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先祖教誨,傳承先祖文明
白沙坡是易門縣綠汁鎮木廠村委會的一個村民小組,位於綠汁江西面的獅鳳山背面,四周高山險峻。當地村民以彝族為主,他們代代傳承著極具民族特色的「虎掌舞」,早在2006年虎掌舞就被列為玉溪市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名錄。近日,記者探訪了當地虎掌舞的保護和傳承情況。
虎掌舞的由來
老虎為什麼會成為白沙坡舞蹈的主角?記者查閱資料得知,傳說兩隻老虎從大理來到綠汁江,湍急的江水使老虎無法前行,便回頭來到白沙坡南邊的雲盤山上。老虎的到來,嚇跑了其他兇猛的動物,村民和畜禽也免於受到侵襲。而後,老一輩的村民便裝成老虎的模樣在田地邊走動,保護其莊稼及畜禽。從此,白沙坡呈現出一派安居樂業、風調雨順的景象。於是當地人視虎為祖先,自稱是虎的後裔,認為萬物都是由虎創造,久而久之,便演變出了今天的虎掌舞。
虎掌舞動作原汁原味、豪放粗獷
據了解,白沙坡村跳虎掌舞活動由請山神、扮虎、跳虎、送虎、吃虎肉等組成。每年跳虎掌舞之前,都要先行祭拜山神廟,而後是土主廟,所有人裝扮都在土主廟前進行。從正月十二至十五,整個村莊就成了跳虎掌舞的場地,文藝表演隊挨家挨戶跳虎掌舞表達祝福。全套的虎掌舞有九個套路,包括:虎拜四方、虎穿花、虎翻身、虎解手、虎花笙、虎挫身、虎玩耍、虎合腳、虎種田,以虎的形象再現著犁田、耙田、背糞、撒秧、拔秧、栽秧、割谷、打穀等農事場景。
採訪中,記者觀賞到了虎掌舞的表演。只見九個套路在古老樂器的伴奏下進行,舞蹈動作原汁原味、豪放粗獷,造型逼真,讓人不由得體會到了農事活動的艱辛和快樂。
傳承人的堅守
一直以來,虎掌舞的傳承以口耳相傳為主,傳男不傳女。
當地的者榮保從6歲開始就跟著大人們學跳虎掌舞,扮演小老虎的角色。「那時候我從老虎出場的動作學起,然後學老虎跳笙、穿花,模仿犁田、栽秧、收割等整個套路。」者榮保說,他跳的虎掌舞漸漸得到了大家認可。在2003年11月,白沙坡正式組建了一支虎掌舞文藝表演隊。從2014年開始,者榮保就擔任了文藝表演隊的負責人。演小老虎時,者榮保身披用氈子做成的形似老虎的「虎皮」,身上用塗料畫上老虎的花紋,跟在隊伍的後面,表演的動作活靈活現。如今扮演主角,他身披黑色的披風,手握雕刻著老虎頭像的虎頭棒,領著身後的「老虎」們在場上完成整個舞蹈的過程。
者榮保和跟他學了3年虎掌舞的徒弟
憑藉20多年的堅持,者榮保於2016年被評為了虎掌舞項目縣級非遺傳承人,他秉持初心,致力於虎掌舞的傳承。現在虎掌舞文藝表演隊由20多個村民組成,年齡最大的有55歲,最小的只有11歲。年齡最小的扮演者就是者榮保的徒弟,這孩子已經跟者榮保跳了3年時間,基本掌握了虎掌舞的動作精髓。如今這支文藝表演隊也在者榮保的帶領下,積極參與市、縣文藝匯演,受到了各界的關注和好評。
另外,2016年「六一」兒童節,者榮保帶領虎掌舞隊員參加木廠小學的「六一」活動,此後就多次進校園教學生跳虎掌舞。「我把虎掌舞的九套動作分別教給他們,現在他們基本掌握了虎掌舞的動作,對虎掌舞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者榮保說。此外,雖然近年來白沙坡村外出務工人員越來越多,人們學習虎掌舞的時間越來越少,但者榮保總找到合適的時間節點,利用大家回家的時間,帶領他們一起學習虎掌舞。「今後,我希望爭取更多的機會、利用上級部門搭建的平臺,帶領隊伍充分展示虎掌舞,展現綠汁鎮的民族風情,讓虎掌舞走得更遠。」者榮保說。
虎掌舞的保護
近年來,易門縣各級各部門也針對虎掌舞的保護和傳承做了大量工作。首先是開展了虎掌舞田野調查和保護傳承等基礎工作。針對該非遺項目建立了相關數字檔案,包含調查報告、圖片、視頻、論文等,並在每年的春節、「二月二」傳統戲會和菌交會等重大文化活動中組織虎掌舞展演。其次是積極申報了虎掌舞市縣級傳承人,現有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者賢、縣級代表性傳承人者榮保。同時,縣文化、民宗等單位先後針對該非遺項目支持撥付了保護傳承資金,包含項目傳承展演、白沙坡村文化設施修繕、傳承人補助、服裝道具購置、節目創作等經費。這一系列的工作和措施,弘揚了民族優秀文化、促進了彝族虎掌舞的保護,助推了綠汁江畔彝族文化的傳承和影響力。
另外,在2017年,易門縣圍繞該非遺項目創作了彝族舞蹈《琴兒聲聲·鼓生生》,參加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並榮獲銀獎。舞蹈《琴兒聲聲·鼓生生》描繪了綠汁白沙坡村彝族的生產生活中對虎的崇拜,通過對其信仰、民俗、舞蹈、服飾文化的提煉整合,體現了彝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祈盼。今年7月,易門縣文化部門又將這個舞蹈搬上了第十四屆中國(雲南)野生菌交易會開幕式以及昆明、玉溪等地易門菌交會宣傳推廣演出活動的文藝舞臺。
據綠汁鎮鎮長卜紹良介紹,多年來,當地努力挖掘虎掌舞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增強了本地彝族同胞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確保綠汁江畔民族文化的薪火相傳。
來源:玉溪日報
(歡迎把身邊的彝族人、彝族事發給我們分享給廣大彝族同胞)
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