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彌勒,吃貨會想到滷雞米線,驢友會想到這裡有個可邑小鎮,我則會想到在月下起舞的窈窕身姿。
月亮露出雲層,笛子與三弦相伴,木葉與月琴交融,一對對戀人相依偎,只聽得大三弦一響便起舞於月下。
他們跳著唱著:
彌勒西山是阿細,石林圭山是撒尼,彌勒石林山水相連,阿細撒尼是親兄弟。
這就是極具特色的非遺文化——阿細跳月
刀耕火種裡誕生的舞蹈
「阿細跳月」的來源眾說紛紜。有一說,古時其祖先以狩獵和刀耕火種為生。當先輩們砍倒樹林放火燒荒後,為了搶時間,往往不等炭灰完全冷卻就進行耕種,因而經常有人腳底被燙,便急忙抬起腳來,一邊跳一邊抖動,把粘在腳上的炭灰抖下來,嘴裡還發出「阿嘖嘖」的聲音,後來就逐漸演變為「阿細跳月」的舞蹈動作,直到現在跳舞時嘴裡仍喊著「阿嘖嘖」。也有人說,「阿細跳月」是彝族為祭祀祖先「阿娥」和「阿者」,表達敬仰及懷念之情而自發創造出來的。
「阿細跳月」源於彌勒,阿細語稱「嘎斯比」 (意為跳歡樂) ,是彝族支系阿細人個個喜歡的民族民間舞蹈,以其優美悅耳的音樂旋律,熱烈奔放的舞姿人見人愛。而且「阿細跳月」的獨特律動及韻味,皆來自胯而帶動雙腿似火而起的交替彈跳,故特具感染力和爆發力,旁觀者皆會萌生躍躍欲試之感。
「阿細跳月」據考證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其走出彝族阿細人地區並被外人所熟悉是在上世紀四十年代。
而這一切離不開詩人、學者、作家聞一多先生的努力。
聞一多「一字之改」
1945年2月,西南聯大費孝通、聞一多等先生帶領學生到現彌勒縣可邑村、鳳凰村採風時,與當地村民舉行「跳樂」的娛樂過程中意外發現了這種音樂及舞蹈。聞一多當時很激動,當即要求組織一場節目到昆明演出。經過一年的準備,次年在昆明國民黨黨部禮堂得以成功演出。據記載,當時演出效果非常好,一票難求,報紙連篇報導,成為當時昆明街頭巷尾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演出結束後,聞一多根據人們常愛在月光下跳起這一個舞蹈的特點,就建議將原名「阿細跳樂」更名為「阿細跳月」 ,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今,成為了如今通用的名詞。
解放以後,彌勒「阿細跳月」獲得了新生,走出了雲嶺大地,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1950年10月,「阿細跳月」演出隊在中南海演出,毛澤東主席看了說:「你們的民族歌舞跳得很好! 」周恩來總理看了情不自禁地跟著跳起來。接著,這支演出隊伍開赴硝煙瀰漫的朝鮮戰場到前線慰問。1954年10月,在波蘭第三屆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會上,「阿細跳月」獲得金獎載譽而歸。改革開放以後,「阿細跳月」頻頻走出國門,先後到美國、日本、英國、瑞士、奧地利及東南亞國家和我國香港等地演出,逐漸被世界所認知和接受。
獨有「135」核心韻律
阿細跳月樂是阿細語言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它突出了阿細音樂中特有的「135」核心韻律,每一句弦聲笛韻都能對譯成完整的阿細五音節句式。
阿細跳月樂是阿細語言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它突出了阿細音樂中特有的「135」核心韻律,每一句弦聲笛韻都能對譯成完整的阿細五音節句式。
在現代音樂人的眼裡,這樣的韻律,又代表著什麼呢?
看看這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吧,那些恍惚的片段,是我們追尋的田園詩意、奔放的快意。
文化部非遺司、中央電視臺《文化十分》欄目組,結合騰訊科技+文化的發展戰略,以2018年春節為契機,通過製作幾支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及發展為主要內容的視頻,邀請我們一起度過一個文化年。
【昆明市工人文化宮15位書法家揮毫潑墨送春聯 】2月13日下午,由昆明市總工會主辦,昆明市工人文化宮承辦的新春年味系列活動之「迎新春·送春聯」公益活動在文化宮廣場舉辦,為得到書法家們親手寫的春聯,許多職工群眾前來排隊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