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凌晨,擁有600多年歷史的雲南巍山古城拱辰樓,在一場燃燒了2個小時的大火中成為廢墟,僅剩幾根焦黑的木樑和斷壁殘垣。
「新華視點」記者現場調查發現,這起火災並沒有以往古城火災常見的消防水源不足、道路狹窄等問題。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了如此慘重的損失?
一問
撲救是否及時?
巍山縣文物管理所所長劉喜樹告訴記者,拱辰樓建在40多米長、20多米寬、8米高的磚砌城牆上,魁梧雄壯。從修建至今的600多年間,一直沒有遭受過戰亂、火災等,只有幾次大的正常維護修繕,成為巍山古城最重要的古建築,但沒想到卻毀於這次火災。
拱辰樓位於巍山縣城南詔鎮,始建於明洪武年間(1390年),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雲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火災從接到報警到火災撲滅剛好2個小時,拱辰樓為何在這短短時間毀於一旦?當地政府、消防部門的撲救是否及時?
參與撲救的巍山縣消防大隊教導員楊再慶認為,這次火災撲救總體較有效率,控制住火勢沒有蔓延。「專家組的初步意見認為,拱辰樓之所以在短時間內被燒毀,一方面是因為木質結構建築、天氣乾燥;另一方面,建築內部的跨度較大、沒有區隔,加之拱辰樓處於古城的最高點,空氣充足且流通較快,很有可能發生了轟燃。」
二問
失火原因是否與用電不當有關?
目前,由公安消防牽頭、相關部門參加的事故調查組正全力調查火災原因。據統計,2010年至2013年,國家文物局共接報文物火災事故52起。2014年以來,雲南香格裡拉獨克宗古城、麗江古城,貴州報京侗寨等古城、古鎮、古村接連發生火災事故。
在此次拱辰樓火災中,一些群眾懷疑火災和在木質結構的古樓中大量使用電路等有關。古城多位群眾反映,火災前拱辰樓屋簷四周用燈泡串成了燈帶,二樓的內部是用於表演洞經古樂的演出場所,並設有茶座。每人交2元錢的門票後,就可以上拱辰樓喝茶、吃點心、聽音樂,「喝茶與聽古樂實際上是一體化的,還另外收費」。
記者在拱辰樓一樓的樓梯口看到,一則為拱辰樓招攬「古樂欣賞、藝術傳承、歌舞休閒、茶飲餐點」的「千年古樂」的公告牌仍然矗立。走上二樓,廢墟中可以看到一些燒化的電線、插線板等。
三問
省級文保單位如何變成經營性「茶館」?
對於拱辰樓是否變身「茶館」一事,縣長王利偉表示,由於巍山古城遊客眾多,很多遊客要到拱辰樓遊覽、觀光。為滿足遊客的需求,體驗南詔文化,2010年4月,拱辰樓正式作為南詔古樂展示場所,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拱辰樓的日常管理由南詔古樂團負責,經常性的監管、巡查由縣文物管理所負責。
但記者從相關渠道獲悉,巍山縣文化體育局要求將拱辰樓交付給民眾團體「巍山縣南詔古樂團」進行管理和使用,作為業務部門的縣文物管理所對於這種做法持否定意見。
有關人士告訴記者,儘管文管部門不認可,但「人微言輕」,「胳膊扭不過大腿」,最終還是把拱辰樓交給南詔古樂團使用,時間從當年4月至2015年3月。文物古建築是「誰使用誰負責」,巍山縣南詔古樂團接管後還沒到期,拱辰樓就毀於大火。
文/新華社
新聞內存
多地歷史遺存火災現象透視
近年來,雲南古城、文物建築群火災接連發生,在與雲南相鄰的貴州省也「寨火不斷」,20多天前,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具有幾百年歷史的久吉苗寨「火燒連營」,286間房屋被燒毀。
記者梳理發現,在多起造成重大影響的古城古寨火災中,用火不慎、不規範使用電器是造成火災易發、多發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