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學生思維」?| 怎樣成為心智成熟的人

2021-01-10 風墟

「學生思維」的本質,是學生通常會基於「應該」怎樣去思考,而非基於「事實」是怎樣去思考。

比如有很多人會認為:世界「應該」是美好的;人「應該」是善良的;我不「應該」生氣;朋友就「應該」無私幫助等等;

等他們踏入社會之後,就會發現這些所有的「應該」全部都失靈了。

世界有很多醜惡的地方,很多人也並非是善良的,你生不生氣這種情緒也不是完全受你的主觀意志控制,朋友之間能和諧相處的都少之又少、更遑論什麼無私幫助。

於是很多人踏入社會之後,會感覺自己的世界觀被顛覆了,感覺對這個世界很失望。

有些人能夠迅速接受這種現實,然後學會基於現實去展開思考;

而有些人則不能,他們會一直堅持自己在不成熟的時期所形成的世界觀、和種種認知,堅持認為自己是對的、錯的是整個世界,由此則必然導致非常多的痛苦和問題。

多數人都會在走出校園後,經歷這個三觀被打擊的稀碎、然後重新建立的過程。這個過程通常會很痛苦、很漫長。

當然這個過程也可能中斷或者失敗。事實上,絕大多數人都不能完成這種「從自己認為的「應該」怎樣、到現實「是」怎樣」的思維轉變。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活了三四十歲、甚至七八十歲,依然十分愚蠢的根本原因。

當我們踏入社會之後,你就會發現人的智慧層次和他的年齡並沒有什麼關係。並不是說年齡越大的人想法就越成熟、看問題就越全面。

恰恰相反,如果一個人沒有在剛踏入社會的那幾年儘早完成對現實的接受和適應,那麼他之前那些在不成熟時期所形成的的看法和觀點,會在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變成「固執」。

所以就很可能一個年齡越大的人,他對於事物的看法越是偏激的、錯誤的。

一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學會基於現實去思考,他的「智慧」就會在什麼時候開啟。

我見過不少才十六七歲就特別有想法、三觀很成熟的「小孩」,你和這樣的一些「小孩」去交流的時候,會發現他們的思維方式、他們對事物的看法,比一些所謂大人的看法不知道要高到哪裡去。

而反觀有很多三四十歲的人,你和他們交流會發現,他們連最基礎的邏輯思考能力都不具備,說話顛三倒四沒有重點,主題不明確、層次不清晰,說來說去給你談了一大堆但你又不知道他到底想要說什麼,這就會令你感覺非常累。

當一個人開始以「客觀現實是怎樣的」為基礎去進行思考的時候,他的思考就具備了一種最基本的「邏輯性」。

因為很顯然,那些始終基於「自己堅定的認為世界「應該」是怎樣」去進行思考的人,他們對自己思考起點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都沒有反省,這怎麼可能是有邏輯的呢?

一個人之所以能開始基於現實去思考,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會發現繼續基於自己過去那種不成熟的世界觀去思考的話,很多事情都不能成立。

所以自然而然的,他會自發的去尋找一種更正確的、更符合邏輯的對世界的解釋。

那麼只要在你的認知當中開啟這樣一種意識,你自然的就會拋棄自己既有的那些成見,和對世界「應該」是怎樣的假設。所以從這個時候開始,你的頭腦中就沒有「應該」這種阻礙了,而更多地會關心邏輯性和正確性。

所以有些人被現實按在地上摩擦的多了之後,會自嘲「被現實磨平了稜角」。

其實他們哪兒有什麼稜角,他們所有的只不過是對現實片面的、偏激的、不成熟的認識而已,而誤以為那種「片面」意味著個性、那種偏激意味著「稜角」。

真正的稜角是在充滿偏見的世界中,對真理的堅持。

因為成熟的人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符合實際的;

而那些不成熟的人認不清客觀的現實、不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也不具備清晰的邏輯思維。

所以成熟的人、和絕大多數不成熟的人對世界的看法是不一樣的,而那些不一樣的地方,就會在充斥著不成熟的人的世界中顯得好像是「稜角」。

其實成熟的人哪有什麼稜角呢?那只不過是不同的人對世界理解的不同罷了。

當然了,人的智力發展需要時間,了解客觀的世界也需要時間。所以人在智力水平發展不足、社會閱歷不足的情況下,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會不成熟、帶有偏見,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也是必然的。

在我們沒有踏出校門之前,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缺乏充分的社會閱歷,所以「學生」的思維會充滿了對世界「應該」是怎樣的設定和幻想,這是由他所處的生存環境決定的。

學生這一群體對世界的認識,通常是基於學校裡的那些有意設計的、在意識形態上具有明確傾向性的課程,和他們片面的從網際網路、小說、影視劇等渠道獲取的「非現實」的內容而建立的。

這些內容本身就是基於想像、邏輯不嚴謹的。所以這些內容本身,就已經扭曲了我們對現實的認知。

比如很多玄幻小說,一些屌絲特別喜歡看那種「扮豬吃老虎」,或者男主前期被狠虐、後期把欺負自己的人虐爆的情節。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情哪裡會發生呢?

如果你被一個人虐了而且還無法反抗,這通常意味著你和這個人的差距非常大,通常大到難以通過後天的努力去彌補。所以多數時候,如果我們真的被別人虐了,最多也就生氣這一時,過不了多久就把這事忘了。

再有很多瑪麗蘇小說,說一個平平無奇、各方面都很平庸、脾氣還大的綠茶婊女主,被各種優秀的男人團團圍繞,每個男人都恨不得給她舔鞋跟。

她和男主在一起之後,那個男二還是會死心塌地的愛著她,默默的守護著她。

這些情節只不過是滿足了人們自戀的幻想罷了,他們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但到了現實生活中,大家都只不過是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的普通人罷了。

為什麼人要受教育呢?

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當我們的世界觀未成熟的時候,或者說我們對這個世界還沒有什麼認識的時候,在這個階段反覆給我們灌輸的那些思想和認知,就會穩固的成為我們理解世界的基礎。

所以我們對小孩子教導他們要棄惡向善、要遵紀守法、要孝敬愛國等等,這些所有的價值觀都會成為這些小孩子認知的最底層的邏輯。

比如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傷害別人」是不對的,這就是教育最根本的力量。

教育能夠將一個嬰兒塑造成適應這個社會、並且儘可能的要是有利於統治階級利益的人。比如說,我們幾乎所有人根本就不會有要「造反」的這種想法。

如果一個人走在街上大喊:我要造反!讓我們一起當皇帝!每人平分500個網紅、6000個比特幣!的時候,多數人都會感覺這很無釐頭,並且本能的會趕緊離這個人遠點。

同時教育還有一個功能就是:令所有人都理所當然的認為、我們的世界,目前一切的現狀都是合理的。令所有的人在學校裡、潛移默化的就接受了既有的現實。

但是要注意:我在前面提到,心智成熟的人會基於現實是怎樣去思考,但是既然教育已經令我們潛移默化的接受了既有現實,那這豈不是說每個受教育的人都是心智成熟的了嗎?

那為什麼還會說,通過教育接受了既有現實的人還會有不成熟的、幼稚的呢?

這其中的區別在於:「學生」們對既有現實的接受,是默認既有的一切都是合理的、都是對的。他們並不會反思既有的資源分配製度合不合理、大眾對事物的評判是否正確。

而心智成熟的人的那種「基於現實的思考」,意思是說,他只是承認了目前的一切都是客觀存在的,客觀存在的不等於是對的,也不等於是合理的。

他的這種對現實的接受,是沒有任何個人的態度、期待、和傾向性的。

比如說,同樣是對於「富二代一出生,就具備絕大多數人努力一生也不可能擁有的生活」這個現象,「學生」們要麼會認為這太不公平了!那些富二代都該死啊!由此很憤怒;

要麼會認為沒辦法,誰讓人家命好,咱沒出生在那樣的家庭,這樣的情緒是消極的;

但是一個心智成熟的人會意識到,這個現象是由人類社會的資源分配製度決定的,並且憑他自身的力量不可能改變這種全人類的資源分配製度。

所以基於這一點,如果他想的話,會去探究怎樣利用這種規則,令自己的孩子成為富二代;

如果不想的話,他根本不會對此有什麼感覺,因為這樣的現象和他無關。

另一方面,「學生」思維的重點在於對世界的「應該設定」,即便它接受了已有的現實,仍舊會對現實產生不合乎邏輯、不合乎實際的幻想。

「學生」們會認為「富二代生來就具有很多的資源」這種「不公平」是不「應該」存在的,所以他們會幻想一個「公平」的分配製度;

但是心智成熟的人會認識到:「公平」這個本來就是一種幻想,它只是存在於「設想」中的一種概念,在實際的社會中並不具備可行性。

因為人類這樣一個物種,我們所共有的特性就決定了每個人都只會首先為自己的利益考慮。那麼一旦出現會令別人受一些損失但自己卻能得到更多的機會時,一定會有人破壞公平的分配方式。

當然我指出這些絕對不是為了抨擊社會的醜惡,我沒有任何這種意思。我的意思只是在說,我所談的一切都只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它既不美好、也不醜惡,它僅僅只是現實而已。

同時,絕大多數人之所以會希望擁有一個更「公平」的世界,那也只不過是因為他們沒有在當下的這種利益分配機制中獲得更多的利益;

如果你是富二代,或者你在當前的機制中受益了,你其實根本不會去想到什麼公不公平的問題。這個問題根本不會存在於你的腦海裡——那個時候你所考慮的問題,更多的會是:怎樣讓那些在當前的利益分配機制中受損的人,能老老實實的別鬧事。

這種「應該」思維反映在個人的層面上,它也是很多人不能接納自我的原因。因為他總會覺得我應該這樣、應該那樣,不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

由此他們一方面是給自己設置了很多的限制,另一方面是,他們會很難以接受自己身上的那些不符合「應該」設定的部分。

尤其是這些部分如果在客觀層面上是不可改變的,那就會造成持續性的、綿長的痛苦。

比如覺得自己不應該有一絲一毫的拖延、不應該放不下某個人、不應該總是討好別人等等。

我的意思是,拖延、討好等這些的確是不好的。你也的確可以說、自己「應該」去改變這些地方。

但問題在於,很多人對於這種「應該」的理解,是「從現狀直接一步跳到理想的狀態」,而完全忽略了中間的過程。

當一個人說:我不想再討好別人的時候,他的意思其實是:我希望能獲得一種「馬上」的改變,自己能一下子就不再討好別人了。

許多人對於改變的認知都是這樣的。他們認知中的「改變」,是直接從1到100,而完全忽略了過程中一點一滴的努力、和所需要付出的時間。

一步到位的改變,通常是客觀層面上不可能實現的。所以他們一邊因為不能接受自己身上那些「不應該」的部分持續的很痛苦、另一方面又因為這些「不應該」的部分始終改變不了而持續的煎熬。

那麼談了這麼多,「學生思維」的人,要如何向「成熟的人」去轉變呢?

其實也很簡單,我們要學會時常有這樣一種自我反問:「我的這個想法是百分之一百符合現實的嗎?有沒有反例證明我是的錯的?如果我是錯的,那么正確的、符合現實的邏輯應該是怎樣的?」

通過不斷的自我反問、自我修正,你很快就會發現,原來你以往的認知裡,存在著那麼多的偏激、片面、甚至純粹是自己憑空想像的想法。

所以在心理學的各種理念中,我越來越相信後現代的社會建構論,絕大多數人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純粹是社會教育、洗腦、灌輸而建立的。

人的心理世界,只是假借著「現實」這個依託,而建立了各種各樣亂七八糟的認知。

那麼這種由「社會」「建構」的認知,它核心的問題在哪裡呢?

它的問題不在於「社會」,並不是說社會給我們洗了腦、給我們灌輸了各種各樣的思想,這個是最大的問題;

最核心的問題在於「建構」。不管是社會建構也好,還是宗教建構也好、基因建構也好,無論是哪種「建構」,只要是被「建構」出來的認知,那麼它都會有一部分是不符合實際的、是不全面的。

一個完全相信科學的人,他解釋不了那些靈異的鬼神事件;

一個完全相信宗教的人,他想上天憑藉的不是主的大能、而是科學發明的飛機;

任何一種理論都只能解釋一部分的現實。如果完全的相信一種理論,那麼我們就已經陷入了「片面」之中了。

所以,最根本的在於我們不要完全的相信任何一種理論、或者說不要認為一種理論可以解釋一切。

而是說我們的出發點應當不是以「理論」為基礎,是以現實是怎樣為基礎。

比如說一個人他得了抑鬱症,他得這個病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生理層面上大腦分泌某種物質太多、可能是因為早年的創傷、可能是被一些鬼神侵擾、可能是生活中遇到了長期性的問題、可能是「因果病」、還可能是他家的風水不好。

任何一種原因,都僅僅只代表著一種可能性。如果我們要幫這個人解決問題,那麼當然是要辨證施治,探究導致他的這種病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然後再採取針對性的方法去對治。

不能說因為我只相信宗教的那一套,所以我覺得心理學的那一套都是小兒科,他們什麼都不懂,所以任何抑鬱症都用風水、因果什麼的來解釋;

也不能說因為我只相信心理學,所以所有的抑鬱都是精神或心理的病症,而完全排斥那些鬼神之說;

我們在評判一個事物時,應該基於「這是否在現實中發生過、這是否會有效」去展開思考,而不是只會想著「這符不符合科學、符不符合我的經驗和期待」去考慮。

唯有現實是最客觀、最全面的。那些迷信我們原本只是用來解釋世界的理論、然後反過來以這種理論來否定現實的人,就是很典型的捨本逐末了。

然而沒辦法,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都是這樣的。

這也是一種客觀現實。

相關焦點

  • 如何更好地愛自己,愛家人,愛工作,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在心智成熟的旅程上,《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幫助了無數人從痛苦中走出了困境。我很喜歡這本書,它讓我的思維豁然開朗,讀著它,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更加明白了愛的真正含義。它也給了我新的思維和思考問題的方式。全書主要分為四個部分:自律,愛,成長與信賴,恩典。書中通過事例,深入人心地講述了心智成熟是一段艱難的旅程,也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
  • 凡事不強求,往往是心智成熟的體現
    一個人心智成熟的表現是什麼?是實現了自己的金錢自由還是擁有可以自己決定事情的能力?對於心智成熟每個人的定義都不盡相同。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這是我認為最能夠去衡量一個人是否心智成熟的一個標準。如果能夠做到對任何的事情都不去強求,盡人事,聽天命。
  • 為什麼心智成熟的旅程,被稱作「少有人走的路」
    一是繼續閱讀下去,「可能」因對後面內容的質疑而推翻對前面「自律」建立起來的認知與認同;二是後面三個部分的內容,即使認同,學習和學習之後的自我完善(即心智成熟)也是極其困難的,可能只是極少數人才能真正受益從而成長。對此,派克醫生對我們這些普通人的診斷結果是——1.我們寧可維持可憐的現狀,也不想通過努力擺脫困境。
  • 「餘生,找一個心智成熟的男人」
    其實有一點很重要,你的伴侶,尤其是一個男人一定要心智成熟。女孩子可以稍微幼稚一點,但是男人還是要心智成熟。跟一個幼稚的男人在一起,你結婚後等於是養了兩個孩子,你本來希望他可以在婚姻裡為你保駕護航,結果呢,他不僅不為你著想還成了一個甩手掌柜。你會很累,跟一個心智不成熟的男人在一起你要幫助他成長,真的很累。
  • 關於心智成熟的十幅邏輯圖:人的成熟真的與年齡無關
    人的成熟,並不是到了一點年齡自然而然的事情。人的成熟其實與年齡無關,有很小就懂事成熟的人,就像小蘿蔔頭,幾歲的孩童就能懂得父母的不易和艱辛,就算自己餓著也要把事物留給母親;而有的人,及時年齡很大,也只不過是「巨嬰」,一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父母為他操勞一輩子,最後還各種虐待父母。
  •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只需掌握3個關鍵詞
    他的老婆可謂是老媽兼保姆,也許有的女生會享受這被需要的過程,可是這樣一位生活不能自理、心理承受能力低的人,真的能為你帶來幸福嗎?答案絕對是否定的。我們都要通過適當的努力,完善我們的心智,讓人生的快樂和幸福多於痛苦和悲傷。如果我們一味迴避問題,躲避痛苦,推卸責任,很容易成為拒絕成熟的「巨嬰」,甚至導致心理疾病。人並不因為你的年齡大而成熟,也不因為你的年齡小而不成熟。
  • 心智成熟之旅:推遲滿足感,自律的原則之一
    溫摯提示:如果通過共同學習對這本書產生興趣,購買時注意書名;《少有人走的路》是一個系列,共計四本,我們學習的是第一本,叫做《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這部書一共分「自律」、「愛」、「成長和信仰」和「恩典」「四個部分,今天我們學習「自律」部分的兩個小節——「問題和痛苦」、「推遲滿足感」。
  • 我們來說說:男人心智成熟的表現有哪些?
    我們直接進去話題,心智成熟的男人。一、心智成熟的男人,不會隨隨便便的生氣,不會遇到點小事就會生氣不知所措,計較這個計較那個。作者之前在文章也寫過,怎麼控制自己的脾氣。有時候看讀者可以去觀看一下。二、不同性格的人對成熟的定義都不一樣,不過有幾點都是相同的。
  • 《少有人走的路》:因為不知心智成熟的方法,所以你會逃避成長!
    因為他們不知道心智成熟的方法。《少有人走的路》,豆瓣評分8.4,作者是美國心靈導師斯科特·派克,本書主要向我們闡述了心智成熟的方法。如今,這本書已經穿越40年,歷久彌新,備受歡迎,足以見得書中方法論的實用性,接下來,我們一起探討一下,一個人走向心智成熟的方法。
  • 兒童心智年齡偏小,究竟是什麼不足
    心智年齡,顧名思義,是一個人的心智表現出的水平,7歲的孩子,和4、5歲的孩子的思維模式、情感體驗、行為方式差不多,就會出現心智年齡比實際年齡小的這種說法。這些思維,情感和行為屬於外在表現,為什麼會是這樣,會歸為心理理論發展不足。
  • 在學生的思維起點處用力
    嵇文佳根據一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點,呈現了一節具有思維深度和廣度的課。教學設計找準思維起點。嵇文佳進行教學設計時,緊緊圍繞學生的思維起點,從激發學生興趣著手,大膽放手讓學生在讀、演、創中,達成課堂目標。一年級學生用的是統編教材,入學兩個月拼音剛剛學完,識字量不多,要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需要在文體選擇和教學設計上下功夫。
  • 巨嬰心理:成年人心智沒有成熟,有2點非常明顯的特徵
    什麼是巨嬰?實際上巨嬰是一個網絡詞語,意思是身體年齡是成年人,心裡卻非常不成熟,可以說心理年齡停留在未成年階段。第一種特徵:極端幼稚的思維巨嬰的思維,往往有兩種分析事物的看法,不是好的就是壞的,經常覺得自己就是中心,就和一個孩子一樣,你給我一個好蘋果就是好人,你給我一個壞的蘋果,有問題的,就是壞人。始終無法理解別人善意的謊言和開玩笑的話,你給巨嬰撒一個善意的謊言,即使初心是想讓巨嬰好,然而他就是死腦筋,覺得是真的。
  • 你需要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我渴望成為一個優秀的人。這個目標應該是我在20歲那年,高三的末期所定下的。自從我定下這個目標以來,我愈加羨慕那些自律、目標清晰、行動迅速的人,那些人是優秀的人。很可惜的是,我20歲以前就是一個一無所知的孩子,沒有經歷過生活的風浪,也沒有什麼見識,更不懂得與人交談和相處的技巧。
  • 真想讓自己有痞子特性,痞子特性容易開啟心智成熟,比死讀書要好
    痞子對於很多人來說,印象都不是太好,並且整個人的狀態也顯得特別扎眼。所以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以及傳統思維中,痞子的性質特徵就顯得比較另類。不過話說回來,一個人有痞子的特性並不一定是壞事,說不定他在社會環境中的磨練也能夠帶給自己好的機會,畢竟凡事有利有弊,要一分為二去看待。痞子的性格特徵是比較張揚的,並且是比較外露的,生怕別人不知道他有一種痞子的特性。
  • 怎樣才能培養出自信的思維方式?
    【文/梅西塢文化雜談】導語思維方式是一個人思考問題的根本方法,如何衝破思維定勢,完成眾人認為「不可能」的任務,離不開培養自信的思維。因為這種思維習慣能幫助你發揮潛能,達成目標。要培養這種思維,首先就要學會衝破思維定勢。
  • 多閱讀課外書籍,使學生以書為侶,家長可以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入手
    多閱讀課外書籍,想要學生以書為侶,家長需怎樣從學生興趣愛好入手書籍是人類知識的總結,家長可以觀察學生喜歡的書籍,培養學生興趣書籍是人類知識的總結——莎士比亞。沒有人類對知識的探索,就沒有今天人類知識的總結,然而我們所看到的知識,都是經過人類的探索,以及經驗的總結。
  • 是什麼讓衰衰成為了好學生?是臉臉的「私心」
    衰衰作為學渣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不管怎麼說衰衰都無法和好學生聯繫在一起,甚至雙位數的考卷都幾乎不存在,然而這天學霸卻突然承認了衰衰是一名好學生,到底是什麼讓衰衰的學霸同桌對衰衰改觀了呢?一起來看看衰衰的經歷吧!是什麼讓衰衰成為了好學生?
  • 8張人性邏輯圖告誡我們:遠離巨嬰,邁向人格成熟
    什麼叫做人性的成熟?一個成熟的心智是如何練就的?它又有怎樣的外在表現?很牛今天推薦的這篇文章為你推薦8幅關於人性成熟的邏輯圖,深度解析如何面對自己和世界的話題,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作者 | 南哥來源 | 培訓經理指南(ID:learningeasy)有人說,成熟是一個日漸老去的過程。
  • 心智成熟度決定幸福度
    就是由於心智能力的不同,這樣你就可以理解了,看似外麵條件差不多的兩個人,他們也做著同樣一個生意,然後面對著同樣的市場環境,但是他們最後產生的結果呢,卻天差地別的,那這個差異呢,就源自於他們兩個心智能力的不同。
  • 冥想,帶來的心智提升,是如何超級有用的?
    則是通過超越冥想,超越冥想能夠永久改善意識狀態,以便達到超級心智狀態,同時,在超越冥想中,不僅是減輕壓力,實現整體健康的工具,也是通往我們所理想或未達到的身體、情感和之力水平的門戶。如此說來,那麼這裡的超越冥想是什麼?1、當我們談論超越冥想,是在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