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玉溪易門白沙坡彝族虎掌舞:薪火相傳 虎虎生風

2021-01-20 騰訊網

銘記先祖教誨,傳承先祖文明

白沙坡是易門縣綠汁鎮木廠村委會的一個村民小組,位於綠汁江西面的獅鳳山背面,四周高山險峻。當地村民以彝族為主,他們代代傳承著極具民族特色的「虎掌舞」,早在2006年虎掌舞就被列為玉溪市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名錄。近日,記者探訪了當地虎掌舞的保護和傳承情況。

虎掌舞的由來

老虎為什麼會成為白沙坡舞蹈的主角?記者查閱資料得知,傳說兩隻老虎從大理來到綠汁江,湍急的江水使老虎無法前行,便回頭來到白沙坡南邊的雲盤山上。老虎的到來,嚇跑了其他兇猛的動物,村民和畜禽也免於受到侵襲。而後,老一輩的村民便裝成老虎的模樣在田地邊走動,保護其莊稼及畜禽。從此,白沙坡呈現出一派安居樂業、風調雨順的景象。於是當地人視虎為祖先,自稱是虎的後裔,認為萬物都是由虎創造,久而久之,便演變出了今天的虎掌舞。

虎掌舞動作原汁原味、豪放粗獷

據了解,白沙坡村跳虎掌舞活動由請山神、扮虎、跳虎、送虎、吃虎肉等組成。每年跳虎掌舞之前,都要先行祭拜山神廟,而後是土主廟,所有人裝扮都在土主廟前進行。從正月十二至十五,整個村莊就成了跳虎掌舞的場地,文藝表演隊挨家挨戶跳虎掌舞表達祝福。全套的虎掌舞有九個套路,包括:虎拜四方、虎穿花、虎翻身、虎解手、虎花笙、虎挫身、虎玩耍、虎合腳、虎種田,以虎的形象再現著犁田、耙田、背糞、撒秧、拔秧、栽秧、割谷、打穀等農事場景。

採訪中,記者觀賞到了虎掌舞的表演。只見九個套路在古老樂器的伴奏下進行,舞蹈動作原汁原味、豪放粗獷,造型逼真,讓人不由得體會到了農事活動的艱辛和快樂。

傳承人的堅守

一直以來,虎掌舞的傳承以口耳相傳為主,傳男不傳女。

當地的者榮保從6歲開始就跟著大人們學跳虎掌舞,扮演小老虎的角色。「那時候我從老虎出場的動作學起,然後學老虎跳笙、穿花,模仿犁田、栽秧、收割等整個套路。」者榮保說,他跳的虎掌舞漸漸得到了大家認可。在2003年11月,白沙坡正式組建了一支虎掌舞文藝表演隊。從2014年開始,者榮保就擔任了文藝表演隊的負責人。演小老虎時,者榮保身披用氈子做成的形似老虎的「虎皮」,身上用塗料畫上老虎的花紋,跟在隊伍的後面,表演的動作活靈活現。如今扮演主角,他身披黑色的披風,手握雕刻著老虎頭像的虎頭棒,領著身後的「老虎」們在場上完成整個舞蹈的過程。

者榮保和跟他學了3年虎掌舞的徒弟

憑藉20多年的堅持,者榮保於2016年被評為了虎掌舞項目縣級非遺傳承人,他秉持初心,致力於虎掌舞的傳承。現在虎掌舞文藝表演隊由20多個村民組成,年齡最大的有55歲,最小的只有11歲。年齡最小的扮演者就是者榮保的徒弟,這孩子已經跟者榮保跳了3年時間,基本掌握了虎掌舞的動作精髓。如今這支文藝表演隊也在者榮保的帶領下,積極參與市、縣文藝匯演,受到了各界的關注和好評。

另外,2016年「六一」兒童節,者榮保帶領虎掌舞隊員參加木廠小學的「六一」活動,此後就多次進校園教學生跳虎掌舞。「我把虎掌舞的九套動作分別教給他們,現在他們基本掌握了虎掌舞的動作,對虎掌舞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者榮保說。此外,雖然近年來白沙坡村外出務工人員越來越多,人們學習虎掌舞的時間越來越少,但者榮保總找到合適的時間節點,利用大家回家的時間,帶領他們一起學習虎掌舞。「今後,我希望爭取更多的機會、利用上級部門搭建的平臺,帶領隊伍充分展示虎掌舞,展現綠汁鎮的民族風情,讓虎掌舞走得更遠。」者榮保說。

虎掌舞的保護

近年來,易門縣各級各部門也針對虎掌舞的保護和傳承做了大量工作。首先是開展了虎掌舞田野調查和保護傳承等基礎工作。針對該非遺項目建立了相關數字檔案,包含調查報告、圖片、視頻、論文等,並在每年的春節、「二月二」傳統戲會和菌交會等重大文化活動中組織虎掌舞展演。其次是積極申報了虎掌舞市縣級傳承人,現有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者賢、縣級代表性傳承人者榮保。同時,縣文化、民宗等單位先後針對該非遺項目支持撥付了保護傳承資金,包含項目傳承展演、白沙坡村文化設施修繕、傳承人補助、服裝道具購置、節目創作等經費。這一系列的工作和措施,弘揚了民族優秀文化、促進了彝族虎掌舞的保護,助推了綠汁江畔彝族文化的傳承和影響力。

另外,在2017年,易門縣圍繞該非遺項目創作了彝族舞蹈《琴兒聲聲·鼓生生》,參加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並榮獲銀獎。舞蹈《琴兒聲聲·鼓生生》描繪了綠汁白沙坡村彝族的生產生活中對虎的崇拜,通過對其信仰、民俗、舞蹈、服飾文化的提煉整合,體現了彝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祈盼。今年7月,易門縣文化部門又將這個舞蹈搬上了第十四屆中國(雲南)野生菌交易會開幕式以及昆明、玉溪等地易門菌交會宣傳推廣演出活動的文藝舞臺。

據綠汁鎮鎮長卜紹良介紹,多年來,當地努力挖掘虎掌舞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增強了本地彝族同胞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確保綠汁江畔民族文化的薪火相傳。

來源:玉溪日報

(歡迎把身邊的彝族人、彝族事發給我們分享給廣大彝族同胞)

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及時刪除

相關焦點

  • ...普洱茶|杞麓湖|易門縣|雲南|鄉村旅遊|大理古城|勐泐|野象谷|巍山
    近日,在文化和旅遊部集中推出的300條全國鄉村旅遊精品線路中,雲南10條上榜。鄉村旅遊資源豐富的雲南,還有太多待挖掘的寶藏路線。當雲南遇上絢麗的十月,為給赴滇遊客帶來更加深度、純玩的雲南旅行體驗,帶領赴滇遊客了解更加地道、淳樸、美麗的雲南,同時儘量避開人流、車流的擁堵,這個十一黃金周,就愛去旅遊誠信商城聯動雲南16個州市,誠意推出精品鄉村旅遊路線。
  • 雲南推出10條非遺主題旅遊線路,你的家鄉在哪條?
    這裡有小錘敲過一千年的鶴慶銀器,這裡有唯一存活著的東巴象形文字,這裡有指尖上的瑰寶彝族刺繡,可觀、可賞、可體驗……這是一條堪稱「技藝有大美,薪火永相傳」的非遺主題旅遊線路。、建水小調、彝族沙莜腔、花燈等音樂舞蹈;體驗建水紫陶燒制、西門豆腐製作技藝)→玉溪通海縣(遊覽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通海,秀山公園體驗妙善學女子洞經音樂、豆末糖製作技藝)→玉溪華寧縣(參觀華寧陶古窯址、碗窯村制陶一條街,體驗華寧陶器製作技藝)→玉溪澄江市(參觀撫仙湖畔抗浪魚自然生態區,體驗傳統車水捕魚、大魚籠編制技藝;到世界自然遺產澄江化石地參觀帽天山古生物化石博物館
  • 玉溪楊建雲:燒著「假瓷器」想著真傳承
    做為雲南省級非遺傳承人、雲青陶創始人,今年62歲的楊建雲這樣介紹自己。 浦貝是雲南的「四大陶鄉」之一,浦貝陶距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民國時期,這裡還有20多條龍窯。直至上世紀80年代,在細瓷大規模普及前,這裡的陶碗曾是玉溪,乃至更廣的地方家家戶戶餐桌上的用具。制陶,在這裡興起、鼎盛;一代代手藝人靠它養家餬口,他們的後代又眼睜睜看著它逐漸式微......
  • 幾近消失的雲南青花土碗重現生機 暢銷海外(圖)
    幾近消失的雲南青花土碗重現生機 暢銷海外(圖)  2015-01-05 17:42:2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任東 攝   中新網玉溪1月5日電 (繆超)5日,吃過午飯,老陶工黎建高取泥塊,放在工作檯上開始揉,他做的正是近兩年暢銷海外的雲南青花土碗。  雲南青花土碗是粗瓷燒制的用具,表面掛釉關澤,青色三頭鳥靈矯於天地之間。
  • 玉溪青花首秀大放異彩
    8月8日至8月12日,創意雲南2019文化產業博覽會(以下簡稱「文博會」)在昆明國際會展中心舉辦。紅塔區在本屆文博會文化融合發展館打造了以「六百年薪火傳承,鍛就青花驚豔輝煌」為主題的「玉溪青花瓷」展廳,展廳以玉溪古窯青釉和青花為底色,通過實物、圖片和視頻等展示了玉溪青花六百多年的發展歷程,同時對玉溪陶瓷文化旅遊產業創意園(玉溪青花街)項目進行招商推介。
  • 彝族是由虎變生而來的嗎?根據是什麼?
    新中國成立前,彝族都不同程度地保留有圖騰崇拜的遺蹟。彝族多以虎為圖騰,認為彝族是由虎變生而來,死後也會還原成虎,因而把虎作為自己的祖先進行崇拜。有的彝族以竹為圖騰,嚴禁砍伐和毀壞,村人在每年農曆的四月二十四日舉行祭竹大典。有的彝族還以松樹為始祖,認為他們與松樹有血緣關係。有的彝族以葫蘆為圖騰,有供奉「祖靈葫蘆」的習俗。
  • 玉溪外貿進出口總額達200.47億
    從經營主體情況看,1-10月,全市新批有進出口權企業94戶,新增有進出口實績企業超過20戶,2020年全省第一批外向型農業發展百強企業玉溪上榜73戶,外貿綜合貢獻百強企業玉溪上榜47戶,上榜數量居全省首位。從出口商品情況看,果蔬出口保持10%以上的增幅,茶葉出口超過5600萬美元,增長4倍多;花卉出口近2000萬美元,增長近3倍。
  • 雲南特產大全,哪些特產是你聞所未聞的地方特產
    1、昆明嘉華鮮花餅、雞絲涼麵、豆花米線、竹蟲、呈貢寶珠梨、滇池麻鴨、宜良板鴨、官渡粑粑、雲南白藥、都督燒賣、大頭菜、滇八件糕點、山茶花、昆明牙雕、茶雕、蠟染、路南挑花、木雕工藝品、烏銅走銀、錫工藝品、雲南斑銅、雲南食用菌、雲子:即雲南圍棋子、富民楊梅、圭山山羊、祿勸撒壩豬、尋甸牛乾巴、安寧紅梨、夕陽葵花子、谷律花椒、撒壩火腿、東川麵條、八街食用玫瑰、古律花椒、
  • 景東彝族自治縣人民醫院醫療設備一批採購項目中標公告
    景東彝族自治縣人民醫院醫療設備一批採購項目(招標編號:YNJH2015-C034)中標公告景東彝族自治縣人民醫院醫療設備一批採購項目(招標編號:YNJH2015-C034)在相關部門的監督下於2016年1月19日(北京時間)在雲南昆明易門大酒店五樓
  • 雲南民族的蜜蜂文化!
    經查閱有關資料,在雲南25個民族的傳說、神話、故事、敘事長詩、情歌、寓言等民族民間文學中,多穿插有蜜蜂的情節,是民族蜜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彝族六祖遷徒典籍》中記載了古代彝民對蜜蜂的深刻認識。
  • 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丘北彝族弦子舞
    丘北彝族弦子舞概況  丘北彝族有黑彝、僕拉、撒尼和僰人四個支系,縣境內彝族人口近10萬,分布在樹皮、捨得、雙龍營、八道哨、膩腳等鄉鎮。只要有彝族居住的地方就有旋律悠揚的彝族弦子,只要有彝族弦子村寨就有異彩紛呈的彝族弦子舞。千百年來,丘北彝族弦子舞憑著獨特的藝術韻味不斷延續和發展。
  • 雲南有處原始的古村,被稱彝族版「布達拉宮」,村民仍用驢子代步
    很多人之關注到了雲南的自然美景,縱然有著大理古城的存在,但多數人到大理也是為了看美景,很少有人注意到雲南特色的建築藝術和民俗風情,作為人類文明最早的發源地之一,從戰國時期,這裡就有了深厚的歷史底蘊,而現在最能感受這份古樸情愫的,莫過於雲南境內的古村。
  • 每日彝記|彝族舞蹈知多少
    彝族舞蹈多姿多彩,動作優美,富有濃厚的情趣和民族風格。同時,舞蹈又以特定的方式反映出彝族人民的生產方式、社會生活方式和民族遷徙、戰爭經歷等。彝族舞蹈種類繁多,現介紹各地彝區一些代表性的舞蹈。大三弦舞又叫「阿細跳月」,流傳於雲南撒尼和阿細民間的一種舞蹈。
  • 砥礪奮進家國志,薪火相傳鄭外人 ——鄭外新一屆學生代表大會召開
    本屆學代會的主題為「砥礪奮進家國志 薪火相傳鄭外人」,224名學生代表參加了本屆學代會,並就議題進行了討論。鄭州外國語學校副校長王玉合為會議致開幕詞。王玉合說,庚子年初,新冠疫情席捲全國,正是因為各界工作者的砥礪奮進,方能取得抗疫的大獲全勝;脫貧攻堅決勝之年,也正是因為無數黨員幹部的砥礪奮進,方能如期實現全面小康。
  • 大愛接力,「好人精神」薪火相傳
    薪火相傳,傳承的是中華美德;道德接力,傳遞的是人間大愛。在亳州社會各階層中,好人典型層出不窮,他們是這座城市的道德標尺,在他們的引領下,越來越多的人接過「好人」的接力棒,讓這座城市自古以來便蘊含著的「勇於獻身、重義輕利、淳樸善良、助人為樂、勇於擔當」的精神薪火相傳。
  • 雲南巍山古城,彝族先祖創建南詔國,五彩鳥選出領頭人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地處雲南西部,紅河源頭。它距離旅遊勝地大理古城,僅有50公裡,也就一個小時的車程。巍山古城方正如印,以兩千多米長的巍山大街為中軸線,25條街,18條小巷分布兩側,連通了整個古城。高大的拱辰樓與星拱樓分列巍山大街南北兩側,遙相呼應。
  • 高清:揭秘民間雜技團艱苦生活 百年雜技薪火相傳
    百年雜技 薪火相傳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李 軍  通訊員 朱汝春/攝影報導     在博白縣一座始建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的劉氏宗祠內,每天都有一群年齡在6至15歲的客家孩子正苦練著雜技基本功。
  • 雲南生態環保故事(29)| 雲南玉溪:彩䴉、長腳鷸、鉗嘴鸛……撫仙湖...
    雲南生態環保故事(29)| 雲南玉溪:彩䴉、長腳鷸、鉗嘴鸛……撫仙湖頻現珍稀鳥類 2020-04-20 22: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