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C媽學堂(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前幾天和閨蜜聊天的時候,她表示自家孩子又因為上課說話的原因被老師訓斥,回到家裡哭鼻子。
而老師也隨即將電話打來告訴家長說:「以後再這樣,還不如退學算了」。
聽到這樣的話,閨蜜內心也是非常的生氣的,但是看到孩子本身的狀態,也不知道應該怎麼辦?
在一開始聽到這件事的時候,我感到非常的驚訝,因為她家孩子表現出來的內向態度,是我們大部分朋友都公認的。
孩子正常情況下在和別人相處時,基本上都不是那個會主動說話的人,所以,在我們的想法之中,這個孩子在教室裡所扮演的角色一定是最為沉悶的那一個。
沒想到竟然還會因為說話的原因,而導致被叫老師,難道這種情況不是應該發生在比較外向的孩子身上嗎?
最後又和閨蜜聊了關於她孩子的問題,建議她先去詢問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而不要隨意的下決定。
當然,我們相信自家孩子喜歡說話這一件事情,可能每一位家長都曾遇到過,如果較為嚴重影響到了其他人,老師必然會選擇打電話告訴家長,並且表現出來不滿的情緒。
實際上,我們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之中,一定要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
而想要去解決孩子身上存在的這個問題,父母也應該了解到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同時認識到這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從而考慮方式解決。
01孩子上課愛說話,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之前和一個幼師朋友聊天的時候,她表示現在對於幼兒園或者小學一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總是不懂得自己所處的環境,甚至會出現這種過分的行為。
由此也可以分析得知,孩子上課愛說話主要和以下幾方面有關。
1)受到周圍同學的影響
就像我們上面所說的閨蜜的孩子並不是外向性格的人,所以他說話很有可能是因為周圍同學的影響。
在我們上學階段必然也有這種人的存在,那些孩子他們性格外向,總是能夠挑起讓大家都感到有想法、有興趣、有討論點的話題。在課堂上一群人也就開開心心的談論,而沒有顧及到自己所處的環境。
2)孩子本身想要表達的欲望
除了我們所說到的周圍人群影響之外,其實還有自身想要表達的欲望存在。孩子在進入一個新環境之後,有別於在家裡面的熟悉感,這種陌生環境也會讓孩子充滿好奇心。
在這個過程之中,他們不可避免的會和周圍人進行一定的討論,不管是內向孩子,還是外向孩子,長時間的相處也能讓他們不斷的加深這種討論的狀態,從而變得越來越明顯。
3)孩子不懂得規則遵守
或許在家裡面孩子從來沒有考慮過自己說話有什麼影響,而進入幼兒園之後,即使老師給孩子表明上課不能說話,但是他們的行為還是不受控制。
因為內心對於規則沒有一個較強的遵守觀念。當然出現這樣的情況也是比較正常的,畢竟無知者無畏。
02上課說話是小事,但是卻折射孩子「失控」的人生
我們上面分析到了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好像都能有理由解釋,並且父母也可以去原諒孩子,但是我們應該清楚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會影響到他們未來的成長。
上課說話是小事,但是卻表現出來孩子有可能出現一種失控的人生。如果父母不加以教育,只會對他們產生越來越大的傷害。
特別是這種行為沒有被父母老師引導,等到慢慢長大之後,習慣也無法快速改變。
①忽視老師的存在
在一個環境之中,必然有一個絕對權威的領導人。家裡面就是爸爸存在,他具有一定的權威性。
而在教室裡面,老師就是決定所有事物的主權者。孩子在家裡面會怕爸爸,這是因為他從來沒有忽視自己爸爸的影響力,而在學校即使老師在上課他們也沒有考慮到這種情境,就算是對於老師的存在的忽視。
試想一下,這種所謂領導者的存在都能被孩子忽視,那麼他們長大之後如果習慣沒有被改變,是否就成為一個過分自由散漫的人呢?這對於孩子的影響是比較明顯的。
②忽視對於別人的影響
人本身就是一個群體交流的存在,所以孩子也可以和周圍人進行交流,但是我們應該清楚的是孩子在這個過程之中,絕對不是僅僅只是你和我。
而是你我周圍一群人,所以當孩子表現出來上課說話的情形,就已經影響到了他人,我們如果有這種照顧他人情緒的公德心,就不應該表現出來上課說話,影響他人學習的行為動作。
小時候上課說話,長大了到公共場合還不注意規定,那麼就有可能被別人說沒素質、沒教養。
③忽視父母對於他的囑託
父母讓孩子在學校之中「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是為了給他們未來走向更好的人生鋪墊,表達了父母對於孩子的期望。
可是孩子如果每天上課說話,還被老師叫很多次,這豈不是就表現他們不專心的態度?
當孩子內心已經對父母的話語沒有敬畏心,而有比較自我的選擇,其實也會影響到他們對父母的尊重,同時對於自己的人生也沒有較好的把控。
特別是孩子在幼兒園階段,所養成的生活習慣會延續一生,父母也需要慢慢的糾正。
03想要孩子上課專心,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
之前和鄰居文文聊天的時候,他也表示自家孩子之前上課說話總是被老師訓斥。有些時候自己每隔一天都會接到老師的電話,說的也是同一件事情:「你家孩子上課又說話,能不能回家管教一下,再不這樣我可要給他調座位了。」
後來覺得孩子的行為太過分,要是再不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就會影響到學習性格人生,所以她丈夫回來也是非常的生氣,訓斥不夠還進行了棍棒教育。
沒想到孩子表現出來的自卑狀態軟弱狀態延續了很久,孩子再也不說話了,但是性格卻也是讓父母感到十分的恐懼。
從上面的行為之中我們也可以得知,或許棍棒教育並不能解決任何的問題,如果父母嚴厲的訓斥孩子,或者是選擇棍棒教育都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極端的方式也可能會影響孩子性格。
所以,我們想要讓孩子減少上課說話的可能,必須懂得迂迴勸解,畢竟或許孩子他現在的行為,並不受自己的意識控制。
1、讓孩子認清楚自己對於別人的影響
很多父母現在讓自家孩子在三歲以後,就進入了幼兒園學習,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他們對於外界事物較為好奇,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轉移注意力,和別人的交談也不在話下。
對於他們來說,也會忽視周圍的環境,這時候父母就應該考慮讓他們認清楚自己對於別人的影響,這種所謂的自尊心融入道德心,或許能夠促使他們減少說話可能。
2、適當的懲罰讓孩子懂得為錯誤買單
閨蜜君君家孩子上課說話,丈夫回來進行了一棍棒教育,後來還給孩子說「你要是上課再和別人說話,這周零花錢就別要了」。
沒想到第2天還是如此,所以孩子的零花錢就減半,也就是因為這樣的行為,導致孩子現在做事較為極端。
不管什麼事情,說對就是對,說錯就是錯,行就行,不行就不行。從這我們也得出適當的懲罰才正確,過度懲罰只會讓孩子變得更為執拗。
讓孩子認識的自己的行為,會出現一些他不願意接受的事情,這種懲罰效果也就夠了。
3、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多和自家孩子說話
有一部分孩子在家不喜歡說話,但是到了學校就滔滔不絕,這可能是家裡面的環境過於壓抑,讓孩子無法釋放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
我們作為父母就應該考慮是不是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如果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父母就應該考慮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在家裡面懂得利用平等自由的方式和孩子交流溝通,避免過度的管控讓孩子喪失說話的欲望。
4、鍛鍊孩子的自控能力
長時間糾正孩子還沒有任何效果,父母就可以考慮把家當做是教室,對孩子進行一定的鍛鍊,這種自控力的實踐鍛鍊,對於孩子也有一定的作用。
比如讓孩子坐在板凳上,10分鐘不準張望,再過10分鐘不準說話,簡短的鍛鍊慢慢的延長時間,也會讓孩子形成這樣的習慣。
孩子愛說話在父母看來確實是一個小事,或許有一部分家長還會認為自家孩子帶動能力強,其實我們應該從對於他人生的影響來看。
上面所分析的幾點大家也不應該忽視,我們在生活中要考慮糾正孩子上課愛說話的情形,畢竟這是一個具有規則的環境。
不管是鍛鍊孩子的自控力,還是讓他們明白自己行為對別人的影響,又或者是適當的懲罰,相信對於孩子問題解決也有一定的幫助。#育兒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