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圖騰和主要象徵,漢族等大多數華人及越南人、柬埔寨人自稱龍的傳人。龍也是封建時代中國帝王及其它東亞各國君王的象徵。龍圖騰至今約有八千年的歷史。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與白虎、朱雀、玄武並稱為四神獸。在中華古代神話傳說中,龍是神異動物,是行雲布雨的天使,傳說裡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太空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
龍在傳說裡有多種類型,共同特點是軀長、眼睛突出、嘴邊有長鬚、四隻爪子、鱗片大、腥味濃烈、叫聲如牛。其中一種龍的形象特點是九似:角似鹿、頭似牛、嘴似驢、眼似蝦、耳似象、鱗似魚、須似人、腹似蛇、足似鳳。進化大概分為以下階段:
第一階段,虺(huǐ)即為水蛇:《述異記》載:「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也就是說水蛇修煉五百年可以化成蛟龍,蛟龍修煉一千年才算是真正的龍。因此是龍的幼年期;
第二階段,虯:一般把沒有角的小龍稱為虯龍,是龍的一種,故古文獻中注釋:「無角曰虯,有角曰龍」。其中:蟠螭:龍屬的蛇狀神怪之物,是一種沒有角的龍。蛟:一般泛指能發洪水的有鱗的龍。一般掌控江河湖泊,兇狠異常,因為繼承了蛇的兇殘。龍代表著神聖皇權,統治四海之力;而多數蛟卻代表著興風作浪,澤野千裡,因此又被稱為惡蛟
第三階段,角龍:指有角的龍。據《述異記》記述:「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角龍便是如西遊記中的四海龍王一樣,說到這小編就就必須提下了。四海龍王,並不是親兄弟,而是拜把子兄弟,弟兄四個中東海龍王敖廣為大,其次是南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西海龍王敖閏。他們分別是四條神龍的後裔。這四條神龍分別是東方青帝青龍王,南方赤帝赤龍王,西方白帝白龍王,北方黑帝黑龍王。唐宋以來,帝王多次下詔祠龍、封龍為王,封的就是這四條神龍。當然角龍也並非真正的龍中老大。
第四階段,應龍:又作黃龍。背生雙翼的龍,據《述異記》記載:「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達到應龍的應該就只有一個,那邊是庚辰。據說當年軒轅帝有名大將就是應龍庚辰,主要功績有戰蚩尤和疏通黃河水道。
黃帝蚩尤大戰的時候,庚辰幫助黃帝討伐蚩尤,庚辰身體龐大,極為兇猛,斬殺蚩尤戰士無數。在黃帝危難的時候,庚辰更是呼風喚雨,水淹蚩尤,雖然被風伯雨師所抵擋,但是為黃帝贏得了轉移軍隊的時機,成為黃帝的一大功臣。
閒居南方,庚辰整日無所事事。物華變幻,鬥轉星移,一轉眼就到了大禹時代,洪水滔天,生靈塗炭。大禹肩負起拯救蒼生的重任,請庚辰前來幫忙。庚辰用自己龐大的尾巴掃平山川,疏通水道,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並且庚辰的呼風喚雨能力,在治水過程中也有著極大的作用,成為大禹治水的一大功臣。
講到這了就再說說龍生九子。古時民間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的傳說。但九子是什麼,說法也不同。我們主要以年份偏老並已經被後人整理成書的《中國吉祥圖說》來了解具體是哪九子。
1.老大囚牛,喜音樂,蹲立於琴頭;
2.老二睚眥(yázì),嗜殺喜鬥,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
3.老三嘲風,形似獸,平生好險又好望,殿臺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也有人一直認為它是有著龍脈的鳳;
4.四子蒲牢(pú láo),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5.五子狻猊(suān ní),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
6.六子霸下,又名贔屓(bì xì),似龜有齒,喜歡負重,是碑下龜;
7.七子狴犴(bì à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
8.八子負屓(fù xì),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9.老九螭吻(chī wěn),又名鴟(chī)尾或鴟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