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朋友告訴我他做的一件錯事。幾天前,他家的一條孔雀魚下了23條小魚,他以為母魚已經下完小魚了,就放回大魚缸裡,剛一放進去,就又下了一條小魚,眼睜睜地看著小魚被吃了。他不知道如何判斷母魚有沒有產完小魚,所以跑來問我。我批評他,「即使母魚真的下完小魚,你也不能立馬放回魚缸裡,要給母魚做月子,否則會落下病的。再說,判斷母魚是否完成生產也不複雜,很簡單。」

母魚產子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晚上,時間一般持續幾個小時。由於母魚體質、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產子的持續時間也有差異,甚至相差較大,時間短的幾十分鐘,時間長的持續兩三天。所以很多新手朋友把我不準,也有幾個網友在私信裡問我這個問題,今天就藉此機會,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判斷母魚有沒有完成生產的。
首先,要對自己的母魚有一個基本的預判。體型比較小的,尤其是生頭幾胎的小母魚,一次產子大約15條左右;體型中等的母魚,一次產子大約30條左右;體型大的老母魚,一次產子四五十條,甚至更多。當母魚產子數量基本達到預期的時候,就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一步確實。

一、體型上的變化。從上往下看,母魚的肚子明顯變小,不像產前那麼鼓了。從側面看,肚子下墜感消失,肛門處也不再凸起,肚子到尾巴呈平滑過渡。
二、胎斑顏色的變化。胎斑顏色明顯變淺,黑色胎斑消失,肛門處成微紅色。
三、行為上的變化。母魚開始活躍,拉黑色的糞便。

當母魚產子數量接近預期,並出現上述變化,可以把產房裡的水全部換掉,因為母魚產子過程中排洩出很多容易引起水變質的物質,不論母魚有沒有產完,對母魚都是有好處的。如果沒有生完小魚,新水也有利於母魚繼續生產,也可以給新下的小魚一個乾淨的環境。如果已經完成生產,新水對於母魚身體的快速恢復也很有益處。換完清水,給母魚投少量魚食,如果母魚吃,基本可以確定母魚完成生產,轉入下一步身體恢復階段。如果母魚不吃食,則有可也能還沒有完成產子。

其實,按照我的做法對母魚進行產後隔離養護,判斷孔雀母魚有沒有完成產子,就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你覺得呢?關於判斷孔雀魚是否完成產子的方法和步驟就介紹到這裡,如有疑問請留言,或評論。(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