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和行是旅行的兩大要素,而且具有絕對的時效性,比如飛機起飛後的空位、酒店的空置客房等,其使用價值都是過時不候。因此,航空公司和酒店也都採取各種措施進行產品時效價值管理,希望充分挖掘產品的時效價值,從而獲取更大收益。
酒店行業的平均出租率是65%,這意味著,每三間客房就有一間空置。如果不算出租率高的經濟型酒店,星級酒店入住率更低,每兩間房就會空一間。國內三星級以上中高端酒店的平均入住率大約為50%,那麼如何更好地把即將空置的客房銷售出去呢?網際網路無疑是最好的銷售平臺。
酒店空置的房間就像是服裝店積壓的庫存,空耗成本卻沒有收益。更糟的是,服裝店今天賣不掉的衣服明天可以接著賣,酒店的空房如果當晚賣不掉就作廢。從這個意義上說,酒店「清理剩餘庫存」的需求更緊急和迫切。另一方面,酒店運營固定成本高,邊際成本很低——多服務一個客人,並不需要多付地租、多請服務生,增加的成本只有水電費、床單毛巾洗滌費等十幾塊到幾十塊錢而已。從這個角度來看,只要售價高於幾十塊錢,就能增加酒店的總利潤,對酒店是合算的生意。
這些聽起來很有道理,可是為什麼我們很少真的看到酒店把自己的房間降到幾十塊錢來賣呢?不要說幾十塊錢,很多四五星級酒店寧可把房間空著,也不願意以三五百元的價格把房間放到市場上。這裡的原因很簡單:第一,直接降價是對所有人降價,包括對那些原來付全價的顧客,這樣雖然可能會多賣幾間房出去,但總體收益未必能提高;第二,長時間公開以低價售賣房間,會損害酒店的品牌形象,讓顧客覺得「這家店只值這麼多錢」。
近兩年最熱門的清銷酒店房間庫存的模式是團購。各大團購網站都開闢了酒店頻道,幫助酒店以一折到七折的價格銷售。顧客實際購買的是一張在一段時間內有效的兌換券,在有效期內,顧客可以致電酒店預訂房間,訂好之後去酒店前臺用兌換券支付房費。團購的優點是見效快並且效果明顯。但缺點也很多:首先,團購顧客可能在酒店生意良好時來電預訂。這時如果允許預訂,則很可能會佔用全價顧客的房間,損害總收益。如果不允許預訂,則很容易激怒顧客——因為酒店客房需求比較剛性,顧客不能依照計劃得到自己已經付款的房間時,很難諒解酒店。其次,「團購」一詞已經和「廉價」緊密相連,對於品牌酒店來說,參與團購本身也會是對品牌的損害。
最新的幫助酒店銷售剩餘庫存、幫助顧客獲得高性價比房間的模式叫「最後一分鐘特價」。這是基於智慧型手機+移動網際網路客戶端開創的新模式。今年9月,在iPhone和Android手機上一款叫做「今夜酒店特價」的應用,迅速引起大家的關注。
這個新銷售模式,就好像麵包房晚上8點會把當天沒賣完的麵包半價清倉一樣,合作的高星級酒店會在晚上6點檢查自己的空房數量,如果預計將有房間空置,則挑選一部分庫存以二折到四折的價格放到「今夜酒店特價」平臺上售賣。用戶打開手機就能看到哪些酒店在提供「今夜特價」,還能根據距離、星級、價格、酒店風格等個人喜好,方便地查找和預訂這些特價房間,以接近經濟型酒店的低廉價格享受更舒適的一夜。
這個模式很快出現了多個跟進者,相信這種模式隨著移動互聯用戶的增加,將成為不可忽視的銷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