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創:如何打開同質化「死結」增強產品實用性、獨特性或成解決方式
□ 本報記者 李豪悅 文/攝
據多家媒體報導,2019年中秋小長假期間,全國接待國內旅遊總人數1.05億人次,實現國內旅遊收入達472.8億元。其中,文化旅遊消費增勢強勁,文物古蹟、博物館、古鎮位列中秋全國熱門文化旅遊景區品類TOP3。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化旅遊景區熱度持續攀升的情況下,部分景區、博物館售賣的文創產品存在的同質化問題,也受到了消費者的詬病。
「東南西北」商業街都在賣「同款」
今年中秋節,山西的趙女士和朋友一同去往陝西西安遊玩。假期結束後,她向記者反映,如今國內的很多商業街都大同小異,連售賣的文創產品都沒有太大區別。「我在西安回民街看到的京劇小人相框和香囊掛墜,在四川成都的錦裡古街、北京的古北水鎮等景區都見過。當地景區難道不該售賣當地的一些特色禮品嗎?」北京的王女士也持相同意見,她向記者表示,現在的景區無論是小吃還是禮品,相似度都越來越高。「鑰匙鏈、帆布包、劣質的絲巾...我都想不出哪個商業街不賣這三樣。」
事實上,不止景區禮品同質化嚴重,連近幾年大熱的博物館文創產品同質化的問題也愈發明顯。河南女孩小胡告訴記者,很多博物館的文創產品在品類選取上都大同小異。「不管是去哪個地方,我都一定會去當地的博物館看一看。現在的博物館確實都開始重視文創了,但是大部分博物館像被限制住想像力一樣,賣來賣去都是書籤、扇子、帆布包等物件,他們只是把不同的圖案單純地印在相同的商品上而已。」
文創產品要突出地域性和獨特性
針對景區禮品同質化的現象,清華大學教授、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在接受消費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旅遊景區的禮品要突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特點。「景區文創同質化的原因在於他們只考慮到了共性而沒有考慮個性。文化創意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創意,創意就是找差異性、找獨特性,體現『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特點。突出地域的差異性和文化的差異性才能體現特點。」
除此之外,熊澄宇表示文創產品的創意,不止是色彩和形態上的差異,產品的功能、行為方式等方面都可以進行創意。「這一方面無論是創意者本人的眼界,還是消費者的選擇都很重要。」
在博物館文創的設計方面,大英博物館商務總監RoderickBuchanan則表示,博物館文創要考慮到它的實用性和獨特性。「當人們進入博物館商店的時候,最好能讓他們買一些真正能夠用到的東西,或者可以當作紀念品送人,設計如果結合人們的生活,產品就會更受歡迎,這會提升產品的銷量。當然,差異化的商品也是一個重點,今天每一個零售商店都是一樣的,但是我們博物館是不同的,博物館有很多的產品可以提供非常不同的體驗和設計。來博物館的人是想要看這些獨有的特色,每個博物館都有不同的優勢,想要吸引更多的遊客,要做到消費者在你的博物館裡買到的東西,在別的地方是買不到的。」
「幸福感」或成文創發展出路
不過,文創產品的受歡迎程度越來越高這是無需置疑的。據今年8月,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聯合天貓發布的《新文創消費趨勢報告》顯示,有超過1億人次的90後會上網買文創,這無疑證明了文創產品對年輕消費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未來也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
熊澄宇認為,國內文創的發展趨勢正由「主旋律」到「GDP」到「老百姓的幸福感」三個方面轉變。「未來文創的發展不止要考慮經濟,還要考慮老百姓幸福感的變化。」而RoderickBuchanan則在博物館文創的發展方面談到了開放IP授權的重要性。「只有把產品授權使用的機會擴大,才能把博物館的產品、博物館的文化擴大到博物館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