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騰訊上線首款AR探索手遊《一起來捉妖》全新博物館版本,這也是雲南省與騰訊公司聯合推出的「雲南新文旅IP戰略合作計劃」的落地項目之一。
遊戲中,雲南大理守護神「金翅鳥」的原身是出土於大理崇聖寺千尋塔的「大理國銀鎏金鑲珠金翅鳥」,其鳥頭飾羽冠、兩爪鋒利,尾、身之間插有鏤空火焰形背光,翅膀向內卷作欲飛狀。整器鎏金,並飾有5粒水晶珠,珠光寶氣、雍容華貴。
今天就由化身文物之靈的金翅鳥,也是雲南省博物館內的鎮館之寶,帶我們一起走進滇池之濱的雲南省博物館,跨越千年歷史長河,感受雲南的發展歷程。
雲南省博物館創建於1951年,是雲南省收藏文物最多的博物館。館內擁有先進的現代化展覽及活動設施,《遠古雲南——史前時期的雲南》、《文明之光——青銅時代的雲南》、《南中稱雄——東漢至魏晉時期的雲南》、《妙香佛國——唐宋時期的雲南》、《開疆戍邊——元明清時期的雲南》、《風雲百年——近現代時期的雲南》,館內六大基本陳列講述了從古至今雲南大地的悠久歷史。
《遠古雲南——史前時期的雲南》
從祿豐恐龍的發跡到滅絕,從猿到人的演變,展館內展示著雲南享譽世界的遠古生物與地質、人類起源與民族多元格局形成原因等內容。
展覽圍繞重大地質發現、重要遺址,以沙盤、文物、模型、影視資料、場景再現、高新電子設備等等國際前沿的技術,展示雲南獨特的地質發展史和地理、地貌特徵及其在生物發展史、人類發展史、民族文化多樣性方面獨特的價值。
《文明之光——青銅時代的雲南》
青銅時代的雲南,最吸引人的就是神秘地古滇國。在滇國青銅器還沒有出土之前,我們所了解的滇國文化只有在《史記》、《漢書》中寥寥幾筆。雲南青銅器的出土,讓我們「重返古滇國」,重新認識雲南青銅文化的光輝燦爛。
貯貝器是青銅鑄造的,用以貯藏海貝的容器。它是雲南青銅文化的典型代表,目前僅出土於晉寧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呈貢天子廟、官渡羊甫頭。西漢戰爭場面疊鼓貯貝器、三枝俑燈、西漢牛紋銅鼓展列在。其中,出土於雲南晉寧石寨山的國寶四牛鎏金騎士銅貯貝器擺放展廳中最顯眼的位置。《國家寶藏2》的播出也讓它名聲大噪。
《南中稱雄——東漢至魏晉時期的雲南》
東漢至魏晉時期,中原政局動蕩、朝代更替頻繁。在雲南,盛極一時的滇王國逐漸走向衰落,導致了青銅文化的沒落。
戰亂加劇了人口流動,大量漢族遷入雲南,為雲南帶來了漢文化的春風。漢文化與雲南民族文化之間的碰撞與滲透,也加速了中華民族文化多元一體的發展步伐。
展覽分為漢民南遷、南中大姓、霍承嗣墓、大姓沒落4個部分。以漢夷之間的文化交流為主線,選擇標誌性的目的在於展現處於祖國西南邊陲的雲南,自古以來就與中原內地的緊密聯繫。遊覽其中,感性了解雲南歷史的同時,還能感受到雲南古代文化與中原文化的密切關係。
《妙香佛國——唐宋時期的雲南》
金翅鳥的故鄉大理國,是去雲南省博物館很重要的看點之一。
唐初,大理地區居住著白族和彝族祖先白蠻(僰)和烏蠻(叟和昆明)等民族。唐宋是雲南發展的黃金時期,歷史上著名的南詔國和大理國都在這一時間段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展覽分蒙氏崛起的傳奇、南詔歷史的印記、大理國的沉浮、佛陀的世界4各部分,主要展示雲南唐、宋時期約600年間的歷史展覽基本按時間順序分割,分別交代南詔出現的背景、南詔的建立、南詔歷史的重大事件和大理國的簡要歷史以及這一時期的社會生產、建築服飾和習俗等,最後以五方佛為中心的場景作為結語,突出南詔、大理國文化的特色。
「大理國銀鎏金鑲珠金翅鳥」被尊為大理的保護神,是佛教護法中的天龍八部之一。也是《國家寶藏2》裡雲博為全國人民推選的第二件寶物。
《開疆戍邊——元明清時期的雲南》
元、明、清被視為雲南歷史進程中最重要的三個歷史時期。在此階段,漢族、蒙古族、滿族等外來民族大量進入雲南,與當地土著居民一起聚居,繁衍人口,雲南「夷多漢少」的局面被打破,形成漢族人口佔大多數的多民族融合格局。
展館內梳理文獻對各民族源流的資料,將歷史進程中雲南各民族的文化真實面貌呈現出來,以文物陳列和場景複製等手段,從歷史和文化角度闡釋漢文化進入雲南並與各民族融合發展的歷史狀況。
《風雲百年——近現代時期的雲南》
百年風雲館以「內憂外患」、「倚劍南天」、「燎原星火」、「金沙水拍」、「滇迤烽火」、「曙光初現」為6大主題,展廳空間依主題演繹出「暮色的古城」、「灰暗的戰場」、「黎明的曙光」3大氛圍,巧妙地結合不同材質和燈光,述說空間的故事。
這裡有珍貴的史迪威、衛立煌、盧漢、陳納德、戴安瀾等人物的相貌照片,還有松山戰役,騰衝戰役的珍貴史料;以及西南聯大,雲南陸軍講武堂等詳細介紹以及李公樸、聞一多等名流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