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短視頻風起,南方電視臺(廣東廣播電視總臺)一群不安分者,決定擼起袖子創業——
定位為都市微喜劇、時長為2-3分鐘,多變的情景與搞笑風格《天天逗事》從2016年5月上線,在8月份打造出爆款視頻之後,一路扶搖而上,現全網播放量突破20億,粉絲量超過850萬。
1月19日,場妹來到廣州,上門拜訪了《天天逗事》劇組。
「短視頻跟電視節目不一樣。內容不好,就沒有傳播力。」拍攝間隙,川上傳媒創始人之一、《天天逗事》導演梁紹鋒向場妹談到了拍攝心得。
導演梁紹鋒
爆款短視頻拍攝現場
從熙熙攘攘的馬路拐彎,一路往前走,在一片看似普通的住宅區前面,有一個用紅色、黑色和白色打造的地標:print廣印。
這裡便是位於廣州海珠區的廣印創意園,也是《天天逗事》大本營所在地。走進公司大門,一棟黑白風格的建築闖進眼前,頗具工業風格。
場妹到達時,正好剛上劇組在公司拍視頻。
當天,他們需要拍攝9個視頻,拍攝時間將近12個小時。多機位、收音、現場反覆地修改某一句詞......不同於視頻的搞笑,真實的拍攝過程似乎顯得繁瑣無趣。
在一條鋪著紅磚的小路上,一位穿著白色護士服的女孩推著輪椅往前走,輪椅上坐著一個穿著藍色條紋病號服的女孩......
「卡。」攝像機停止,剛剛還帶著各種情緒的幾個人紛紛抬頭,望著手拿劇本的導演梁紹鋒。只見他搖了搖頭,上前說道:「這樣不行,太正劇了,不好笑。」
這是《天天逗事》某一集的拍攝過程,由於《天天逗事》大部分的場景都是日常生活,比如客廳、辦公室等居多,所以部分場景可以直接取材於公司及附近,富有生活化氣息。
不僅如此,《天天逗事》在廣州番禺還有一個5000平方米的專業拍攝基地,有現代、古代的場景,涵蓋了各種景別,滿足劇情的各種拍攝需要。
不同於一些短視頻團隊每天都要拍攝,《天天逗事》選擇的方式是集中拍攝,一周拍1-2次,一次性拍夠一周的量。
場妹注意到,劇組在拍攝過程中需要三臺攝像機、專業收音麥等工具,尤其講究分鏡頭。儼然是電視劇級別的拍攝過程,與市面上大多依靠手機拍攝的內容有明顯的區別。
拍完之後,技術團隊再對其進行剪輯,一般剪輯一個視頻就需要耗費一天的時間。
幾分鐘的視頻,耗費的精力和時間卻遠超想像。
而最後成品,就是我們平常在微信群,微博裡經常看到的《天天逗事》,川上傳媒的王牌IP。《天天逗事》從2016年5月上線,在8月份打造出爆款視頻之後,一路扶搖而上,現全網播放量突破20億,粉絲量超過850萬。
廣州川上文化傳媒,旗下擁有「天天逗事」、「粵知一二」、「一餐範」、「粵囧先生」等十幾個短視頻IP,涵蓋搞笑、美食、情感等領域。
主創團隊出身於南方電視臺,深耕廣州本土文化,「粵知一二」、「粵囧先生」等更直接定位粵語節目。即使是用普通話拍攝的《天天逗事》,在拍攝之外,演員之間都是直接用粵語進行交流。
這樣一個廣州本土團隊孕育的短視頻節目,從廣州走向了全國。
老戲骨與電視基因
2016年,短視頻風開始吹,而傳統電視臺的壓力越來越大。
公司創始人、導演梁紹鋒走出電視臺的時候,他心裡其實已經看得非常清楚——傳統電視在走向沒落,而根植於手機的短視頻時代即將到來。
「我自己在傳統媒體,能夠感受得到整個廣告額的下降、收看率的下降,手機已經吸引了用戶的注意力。」談及為何轉向短視頻行業,梁紹鋒如此說道。
而電視臺基因的好處便是,無論是在專業性、運行經驗還是資源上,梁紹鋒都遊刃有餘。
他在電視臺當過短喜劇導演,拍攝短視頻本身就是他所擅長的領域。因此,《天天逗事》的演員團隊中,核心角色黃逗、劉總、小玉等角色都曾是電視臺的演員,有較為豐富的演出經驗。
「小玉」飾演者:聶欣鈺
「我們以前都是同事。」梁紹鋒表示,他離開電視臺出來創業之後,這些老戰友也被他收入麾下,成為節目的主心骨。
比如逗哥的扮演者、同時也是《天天逗事》的主演伍國寶是廣東知名演員,被稱為「最受歡迎的逗比男神」。他在拍天天逗事的同時也經常受邀參演電視劇和院線電影,近年在《我的1997》、《股份農民》、《擊戰》等影視作品中也有他的身影。
「逗哥」飾演者:伍國寶
具有多年的喜劇演藝經歷,伍國寶的表演基礎相當紮實。作為《天天逗事》的主演,伍國寶塑造的「逗哥」憑藉獨特的個人魅力圈粉無數。場妹在現場見到逗哥的時候,他穿著黑色的外套和長靴,長發束在腦後,談笑風趣。
在拍攝過程中,他需要演繹多種心理變化:苦澀的、開心的、喜憂參半的;而拍完一集,馬上要醞釀下一集的情緒,他都應對自如。
此外,還有劉總的飾演者劉巍,在南方電視臺工作了十年,是日播幽默啞劇欄目《開心吧》的演員。這檔節目對於廣東人來說並不陌生,每晚7點播出,是很多80後、90後共同的餐桌回憶。該節目已於2016年11月30日發布最後一期之後,正式結束。
「劉總」飾演者:劉巍
劉巍當時是《開心吧》的頂梁柱之一,憑藉活靈活現的演技和幽默風趣的形象,在觀眾之間的人氣頗高。本身就是話劇專業畢業、又當了十幾年的話劇演員,劉巍渾身都是戲。
「不是把戲演得像,而是要把戲演得像生活。」場妹在《天天逗事》劇組見到他的時候,他正在和劇組的新演員討論「怎麼才能把腿瘸演得更加真實」,並拄起拐杖琢磨著。
「當時他出來創業,其實也有找到我。」談起《天天逗事》的誕生,劉巍回憶道,「不過當時我自己遭遇了一些困難,就沒有跟著他一起走。」
沒想到兜兜轉轉,他也還是成為了《天天逗事》的一員。還有黃逗、小玉等人,從同一個電視臺出來的一幫人似乎只是換了個平臺,依然從事自己擅長的事情:演戲。
除了這些老戲骨之外,劇組也從外面招募了新人。比如節目中最火的女演員——美惠,就是梁紹鋒自詡重金聘請過來的。
「美惠」飾演者:張美惠
「當時我們就想找一個長得好看的、又會演戲的女生,後來就想到了她,不過其實她不是專業演戲的。」
不是科班出身的美惠,如何能夠成長為人氣最高的女主角?
在梁紹鋒看來,因為他們團隊有經驗,所以有能力培養。「其實像我們在這一行做了這麼久,一個人站在我面前,有沒有觀眾緣、能不能火,基本都是看得出來的」。
而美惠,無疑是屬於那種有潛質的苗子。更難的是,明明是女神級別的美女,美惠也經常挑戰多樣化的角色。
場妹印象深刻的是一個《美女特工》的視頻,她飾演了一個特工,為了完成老大安排的任務「把對手的兒子帶回來」,她變成了一個孕婦。對於這條腦迴路清奇的視頻,網友紛紛留言:「美惠你也把我的兒子抓走吧。」
對此,梁紹鋒表示,挑演員的時候會更看重他們身上的特質、特性,這樣會容易出效果。
目前,《天天逗事》一直在招人。「每周會試戲一個女生,合適的可以長期合作的喲。」製片人lisa的朋友圈掛著這麼一則招募信息。她告訴場妹,團隊需要新鮮血液,不然來來回回都只有這麼幾個人,觀眾也容易產生審美疲勞。
「老演員帶新演員。」梁紹鋒坦言,劇組願意甚至傾向於招收不會演戲的新人,因為這樣反而能夠與團隊「一起成長」。
如何突破同質化
短視頻風口已成共識,但選擇什麼角度最容易突破?
彼時剛創業的梁紹鋒,堅定地認為搞笑內容在早期的傳播是最廣的。「從搞笑內容開始做起,最容易傳播和吸粉。」
在這一點上,他與《陳翔六點半》的創始人陳翔極為相似。都是電視臺出身,都選擇了搞笑短視頻。
「讓人開心這個生意好像永遠都不會過時,幽默搞笑這個傳播屬性也最好用。」有網友曾如是評價搞笑短視頻。
不過,這個道理大多數人所認知,隨之而來的還有一個問題:都在做這樣的搞笑內容,如何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避免同質化?
「這個領域看起來門檻很低,競爭很激烈。」大家的想法都是:你能拍,我怎麼不能拍?於是模仿者同樣的內容、段子,一下子在市場中流傳開,令最初的原創內容顯得同質化嚴重。
「這樣的現象在17年上半年常見,下半年就好多了。小團隊最多稱撐三個月,接下來就會面臨被淘汰。」梁紹鋒認為,雖然都在說短視頻火熱,但也不是誰都拍得了的。
「內容肯定是最重要的,我們也在加強內容的原創度、創新性。」搞笑段子千篇一律,但怎麼拍得接地氣但又有傳播力,或許正是大部分團隊面臨的問題。
在內容的選擇方面,他們有建立劇本團隊,分為內部和外部。據梁紹鋒介紹,外部團隊人員龐雜,但一般只是提供細碎的想法和創意,需要內部團隊將其加工為完整的劇本。
生活化、接地氣、有笑點,這是梁紹鋒選擇劇本的標準。但並不是一上來就讓你笑,而是製造奇妙的「反轉」,很考驗藝術性。而這樣的內容設計,其實也是瞄準了觀眾好奇、愛新鮮的心理——在某種程度上,「反轉」影響著內容的傳播力。
如今,搞笑內容也不再是「獨寵」。越來越多垂直領域的內容問世,瓜分著用戶的注意力和流量。新團隊入局搞笑內容或許已沒有太大的優勢,深耕已久的搞笑短視頻在沉澱之後也必須思變、保持流動性。
「網大(網絡大電影)、網劇、網綜,這些都會布局。」談及未來的規劃,梁紹鋒這麼說道。
談笑間,團隊的成員大聲叫了他一句「鋒哥」,他轉過頭,看到演員都不見了:「人呢?」「回去換衣服了。待會接著在這裡拍嗎?」「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