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成熟」是個偽命題
有時候我總會想,「成熟」是一個偽命題。我們一邊在渴望長大,希望能夠自由自在、不受約束地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當真正有一天我們的外表變得和我們曾經渴望的一樣成熟之時,我們的眼神兒卻也變得逐漸「不靈光」,看不見許多曾經覺得美好的事物,甚至連心靈都被蒙上了一層厚厚的「俗沙」,變得很難開心,很難被感動。
如果這就是「成熟」的代價的話,我寧願將它歸還給時間,去找回曾經屬於我的那顆童心,就好像宮崎駿的這部《龍貓》一樣。故事很簡單:兩個小女孩隨著父親來到了鄉下生活,一邊焦急地等待著生病母親的歸來,一邊在大自然中尋找快樂。妹妹不小心走失,然後藉助龍貓的力量尋回,一切皆大歡喜。
遺失在回憶中的美好
破破爛爛的「鬼屋」,什麼都沒有的農村,一包橡果也可以被稱之為很棒的禮物,看著兩個開心的小女孩兒,我才發現這些簡單的幸福不知道從何時已經從自己的人生中悄悄溜走了。擁有的東西越來越多,可獲得的幸福和滿足感卻越來越少;好吃的食物越來越豐富,可真正喜歡吃的卻寥寥無幾。
或許可以用閾值的提升來解釋,或許是因為不斷膨脹的欲望遮蓋了雙眼。而宮崎駿的《龍貓》就像是一滴透明的露珠,趁你不注意鑽入你的眼中,幫你洗滌掉這些年來所積攢的塵土,而隨著你目光重新變得清澈起來,你腦海中的那些記憶,仿佛又重新回到了你的心裡。
還記得當初,你和小梅、小月一樣,喜歡四處去探險。空地上隨處堆放的水泥管子,都可以當作是秘密基地,讓你樂此不疲;秋天來了,那鋪滿地的樹葉,一根根葉柄都是你最好的玩具,即使是幾隻蟬褪下的空殼,又或是馬路邊拾來的幾顆樣子怪異的小石子,都可以稱之為很棒的禮物。
這些個記憶都仿佛一道道絢麗的彩虹,隨著《龍貓》故事的發展,從心中不斷地湧現出來。而這些原本都是記憶中的美好事物,到底是什麼時候起統統都拋諸腦後了呢。《龍貓》的故事並沒有太多複雜之處,更沒有別有用心之人所想的背後的隱喻,它僅僅是想喚起人們童年美好的記憶,去隨著兩個小女孩兒的目光一起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和有趣的事情。
《龍貓》的敘事方式基本上可以說是採用了一種兒童的視角,尤其是害怕的時候就靠大喊大叫來驅散恐懼,讓我的記憶一下子回到了小時候,由於放學太早,一個人在空蕩蕩的樓道裡面邊跑邊喊著下樓梯的情形。可到底是什麼讓我們忘記了這些曾經屬於我們的歡樂,難道這就是所謂的「成熟」的代價嗎?
所謂的「成熟」
原本我以為的成熟,不過是年齡的成長,變得能夠獨立,獲得了自由。而現在所見到的成熟,卻是不得不故作堅強、懂事,然後和一些看起來好像很「幼稚」的東西說再見。有時我在公共場合裡看動畫的時候,會冒出個熟人,質疑我所做之事和年齡不符。然而他們似乎忘記了自己也是從一個小孩子長大的,我所不願意拋棄的只不過是一顆純真的心靈,它與年齡並無絕對的關係。
然而即使抱著這樣的想法,這顆心仍然不斷地被蒙上灰塵,各種各樣的灰塵,有的名為「壓力」,有的名為「世俗」,有的名為「偏見」。一旦你放任不管,那麼就會變得越來越難以滿足,原本只是簡簡單單的事情,就能獲得的幸福感,卻需要不斷去追求更好的物質,更高程度的刺激。
《龍貓》這樣的作品,如果不了解的人或許會覺得和年齡不符,但是假如你去沉下心去看的時候,它就像是一個「雞毛撣子」,能夠起到幫助你拂去灰塵的作用。由於現在許多的影視作品越來越缺乏表現力,無論是從演員的角度還是從劇本,導致我更加偏愛於動漫。
或許動漫中有些情節是「中二」了一些,或者說充滿了幻想與不著邊際,然而不乏優秀的作品,它們的表現力十足,總能在不經意間震撼到心靈。宮崎駿的作品就是其中之一,當然優秀的作品還有很多。這部《龍貓》雖然是1988年的老物了,但是在觀賞的時候,有一種說不出的愉悅感,就如同宮崎駿的許多作品一樣,給你的感官帶來一種非常「舒服」的體驗。
在那個手工繪製的年代裡,吉卜力工作室對於其作品有著近乎於苛刻的嚴格要求,無論是畫面、音樂還是劇情都力求達到極致,或許正因為如此,才讓這一系列經典佳作,即使已經過了幾十年,仍然在動畫界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龍貓》的人們大多很樸實,追求的東西也很簡單,即使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這種極簡的追求也並不符合主流的價值觀,這點從票房就能看出,比起它之前還有之後的兩部吉卜力的電影,《龍貓》的成績並不理想,然而隨著時代的前進,反而愈發凸顯出了《龍貓》的魅力。
社會的發展有時難免會浮躁而物質一些,就如同人們的成長免不了過於成熟並且屈從於欲望,而像《龍貓》這樣的作品,雖然起不到什麼實質性的作用,但卻可以幫助你回憶起最初的童年,找尋那些美好的記憶,讓不斷奔波而勞累的心靈,能夠稍稍停下來,去思考、去回味,我想,這部作品的意義便也就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