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搖擺不定的愛,造成孩子心理陰影,別忽視邊緣型人格的破壞

2021-01-11 小允兒的媽媽

正文字數:1894字

閱讀時長:約7分鐘

在生活當中,有些孩子表現的非常乖巧,但凡有錯誤都往自己身上攬,因此也深得父母的喜愛。但還有一些孩子,生性暴躁,平日裡像一把火柴,一點就燃,讓父母感到十分困擾。

很多家長都不知道,這兩種類型的孩子,都極有可能具有邊緣型人格障礙。

朋友的孩子江江從小就很聽話。在學校深得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愛,在家裡也深受長輩們的喜歡。許多家長都以江江作為榜樣,但實際上,江江內心一直在慢慢改變。

這一次在自習課上,江江班上的一個學生打破了老師的鏡子,這個學生威脅全班同學保守這個秘密。當老師回來發現鏡子被打破了,就問全班同學是誰打破了它,但班級裡沒有一個人回答。

所以老師詢問了最乖的學生江江,問他是誰打破的。江江不敢告訴老師是哪個同學打破的,只能說是自己打破了它,江江的行為表明了他正在逐步地發展成邊緣型人格。

患有這種性格的人,雖然在平日裡看起來正常人沒有什麼不同,但慢慢地,他們扭曲自己對周圍世界的看法,在他們心裡可能再也沒有什麼「陽光燦爛的日子」了。

一、 什麼是邊緣型人格障礙?

如果一個人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並且經常性的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變得憤怒,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容易衝動,那麼這個人極有可能就有邊緣型人格障礙。

邊緣型人格障礙是一種介於神經病和精神病之間的心理障礙。患有這種疾病的人由於脾氣不好,在生活中容易與他人發生摩擦。

在情感方面,除了能感受到短暫的快樂,剩下的就是空虛和無聊;

他們會縱容自己產生過激的行為,即使這樣的行為讓他們受挫,也不會吸取教訓;

同時,有這種障礙的人往往是以自我為中心,與人交往困難,容易走向極端。人類之所以會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大部分都是與童年經歷有關。

如果孩子出生在一個氛圍惡劣的家庭,經常受到批評、體罰或虐待,長期以來,得不到情感和生理需求上的滿足,他們就有可能漸漸地產生邊緣型人格障礙。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庭組成缺失或是缺乏正確的家庭教育,都有可能會提高孩子形成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機率。

二、 邊緣型人格障礙有哪些表現?

1. 過於努力

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缺乏安全感,常常會擔心被周圍的人排擠或拋棄。因此,他們會努力的滿足別人的期望,無視自己的感受,以避免自己想像中的或是真實的被拋棄。

2. 嘗試自殺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表現之一就是情緒上非常的抑鬱和絕望,患者會嘗試利用這種過激的手段來控制他人。然而,他們也為了發洩和緩解強烈的情緒反應而出現自殘的行為,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真的想結束自己的生命。

3. 情緒不穩定

通常來說,有這種障礙的患者會在抑鬱、易怒或焦慮這三種情緒當中來迴轉換。而情緒的快速變化通常會長達幾個小時。

此外,由於缺乏對自我的認同感,他們往往會深陷在孤獨當中而為了填補這種空虛,就會出現情緒爆發、自殘甚至自殺行為。

孩子一旦患上邊緣型人格障礙,就會變成討好型人格,但與此同時,自我矛盾會讓他們變得十分情緒化。如果觀察到孩子有這些表現,父母一定要及時的幫助孩子,將他們從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地獄裡解救出來。

三、 如何對待邊緣型人格的人?

1. 多和孩子溝通

每個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但有些父母不擅表達,總是喜歡把他們的愛藏在心裡。這對孩子來說絕對不是件好事。

如果孩子不知道父母是出於一種什麼心理責罵他,他們的心裡會產生疑慮,懷疑自己是不是從來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愛。

所以家長在工作之餘應該多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和學校生活情況,讓他們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心,這樣也可以縮短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距離。

2. 經常表揚孩子

許多家長吝嗇自己的讚美,認為表揚會讓孩子變得驕傲自滿。其實,每個孩子都需要得到大人的肯定,受到誇獎後,孩子的自信心會增強,他們能清楚的認知到自己的能力。

而一個從未得到表揚的孩子會對自我產生懷疑,覺得自己毫無長處,並逐漸失去自信。因此,父母不應吝嗇話語,在生活當中要適當的鼓勵孩子。

3. 到醫院就診

如果孩子已經產生了嚴重心理問題,家長的幫助無法對孩子起到作用,這時就需要儘快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讓醫生來正確引導孩子,以免錯過最佳時機,讓孩子的心理問題愈演愈糟。

總結

父母是孩子生命中的明燈,父母如何對待和教育孩子,決定了孩子能否在未來取得成功,性格是否正常。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要多關愛孩子,並多與他們溝通。

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幫助和鼓勵他們,而不是選擇用打、罵、責備的方式教育他們。如果你發現孩子已經開始向你發出微弱的「求救信號」,那麼就代表著你已經打開孩子的心,這就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小允兒媽媽,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虐待動物,根源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家長要加以警惕
    但很有可能,這些手段殘忍的動物虐待者,就是明天的殺人犯,作為家長的我們一定要有所警醒,把孩子罪惡的根源扼殺在搖籃裡。虐待動物的根源: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有些孩子虐待動物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例如硫酸潑熊事件的清華學生劉海洋就說過,他的冬季是:「我曾經從書中看到過熊的嗅覺敏感,分辨東西能力特別強。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從「邊緣型人格」角度,解析影片的意義
    而松子就是典型的愛而不能得的野獸。在豆瓣有著8.9評分的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松子的一生都是被嫌棄的,一直追逐愛卻又一直被拋棄。面對著別人的傷害卻認為是他們的愛,享受著卻又隱忍著痛苦。這就是典型的"邊緣型人格",擁有這類人格的孩子和成年人,他們總是充滿著矛盾和擔憂,極端而又卑微。
  • 孩子遇事總是膽小逃避?可能養成了「迴避型人格」,父母要警惕
    怎麼判斷孩子是不是「迴避型人格」?迴避型人格的孩子在童年時期就會有明顯表現,如果孩子有以下這些特點,多半是迴避型人格。比如有的孩子在面對一群小朋友時,很想加入他們一起玩,卻總是猶豫不敢上前,這就是典型的逃避型人格。孩子為什麼會形成迴避型人格?大多數出現迴避型人格的孩子,都有一個不斷貶低自己的父母,比如我的爺爺,每次我不想打招呼的時候,都會批評、貶低我。
  • 樂山市實驗幼兒園:這些極易被忽視的「冷暴力」,對孩子傷害很大!你...
    父母吵架了,孩子:「爸爸媽媽……」家長:「別煩我」父母吵架,孩子遭殃,這是最讓孩子覺得委屈的冷暴力。父母吵架了,孩子手足無措的試圖安慰父母,卻被父母遷怒,有的是平白挨一頓罵,有的則是被父母一句「別煩我」推開,再不搭理。
  • 不顧自己討好別人,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離不開這幾個原因
    像這位母親所說的孩子,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的一種表現,不少父母都在為自己家孩子這種不顧自己討好別人的行為發愁,下面這篇文章將從根源分析寶寶的「討好型人格」,並且給你解決的方法。
  • 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大多都有這3種表現,家長別再輕視了
    身為家長要密切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如果孩子出現了這3個表現,說明孩子的心理不健康,早發現早引導。一、經常吵架孩子和父母吵架可能是親子之間的不理解造成的,如果孩子經常和父母吵架,這是孩子心理的消極情緒的一種發洩,表達自身的不滿,會破壞親子關係,產生隔閡,嚴重的孩子甚至會出現叛逆,做出傷害自己或者他人的行為。
  • 孩子什麼都不願意和我說?面對烏龜型人格,這3招也許能打破僵局
    這樣的孩子其實是可能屬於烏龜型人格。那麼什麼是烏龜型人格呢?他又有怎樣的特點和表現呢?烏龜型人格,它其實代表的是一種安逸的象徵。他們有著屬於自己的生活節奏,不想要被別人給打破。所以,將這種人格投入到生活當中就有著一種很明顯的趨勢。烏龜型人格的人容易把自己躲在龜殼當中,不去聽取別人的看法,避免去和別人交流。
  • 孩子產生「迴避型人格」怎麼辦?父母應尊重孩子,而不是互相傷害
    很多孩子的家長,只是一味地讓孩子學習和培養能力,疏忽了孩子是否擁有一個健康的人格,等到孩子出現問題或是發生事情時,那時候才意識到,不過那時候已經晚了。 孩子在今後若想要成功的話,父母是需要為孩子搬走「逃避型人格」,這塊阻礙孩子發展的絆腳石的,而且一旦發現孩子出現了逃避型人格,父母則需要進行重視,並且利用有效的方法,去儘快地解決
  • 珍愛網紀實:恐懼型依戀人格的會員,如何覓真愛?
    珍愛網鄭州店紅娘華姐說道,「尤其是遇到經歷過心理創傷的會員,我不僅要扮演紅娘角色,更需要扮演好家長和諮詢師的角色,引導他們走出陰影,重塑對美好愛情的信心。」網絡配圖愛陳女士是華姐的一位高端會員,她在珍愛網的尋愛之旅是華姐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案例。在正式開啟服務之前,陳女士經過珍愛網的一套自主研發的心理測試結果顯示她屬於「恐懼型依戀人格」。
  • 別不信,這是孩子的心理陰影
    一、父母情緒失控,是孩子見過的最可怕的場景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當最親近的人發生爭吵時,孩子產生會害怕、焦慮的負面情緒。同時,父母爭吵的場面也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作為家長,我們要爭取做情緒的主人,而不是被情緒所控制,控制住了情緒,才能好好溝通,並進一步地解決問題。三、如果無法避免爭吵,家長該如何緩解對孩子的傷害?1. 當著孩子的面和好當著孩子的面爭吵,自然也需要當著孩子的面和好。
  • 寶寶愛摸私處,夾被子,這些小動作家長別訓斥,可能處在這個階段
    文章為糖果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所有父母都不能忽視性教育這個問題,很多寶寶總喜歡摸自己的私處。許多父母不知如何處理,有的總是訓斥孩子,禁止孩子再有此行為,而有的卻十分擔心是不是孩子的身體出了什麼問題。
  • 孩子沒有安全感?3個方法有效彌補,別讓你的無心之舉傷害了孩子
    ,給孩子造成心理傷害 起初,媽媽還擔心奔奔有所不適應,但是發現奔奔其實很懂事,理解媽媽工作忙之後,就自己去玩玩具了,只是偶爾跑過來媽媽身邊,尋求媽媽的安慰。 而因為自己的疏忽,導致奔奔嚴重缺乏安全感,從而直接影響到了奔奔的心理成長,對奔奔造成了十分嚴重的心理傷害。 《婦女生活:現代家長版》中指出:安全感是嬰幼兒的第一心理需要,對其身心發展具有基礎性重大意義。
  • 避免傷害孩子,情緒易對孩子造成傷害,家長應做自身情緒的主人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亦是如此,在孩子面前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但是你可知道,你的這些摔東西、吼罵孩子、打孩子的行為會給孩子留下多大的心理陰影和傷害?案例分析前不久,有朋友哭訴。朋友說:「孩子越長大越膽小,經常把自己鎖在房間裡。帶孩子去看了心理醫生,醫生的話讓我感覺到深深的自責感。」
  • 父母無意識的兩句話,容易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膽小自卑
    3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黃金期,這個時期的孩子性格養成什麼樣子,長大之後基本上就會成為什麼樣子好了,問題來了。那要怎麼培養孩子的性格呢?其實孩子的性格只不過是那平常情緒的表達,影響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人物就是我們家長,這個影響都多大呢?父母無意識的兩句話,容易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膽小且自卑什麼是討好型人格?
  • 疫情面前,家長不能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聽聽心理學家怎麼說
    家長有沒有注意到,這些緊張的氛圍,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一些微妙的變化? 一、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正確應對心理應激反應? 疫情給人們的健康和生命帶來威脅,同時也打亂了正常的生活秩序,這些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影響。
  • 別讓它們發生!這5件事會給狗狗造成心理陰影……
    或許你看不出它們的外在表現,但以下五件事情,卻是會實在給狗狗造成心理陰影的。所以對於這些狗狗來說,即便在之後它們可能有幸再被好心家庭領養、帶回家,但心中的恐懼會很難消除,或許有時連跟著主人出門都是陰影,也會變得憂鬱、暴躁。就算新主人真的很愛它,對它很好,但在短時間內,它們內心的傷口也是無法癒合的。
  • 孩子乖巧懂事,家長別急著高興,這類孩子長大後更易出現心理問題
    每個家長都喜歡乖巧懂事的孩子,因為這樣的孩子總是很少讓家長操心。但是,家長們不知道的是,越聽話懂事的孩子,他們的長大後心理就越容易出現問題。丹丹的女兒就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從小聽話懂事。周末的時候會幫著家長分擔家務,作業不用家長盯著也能認真的完成,自己的成績還總是名列前茅。鄰居都誇丹丹養了一個好女兒,將來就等著享福吧,丹丹其實自己心裡也是非常高興的。
  • 孩子經常「咬指甲」不是小事情,家長別忽視,可能是心理壓力過大
    咬的指甲經常流血還是忍不住,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孩子不會覺得痛嗎? 孩子經常「咬指甲」不是小事情,家長別忽視,可能是心理壓力過大 周末
  • 孩子的心理守護神——觀看電影《當怪物來敲門》有感
    樹怪用講故事的方式,引導康納走出內心的陰影,幫助康納釋放出內心深處的恐懼,使他的心理在逆境中頑強成長。康納終於戰勝喪失母親的恐懼,勇敢地接受母親病逝的現實,堅強陽光的和外婆一起生活。建議那些愛孩子,但不知怎樣守護孩子心理,怎樣驅逐孩子心理陰影,怎樣幫助引導他們心理成長的兒童家長,都來看看《當怪物來敲門》這部電影,我們一起學習提高自己,當孩子的心理守護神。怎樣當好孩子的心靈守護神呢?
  • 孩子虐待小動物,這是他們心理障礙的行為表現,家長不要不以為然
    心理學家榮格說「陰影是不能被消滅的」,所以當孩子出現了「陰暗面」時,父母應當正確積極的引導,不然這個過程帶來的負面情緒對他們產生的消極影響會越來越明顯。有學科總結說明,人類的「陰暗面」是從「身、心、靈」三個方面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