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你的當代優質海上生活說明書 ⇌Panda號帆船潛水酒店
領航鯨最初本沒有領航的習慣
因為漁船經常拋下魚類碎屑
它們在嘗到甜頭之後
開始經常跟隨漁船跳躍
領航鯨可以輕鬆避開海中暗礁
漁船跟著它走更安全
因此得名
領航鯨
界 Kingdom:動物界Animalia
門 Phylum: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Class:哺乳綱 Mammalia
目Order:偶蹄目Artiodactyla
下目Infraorder:鯨下目 Cetacea
科Family:海豚科 Delphinidae
屬Genus:領航鯨屬Globicephala
△長肢領航鯨G. melas和短肢領航鯨G. macrorhynchus
領航鯨在海豚科中體型僅次於虎鯨。現存兩個種:長肢領航鯨G. melas和短肢領航鯨G. macrorhynchus。它們在海洋環境中很難被區分,主要在鰭肢長度,牙齒數目,和頭骨結構上有細微區別。他們的居住環境也不同,長肢領航鯨喜歡較冷的高緯度海域,短肢領航鯨分布於印度洋,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溫帶及熱帶海域。而西大西洋是兩者重疊的分布地。
△兩種領航鯨的分布圖,圖片來源於Wikipedia
△圖片來源於pinterest.com.au
在長相上,人們經常將領航鯨與偽虎鯨、瓜頭鯨等相混淆,因為他們長得實在太像了,不從頭至尾仔細看的話,很難分辨。
△長肢領航鯨,圖片來源於NOAA Fisheries
長肢領航鯨全長3.7-4.6米;重量1.8-3.5噸。它們的前額圓,呈黑色或深灰色,喉嚨及腹部呈灰色或白色,有時在背鰭及眼睛後也有灰色或白色斑紋。背鰭呈鐮刀狀。
長肢領航鯨很喜歡社交,可以組成達100頭的群落。它們非常活躍,經常會用尾葉拍打水面或跳出水面窺探。幼生的也會跳出水面,但成年的則很少。它們也會"走到"海灘上,加上其強烈家庭觀念,故有時會一起"走到"海灘。它們有時會與寬吻海豚及灰海豚社交。成年一天需要約50公斤食物,包括頭足類及魚類,最喜歡吃烏賊。它們一般可以潛水達數分鐘,覓食時則可以潛超過10分鐘。它們能夠潛入水深600米的地方,而一般則只會到30-60米的地方。長肢領航鯨可以用3-18000赫茲的聲音來溝通和進行回聲定位。
長肢領航鯨妊娠期約12-15個月,要3-5年才會生一胎。幼生出生時長1.8米及重102公斤。幼生需要長達22個月的照顧。雖然全年也可以生育,但大部分幼生都是在夏天出生。雌鯨6-7歲性成熟;雄鯨12歲性成熟。長肢領航鯨壽命大約55-61歲。
△圖片來源於Pinterest
長久以來,北歐法羅群島的居民每年都會進行一次大規模的獵殺長肢領航鯨,並視之為他們的傳統「慶典」。由於每次行動都會屠殺大量鯨魚,血水把海灣都染紅,他們的行動早已惹來環保團體及愛護動物團體的關注。2010年一名事前混入當地人之中生活的海洋守護者臥底拍攝了一場屠鯨行動,並把過程上載上網,立時引起全世界的關注以及人道問題的爭議。多個團體在網上發行籤名運動,意圖向丹麥政府施壓,令這種屠鯨的活動被禁止。
△短肢領航鯨,圖片來源於NOAA Fisheries
短肢領航鯨全長3.7-5.5米;重量1000-3000公斤。雄性較長。短肢領航鯨的身體敦實,前額圓,沒有明顯的嘴,胸鰭長而尖,全身呈黑色或深灰色,鰭位於身體的較前位置。腹部及喉嚨有灰色至白色的斑,眼睛後有灰色或白色的斜斑紋。短肢領航鯨與其近親的長肢領航鯨很相似,但也有多種不同之處。短肢領航鯨如其名般,其胸鰭較短,邊也較圓。它們牙齒的數量也較小,每個顎部只有14-18顆。成年雄鯨的身上可能有一些傷痕。雄鯨及雌鯨的背鰭形狀有所不同,而隨著年紀背鰭的形狀亦有所改變。
短肢領航鯨雌鯨妊娠期11-13個月,每胎產1仔,稚鯨初生時體長約140釐米,重60公斤,哺乳期平均兩年。雄性短肢領航鯨壽命大約45歲,雌性壽命可達60歲。
△圖片來源於The Mercury
2個多月前,在澳大利亞南部的塔斯馬尼亞州發生了令人震驚的大規模長肢領航鯨擱淺事件。一連三天連續擱淺500多隻,也成為澳洲史上慘烈的鯨魚擱淺紀錄,從空中俯瞰,一頭頭鯨魚就像擠沙丁魚一樣擱淺在海灣,數量驚人。救援行動十分艱難,擱淺的領航鯨幾乎全數死亡。
所謂擱淺是指鯨魚因為某些原因被困於淺灘。而擱淺的鯨魚容易因嚴重脫水、被自己體重壓迫或被潮水閉塞氣孔而死。究竟為什麼有那麼多鯨魚擱淺的事件發生呢?
△領航鯨的回聲定位系統,圖片來源於Phys.org
鯨魚有一種高靈敏度的回聲測距本領,在水下它們通過回聲定位系統來導航,就像蝙蝠一樣,會發出超聲波,超聲波遇到障礙物就會反射回來,形成回聲。1997年,曾發生太陽黑子的強烈活動引起地磁場異常而導致的超300頭鯨魚集體擱淺事件。阿根廷學者分析後認為,當時發生了「地磁暴」,這破壞了正在洄遊的鯨魚的回聲定位系統,於是鯨魚迷失了方向。鯨魚擱淺的地方大多地磁場較弱,鯨魚通常是順著地磁場的磁力線方向遊動的,而通過地磁場異常區時,它們往往還沒反應過來就擱淺在沙灘上了。有時海底低頻地震產生的衝擊波幹擾了這些哺乳動物的回聲定位系統,也會使得它們誤上海灘。
△圖片來源於Sportsdiver.com
攝食習性也是一個擱淺的原因。鯨魚是社群性動物,通常會群體出動,群中常有某個成員充當領導,整個鯨群往往隨其一起覓食,一起避敵。當頭領衝進海灘擱淺時,其它鯨魚也會毫不猶豫地跟上去,以致整個鯨群都隨之擱淺。當魚和烏賊洄遊近岸或回近岸產卵時,鯨群會跟蹤而至,由於貪吃,造成退潮後擱淺。同時科學家發現,許多擱淺致死的抹香鯨的骨骼都出現了骨頭壞死現象,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是它們覓食時上浮過急而付出的代價。據了解,抹香鯨可以潛到水下3200多米深的地方捕食,如果它們快速浮上水面,體內的氮氣就會湧出形成氣泡。這些氣泡在組織中聚集會壓迫神經,阻塞毛細血管,導致其肌肉缺氧,甚至會影響骨骼引起區域性壞死。
△圖片來源於Todayonline.com
人類也在海洋環境中造成了很大的噪音,我們有漁具也有船隻,軍艦發出的聲波,及水下爆炸的噪音,會使鯨魚的回聲定位系統發生紊亂,在極度高壓下失去方向感,這也是導致鯨魚集體衝上海灘的主要原因。
△領航鯨救援過程,圖片來源於The Guardian
而大型鯨魚擱淺後通常是極其難救助的。
它們體型太大體重也太重,擱淺後失去了海水中的浮力,骨骼無法支撐體重會折斷,內臟被壓迫甚至壓爆,因為無法呼吸而死去,或因為烈日暴曬脫水而死。短時間內不把它們拖回水中就會有生命危險。而面對如此龐然大物,沒有專業救援裝置,單純靠人力救援需要很長的時間,且不說緊張垂死狀態下的鯨魚有攻擊性,強行拖拽的過程也會有可能導致它們骨折脫臼,即使回到海洋中也無法再自由遊動。
※聲明: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
郵箱:info@panda-liveaboard.com
官網:www.pandaliveaboar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