為遏制魏國的崛起,秦、齊、楚曾結成臨時的聯合陣線,共同對付魏國:秦國一方面調集重兵防守魏軍,另一方面遣使請齊、楚出兵共擊魏國,試圖把魏軍聚殲於西河,由此形成了魏與秦齊楚聯軍的戰略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