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北最北村」二十年裡如何由弱變強由亂到治 ——
解碼西棘蕩村的「幸福密鑰」編者按 為了給全省推進鄉村振興提供示範樣本,使幹部群眾凝心聚力打贏鄉村振興決勝戰,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在省委組織部支持下開展「鄉村振興看先鋒」新聞採訪活動,走進一批決勝脫貧攻堅和推進鄉村振興成效明顯的村(社區),看看他們是如何在黨組織領導下,由貧困走向富裕、打造美麗鄉村、實現產業興旺、改善鄉村治理的。今天,讓我們走進連雲港市贛榆區柘汪鎮西棘蕩村。
記者 鬱芬 盧曉琳
蘇魯交界處,繡針河旁,地處蘇北最北部的西棘蕩村,早已不是20年前的模樣。
從負債20萬元,到村集體企業年產值3億元、村集體收入過1000萬元;從農民人均年收入七八百元,到突破3萬元;從「嫁女不嫁西棘蕩」到山東等周邊農民爭相前來務工;村黨組織從「無人響應」到「一呼百應」……20年時間,這個村是如何由弱變強、由亂到治的?本報記者走進連雲港市贛榆區柘汪鎮西棘蕩村,解讀這裡的「幸福密鑰」。
三次轉型,廢舊漁網「織出」環保新產業
窮,亂,是20年前人們提起西棘蕩村的第一印象。這裡荊棘叢生、交通閉塞,農民們土坷垃裡刨食,靠天吃飯。人心渙散,村「兩委」幾乎癱瘓。
為了拔掉「窮根」,西棘蕩不是沒有努力過。在村「兩委」的帶領下,村民種過紅提、栽過洋蔥,都因水土不服而告終。村書記鍾佰均沒氣餒,帶著村幹部跑市場、搞調研,偶然了解到尼龍顆粒加工產業。「家鄉沿海廢舊漁網資源豐富,何不變廢為寶?」村支部經過討論研究,決定說幹就幹。
帶上煎餅,鍾佰均直奔寧波招商引資,但客商來了一看,連路都不太通,搖搖頭就走了。鍾佰均沒有放棄,帶領村委一班人建起廠房修好路,拉上電通上水後再次南下、「三顧茅廬」,終於感動了客商。2000年,全村第一家顆粒加工廠投產,當年就盈利40多萬元。為形成集聚化發展效應,西棘蕩村黨委還牽頭成立尼龍顆粒加工協會,對全村顆粒加工企業生產銷售進行統籌規劃。
隨著尼龍顆粒加工廠數量越來越多,清洗汙水的隨意排放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成了鍾佰均的心頭大患。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平日裡就關注國家政策走向的鐘佰均坐不住了,「『小散亂』的廢舊漁網塑料顆粒加工,肯定會觸碰環保政策整治紅線,與其被動整改不如主動轉型。」
好好的廠要關停,在村裡的小老闆們中引起軒然大波。「廠子雖然小,但一年也能賺三四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村黨委委員鍾秀回憶,當時大部分人不能理解,鍾佰均就帶著村民代表們到外地考察,看看發達的地方是怎麼幹的,「書記還告訴我們,國家遲早會整頓這些不符合綠色發展要求的汙染產業,大家聽進去了。」
西棘蕩村大刀闊斧,先後關停、合併加工小企業140多家,轉產企業10多家,同時修建汙水處理廠,建設產業園,引進宏海塑業等深加工項目。村裡投資1.2億元,建成棘蕩農民創業園,實行「支部+公司+農戶」模式,吸引包括山東等周邊農民1600人創業就業,並獲得環保資質,產業發展邁入低碳環保的新時期,西棘蕩村也成長為全國最大的尼龍顆粒加工專業村,每年「吃」掉全國80%以上的廢舊漁網,全村90%以上勞動力從事尼龍顆粒加工。在主導產業的帶動下,2019年西棘蕩村工農業總產值達到9.3億元,實現稅收2600萬元,村集體創收79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3.25萬元。
黨建聚人心,築強發展組織力
隆冬時節,走進西棘蕩村,只見一排排剛剛交付的別墅正在裝修,一棟棟小洋房公寓正在熱火朝天建設中。過完年,村民們就能搬進更加寬敞洋氣的新居了。
去年,抓住蘇北農房改善契機,西棘蕩村啟動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171戶村民的搬遷動員和房屋拆遷,10天就完成了。拆遷「老大難」變不難,得益於一呼百應的黨組織。
「用公心才能換回民心!」村支部大會上,鍾佰均鏗鏘有力地作出六字承諾——「公開、公平、公正」。
鍾佰均從村幹部自身開始「立規矩」,提出「不吃老百姓的飯、不收老百姓的禮、不在家裡辦公」的「三不」原則,梳理村幹部工作清單,制定《黨員行為規範20條》,規範黨務、村務、財務「三務」公開,村裡無論大小事都通過黨員大會充分討論。
另一方面,為了提高黨建戰鬥力,西棘蕩村打破傳統黨組織設置模式,設立工業、農業、老年、個體私營4個黨支部,分類對黨員制定考核細則,按照基本要求、日常管理、發揮作用、民主測評、激勵約束5個大項,細化成遵紀守法、參與「三會一課」、交納黨費、志願服務等加分減分子項,把對黨員的管理約束轉化為剛性分值,讓黨員知道「不能做什麼」「必須做什麼」「做到什麼程度」。慢慢地,黨員幹部幹事創業的勁頭更足了,村民對村黨組織的信任也更強了。2007年,西棘蕩村黨組織正式升格為黨委。
「鄉村振興的首要是實現組織振興,只有黨組織強起來,農村工作的開展才會有基礎和保障,然後才能談到產業振興、文化振興和生態振興。」鍾佰均說,幹群同心,西棘蕩村幹成了很多大事,從興建繡針河大橋,到建設黨建文化公園、鄉村大舞臺廣場、新幼兒園,再到集中居住區建設,形成了一種民主開放的村莊治理氛圍。黨建在這個村也成了定盤星、主心骨,引領黨員群眾大踏步向前。
這次拆遷面積8萬多平方米,將騰出來作為建設用地,西棘蕩村發展再次摁下「快進鍵」。「我們現在的循環經濟產業園有300畝,村莊整理後,將有900畝的工業園用地,為將來發展留出更大空間。」鍾佰均說。
鄉村善治提升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產業興旺了,村級收入增加了,黨組織為民辦事的「腰杆」更硬了。
西棘蕩村先後投入1000多萬元對村莊道路、排水、綠化、亮化進行修建,形成「三縱三橫」道路網。具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戶,可以統一安排到村集體企業工作,實現一人有工作,全家都脫貧;無勞動能力的低保戶,則由村集體進行兜底幫扶。67歲的村民趙家寶就在村裡的永泰塑業有限公司當保安,提起這份工作他非常滿意:「年齡大了,又要照顧老伴和孫女,家門口就能做工真是太好了。」
在鍾佰均看來,鄉村的發展不僅僅要讓老百姓有房子、車子、票子,更要對照美麗鄉村的標準,通過提升治理水平和村風村貌,讓村民獲得長久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為破解群眾關注的治安問題,鍾佰均協調馬站派出所,成立邊界治安聯防站,購買電子監控設備,組織黨員群眾成立「紅袖標」巡邏隊伍,通過聯防聯治讓村莊社會治安有了明顯好轉。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為抓手,西棘蕩村常年開展「傳家風、曬家訓」活動,設立「孝老愛親獎」,開展「傳家風、曬家訓」活動,發揮鄉規民約作用,倡導鄰裡相親、守望相助的傳統美德,以鄉風文明引領鄉村善治。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西棘蕩村還組織黨員群眾捐贈10萬餘元支援湖北抗疫。
「現在的西棘蕩,家風純正,民風淳樸,村風優良,我們還被評為全國文明村。」西棘蕩村村民們的幸福與自豪發自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