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地處雲南西部,紅河源頭。它距離旅遊勝地大理古城,僅有50公裡,也就一個小時的車程。
巍山古城方正如印,以兩千多米長的巍山大街為中軸線,25條街,18條小巷分布兩側,連通了整個古城。高大的拱辰樓與星拱樓分列巍山大街南北兩側,遙相呼應。
如今的古城裡,生活著彝族、回族、白族苗族、漢族等二十多個民族,他們相鄰相伴,共同維繫著這方水土的安寧。
古城的南部有一座巍寶山,這裡隱藏著巍山最久遠的歷史。火把節當天早上,彝族百姓都要前往山上的土主廟進行中進行祭拜,土主廟裡供奉的是彝族先祖細奴邏。
相傳,唐朝初年,細奴邏在巍寶山上建立了一個部落聯盟,名叫蒙舍詔。當時,巍寶山周圍由少數民族建立的部落聯盟有很多,各部落之間為爭奪山林和土地不時爆發衝突。
常年的爭鬥,讓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有人就建議把大家召集起來,大家團結起來,然後重新推舉出一個領頭人,結束這個紛亂的局面。無休止的爭鬥,讓每個部落都飽受其苦,大家深知只有合作才能興盛。
但要實現和平,就必須推選出能服眾的領頭人。為了各個部落的利益人人都想當,假如說沒有把領頭人推選出來,大家都不歡而散的話,戰爭就永遠結束不了,百姓也就無法安寧。
在彝族的傳說中,詳細描繪了當時的場景。正當眾人爭執不下時,突然飛來一隻炫麗異常的五彩鳥,緩緩落在細奴邏的肩膀上。這時候,有人就提出了在爭執下去的話,戰爭也結束不了,這是上天的旨意,我們別爭了,我們就選細奴邏為領頭人吧。論戰鬥力和土地的多少,桀驁不馴的首領們誰都不服誰,但要說起公正心和治理智慧,從上到下都認可細奴邏的能力。
就這樣,細奴邏統一了各部,以巍山為首府,創建了南詔,並歸附唐朝中央政府,細奴邏受封巍州刺史。之後,細奴邏以漢字為基礎,創立了彝族自己的文字,引進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制度,教導百姓耕田種稻、栽桑養蠶,眾人齊心,攜手共進,一時間,南詔呈現出「家繞五畝之桑,國貯九年之廩」的富饒景象。
細奴邏故去後,百姓感念其恩德,把他奉為神明。在唐代時,又建起這座土主廟,各地彝族百姓每年都會來此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