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以為商鞅李斯「冷酷」,其實真正厲害的角兒是秦孝公

2021-01-09 歡笑八點檔

商鞅,在秦國的歷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他的功勞可不比李斯、呂不韋小。

秦國能一統天下,皆是因為在商鞅那個年代,秦國的國力就已經打好了基礎。

他和李斯一樣,是個難得的人才,都崇尚的是法家思想。如果商鞅和李斯一個時代,或許這秦國就沒有李斯什麼事了。李斯的「增加人口」與「統一文字與度量衡」等這些計謀,其實也都在效仿商鞅變法。

讓人遺憾的是,商鞅和李斯皆被車裂而死。商鞅之死,重於泰山。

商鞅才識過人,但若遇到的不是秦孝公,其才華便得不到發展。商鞅變法成功的背後,或與秦孝公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商鞅變法之所以能成功,背後離不開秦孝公的支持。

商鞅在秦國得到了一展才華的機會,變法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假若沒有秦孝公的支持,商鞅或許還在魏國遊蕩,沒有辦法實現他的政治抱負。

首先商鞅的變法最先受到的便是甘龍,杜摯等舊貴氏族的牴觸,如果沒有秦孝公上下打點和威望,商鞅變法並沒有實施的可能性。秦孝公給了商鞅至高的權力和充分的信任,所以他才能變法成功。

正如《大秦帝國》裡的秦孝公所言,「變法要我做啥,我便做啥;我們都是變法裡的一枚棋子。」秦孝公知人善用,都是為了秦國的繁榮。其高瞻遠矚的目光與寬廣的胸懷,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擬的。

贏虔及太子觸法,導致商鞅變法受到挑戰。

真正使商鞅變法受到嚴峻挑戰的,其實便是太子觸法。太子觸法,讓正在進行的變法受到了挑戰。但是商鞅為了新法的實施與建立自己在老百姓的威信,不得已懲罰了太子及贏虔。這其實是為商鞅後期的死埋下了禍根。

商鞅變法雖然觸動了上層很多貴族的蛋糕,但太子的觸法其實才是商鞅變法受到的最大挑戰。商鞅之所以敢如此肆無忌憚地懲罰了太子及贏虔,其實也是得到了秦孝公的許可。所以商鞅變法背後,真正厲害的角兒是秦孝公。他為了新法的實施,為了秦國的富強,內心強大到可以不顧忌親情。

秦孝公欲傳位給商鞅,其實是在試探。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

秦孝公在臨死前,想把皇位傳給商鞅。但是商鞅推辭了,並不接受。秦孝公是真心想傳位給他嗎?其實不是的,他只是在為兒子設局而已。

商鞅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望較高,秦孝公怕他功高蓋主,會導致嬴駟位子不保。所以秦孝公就出了這招以測試商鞅的忠誠度。商鞅也明白他的意思,所以沒有接受。秦孝公這一招,劉邦也學到了。

所以就算商鞅聰明絕頂,還是沒逃過一死的結局。這裡面,或許就有秦孝公的布局。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杜撰的一本紀傳體史書,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史記》裡面提及到的歷史,裡面皆藏著不可言說的智慧。

唯有坐下來,細細品讀,你才會明白這些歷史人物在面對各種不同的境遇,為何他們會做出這種選擇。君臣之間的相處,其實可以融會貫通。你從書裡所獲得的智慧,或許可以用在職場上。而這部文言文與白話文對照的版本,更讓你通俗易懂,領略其精華。

相關焦點

  • 再給秦孝公二十年的時間,他和商鞅能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嗎?
    秦國之所以能統一中原主要是秦孝公的功勞,若不是他重用商鞅,為秦國打下堅實的基礎,恐怕秦國連中原都進不去。有人問,如果再給秦孝公二十年的時間,他能不能帶著商鞅一起實現統一大業呢?其實是不能的!我們先來看看秦孝公是如何把秦國帶上富強之路。秦孝公在公元前362年繼位之後,他看到中原各國的奮發圖強,感嘆秦國之微弱。
  • 從秦孝公到秦始皇,秦國統一天下七大功臣:商鞅居首,白起次之
    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和文學家賈誼在《過秦論》開篇就指明:「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一步步提到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到「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最終滅六國統一天下。秦國的統一不是偶然的,除了秦國六代傳承七位國君(秦武王和秦昭襄王是同父異母的兄弟算是同一代)幾乎都是明君之外,也和秦國歷代眾多名臣名將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今天就說一說從秦孝公到秦始皇,秦國統一天下七大功臣:商鞅居首,白起次之。
  • 商鞅,白起,王翦,李斯,誰對秦朝做出的貢獻最大
    在網友熱議中,呼聲最高的有商鞅、白起、王翦、李斯;另有魏冉、範雎、呂不韋也被廣泛提起。1、商鞅商鞅之於秦國,如同秦王政之於秦國,少這麼一個人,就不可能實現統一大業。商鞅給秦國制定法令,移風易俗;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制定統一度量標準;調節賦稅,鼓勵耕種,鼓勵軍功,使秦國無敵於東方六國。
  • 中國歷史上死的最慘的名人,你知道都有誰嗎
    商鞅:車裂秦國因為商鞅的變法,國力呢就成為了各國之首。最終卻被秦惠王施以「車裂」致死。商鞅變法觸動了貴族階層的根本利益,所以以失敗而告終。秦孝公時期,商鞅得到了榮譽和名聲;秦惠文王時期,商鞅的下場十分悽慘。
  • 秦國有三大功臣,商鞅、白起都不得善終,張儀為何能全身而退
    張儀能憑藉三寸之舌將天下諸侯都耍得團團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他絕倫的智力恐怕是古今少有的。商鞅、白起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秦國功臣,結局都很不好看,一個被五馬分屍,另一個稍微幸運,能用秦王欽賜的寶劍自刎。
  • 為什麼商鞅為秦國的崛起立下了汗馬功勞,卻落個五馬分屍的下場?
    ,至於商鞅具體講的是什麼,秦孝公一句都沒聽進去。 過了幾天,商鞅第二次與秦孝公見面,講了霸道之術,就是用武力統治天下的策略,秦孝公聽後,感覺商鞅講得還不錯,但是沒有多大的意義,於是讓商鞅先回去等消息吧,可是後來商鞅一等二等都沒有秦孝公召他的旨意,商鞅便知道這次也沒有讓秦孝公動心,於是商鞅便使用了自己最厲害的殺手鐧——富國強兵之策,與秦孝公再次的談話,這次秦孝公聽後很是驚喜,便於商鞅暢談了好幾天,事後秦孝公甚是高興
  • 秦惠文王繼續以商鞅之法治國,卻為何一定要殺了商鞅呢?
    秦能一統天下,商鞅變法功不可沒,如果沒有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秦國或許永遠就是那個躲在西面,風氣不開,國力不強的蠻夷國家。秦孝公重用商鞅,在秦國進行商鞅變法,秦國得以強大。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讓商鞅之法在秦國繼續下去,但是卻為何一定要將商鞅殺掉呢?
  • 為什麼商鞅為秦國的崛起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最後卻沒落個好下場?
    商鞅與秦孝公是一個衛國人,姬姓,公孫氏,名鞅。當時秦國正需要精銳之士,他來到秦國,被秦孝公一眼看中,最後提拔商鞅為大將軍,成為秦國國內最高的官員。他畢生兢兢業業,為秦國的崛起而努力,為秦國推行「商鞅變法」,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但為什麼商鞅最終還是遭受了酷刑「五馬分屍」呢?
  • 從秦惠文王能力,晁錯的命運角度,分析商鞅之死?國家利益至上
    商鞅之死的真正原因有人說那是因為秦惠文王幼年時期,曾經因為商鞅而受到嚴重的懲罰,因此對商鞅懷恨在心。有人說是因為秦惠文王的老師贏虔被商鞅實施懲罰而導致殘疾,為了替自己的老師報仇才害死了商鞅,那麼這兩種說法真的是正確的嗎?我們今天就來分析一下秦惠文王為什麼要殺死商鞅?他究竟是為了公報私仇還是有什麼需要掩人耳目的目的呢?
  • 《大秦帝國》,秦惠文王為什麼要車裂商鞅
    秦惠文王嬴駟在當太子之時,曾觸犯商鞅頒布的法令,直接牽連他的老師公孫賈受到墨刑,他的伯父公子虔受到劓刑。太子也因此受到秦孝公的重罰,十餘載流落民間,嘗盡苦難。嬴駟在民間苦修之時,大有長進,對於商鞅變法的認知也逐步加深。儘管他認同商鞅變法的正確性,他心底裡對於商鞅的恨與恐懼,卻無法消除。
  • 商鞅變法,獲得了什麼效果?
    商鞅開始把矛頭指向了當時最強大的對手一魏國。公元前354年,秦趁魏、趙、衛之間發生戰爭之機,由商鞅親率大軍伐魏,在元裡取得了對魏國的第一次勝利。公元前352年,又包圍了魏的舊都安邑,迫其守將投降。公元前351年,商鞅又率兵伐魏,攻佔固陽。在四年的時間裡,商鞅連續三敗魏軍,使秦國的名聲大振。公元前340年,商鞅又親率大軍,大舉攻魏,俘虜了魏將公子印,全殲魏軍。
  • 為秦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商鞅最後卻落得了一個五馬分屍的下場
    無論古今,只要是人才到哪都是吃香的,而在秦國的秦孝公在位年間為了吸納人才開出了優厚的條件,為此很多外國人都爭相前往秦朝,謀取個一官半職,而這一刻商鞅也來到了秦朝,第1次見面就被秦孝公看中,經過一步步的提拔,最終成為了僅次於秦孝公的二號人物,通過一系列的變法使得秦國逐漸富強,而在秦孝公死後,商鞅的命運卻無比悲慘
  • 秦惠文王為何要處決商鞅?是為了報仇?
    比如在這部劇裡的秦惠文王,呈現給大家的是一個有些文韜武略,但是風流多情的帝王,其實,歷史上真實的秦惠文王是戰國時期的明君,一生南徵北戰,為秦國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樣的君王自然是可圈可點,不是一部女性題材的電視劇能夠展現出來的,那麼秦惠文王一生中的亮點和敗筆都是哪些呢?
  • 秦惠文王為什麼第一件事就要殺死商鞅?
    商鞅,公孫氏,名鞅,出身於一個小諸侯國衛國的沒落貴族家庭,所以也稱衛鞅。滿腹經綸的商鞅在衛國並不受待見,因此毫無用武之地,一直鬱郁不得志。而此時的秦國渴望一圓其做了很久的強國夢,秦孝公贏渠梁廣發求賢令,急欲招納列國賢才助秦快速崛起。在秦孝公求賢令的感召下,商鞅離開衛國來到了當時被公認為是邊鄙蠻荒之地的秦國。
  • 秦惠文王嬴駟:晚年身體不適,竟與遭車裂已死的商鞅還有關係
    編者按:秦惠文王嬴駟,秦孝公的兒子,戰國時期秦國的國君。秦惠文王年僅19便繼承王位,後殺商鞅。公元前325年更改「公」為「王」,為秦國第一位「王」。在秦惠王當政期間,戰功累累,為秦朝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秦惠文王一上位就處死商鞅,他真的是為自己老師報仇嗎?
    商鞅是所有變革家中的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商鞅其實是一個很有想法和行動力的變革家,而秦孝公正是看中了他這兩點,才會重用他。而商鞅也沒有辜負秦孝公的期望,在他的努力下,秦國漸漸強大起來,但沒有想到的是,秦孝公死後,他的兒子秦惠文王上位,而商鞅卻被秦惠文王以「意圖謀反」的罪名對他進行車裂,那麼,秦惠文王為什麼一上位之後就要處死商鞅呢?
  • 李斯受老鼠啟發當了大秦宰相,這麼高難度的事,他是怎麼做到的?
    同樣都是老鼠,為何命運如此不同呢? 這件事引起了李斯的思考。 最終李斯的得出的結論就是,生存環境可以決定一個老鼠的命運。若是把廁鼠放入到倉庫當中,他們同樣也是會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的。 可見環境對一個老鼠的影響是多麼的大。
  • 開創「二十等軍功」的商鞅被封為商君,而白起又為何不能封侯?
    先秦時期有三種封爵體系,第一種是商周時期所謂的五等爵(公侯伯子男),第二種是秦孝公在位時由商鞅制定的二十等軍功制,第三種是變相的封君制(侯爵>君爵),那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開創「二十等軍功」的商鞅被封為商君,而白起又為何不能封侯?
  • 錯,其實最讓人恨之入骨的是這種人
    從大家的反應可以看出兩點,第一,演員們確實用實力非凡的演技徵服了觀眾。而第二點則是,歷來小人的出現,總是讓人咬牙切齒,深惡痛絕。而事實上,古往今來,那些暗箭傷人,背後捅刀,虛情假意的小人更是層出不窮,他們的出現,導致了很多歷史名人都死於非命。讓人們對那些慘遭不測的歷史名人感到痛心疾首的同時,也對那些背後始作俑者的小人恨之入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