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航鯨頻頻「迷路」,我們能否幫上忙?

2021-01-08 中國經濟網

近三個月發現四起短肢領航鯨擱淺,引發研究者和海洋保護人士的極大關注

領航鯨頻頻「迷路」,我們能否幫上忙?

潛水員在水中陪護「萌丫」。

在湛江東海島龍好灣沙灘發現的短肢領航鯨。

茂名漁船把擱淺短肢領航鯨帶到離岸1海裡外的海域。

鯨豚救治平臺。

今年5月25日,有關「鯨豚擱淺茂名海灘,被成功送回大海」的報導引發網民廣泛關注(詳見本報5月31日A10版)。網友一直在追問,這頭擱淺的鯨豚類動物,到底是啥物種?近日,經多名海洋生物專家核實,這是一頭短肢領航鯨。

領航鯨又名「巨頭鯨」,被認為是高智商動物,它們常常跟著海裡的船隻,不停地在船頭兩邊跳躍、引路——這正是「領航鯨」名字的由來。然而,今年4月至今,廣東湛江、茂名及海南三亞等地先後發現4起短肢領航鯨擱淺,難道領航鯨也迷路了嗎?

今年5月結束的中國科學院南海深潛鯨類科考結果揭示,南海海域目前擁有較多的深潛和遠海性鯨類物種,是我國鯨類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海區。系列鯨豚擱淺事件的發生,引發研究者和海洋保護人士的極大關注。

「據我們所知,近幾年短肢領航鯨擱淺的事件時有發生,多數發生在4—8月份,具體原因目前還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員、鯨類研究和保護專家李松海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4次救援 1次成功3次失敗最長的一次搶救了33天

5月25日11時,茂名濱海新區電城鎮前嵐村,一頭長約2米的短肢領航鯨在海灘被遊客發現。漁業部門接報後,立即組織村幹部、漁民前往救助。

被發現時,這頭短肢領航鯨身上沒有明顯傷口。參與救援的前嵐村委幹部林盛回憶,它被發現時還能浮於水面正常呼吸,可遇上退潮,因為缺水漸顯虛弱。眾人多次嘗試把它推向大海,都被海浪打了回頭。

時值中午,烈日曝曬,救援的2個多小時裡,10餘名遊客、漁民不間斷地往它身上潑海水,並嘗試了多種方法想讓它回歸大海。最後,漁政大隊安排漁船把它帶到離岸1海裡外的海域。

漁民拍攝的短視頻記錄了放歸一刻,一名漁民邊解繩索邊說:「歸去吧!頭朝深海才是你的家園,不要再對著淺海遊了。」

相比深海「不速之客」在茂名海域的成功歸返,其他3次的搶救均以失敗告終。其中關注度最高的是海南省三亞市搶救「萌丫」的經過。

6月10日5時50分,中科院深海所鯨豚救護平臺,一頭已經施救近4天,被救援人員稱為「萌丫」的短肢領航鯨停止了呼吸。這頭雌性短肢領航鯨,長2.98米、重343公斤。6月6日晚6時,它在三亞市崖州灣擱淺被發現,在當地邊防警察和漁民的努力下,被推回了大海。沒想到的是,6月7日下午3時,它再次擱淺,由於身體受傷無法平衡,情況危急,當晚被送至中科院深海所的救護網箱內。

受傷鯨豚牽動人心。中科院深海所、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藍天救援隊、三亞鯨豚救護隊、愛心企業等紛紛加入這場生死營救。潛水員4人一組輪流值守,24小時在水中幫它保持平衡,防止它撞到網箱刮傷。「我的手機一天接了幾十個電話,很多是希望加入救援的潛水員志願者。」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秘書長蒲冰梅說,工作人員還給它臨時取名為「萌丫」,短短數日,超過80名專業潛水員報名要求加入搶救「萌丫」的行動中。

相比三亞這起持續4天的生死營救,在廣東湛江進行的另一場鯨豚救援行動則是一場持久戰。4月29日中午,一頭擱淺在湛江市東海島龍好灣沙灘的短肢領航鯨被人們發現,經過33天的搶救它仍沒有存活下來。

這頭在湛江擱淺的短肢領航鯨長約3.25米,重約450公斤。被發現時,它的尾鰭被船的螺旋槳打傷,出現撕裂,還疑似有鯊魚咬過的齒痕傷口,受傷嚴重。被發現後,人們把它送往硇州島廣東省水生野生動物救護基地,由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派遣專家與基地工作人員共同救護。

「經過傷口治療、灌食等悉心救護後,眼看一天比一天好,能主動攝食了,可沒想到劇情發生逆轉。」帶隊參與救護的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館長勞贊清晰地記得,5月30日,這條短肢領航鯨突然不再進食,6月1日21時它開始嘔吐,22時許死亡。

最近一起擱淺事件同樣發生在湛江。6月21日中午,一頭3.2米長的短肢領航鯨在湛江市東海島北寮村海灘擱淺,隨後被拖送至硇州島的救護基地。它的身體、尾鰭有被螺旋槳打傷的傷口。救護基地負責人梁愛洲稱,它體型瘦弱但肚子卻非常鼓,不排除是垃圾堵在肚子裡造成不適,擱淺時又被過往船隻的螺旋槳打傷。6月23日下午4時許,這頭短肢領航鯨不幸死亡,屍體運至冰庫冷凍。

「萌丫」之死 領航鯨媽媽誤入淺灘長時間未能正常進食

6月24日下午,中科院深海所就短肢領航鯨「萌丫」的死亡原因對外進行新聞發布。

專家分析認為,「萌丫」在擱淺之前沒有受到嚴重的外部或內臟器官創傷,可排除因為嚴重的創傷導致擱淺。「萌丫」的胃裡也沒有發現塑膠袋等垃圾,而是無食物殘存,說明該動物長時間未能正常進食。

中科院深海所副研究員林明利在發布會上介紹,各種體徵表明,「萌丫」極可能是一頭剛生產的領航鯨媽媽,帶著剛出生不久的幼鯨的母鯨會對外界幹擾極為敏感、抵抗力差、極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導致其生理紊亂、不能正常進食、迷失方向,最後擱淺。

李松海分析,短肢領航鯨和其它鯨豚類動物一樣,擱淺的潛在原因有很多。人類活動影響,主要是指水下活動產生的水下噪聲、水下人造聲吶幹擾,水下工程爆破、勘探發出的高強度噪聲幹擾,航運船舶幹擾,漁業活動幹擾等等,影響鯨豚類動物的正常生理、聲吶導航系統,導致動物迷失方向,誤入近岸淺灘。

另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地球引力場改變,會造成海洋生物棲息地的移轉,繼而導致鯨魚捕食範圍的改變,這是全球普遍的情況。

「像短肢領航鯨這樣的深潛鯨類動物,平時生活在水深1000—2000米深的深海海域,一旦誤入近岸淺灘,則很難靠自己的能力找到回深海的方向,擱淺是必然的結果。」李松海說。

在「萌丫」解剖前,林明利曾懷疑「萌丫」誤食了塑膠袋。「從我們的觀察來看,最近這類鯨豚擱淺事件確實比往年多了一些。」得知湛江也有擱淺事件後,他很快聯繫上老師勞贊:「你們救的那頭鯨,胃裡有沒有發現塑膠袋?」

海洋生物誤食塑料垃圾是個全球性的海洋環境問題。今年3月,一頭年輕雄性柯氏喙鯨在菲律賓南部海岸擱淺,胃內塞了40公斤塑膠袋;去年11月,一頭抹香鯨在印尼蘇拉威西島海域擱淺,胃裡足有6公斤重的塑料垃圾,包括115個塑料杯,還有大量的塑料瓶、塑膠袋、塑料涼鞋等;去年6月,一頭短肢領航鯨在泰國南部宋卡府海邊擱淺死亡,胃部塞了80個塑膠袋重達8公斤……

「海裡的動物容易把塑膠袋誤認為水母,大量塑膠袋的堵塞讓它們無法進食,遊動能力差,最後它在脫水、飢餓的狀態下死亡。」廣東海洋大學水生動物博物館研究員初慶柱說。

湛江兩次搶救失敗的短肢領航鯨屍體仍然冷凍在冰櫃裡,等待專家解剖查看其死亡原因。

勞贊說,從其死亡前發生嘔吐的情況來看,胃裡不排除有塑膠袋的存在。然而,在救助時要想知道鯨豚胃裡有沒有塑膠袋,只能靠醫生做胃腸鏡檢查,救援難度極大。「前提是要把活的鯨豚固定住,給它打麻醉,在目前的救援條件下,這些還很難開展。」

 救援難點 該怎麼救心裡沒底專業救助力量還不夠

「幾十年來,前嵐村第一次出現這類動物擱淺,該怎麼救,當時其實大家心裡沒底。」談到茂名濱海新區電城鎮前嵐村那場救援,林盛這樣說。

下次如果在海邊再次發現擱淺的鯨豚類動物,應該怎麼辦?

李松海認為,漁政部門或漁民發現擱淺動物後應在第一時間與從事鯨豚類研究的科研人員或經驗豐富的鯨豚類救護人員取得聯繫。

李松海說,專業人士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後對動物的身體狀況做出判斷。如果動物身體健康沒有明顯外傷可考慮儘快通過船隻運送至水深300—500米的深海海域,將其釋放回深海。如果動物身體虛弱或有明顯外傷,應該儘快轉運至有條件的鯨豚類救護網箱或暫養館池,對動物進行醫療診治和暫養,等動物恢復健康後再運送至深海海域放歸。

「像短肢領航鯨這樣的深潛鯨類,發現它們擱淺後直接推回近岸淺水海域,對動物的救護基本沒有幫助,因為它們找不到回深海的方向。」李松海提醒道。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鯨豚類動物擱淺目前治癒率低,而救援團隊在處置擱淺鯨豚時普遍感到吃力。「國內對擱淺鯨豚類動物的救護和救援條件還相當薄弱。」李松海告訴記者,「我的體會是,發現鯨豚動物擱淺後的救護工作必須在科學指導下進行,同時需要及時、有序進行,需要與時間賽跑。」

在回憶救援過程時,蒲冰梅總結說,「這是一個與時間賽跑的過程,我們要爭取用最短的時間找到鯨豚的身體問題,採取最專業的救護。但是其身體條件不好,感染又太快,再加上我們的條件和經驗有限,能做的確實太少。」

李松海說,「除了鼓勵科普教育,還應該加強資金支持和條件改善,購置相應的設施,成立專業的水生野生動物救護機構,培養專業的水生野生動物救護隊伍。」

■專家呼籲

提升對鯨豚類珍稀海洋動物的保護意識

「我們對海洋的認識太少了。」蒲冰梅感慨道。

「我們還沒有對深海領域進行深度研究,垃圾就已經散布到了那裡,這一發現讓人感到震驚。在我們對深海進行科研考察的時候,才發現深海到處都是塑料垃圾——從臨近的海灘一直蔓延到人類可被探測到的遙遠海域。」葡萄牙亞速爾群島大學的學者克里斯多福·法姆曾這樣描述全球海洋中塑料垃圾的現狀。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已於兩年前宣布發起「清潔海洋」運動,向海洋垃圾「宣戰」,督促相關行業減少塑料包裝用量和重新設計產品,呼籲消費者改變隨意丟棄垃圾的習慣。該機構資料顯示,每年有大量塑料製品最終遺棄在海洋,威脅海洋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破壞漁業和旅遊業,嚴重損害整個海洋生態系統。

除了控制生活生產垃圾,保護海洋動物還體現在方方面面。「政府在城市發展規劃中也亟須對海洋生態的重視意識。」廣東海洋大學副教授王學鋒認為,要關注近岸海洋生態環境,守住生態紅線。

海洋知識科普一直是勞贊和初慶柱努力的方向。「這些年,沿海群眾對待海洋動物的保護意識在提升。我們正在努力通過海洋科普,讓公眾尤其是近岸漁民能更多了解和認識鯨豚類動物,提升對鯨豚類珍稀海洋動物的保護意識。」勞贊說。

在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展示廳,一頭10米長的塞鯨骨架是館中目前最大的展品,但不久後這一紀錄將被刷新。2018年5月,一頭13.1米長的布氏鯨在湛江海域擱淺死亡,目前該館正在將其製作成骨架標本,屆時將成新的最大展品。6月初在湛江死亡的那頭短肢領航鯨,也將被製成標本後在館中展出。

●南方日報記者 劉俊 劉棟銘 發自廣東茂名、湛江,海南三亞策劃:嚴亮

本版圖片均為受訪者供圖

來源:南方日報

相關焦點

  • 迷路的領航鯨,你是否有許多問號????
    經初步判斷,該動物可能是領航鯨。目前,保護區工作人員已接到相關信息,正開展協調對接工作,如有需要將第一時間為領航鯨提供救助。1、跟隨漁船吞噬魚類碎屑,形成領航習慣最初漁船上總是會拋下小魚小蝦,加上領航鯨的智商超高,便學會了追隨船隻,人們看起來就像它在領航一樣,但其實只是由於因為食物的需求而形成了這樣的自然習慣。而且領航鯨體型巨大能避開暗礁,跟隨著它能保證漁民安全。
  • 塔斯馬尼亞270頭領航鯨待救援 20年來最大規模擱淺意外
    德卡對情勢感到樂觀,「當我們明天開展救援時,會是在退潮的狀態下行動,這對我們來說有利。但當然,潮汐起起落落,我們會在當下做出最大的努力。」 目前預計,超過25頭領航鯨已經撐不到明早救援的到來。
  • 塔斯馬尼亞270頭領航鯨待救援 20年來最大規模擱淺意外
    德卡對情勢感到樂觀,「當我們明天開展救援時,會是在退潮的狀態下行動,這對我們來說有利。但當然,潮汐起起落落,我們會在當下做出最大的努力。」目前預計,超過25頭領航鯨已經撐不到明早救援的到來。來自保育團體World Heritage Cruises的蓋伊(Guy Grining)乘坐直升機飛越擱淺鯨魚上頭時,親眼見證許多鯨魚在沙灘上死去,「這是一個令人悲傷的夜晚,真的。大概有約莫25頭鯨魚在沙灘入口處,我認為還有250頭正卡在港口內的各座沙洲上。」
  • 拯救領航鯨!繼470頭後又有100頭,為何它們要「自尋短見」
    可最近,在海洋頻頻出現了,令人摸不著頭腦的事件。先是2019年9月底,澳大利亞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棘手問題:3天內,有足足470頭領航鯨,被擱淺在沙灘上!接著到這個周一,又有足足100頭領航鯨,也要「自尋短見」——闖入沙灘上!
  • 領航鯨
    短肢領航鯨短肢領航鯨,分布於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全球熱帶、溫帶海域,寒冷區域不常見。喜歡群居,很少會單獨出沒。
  • 領航鯨「丫丫」的致命擱淺
    ▲「丫丫」的和潛水員在深海所的網箱裡。受訪者供圖三亞鯨豚救護隊負責人李海勤是「第三梯隊」的成員之一。  6月7日晚10點左右,領航鯨先是從陸地被安全運送至帆船港,再按照計劃,通過海運送達深海所門前的救護網箱中。 李海勤回憶,剛進入網箱的時候,「丫丫」橫衝直撞,身上被牡蠣刮出好幾處傷痕。 為保護「丫丫」,潛水員立即對領航鯨進行了方向上的控制和引導,前後左右各一名,圍在領航鯨周圍,組成「人牆」,將其與網箱隔離開來。
  • 【物種】漁船的引路者-領航鯨
    現存兩個種:長肢領航鯨G. melas和短肢領航鯨G. macrorhynchus。它們在海洋環境中很難被區分,主要在鰭肢長度,牙齒數目,和頭骨結構上有細微區別。他們的居住環境也不同,長肢領航鯨喜歡較冷的高緯度海域,短肢領航鯨分布於印度洋,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溫帶及熱帶海域。而西大西洋是兩者重疊的分布地。
  • 三亞領航鯨救援進行時,急招愛心接力潛水員!
    記者 沙曉峰攝6月8日上午10點左右,記者隨船來到中科院深海所鯨豚救護平臺,這是一個用網箱和防護欄在海上搭起的平臺,受傷的鯨魚被養護在由網箱搭建的池子中,多名潛航員輪流值守,在水中幫鯨魚保持平衡,防止它撞到網箱刮傷。由於天氣炎熱,11時20分左右,救援隊在浮箱上方搭起防曬網,避免陽光直射導致領航鯨脫水。
  • 270頭領航鯨擱淺澳洲海岸,至少25頭死亡,集體擱淺原因至今是謎!
    據悉,當地民眾在塔斯馬尼亞麥格理角(Macquarie Heads)附近的沙灘上發現有鯨魚被衝上岸,接著在不遠的淺水區發現一群鯨魚在水中掙扎,隨後上報當地管理局。
  • ...90頭領航鯨就這樣沒了,澳大利亞海灘現近十年最大規模鯨魚擱淺...
    擱淺鯨魚是領航鯨,成年的領航鯨身長可達7米,體重可以達到3噸,導致它們擱淺的原因包括患病、迷路、回聲定位系統出現問題等。另據新華社稍早報導,約270頭領航鯨日前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西海岸附近擱淺。當地政府部門22日表示,大約三分之一(90頭左右)的鯨魚已經死亡,救援人員正在積極救援仍存活的鯨魚。
  • 領航鯨的眼淚:澳洲塔斯馬尼亞470頭領航鯨破紀錄擱淺之謎
    近日一則關於領航鯨的消息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巨大震動,澳洲最南端的島嶼州塔斯馬尼亞,有470頭領航鯨擱淺,被認為是澳洲近代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領航鯨擱淺潮。根據官方紀錄,目前已有至少90頭領航鯨確認死亡,新一批發現的領航鯨目測判斷也是兇多吉少。為何會有大批領航鯨擱淺?
  • 多頭領航鯨擱淺海灘,眾人合力救援,幫助領航鯨返回大海
    斯裡蘭卡科倫坡郊區的海灘上,多頭領航鯨擱淺,眾人合力營救領航鯨最初本沒有領航的習慣,但是由於它們的智商超高,在嘗到了漁船的甜頭之後,便開始經常的跟隨漁船跳躍,以尋求被丟棄的魚蝦碎屑作為食物,後來才慢慢形成了這一習性,再加上鯨魚的體型巨大,可以輕鬆的避開海中的暗礁,所以漁民跟著它走更安全,所以便被稱為領航鯨
  • 領航鯨「丫丫」的致命擱淺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6月7日晚10點左右,領航鯨先是從陸地被安全運送至帆船港,再按照計劃,通過海運送達深海所門前的救護網箱中。 李海勤回憶,剛進入網箱的時候,「丫丫」橫衝直撞,身上被牡蠣刮出好幾處傷痕。 為保護「丫丫」,潛水員立即對領航鯨進行了方向上的控制和引導,前後左右各一名,圍在領航鯨周圍,組成「人牆」,將其與網箱隔離開來。
  • 世界海洋日 | 三亞領航鯨救援進行時:鯨魚兩度擱淺 多個社會組織24...
    南海網記者 沙曉峰攝  晝夜值守 潛水員為領航鯨「領航」  6月8日上午10點左右,南海網記者隨船來到中科院深海所鯨豚救護平臺,這是一個用網箱和防護欄在海上搭起的平臺,受傷的鯨魚被養護在由網箱搭建的池子中,多名潛航員輪流值守,在水中幫鯨魚保持平衡,防止它撞到網箱刮傷。
  • 多頭領航鯨擱淺澳大利亞沙洲
    當地時間9月21日,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斯特拉罕附近的麥誇裡港,一群鯨擱淺在沙洲上,據悉,這些為領航鯨。當地時間9月21日,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斯特拉罕附近的麥誇裡港,一群鯨擱淺在沙洲上,據悉,這些為領航鯨。
  • 澳大利亞90多頭擱淺的領航鯨獲救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9月25日援引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報導,至少94頭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西海岸附近擱淺的領航鯨獲救,它們被放回海中。9月21日,在麥誇裡灣的淺灘中發現近270隻領航鯨。9月13日,發現了另一組200隻擱淺的領航鯨。此前有報導稱,至少有380頭領航鯨死亡。25日早上,當地部門澄清了死亡領航鯨數量,將其下調至350頭。
  • 湖南老伯迷路 熱心「翻譯」幫他回家
    原標題:湖南老伯迷路 熱心「翻譯」幫他回家   「當時很努力去聽他說話,可就是聽不懂,我們也很著急。」12月15日下午3時許,一位老人乘坐廣州323線公交車到黃埔體育中心總站後迷了路,幸好一位熱心路人上前當起了翻譯,知道了老人的住址,最後老人才回了家。
  • 殺死一頭領航鯨:道德與利益交織下的動物保護
    流言的源頭上不可考,不過,影響較大的一個版本是 2009 年 11 月 CNN iReport 頻道上報導的 法羅領航鯨事件 ,現在網絡上流傳的圖片幾乎都來源於此。實際上,至今仍然有網友在微博上轉發這則流言。領航鯨事件是一場簡單的善惡之爭嗎?
  • ...至少有25頭鯨魚(據信是領航鯨)似乎已經死亡。領航鯨屬於海豚科...
    【澳大利亞海灘數百頭鯨魚擱淺】據外媒消息,海洋生物學家9月21日計劃營救在澳大利亞偏遠的塔斯馬尼亞島西海岸的一個沙洲上擱淺的大約270頭鯨魚。政府科學家說,至少有25頭鯨魚(據信是領航鯨)似乎已經死亡。領航鯨屬於海豚科,身長可達7米,重達3噸。
  • 法羅群島的「屠殺」,領航鯨被誘惑到岸邊,海邊的男人一刀結果!
    法外之地:北大西洋法羅群島法羅群島常住居民只有5萬人,對於有著18個島嶼和1400平方公裡的「國土」面積來說,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我們先解釋下法羅群島到底咋回事,要不然大家看得雲裡霧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