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商鞅不是「酷吏」,白起不是「人屠」,範睢不是「小人」

2021-01-08 騰訊網

全文共5000字,閱讀大約需要30分鐘。

1

打破「先入為主」的偏見

「秦任用酷吏商鞅變法,走上富強,繼而吞併六國,一統華夏。」

這是我們從小到大從歷史教科書上學到的知識點,直到有一天有幸拜讀了孫皓暉的《大秦帝國》,不禁仰天長嘯,知識點都白背了。

《大秦帝國》以秦魏「少梁之戰」為開篇,秦獻公身中毒箭,臨終前,大雪紛飛,坐著步輦,看望老兵,一番話,讓老秦人淚如雨下,:「諸位跟隨我戎馬一生,老了卻還在這裡吞風咽雪,老夫對不住你們」。

繼位新君秦孝公任用商鞅貫徹變法,兵強馬壯,倉廩富庶的秦國得以東出,逐鹿中原。

秦惠文王審時度勢,重用縱橫家張儀,對六國一一瓦解,逐個擊破,最終化解了六國的合縱之謀。

秦昭襄王文有範睢,武有白起,一文一武,幾定乾坤。

秦莊襄王雖然在位三年,一是重用呂不韋為相,攻克韓國的軍事重鎮成皋和滎陽,秦兵可以直達魏國都城大梁;二是利用趙國和燕國的戰爭,攻取趙國三十七座城池,進一步削弱了趙國實力。

「秦奮六世之餘烈,一統天下」,這其中的艱難曲折甚至是屈辱隱忍,著實鮮有人知。

2

商鞅不是「酷吏」,白起不是「人屠」,範睢不是「小人」

商鞅父母皆亡,列國漂泊。本是魏國丞相公叔痤的中庶子,公叔痤臨終前囑咐魏王要重用商鞅,魏王不以為意,無奈,公叔痤又建議魏王不用就殺了他,魏王卻不屑動手除掉一個小小中庶子。上將軍龐涓卻大為驚駭,生怕這個商鞅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於是百般打探,最終還是放過了商鞅,認為他不堪大用。

商鞅輾轉來到秦國,與秦孝公一見如故,恨不得跪在地上相互給對方磕頭,商鞅遍訪秦國各地,甚至深入秦國偏遠的地區,同時,他也對列國各自的優劣瞭然如心,他提出的變法主張:獎勵農耕以富國,激賞軍功以強兵,統一治權以正吏,化俗齊風以聚尾。

自春秋以來,貴族封地世襲,天子打仗都要依仗他們出錢出力,商鞅廢除貴族封地,瓦解與之相輔相成的特權,使得權力回歸中央。

商鞅的變法非常徹底,除了開刀貴族,還整治民風,秦國民俗荒蠻,大損秦人身體,商鞅頒布法令,除夫婦外,男女一律分局,取締寒食和髒亂痼疾。

變法後的秦國,建立了新軍:三萬精良鐵騎,兩萬勇猛善戰的步兵甲士,秦國終於可以縱橫天下。

商鞅這樣的曠世奇才,怎會不懂「鳥盡弓藏」的道理,他的使命已經完成,已經展示了自己的為政信念,完成了自己的治國志向,變法也走向了正軌,按理說,商鞅是可以全身而退,可是為什麼最後落得個車裂之刑的下場?

秦孝公到死都視商鞅為知己,君臣二人並無二心。但是繼位的太子秦惠文王跟商鞅可是有很深的芥蒂,這個以後有機會展開講。

商鞅的死是自我成全,並沒有惶惶不可終日,也沒有跪地求饒,更沒有鳥盡弓藏的悲涼。商鞅知道自己在老秦人心目中的地位,死了的商鞅,比活著的商鞅更能夠穩固變法成果,老秦人對商鞅的愛戴,會更上一層,所以他坦然赴死。秦惠文王車裂商鞅,只是給秦國老貴族一個交代,但是最終卻沒能滿足秦老貴族的願望,繼續擁戴商鞅的變法,著實腹黑心狠。

白起發於卒伍,做卒長的時候便是鐵鷹戰士,騎戰步戰,以及各種器械無不精通,戰場算計之精到,戰法部署之高明,殺敵勇氣之豐沛,決斷膽識之果敢,幾乎都是樣樣精通。

三十多年來,只要白起領兵,任是大戰,惡戰,秦軍戰無不勝,久而久之,秦軍士兵都將白起說成是「戰神」。

長平之戰,白起坑殺趙軍降兵20萬,(有人說是45萬,這裡給大家科普一下:秦趙大軍對峙,各領兵約50萬,雙方在長平互砍,手起刀落,41天以後,被秦軍圍困,斷水斷糧的趙軍,怎麼可能還剩下45萬?)。

範睢和秦王甩鍋給了白起,殺降命令是白起下的,但是他也是別無選擇。20萬趙軍放回去,這場滅國大戰白打了。20萬趙軍放逐巴蜀,保不齊日後又跑回齊國,還是白打了,抓起來,這光吃飯也得把秦國吃垮,自古燕趙多有志之士,趙國人又血性,有骨氣,早晚秦趙還有一場血戰。

好了,小夥伴們,這個問題如果換成是你,請問該如何自處啊?

秦王關鍵時候讓白起退兵,煮熟的鴨子到嘴邊了,又讓人端走了。

白起殺降後,心力憔悴,一病不起,披頭散髮,一代戰神,從此隱退。

以下這段話摘自《大秦帝國》,論述為何不能殺降,請大家拿出小本本記一下,日本人當年在中國犯下的罪行,如果真的有天譴的話,估計還沒開始。

「人世間的事,總是要有極限的,一旦你跨越了這道極限,即便強力不能將你立即摧毀,那驟然齊心的天道人道也會將你埋葬。諸多極限中,戰場不殺降,是最為醒目的」。

秦王向來倚重白起,當年自己的舅舅魏冉把持朝政,白起堅定的站在國家這一邊,力挺秦王奪權,「朋而不黨」 是範睢對白起的評價,白起這個人看似聽命於太后,聽命於魏冉,聽命於秦王贏稷,但是他真正關心的永遠是大秦的子民。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魏冉為了擴充自己的封地,出兵攻齊,白起卻拒絕了領兵出戰,最後魏冉親自帶兵出徵結果大敗而歸,損失秦國5萬將士。

白起是一個有血有肉,胸懷天下的勇士,是個真君子,「人屠」這個稱號對他來說太不公平了。

範雎本是魏國中大夫須賈門客,因被懷疑通齊賣魏,差點被魏國相國魏齊鞭笞致死,後在鄭安平的幫助下,易名張祿,潛隨秦國使者王稽入秦。

範睢是個有大才無大德的人,但他卻不是一個小人。

秦王贏稷18歲繼位,但是朝政一直都由母后宣太后和舅舅魏冉把持,其實這兩個人對於自己的繼位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但是宣太后死後,舅舅的舉動簡直讓贏稷寢食難安,他公器私用,調動大軍攻打齊國擴充自己的封地,朝中培植自己的親信。

但是撼動魏冉必要一擊即中,否則自己小命不保,範睢的出現,讓贏稷一掃陰霾。在範睢的周密計劃下,趁著魏冉外出打仗,聯合白起,奪權,這其中的驚險刺激,權謀殺伐,等有時間,在跟大家細說。簡單點說就是沒有範睢,贏稷不可能奪回屬於自己的權力。

範睢對內替贏稷奪回權力,對外勸誡秦王採用「遠交近攻」的策略,瓦解六國實力,深得秦王的信任。但是就是這麼一個人,卻毀在了,「睚眥必報,一飯之恩必償」的老套倫理上。

範睢作為秦國宰相,國之柱石,當有所為,有所不為,可是他「謀國夾帶私仇,恩仇之心過甚」,力薦曾經幫助過自己的兩個人,但是這兩個草包,壞了秦國的大事。

鄭安平曾經兩次搭救範睢,助其死裡逃生,範睢深知,秦軍無軍功不授爵,所以總是瞅準機會讓鄭安平立功,可算是等來了機會,秦將王齕領兵攻邯鄲,不敵,十餘萬大軍傷亡逃散,鄭安平率軍兩萬增援,兵敗被俘。

身為主將的鄭安平投降了,可是兩萬鐵騎拒不降趙,憑藉山谷激戰三日,幾乎全部戰死,只有三千餘傷兵做了俘虜。秦軍有規定,打仗的時候,主將戰死,領兵五百以上的將領斬首,身邊的護衛軍全部自裁,所以秦軍打仗的時候被稱為虎狼之師。可是誰也沒想到,主將投降了,真是笑到頭掉。

另外一個恩人是王稽,向秦王力薦範睢,算是伯樂吧,範睢舉薦他出使各國遊說,意圖瓦解各國合縱意圖,但是王稽居然見錢眼開,收受賄賂。最後被斬首。

秦法有令,舉薦人和被舉薦人是相互連坐的,任何一方犯了錯,另一方也難辭其咎。

我在這裡今天重點要講的不是範睢如何功虧一簣的,相反我要誇誇範睢與君王相處有道。

範睢自知難辭其咎於是向秦王提出辭官,秦王向來喜歡範睢,相對於範睢做出的貢獻,區區舉薦兩個蠢貨,這個可以既往不咎,我不禁要感嘆,為人臣,能夠做到向範睢這樣,也是很讓人羨慕了。

不但秦王不責備他,還認真的向他討教儲君的人選。秦王認為太子贏柱身體不好,而且不具備當君王的魄力,想要廢除太子另立儲君,想讓範睢出面,重新審核現有的皇室子弟。找出一個更合適的來。

各位,各位,如果是你,該當如何?

這是個跑斷腿,費力不討好的活,得罪未來儲君是個什麼後果,商鞅已經給範睢演示了一遍。範睢不愧是範叔。

歷時一年,範睢再見秦王,給出的建議是「儲君暫不能更換」,範睢對秦王說「子平看後」,或許贏柱資質平平,但是據範睢觀察,贏柱的子女中,有幾個堪當大用。秦王贏稷一掃陰霾,喜笑顏開,和範睢對飲直至大醉。

各位,範睢才是洞察人心的鬼才,常伴君側,洞悉君心,贏稷是真的打心裡想要廢了贏柱嗎?他擔心的不過是秦國能夠一直保持列國霸主的地位,一個合格的君主無疑是這一切的保障。

果不其然,贏柱在位三天便一命嗚呼,兒子繼位,名喚嬴政。

範睢的結局算是很體面,贏稷親自奉上餞行酒,君臣到最後一刻仍然心心相惜,範睢已經老了,該退出歷史舞臺了,何必拘泥於死法。後世都會記住他身為人臣,為帝國立下的汗馬功勞。

2

看《大秦帝國》質疑起了花木蘭

小編只是實話實說,各位得饒人處且饒人。

《大秦帝國》中記述魏國大將吳起訓練的魏武卒的情況:

身穿鎧甲三層,頭戴鐵盔,腰佩短劍,身背二十強弩並帶箭五十支,肩扛長毛一支,背三天餘糧,日行一百裡後仍能保持戰力,整體裝備約五六十斤。

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花木蘭雖然不是身處戰國,但無論哪朝哪代,身為步卒也好,騎兵也罷,盔甲,武器,整個重量下來,五六十斤不在話下,成年男子要想背負這些行頭,百裡行軍,仍然保持戰力都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花木蘭一個女子,真的很難想像。

重甲騎兵向來是軍隊裡最精良的力量,選拔的士兵都要身強體壯,身穿重型鎧甲,手持長毛刀劍,頭戴鐵盔,一個女子作為普通士兵徵戰沙場尚且吃力,真的很難想像,她還能身先士卒,領兵打仗。

匈奴粗糲彪悍,以騎射為能,遠則射箭,近則彎刀拼殺,電影《蒙古王》對於草原騎兵的裝備和彪悍進行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從秦一統華夏開始,匈奴始終為患,直到清朝才徹底解決。

雖然《花木蘭》這種藝術加工可以讓全世界的女性看的拍手稱快,但相比較於女性以這種方式叱詫風雲,個人倒是覺得孝莊皇后,更勝一籌。

孝莊一生輔佐順治,康熙兩代君主,康熙親徵噶爾丹,身染惡疾,危在旦夕,為穩朝局,孝莊拄著拐杖,出現在金鑾殿,滿朝文武瞬間俯首稱臣,不敢造次。

女性和男性在力量上不具備可比性,尤其是金戈鐵馬的戰場,更不具備優勢,但是女性的魅力和能力,不應該受到質疑,歷史告訴我們,女性是可以擔當大任,並且做的比男人更出色。

花木蘭可能在軍隊裡當個普通士卒,徵戰多年仍然活著,也是個奇蹟了。

2

吐血推薦

有兩本書,一本書是《大秦帝國》,一本是《明朝那些事》,都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在給讀者講歷史,語言風趣幽默,內容細緻深沉。

其實相對於把時間浪費在抖音,微博,等快時尚平臺,不如靜下心來,多沉澱一些內容,碎片化的娛樂方式,並不會給大家帶來真正的平和,更多的是放下手機後的空虛和焦慮。

END

關於本文:

作者:劈柴餵馬,用心打磨每一篇高質量的原創。

讀完了不點讚,你是魔鬼嗎?

相關焦點

  • 白起商鞅,兩位使秦國崛起的重要人物,為何被秦國父子統統除掉
    《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被稱為《大秦帝國三部曲》,這三部可以說逐步講述了秦國由弱到強再到霸的過程。第一部講到了商鞅變法使秦國改制,為大秦的百年基業打好了基礎。第二部說的是張儀以連橫破合縱,使各國由抗秦到親秦,給秦國發展提供了可乘之機。
  • 《大秦帝國》,秦惠文王為什麼要車裂商鞅
    《大秦帝國》,是一部波瀾壯闊的作品。全書以秦為主線,描繪了一幅波雲詭譎、群雄爭霸的亂世畫卷。秦自孝公起,勵精圖治,歷七代而終得一統,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衛鞅,因其封地商於,後世尊稱其為商君,亦稱為商鞅。
  • 大秦帝國第四部播出,來看看大秦帝國乘風破浪的姐姐們:這劇不適合...
    大秦帝國的最終章《天下》改名為《大秦賦》之後終於和觀眾見面了,看過前三部的人大概都期待了很長時間這部劇。一開播就受到一大波好評,和前三部同樣非常精美、到位、大氣的服化道,這麼大規模的場景上一次大概還是在《新三國》中看到的。服化道精美,劇情緊湊,第一集開始就緊張地讓觀眾忘記了呼吸,可以說是完全無尿點。
  • 商鞅,白起,王翦,李斯,誰對秦朝做出的貢獻最大
    在網友熱議中,呼聲最高的有商鞅、白起、王翦、李斯;另有魏冉、範雎、呂不韋也被廣泛提起。1、商鞅商鞅之於秦國,如同秦王政之於秦國,少這麼一個人,就不可能實現統一大業。商鞅給秦國制定法令,移風易俗;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制定統一度量標準;調節賦稅,鼓勵耕種,鼓勵軍功,使秦國無敵於東方六國。
  • 商鞅、張儀、白起三人的命運為何不同?
    這是一個問題的問答,問題為:商鞅、張儀、白起三人命運為何不同?描述是《大秦帝國》。下面是我的回答:沒看過這本書和電視劇,不過看過一些人轉述的劇情和小說內容,可說頗為離奇,所以我給它的定位是小說,是藝術作品。不妨來看看歷史記載吧。
  • 有人屠之名的白起,為何會放走120名童子?不是因為擁有憐憫之心
    有人屠之名的白起,為何會放走120名童子?不是因為擁有憐憫之心戰國的時候一共有四個名將,分別為廉頗、王翦、李牧和白起,說起廉頗大家都很熟悉,因為我們都學過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廉頗負荊請罪就是源於這個典故。而王翦作戰經常是以不變應萬變,所以三十六計中的「以逸待勞」這一計就是在王翦身上出來的。李牧作戰計劃周詳,被評為最優秀的將領,最後含冤而死,實在可惜。
  • 秦國有三大功臣,商鞅、白起都不得善終,張儀為何能全身而退
    張儀一個智力高超絕倫的人,必然能提前預知危險,必然能提前為自己安排好後路,必然能化解身死名滅的危機。所以張儀就算不得不離開秦國,他也能跑去魏國當丞相;而商鞅、白起兩人,失去君王的恩寵後,就只能迎來毀滅性的結局。
  • 《大秦賦》沒有告訴你的真相:二世而亡,敵友君臣子民通通沒有好下場!
    有人從《史記》中統計,僅僅白起將軍一人,就斬殺、活埋、沉水消滅敵軍150萬,堪稱「人屠」。加上秦兵自己的死亡,再加上其他將領的「功勞」,可以想見,中國人為統一付出了多少生命!而據說當時全國總人口僅只2000多萬人。
  • 開創「二十等軍功」的商鞅被封為商君,而白起又為何不能封侯?
    先秦時期有三種封爵體系,第一種是商周時期所謂的五等爵(公侯伯子男),第二種是秦孝公在位時由商鞅制定的二十等軍功制,第三種是變相的封君制(侯爵>君爵),那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開創「二十等軍功」的商鞅被封為商君,而白起又為何不能封侯?
  • 被遺忘的戰國牛人:論政績堪比商鞅,論軍事堪比白起,卻默默無聞
    說起戰國時期的名人,那是數不勝數,文有孔子、孟子等,武有白起、李牧等,改革家有商鞅、李悝等,其他的還有墨子、張儀等等;但是,很少有人會想到吳起,因為某些原因,他被歷史刻意遺忘;但他的能力和政績,卻是絲毫不弱,論政績
  • 大家都以為商鞅李斯「冷酷」,其實真正厲害的角兒是秦孝公
    李斯的「增加人口」與「統一文字與度量衡」等這些計謀,其實也都在效仿商鞅變法。讓人遺憾的是,商鞅和李斯皆被車裂而死。商鞅之死,重於泰山。商鞅才識過人,但若遇到的不是秦孝公,其才華便得不到發展。商鞅變法成功的背後,或與秦孝公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商鞅變法之所以能成功,背後離不開秦孝公的支持。商鞅在秦國得到了一展才華的機會,變法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 《大秦賦》負面聲音因由何在?一個全集劇情僅拍一半大秦帝國
    大秦這部電視劇開播以來,確實有很多負面的聲音,而且評分也暴跌。其實大秦有自己的優點,第一個就是名度很高,這得益於前三部大秦帝國的積累。另一方面,大秦高度還原了當時秦軍以及當時六國的一種裝束和精神狀態。但有政治考量,原本孫皓暉先生要拍的這第四部大秦帝國是要拍到秦始皇沙丘宮變的。
  • 重磅推薦|長篇歷史評書《大秦帝國》開播
    來源:麗爾摩斯-黃秋麗長篇評書《大秦帝國》簡介大秦帝國時代,如初升紅日,照亮了中國文明的原生時代,其功經天緯地,其光耀臨四方!《大秦帝國》小說,禮獻中國原生文明的光榮與夢想,功在解碼民族秘史,德在銘刻國家天章!大爭之世,肇始國家開端!
  • 帝皇經驗:領導身邊有奸佞小人,不是領導識人不明,是你道行太淺
    這些帝王沒有一個不是聰明透頂,但是他們寵信的這些人,無一不是十足的奸佞小人!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這些大領導明知自己喜歡的人是小人是奸佞,還要留在身邊重用呢?小人用著順手何謂小人,沒有固定的評判標準,大概是心中只有個人的私利,沒有他人、社會和國家利益,而且為了自身利益不擇手段的這一類,就是社會認為的奸佞小人。
  • 同樣是變法的商鞅和王安石:為什麼前者成功而後者卻失敗了?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改革家除了秦國的商鞅,就數宋朝時期的王安石了,然而哪怕商鞅最後被五牛分屍而死,但是他的變法卻是成功的,為了大秦帝國做出了不朽功績,而同樣是變法的王安石卻失敗了。如果王安石變法成功,大宋王朝的基業我認為至少可以再延續幾百年沒有問題,因為王安石變法時期成功阻擋了金國以及遼人的南下,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戰績,所以說宋朝並不是沒有強大過,而是放棄了強大的機會。
  • 從秦孝公到秦始皇,秦國統一天下七大功臣:商鞅居首,白起次之
    秦國的統一不是偶然的,除了秦國六代傳承七位國君(秦武王和秦昭襄王是同父異母的兄弟算是同一代)幾乎都是明君之外,也和秦國歷代眾多名臣名將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今天就說一說從秦孝公到秦始皇,秦國統一天下七大功臣:商鞅居首,白起次之。
  • 大秦帝國之勢利小人:誰才是歷史中那個真正的壞人?
    在戰國歷史上,很多人的形象並不是那麼偉光正的。例如,秦昭襄王贏稷,宣太后羋八子,以及秦惠文王時期的相邦張儀。尤其是張儀,一提到張儀,大部分人都會認為張儀是一個詐騙界的宗師。事實上,真正的張儀並不是這樣的勢利小人。他一生為秦盡忠,不惜替秦國背下許多罵名。
  • 《雪中悍刀行》:陳芝豹離開北涼,形單影隻,誰知「小人屠」之苦
    在烽火戲諸侯的網絡小說《雪中悍刀行》中,如果說令筆者感到傷感的情景,無疑就是白衣兵聖陳芝豹離開北涼,這位曾經為北涼建過大功的春秋名將「小人屠」,離開北涼時是何等形單影隻,孤單落寞。咱們就來探討探討,「小人屠」陳芝豹離開北涼的故事吧!看看誰又能知「小人屠」之苦呢?
  • 王者榮耀背後的故事:白起竟然是嬴政的兄弟?
    他是白起,從這一刻起,他心中只有阿政一人。阿政教他習武,教他兵法,他欽佩阿政的智慧,這確實是一個帝王應有的智慧。在阿政的陪伴下,監獄的日子也是那麼多歡快,可是他不知道,這個少年只是把他當一個玩偶。某一天,他被帶出這個囚牢。他以為阿政替他求情救了他,可不是這樣。他被帶到徐福面前,這個嗜血的煉丹師,正在打他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