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變法的商鞅和王安石:為什麼前者成功而後者卻失敗了?

2021-01-10 東方早行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改革家除了秦國的商鞅,就數宋朝時期的王安石了,然而哪怕商鞅最後被五牛分屍而死,但是他的變法卻是成功的,為了大秦帝國做出了不朽功績,而同樣是變法的王安石卻失敗了。

如果王安石變法成功,大宋王朝的基業我認為至少可以再延續幾百年沒有問題,因為王安石變法時期成功阻擋了金國以及遼人的南下,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戰績,所以說宋朝並不是沒有強大過,而是放棄了強大的機會。這就是宋朝不如秦人的地方,秦人支持商鞅變法的決心是導致變法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宋朝卻一方面想要通過變法使得國家變得強大,一方面卻又忌憚守舊派的勢力,白白枉費了王安石的精力,秦人將商鞅變法的各種對國家有利的政策大量推廣實行,而宋朝是自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居然全盤否定了王安石變法的全部成果,我認為這是大宋王朝自願放棄了唯一一次富強的時機,為南宋的悲哀留下了伏筆。

王安石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動改革變法,想著通過改革來實現積貧積弱的北宋的扭轉,推行一系列富國強兵措施,所行新法有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在軍事方面有置將法、保甲法、保馬法等。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時,改革科舉制度,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但是改革變法觸及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保守派不停地強烈反對。公元1086年,由於太后掌權,起用了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這些人上臺得勢後,迅速將此前的王安石所大力推行的新法都被廢除。當他聽到免役法也被廢除時,不禁悲憤地說:「亦罷至此乎!這是宋朝的失誤,亦是王安石的遺憾。

可笑的是,幾百年後,美國人華萊士卻借鑑王安石變法的內容,及時解救了處於蕭條時期的美國農民。同時,清華大學四大國學導師之一的梁啓超寫了一本名為《王荊公》的書,積極評價了王安石的歷史貢獻。梁啓超說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當之矣」,包括世界上對王安石給予肯定性認可的專家學者也逐漸看到了王安石的成果,對比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充分評價了王安石變法的意義。

相關焦點

  • 成也商鞅變法,敗也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秦國成功與失敗的根源
    統一是消除戰爭的唯一方式,尤其是在戰國時期那種亂世之下,戰國並非只有秦國變法,但只有秦國變法成功,這就是秦國的特殊能力,想想看,春秋時期的幾百個諸侯國,到最後只剩下七個,這個戰爭強度有多麼殘酷,誰能活到最後,不就是靠自身強大嗎,當時的各國君主都意識到只有變法才能強國。
  • 商鞅變法,獲得了什麼效果?
    商鞅變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秦國的經濟與政治得到發展,政權得到鞏固,武力得到增強,秦國開始強大起來。公元前355年,魏惠王與秦孝公在杜平相會,從此結束了中原各國長期不與秦會盟的局面,顯示了秦國地位的提高。第二次變法實施後,僅過了五年,「秦人富強,天子致胙於孝公,諸侯畢賀。」
  • 王安石在地方上為官很成功,為什麼在中樞主持變法卻毀譽參半?
    宋神宗趙頊(1048年-1085年)宋神宗做皇子時,對王安石的大名早有耳聞,對這位文才卓絕、學識淵博、特立獨行、富有創新精神的著名人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時,韓絳、韓維兄弟既是王安石的好友,又是王安石變法主張的熱心支持者和鼓吹者。
  • 王安石的變法葬送了奄奄一息的北宋王朝,變個法怎麼就錯了呢?
    王安石變法 那為什麼王安石變法會失敗,還是得從具體措施說起。可是難道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只出於新法的設置和執行當中,未必! 目的是個問題 實際上,前面幾篇文章就有提到過,王安石變法的首要任務是解決財政危機。王安石變法的實質就是賺錢。正如被貶的監察官員劉摯所言,為了理財,屠戶商販也可以踏入廟堂:為了牟利,一針一線也要官府來賣。
  • 蝴蝶效應:王安石變法引發了北宋的滅亡
    腐敗之興,興於變法  無論是宋徽宗,還是「六賊」,他們都是宋神宗跟王安石變法的支持者。同時「六賊」的崛起,也歸功於他們變法派的身份。  這樣的觀點在兩宋宋時期更加普遍,宋徽宗時期的著名理學家楊時認為造成北宋貪汙腐敗的根源在於王安石。在他看來:「蔡京以紹述神宗為名,實挾王安石以圖身利」。「致今日之禍者,實安石有以啟之也」。南宋初年中興名臣南宋趙鼎也曾說過:「至崇寧初,蔡京託名紹述,盡祖安石之政,以致大禍。」宋高宗趙構同樣也認為:「今日之禍,人徒知蔡京、王黼之罪,而不知天下之亂,生於安石」。
  • 王安石會用人嗎?變法二把手呂惠卿為何出賣他?難怪鬥不過司馬光
    奈何當時宋仁宗歲數已經很大了,況且他之前搞的慶曆新政以失敗而告終,留下了心理陰影,所以宋仁宗沒有用他。 宋英宗是個病秧子,一天到晚就躺在床上咳嗽,沒事兒就跟曹太后吵架,所以也不可能實行變法。直到宋神宗趙頊上臺以後,王安石終於閃閃發光了。
  • 商鞅的一生,成也變法敗也變法,雖然因此被害但還依然流傳至今
    商鞅的一生,成也變法敗也變法,雖然因此被害但還依然流傳至今秦國能夠在秦始皇時期一統天下,除了秦始皇嬴政的雄才大略和驍勇善戰以外,更要離不開前人的基礎,小編所說的這個前人的基礎並不是歷任秦王的治理之道,而是應該感謝一個人
  • 戰國中後期,東方六國都打不過秦國,為什麼不學習秦國的變法呢?
    只可惜這些變法只是片面的,或者只是針對國家某個方面的變法,而且在支持變法的國君去世之後,這些變法就受到各國封建勢力的阻擾而停滯下來,所以六國的變法相當於都失敗了,這些變法如曇花一現,沒實施幾年就停止了,都沒有使得國家徹底的強大起來。(商鞅劇照)而六國為什麼不學習秦國的變法呢?
  • 韓琦支持慶曆新政卻反對王安石變法,對其提出很多意見
    韓琦自己就對自己的諫言寫下如此的評論:「善諫者,無諷也,無顯也,主於理勝而已」,正是這樣的「竅門」加上自己敢於諫言的性格,才使得韓琦在諫言這條路之上走的十分平穩。 韓琦擔任諫官三年,在此期間內,他改變了北宋前期諫官不敢諫的現狀,使得諫官的地位穩步提升,最終甚至能和宰相相抗衡。
  • 新年伊始,王安石寫下了這首名詩,也拉開了一個時代的帷幕
    實際上,慶曆新政也只是針對吏治進行封建階級的自我完善,即便成功也不能從根本上上解決問題。宋神宗繼位之後,苦於尋找救國的良方。偏偏這時他聽到了王安石的大名,並且提拔為江寧知府,不久任命為翰林學士兼侍講。他與王安石可謂是君臣知遇的典範,僅僅一年多時間,他又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以副宰相的身份主持變法。
  • 為什麼商鞅為秦國的崛起立下了汗馬功勞,卻落個五馬分屍的下場?
    他在秦國需要精英人才的時候,他就來到了秦國,他被秦孝公一眼看中,最終提拔商鞅為大上造,是秦國國內最高的官職。他一生兢兢業業致力於秦國的崛起,為秦國推出了「商鞅變法」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為什麼商鞅最後卻慘遭酷刑「五馬分屍」的下場?他究竟做錯了什麼?才讓秦惠文王贏駟對他施行如此殘酷的刑罰呢?
  • 為什麼商鞅為秦國的崛起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最後卻沒落個好下場?
    商鞅與秦孝公是一個衛國人,姬姓,公孫氏,名鞅。當時秦國正需要精銳之士,他來到秦國,被秦孝公一眼看中,最後提拔商鞅為大將軍,成為秦國國內最高的官員。他畢生兢兢業業,為秦國的崛起而努力,為秦國推行「商鞅變法」,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但為什麼商鞅最終還是遭受了酷刑「五馬分屍」呢?
  • 從「商鞅變法」到一統天下,細說秦國六代國君的奮鬥歷程
    戰國中後期,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開始迅速崛起,然而未曾出過昏君的秦國,為何仍然用了足足七世一百二十餘年才完成統一呢?原因便在於,秦國崛起的同時,山東六國中魏國、齊國、趙國也曾先後強盛,再加上山東六國合縱抵禦秦國東出,導致以一隅敵天下的秦國始終無法對山東六國形成壓倒性優勢。
  • 商鞅表示不屑與之為伍,吳起表示不服,憑啥?
    當時秦國很弱小,幾乎被魏國吞併,秦孝公繼位後立志變法,後來衛鞅被秦孝公啟用進行變法,中間過程當然不是一帆風順的,但是秦孝公和衛鞅兩人都堅持了下來,最終將自上而下的徹底變法進行了下去。衛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
  • 《大秦帝國》,秦惠文王為什麼要車裂商鞅
    衛鞅,因其封地商於,後世尊稱其為商君,亦稱為商鞅。商鞅是《大秦帝國-黑色裂變》中的主角,正是由於他入秦,推行變法,才使秦得以由弱轉強,邁開大秦帝國的第一步。電視劇《大秦帝國》中的商鞅但勞苦功高的商鞅,卻在秦孝公死後,遭到繼任的秦惠文王的發難,慘遭車裂而亡。狡兔死,走狗烹,歷朝歷代不乏這種案例。但是使用如此酷刑對待國家功臣的,卻是寥寥。那麼,秦惠文王為什麼要車裂商鞅?
  • 王安石一首比較冷門的詩,很多人可能沒有讀過,但是同樣寫得很美
    以我個人而言,無論是唐詩,還是宋詩,那都是同樣喜愛。兩者之間並不衝突,最重要的是你要熱愛詩歌,要是真正喜歡的話,那自然能夠從中感受到獨特的美。很多人對於這首詩可能比較陌生,而這首詩在王安石眾多的作品中不算很突出,但是由於寫得生動有趣,也為這首詩增色不少。所以看似很冷門,很顯然是被低估了,完全可以媲美唐詩,也是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讀來不僅朗朗上口,同時每一句都有著一種獨特的美,把春天尋常的風景,還有普通的事物描寫得充滿了勃勃生機。
  • 秦惠文王繼位後,為何立即殺害功臣商鞅?與私仇無關,由局勢決定
    變法對秦國是好事,但對其他人並不一定中國古代的改革不少,但徹底成功者寥寥可數;而且變革的推動者往往還沒有好下場,運氣好的被打成平民,點子背的直接身首異處、全家遭殃,曾經幫明朝續命的張居正甚至還被從棺材裡挖出來鞭屍。而商鞅(公孫鞅)則比較特殊。
  • 商鞅的一些策略推動了秦國的發展,秦惠文王為什麼要殺他?
    等到支持變法的秦孝公病逝,太子與其師傅便「挾怨而殺之」。後來有說法認為商鞅變法觸動了奴隸主舊貴族的利益,於是公子虔等人故意唆使太子出來搗亂,商鞅把他們繩之以法,等到太子繼位,舊貴族把積怨集中在商鞅身上,誣告他謀反,惠文王便下令捕殺了商鞅。
  • 秦惠文王殺完商鞅後,為何仍不重用舊貴族們?因為他一點都不傻
    變法效果最佳證明商鞅在秦國的第二次變法,進一步在軍事、政治和經濟領域上進行了改革,也進一步剝奪了舊貴族們的與生俱來的特權和屬於他們的集體利益。他們對商鞅是咬牙切齒,恨不得食其肉、啖其血、敲其骨,可礙於秦國之主秦孝公嬴渠梁對商鞅的重視,只能選擇憋著順從。
  • 大家都以為商鞅李斯「冷酷」,其實真正厲害的角兒是秦孝公
    商鞅,在秦國的歷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他的功勞可不比李斯、呂不韋小。秦國能一統天下,皆是因為在商鞅那個年代,秦國的國力就已經打好了基礎。他和李斯一樣,是個難得的人才,都崇尚的是法家思想。如果商鞅和李斯一個時代,或許這秦國就沒有李斯什麼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