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上,自2007年起,美國和歐盟數度提議將寶石珊瑚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二級保育物種。由聯合國主辦的(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簡稱(華盛頓公約)會議,於2010年3月21日在卡達首都多哈集會時,否決了一項禁止希有珊瑚貿易的提案。珊瑚列入CITES附錄二(將被管制出口及監控)被其他國家代表提出質疑,由於缺乏具體基礎數據而未能通過;中國政府在2008年7月1日將寶石珊瑚中的紅珊瑚,列為華盛頓公約附錄三的名單,寶石珊瑚目前未受「華盛頓公約」保護約束的有義大利、法國、日本、臺灣等地有進行開採。然而,隨著國際海洋保育意識升高,數據逐漸累積,寶石珊瑚被全世界列為保育物種應是遲早的事。
2016年9月份美國華盛頓公約的召開,由於美國的個別議案給予的壓力,從九月份開始,南非召開的第十七次華盛頓條約締約國會議,國際調配的規制對象為日本高知縣的特產寶石珊瑚。公開了規制提案及以上內容。華盛頓條約事務局調查專家收集珊瑚生息的數據、兩到三年後第十八屆會議為截止,各方制度壓力的可能性會增強。迫切強烈抵制日本對高知沿海紅珊瑚的大量開採。近期。高知日本本土市面上的momo料跟阿卡料真是少的可憐,估計阿卡跟momo的價格會有新一輪的變化。
挽救深海寶石珊瑚資源的唯一途徑,其實就是停止採撈,讓它們有重新生長和復育的機會;即使如此,恐怕也需數百年以上時間,資源才會有些起色。近年來由於海洋汙染所採得的珊瑚中,90%以上是「蟲枝」,也就是在海底死亡已久,被許多鑽孔生物蛀洞的分枝;其次是枯枝,即死珊瑚分枝;只有不到2%屬於活枝。從這些採撈記錄就可看出深海寶石珊瑚資源枯竭的慘狀,已經不是嚴格管理可以挽救,更不用談永續利用。
世界上紅珊瑚其中約70%產自太平洋海區。雖產量稀少,珊瑚供應量稀少主要有四個方面原因:1.過度開採,世界範圍內紅珊瑚的生長速度遠遠跟不上開採的速度,分布變的較為稀少;2.為了保護海洋生態,國際上包括我國在內的多方組織均發布了多個公約及政策,禁止或限制開採紅珊瑚;3.由於珊瑚生長於海底,捕撈及其困難,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珊瑚原材料的供給;4.寶石珊瑚製作成飾品的過程十分繁瑣複雜。從捕撈、切割、成型、拋光再到設計,有時一件飾品的製作周期會長達數年。而可以加工成上櫃的寶石級紅珊瑚的數量僅為捕獲量的20%左右。
的生長速度遠遠跟不上開採的速度,產量的稀少導致市場上好的紅珊瑚價格呈現一路攀升的態勢。所以就出現了市場需求高於供給的現象,即供給決定需求。紅珊瑚價格的上漲速度比其他寶石快得多。而近年來市場價格節節攀升,我們不難看出,隨著資源的逐漸稀缺,以及人們對紅珊瑚認知度的提高,紅珊瑚價格的飛漲在所難免。紅珊瑚價格漲得更加「肆無忌憚」。紅珊瑚文化不僅是一種地域性文化,更是一種世界性的文化。2015年則達到1.8萬-2萬元/克,超過黃金現價90倍,年均上漲30%。最近十年,紅珊瑚的價格以每年30%的幅度上漲,雖然現在已經到達一定的價格高位,但未來還有上漲空間。首先因為紅珊瑚本身價值很高,且產量極其稀少。其次,目前紅珊瑚的價值還沒有完全被社會各界認識,隨著紅珊瑚的文化價值、藥用價值等到更廣泛的普及,價格還會有新一輪的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