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家林語堂在陽明山的歲月

2021-01-11 騰訊網

[摘要]林語堂認為,一個房子應該的樣子是「幾分零亂,既不太清潔也不太整齊,房裡沒有多事的女傭拿著抹布見一樣擦一樣。」真正知生活法的人必會贊同這個言論。

林語堂

古稀之年赴臺定居

與胡適、梁實秋等知識分子不同,林語堂並不是從大陸去臺灣的,他1936年出國後在美國居住,太平洋將他與中國的遍地戰火遙遙隔開了。其間林語堂用英語完成了系列著作,如《京華煙雲》、《風聲鶴唳》、《吾土吾民》,這些作品由其友人賽珍珠代理出版,暢銷美國,林語堂在海外的聲名鵲起,比國內辦《論語》、《人世間》的時候還要風光。

1955年,新馬華僑領袖陳六使在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大學籌委會認為首位校長應該在華人文化界和學術界有崇高聲望,搜索一輪,發現東西方背景俱佳的林語堂最為合適,於是下聘書高薪邀請林語堂擔任南大校長。林語堂躊躇滿志,攜家人到新加坡就職。然而,做了不到一個月,林氏和校董事會由於資金使用等問題發生齟齬,雙方皆有自己不得之原則無法退讓,南大隻好花了一大筆錢將林語堂辭退。林氏深以為辱,無法用幽默(此詞由林語堂從英文humor翻譯而來)自我寬解,憤憤然回到美國。不久,他驟然發現好友賽珍珠抽取版稅高達一半並享有版權,原來友誼中還有那麼重的銅臭,林氏毅然與之翻臉斷交。

因為南大和版稅事件的打擊,達觀的林語堂也不禁心灰意懶。不過很快他收到訪臺的邀約。1958年10月,作為繼胡適之後「回歸祖國」的第二位文化大師,林語堂受到了空前的歡迎。接機那天,何應欽、蔣夢麟領銜數百人前來迎候,熱情的人潮一度將夫婦衝散。雖然訪問令他揚眉吐氣,對臺灣很有好感,但他並未決定在此落葉歸根。上世紀六十年代,臺灣發起中國文化復興運動,呼籲海外著名文化學者到臺灣定居,延續厚積中華文明成果。林語堂自然接到了蔣氏的橄欖枝,他終於下定決心離開旅居了三十年的美國,定居臺北。

據他的二女兒林太乙說,臺灣的歲月是林氏最愜意的時光。臺灣的確適合他,這裡既保有醇厚的中華文明,也有日據時代的異國情調,更讓他不能拒絕的是故鄉的親切感,當地人說的閩南話他心領神會,那些吃食慰藉著他的胃,讓他想起故鄉漳州,想起他的初戀。

林語堂在陽明山故居

都市農夫不亦快哉

從日據時代起,陽明山便是臺灣社會的美宅聚落,這裡青山翠谷,原野開闊,不同的季節,杜鵑花、櫻花、茶花、桃花、杏花、菊花、梅花等各領風騷,漫山遍野團團似錦,在大眾眼裡,住在山上,及得上神仙生活。林語堂旅居海外多年未置一宅,定居臺灣後,為表對名士的尊重禮遇,國民政府特意在陽明山上劃出一塊地,隨他自己的意思創造新宅。

在這個林語堂親自設計的宅院裡,處處可感主人腳踏東西方文化的痕跡。乳白色的牆上託著藍瓦房簷,給這個亞熱帶四合院帶來降溫的功效,蒼蕨、藤蘿、翠竹別致地散落在院中,走廊裡分布著幾個螺旋的廊柱,靈動如蛇,是南歐西班牙風格。中式院落環繞西式小樓,合璧後的效果是「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中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我看不算那些文藝作品,單單這個宅院就足夠為林語堂的浪漫幽默代言了。

早年在上海居住時,林語堂就曾譏諷富翁大費周折地閉門造假山,認為還不如與山水為鄰的農夫過得更有趣味,因為農夫茅屋外風景比假山可愛多了。林氏是都市裡的幸福農夫,筆耕之餘,他常常踱步至室外陽臺。從這裡望出去,是一個以臺北盆地為主角的舞臺,他則是坐在舞臺下的頭排觀眾,坐在舒適的藤椅上,含著菸斗,遠眺觀音山和淡水河,任思緒飛揚。等到夜色降臨,街市裡燈光閃爍起來,林語堂和家人在清風中啃著西瓜,兩腮掛子渾然不覺,不亦快哉!

林語堂和太太

會客廳的人氣煙味

林語堂認為,一個房子應該的樣子是「幾分零亂,既不太清潔也不太整齊,房裡沒有多事的女傭拿著抹布見一樣擦一樣。」真正知生活法的人必會贊同這個言論。如果想生活得舒服從容,需要懂得糅合,在自由和節制中獲得微妙的平衡。林氏的會客廳散散地擺著茶几、沙發、餐桌、餐椅,屋子裡沒有多餘的擺設,清爽得體,實用又親切,正是七分莊嚴中帶三分隨便。

來到臺灣後,林語堂多了談天的朋友,上至政府高官,下至園丁阿伯,都有他的傾聽和傾訴對象。有時候,他出門到陽明山和農人談天,回到家連說高興,有時候在家接待訪客,哪怕對方是名人或大官,當他累了乏了,也會直截了當地說:「現在我想睡了,請你回去吧。」這就是林語堂。

林語堂對朋友是有要求的,「我要一些好朋友,他們向我傾訴他們的遭遇、婚姻以及其他私事的朋友,能開幾句下作玩笑的朋友,精神豐富,談下流事和哲理時都能敞開胸懷的朋友,有一定的嗜好,對人事有見解,有自己的信仰,也能尊重我的信仰。」上自生死興衰,下至蟲草神鬼,無不可談,無不可聽,在輕鬆自由的閒談中,林語堂煙不離手,思維活躍如水中遊魚。只是客廳裡無力保存林家特有的煙味,算是小小遺憾。如能發明一種煙味的薰香,也許能解決這個問題。

當年他非常喜歡躺在沙發上抽菸,還說過一個人在刷牙洗臉之前,於床上悠閒地吸幾口香菸,將一天的事計劃一下,對他的益處不能以倍數增加。就這樣,持菸斗的林大師為不肯戒菸的人提供了一流的辯護詞。

某天錢穆和林語堂一起聊天,見他抽菸姿態揮灑自如,然而指中菸捲並不撣掉,旁邊呢也沒放菸灰缸,錢穆直擔心這截菸灰突然崩潰,會把好端端的地毯玷汙。林氏根本不加理會,繼續說他的話,任由菸捲燃燒至十之七八,照樣渾然一體。錢穆於是佩服林語堂的生活態度乃是自由中有規矩,善於享受但不會失控。

此刻,客廳裡有位穿民國學生裙裝的義工輕聲跟訪客交談,東吳大學的學生。問她是否有解說之類的服務,女孩子含笑道,只要訪客想聽她會提供,但是有的訪客更喜歡自己靜靜地邊走邊看,不願意被幹擾,考慮到這一點,他們便沒有固定下來解說的時間。我想還有個原因,來這裡的人對語堂先生都有一些了解,加上故居的各項說明已經夠詳細,比如客廳一側的走廊繪製了一幅林語堂的年譜,從出生到去世,生平事跡、創作歷程,一目了然,即便沒解說也不會令人感覺茫然。

西式坦率遇到中式寬容

臥房極為簡樸,床上的枕頭和被子普普通通,不過微物有大義。林語堂對「睡」很重視,他寫道:「安睡臥床,在身體上是和外界隔絕而獨隱,蜷腿睡在床上,是人生最大樂事之一,最適宜的姿勢不是平臥床上,而是睡在斜度為30度的軟大枕頭上。」他對生活的各種用品都有不可思議的興趣和見地,連枕頭都不會漏掉,這在男性中真是少見的細膩,感覺林作家此時更像林管家。如果你的枕頭不是30度的軟大枕頭,那就聽林管家的,換一個吧。

臥室床頭桌上擺著林夫人廖翠鳳的幾幀照片。據二女兒林太乙說,父母的性格完全不同,母親拘謹,父親滑稽,她鄭重其事,他對人生採取遊戲的態度,但二人感情老而彌深。雖然琴瑟和諧,卻並不妨礙林語堂公開宣稱,自己同時愛著另一個女子。林語堂西方式的坦率竟然被做派傳統的夫人接納,令人稱奇。林語堂對初戀情人陳錦瑞一直無法忘情,八十多歲的時候,陳錦瑞的親戚來拜訪他,聽說她住在廈門,林語堂興奮地說要去廈門。林夫人溫言相勸:「語堂,你不要發瘋了,你不會走路,怎麼還會想去廈門?」

當年林語堂是個窮牧師的兒子,陳錦瑞家人強烈阻撓兩人婚事,林極為傷心。後來他認識了大學同學的妹妹,女孩叫廖翠鳳,家境富足。家人詢問她願不願意跟一個窮小子結親,她滿不在乎地說:「窮有什麼要緊的?」為了表示對世俗的輕視,他經過妻子的同意,把婚書付之一炬,說:「把婚書燒了吧,因為婚書只是離婚時才用得著。」

從聖約翰大學畢業後,林語堂帶著廖翠鳳到哈佛留學,由於清華提供的半官費無故突然中斷,他趕緊寫信向胡適求助,胡適自己墊上2000美金卻以北大的名義給林語堂寄過去,才算解決了他的經濟危機。婚後數年兩人拮据度日,廖翠鳳不抱怨,再難也不求娘家資助。她生了三個女兒,林語堂根本不在乎傳宗接代,讓妻子做了節育手術,免除其懷孕痛苦。嫁給這樣體貼的丈夫廖翠鳳很知足,她對林語堂的舊愛一點不嫉妒,反而這麼對孩子說:「語堂愛過錦瑞姨,但嫁給他的是不嫌他窮的廈門錢莊老闆女兒。」說完呵呵大笑,其幽默頗得語堂三味。

非著名科學家的發明

早年林語堂把住宅命名為「有不為齋」,啟發他起這個齋名的是康有為。「既是『有為』,那麼另一方面一定『有不為』。」林語堂「不為」的事是什麼?「我始終背不來總理遺囑,我從不騎牆,也不翻筋鬥,無論是身體的,精神的或政治的,我連看風頭都不會,我從不今天說月亮是方的,一個禮拜後又說它是圓的,我從未不勞而獲……」

在「有不為齋」,林語堂像螞蟻一樣勤奮工作。書桌上放著筆、稿紙、放大鏡、書籍和茶壺、茶杯,當然,菸斗和咖啡也是少不了的伴侶。據林太乙回憶,林語堂每天早上六點多就開始閱讀和寫作,一直到午後二點,下午休息之後,晚上八時又開始工作直到子夜。他寫作的時候隨意舒服地靠在椅子裡,兩腳放在面前的矮桌上,在筆記本上一頁寫字,一頁留白,寫累了就在椅子裡小睡,醒了繼續寫。書架上有各種各樣的字典、辭典和百科全書,偶然碰到不盡知道的事情就查。

林語堂不僅是公認的文學家,還是個非著名科學家。故居裡保存著他發明的中文打字機。他在美國期間,除了寫作,他的全部時間都用在了打字機的研發上,自掏腰包12萬美元,如同打磨手工藝品,幾乎害得他傾家蕩產。1952年打字機獲得美國專利,但是因為造價不經濟,所以無法推廣生產,他「送給中國人的禮物」就這樣成了獨一無二的限量版收藏。

林氏影響連綿不絕

提倡性靈、幽默的林語堂,給外間印象是非常豁達的,在他身上,幾乎看不到中國傳統壓抑和窒息的痕跡。然而在他生命中的最後發生了一件悲慘的事,給林語堂很大打擊。他的大女兒林如斯不幸患上了嚴重的躁鬱症,不堪其苦,自殺身亡,這對兩位老人不啻晴天霹靂,健康急轉直下,從此廖翠鳳只會說廈門話。父親自小對三個女兒一視同仁,但因為性格不同,三個女兒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二女兒林太乙是美國《讀者文摘》中文版的總編輯,小女兒從事科學研究,大概是遺傳了乃父發明的種子。

由於對這座宅院太傾心太滿意,林語堂生前就交代夫人將他的骨灰葬在後院。1976年,他在香港去世後,遺體依其心願移回臺北,和一本聖經、一支菸斗一起眠於院內「有不為齋」北面的山坡上,墓碑上鐫刻的「林語堂先生之墓」是錢穆所書。聽義工講,林夫人後來將房子捐給臺北市政府,政府將故居改成「林語堂先生紀念圖書館」,再後來功能擴充,變成「林語堂故居」。這裡並非僅僅展出林氏生平與成就,還定期為大眾舉辦講座,時常響起老師帶領學生讀林語堂英文小說《京華煙雲》的琅琅書聲。於是林語堂的藝術力量溫潤而活潑地擴散著,嫋嫋不絕。

林氏曾言,人類的壽命有限,很少能活到七十歲以上,因此我們必須把生活調整,在現實環境下儘量地過著快樂的生活。他說到也做到了——作為一個實踐家,用幽默調和人生的痛苦,始終活在一種健全美好的生命狀態。(文/田小滿)

相關焦點

  • 林語堂陽明山故居行
    林語堂臺北故居 林語堂臺北故居臥室一角   林語堂臺北故居   林語堂臺北故居臥室一角   1966年,從美國回到臺灣定居的林語堂親手設計了位於陽明山的住所,在這幢中西合璧的雅舍裡,林語堂度過了生命中最後十年。
  • 走進臺灣陽明山 探訪真實的林語堂
    走進臺灣陽明山,探尋真實的林語堂。串場1: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國的鄉村,屋子裡安裝著美國的水電煤氣等管子,有一個中國廚子,娶個日本太太,再找個法國情人。」發表此說的就是作家林語堂。
  • 鼓浪嶼廖家別墅:走出了個林語堂的「老情人」
    列印   1966 年,漂泊了大半輩子的林語堂定居臺灣,把生命中最後一個家安在了臺北陽明山仰德大道二段141號。這一天,是林語堂廖翠鳳夫婦結婚50周年紀念日。林語堂送給廖翠鳳一個勳章,上鑄「金玉緣」三字,並刻有詹姆斯·惠特坎·李萊的名詩《老情人》。林語堂將其譯成中文五言詩:「同心相牽掛,一縷情依依;歲月如梭逝,銀絲鬢已稀;幽冥倘異路,仙府應悽悽;若欲開口笑,除非相見時。」林語堂74歲的「老情人」廖翠鳳忍不住淚水漣漣。  廖翠鳳的家在鼓浪嶼。
  • 臺灣寫真:在臺北林語堂故居「若有所思」
    1966年,林語堂偕夫人廖翠鳳自美抵臺,擇臺北郊外陽明山半山腰一隅築寓所一棟,以中國四合院的架構模式,結合西班牙式的設計取向。從故居主人到故居客人,從過去到現在,走過迴廊,進入已闢為人文餐廳的「有不為齋」,推開木門,從陽臺望去,遠處的北投觀音山盡收眼底。那年,林語堂已過古稀。可以想像林語堂口咬菸斗閒適地靠在椅背上「若吃煙,若不吃煙」,並且,「若有所思,若無所思」的樣子。
  • 漳州林語堂臺北故居仿建工程開工建設 助力特色小鎮建設
    原標題:林語堂臺北故居仿建工程開工建設臺海網8月4日訊(通訊員 張溢亮 周小琳 王文緣 李崢 記者 張韓豐)「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這句話是林語堂先生對自己在臺北陽明山居所的感嘆。
  • 屬於臺北的陽明山
    在陽明山還未規劃為國家公園前,也就是當我還年輕時,活動範圍多只限於近臺北市區的前後山公園,從這頭上山多走仰德大道,沿途可俯瞰整個市景,這兒有許多觀賞璀璨夜景極佳所在,也是戀人常佇足之地。沿著仰德大道往上行,還會經過林語堂圖書館,再往上來到山仔后,岔進左邊的道路走到底,便是華岡文化大學所在之處,這所私立大學也算人文薈萃了,胡蘭成、三毛都曾在此任教,父親第一次拜訪胡蘭成便在華岡,而我初遇胡爺也是在陽明山公園畔的臺電招待所,那次闔家上山住一宿,約了胡爺同行,在那古舊日式建築裡暢談了一夜,當時我年僅十五,已不太記得談話的內容,只記得身著一席長衫的胡爺鄉音很重、興致很高
  • 陽明山國家公園的主要特色之一,大屯火山群為主的火山地形景觀!
    陽明山國家公園是臺灣地區最早的國家公園之一,前身為日本侵略時期成立的"大屯國立公園"。位於臺北市近郊,行政區域包括臺北市北投區、士林區,新北市的萬裡區、金山區、三芝區、淡水鎮一帶;地理上則屬於大屯火山匯區域,1985年9月1日公告計劃,1985年9月16日成立管理處。
  • 湖南「陽明山」——臺灣「陽明山」攜手合作
    山名同名,文化同脈臺胞尋根問祖,文化雙向交流  今年4月20日,湖南雙牌召開「第五屆中國•陽明山『和』文化旅遊節暨海峽兩岸陽明山旅遊合作與發展論壇」,自此,到湖南雙牌陽明山的遊客絡繹不絕,其中有一大批遊客是來自寶島臺灣的遊客
  • 雙牌陽明山:公主修行地 絕美櫻花谷
    歲月的罅隙裡,古寺已不復存在,只依稀可見斑駁的痕跡,那縷幽怨的香魂飄散在陽明山,落在萬和湖的櫻花谷中。日前,海拔1200米的陽明山萬和湖,2000棵各種櫻花和漫山遍嶺的野生櫻花競相開放,湖水碧波蕩漾,山谷奼紫嫣紅。陽明山萬和湖櫻花谷總面積達14公頃,以中國櫻花、華中櫻為主的19個品種。萬和湖原名歇馬庵,相傳為明朝妙竹公主清修之所,因年久失修,於2006年底自然坍塌。
  • 一塊木頭在成為生活家之前,要經歷什麼?
    生活家——優質木地板創造者。在居家建材選中,木製品以優異的性能一直深受眾多消費者的青睞和喜愛。生活家運用10多年研究木製品的科學經驗,先進流水線設備和完善的工藝技術,結合木的自然特性,讓木地板為消費提供良好的居家體驗。那麼,一塊木頭在成為生活家地板之前,要經歷什麼?
  • 陽明山公園
    陽明山並非一座獨立的山峰,而是海拔約443公尺的天然峽谷,位於臺北盆地北方的七星山山腰,原名草山,1950年為紀念明儒王陽明,改稱陽明山,以其天然景觀為主體規劃成一山林公園。陽明山公園是個集公園、花卉、瀑布、山泉、遊憩於一體的大花園,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風情。公園分為前山公園和後山公園(陽明公園)兩部分,而一般所指的陽明山公園則以後山公園為主。
  • 陽明山「和」文化節精彩紛呈
      人間仙境陽明山,杜鵑花開格外鮮。4月28日上午,由湖南省臺辦、湖南省林業廳、湖南省文化廳、湖南省旅遊局、中共永州市委、永州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共雙牌縣委、雙牌縣人民政府承辦,以「海峽兩岸情,和美一家親」為主題的第九屆陽明山「和」文化節暨海峽兩岸文化旅遊經貿交流活動在雙牌縣陽明山啟幕。
  • 陽明山傳揚「和」文化
    大家走進深藏在陽明山深處、世界上唯一的「和」字展館,聆聽每一個「和」字背後的故事,感悟「和」的深遠內涵…… 陽明山是一座「和」山 2006年,首屆中國·陽明山「和」文化旅遊節暨杜鵑花會在雙牌縣陽明山國家森林公園舉行。到今年,這個全世界唯一以「和」為主題的文化節,除2009年因故中斷舉辦外,已經舉辦了11屆。
  • 避暑陽明山
    永州之野的陽明山,夏季平均溫度22度,不失為人們避暑的首選地,我和一群朋友相約去那裡一起小住。一處二層樓的徽派建築小店,在半山腰的窪地,等著我們的到來。它依山傍水,南邊是一條公路,西面是空地,北邊是主人自住的二層樓房,東側有一棵大槐樹,足有九米高,樹枝上掛滿了乳白色的小碎花,樹下放著一張小桌,是納涼的好地方。
  • 臺北景點陽明山
    臺灣的陽明路、陽明山都是為紀念王陽明。    到臺北旅遊一定要去陽明山,才不虛臺北行。 陽明山位於臺北盆地北方的七星山,以從早期日本私人別莊擴建而成天然景觀為主體的山林公園。    陽明山集公園、花卉、山泉、瀑布、遊憩為一體。四季呈現不同風貌、分前山、後山公園,一般所賞遊的皆指後山公園,倚紗帽山,佔地46公頃,以常規庭園設計,兼具自然與人工之美,是陽明勝景的精華。
  • 臺北陽明山賞楓攻略2019
    臺北陽明山賞楓攻略2019:每年秋冬時節,正好是楓葉開始由綠轉紅的時候,特別適合出遊賞楓。臺灣賞楓,一定要去臺北陽明山公園:臺北陽明山楓香的葉片漸漸轉黃,仰德大道從中山樓到前山公園的行道樹兩旁都是高大的楓香;第二停車場觀景亭與杜鵑茶花園附近有零星分布的青楓。在12月底、1月初上陽明山的遊客,一定會為陽明山前山公園附近一路上的橙紅楓香所吸引。
  • 臺灣名山群覽之五——陽明山
    原標題:臺灣名山群覽之五——陽明山 陽明山,位於臺灣省臺北市近郊,居紗帽山之東北,磺溪上源谷中,是臺灣著名觀光勝地。附近青山翠谷,原野開闊,遍植櫻花、杜鵑,建有中山樓、中山公園(前山公園)、陽明山公園等,中國文化大學亦設於此(山仔后),是著名的風景區。
  • 陽明山,期待一個華麗轉身
        7月13日,陽光明媚,記者來到陽明山國家森林公園,只見陽明山花團錦簇、彩旗飄揚,到處機器轟鳴、焊花飛濺,一片繁忙景象……  「一個月後,這裡將建起一座漂亮的遊客中心。」陽明山森林管理局局長鄒禮春指著路邊一塊黃土地告訴記者。那裡,挖土機和工人們正在熱火朝天地工作著。
  • 「免票三天」喜迎旅發大會,陽明山景區三天免票啦!
    2020年江西省旅遊產業發展大會,將於6月11日-13日在贛州召開;為了讓廣大群眾共享崇義全域旅遊產業的成果,陽明山景區親情奉獻,福利送送送!走過路過不要錯過!6月12日-14日連續三天,所有遊客免門票遊園!
  • 第九屆陽明山「和」文化節啟幕
    今天,以「海峽兩岸情,和美一家親」為主題的第九屆陽明山「和」文化節暨海峽兩岸文化旅遊經貿交流活動在永州雙牌縣陽明山啟幕。    開幕式上,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副主任龍明彪宣讀陽明山獲批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批文並授牌,省委常委、省委統戰部部長李微微宣布文化節活動開幕。省領導謝勇、歐陽斌出席開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