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信貸業務,從始至終都是商業銀行的主要贏利業務。然而,近幾年,我們不難發現,網際網路金融領域不斷出現創新的信貸產品,或是專注現金借貸,或是專注消費分期,例如微粒貸、隨手借、螞蟻花唄、京東白條……,這些產品逐步侵吞商業銀行原有的信貸業務利潤,同時,這些產品的普適性比商業銀行的傳統信貸產品更具優勢,它們走在商業銀行前面,已經在挖掘著商業銀行原來不願涉獵的次級信貸領域。在種種利益驅使下,各大商業銀行也變得蠢蠢欲動。
正逢此時,金融科技的發展,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的逐步成熟,為整個商業銀行界的業務下沉帶來了革新的契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商業銀行在重用金融科技的力量,同時紛紛向互金領域的標杆產品學習,充分利用自身的渠道、資金、牌照的優勢,進行業務及產品的創新,頻頻推出「現金貸」類別的小微信用貸款產品。
當前市場上,傳統商業銀行的「現金貸」類別產品已經不少,其背後的意義是商業銀行的業務發展思路的變化、服務對象的下沉。那麼,深究內裡,商業銀行究竟做了哪些新探索呢?今天,我們以招聯金融、建行快貸為例,講述商業銀行的兩種不同的網際網路金融探索。
招聯金融
20億籌建體系外的金融新生態圈,開放性挖掘消金市場的次級年輕客戶
招聯金融是由招商銀行與中國聯通共同籌建的消費金融公司,從招聯金融問世以來,就代表招商銀行開始大步在移動網際網路金融方面開拓新生態局面。招聯金融定位於純線上模式的現金貸業務,是屬於輕資產、輕運營的業務模式。
招聯金融的目標群體主要是傳統金融業務沒有完全覆蓋的年輕客戶,它通過支付寶和招行兩大流量入口,低成本獲取年輕客戶;同時,在摒棄傳統抵押貸款模式的情況下,招聯金融利用央行徵信、芝麻信用以及其他非抵押類的資質信息,極其快速的完成了信用評估,優化了整個信貸業務的放款效率,這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從招行體系外的環境中,挖掘合適的客戶群體。
當然,這樣的做法也存在弊端:脫離了自身體系,無疑需要花時間探索新的業務方式,同時,需要針對新的客戶群體設計個性化的風控評估機制。不過,對比起未來可期的業務增長,在體系外籌建新生態圈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據悉,截至2017年6月份,招聯金融累計發放消費貸款超過了1200億元。
由此看來,在體系外籌建新金融生態,以網際網路的線上消費金融作為切入口,不失為一個成功的嘗試。招聯金融在成立之初就確立下來的純線上輕運營模式,幫助招商銀行大大地降低了獲客成本,還實現業務下沉的目的,無疑值得廣大商業銀行仿效的。
建設快貸
圍繞自身龐大金融體系,二次挖掘體系內的次級客戶
放眼整個金融市場,商業銀行對高淨值客戶的滲透率已經逐步飽和,而反觀徵信記錄少、甚至沒有徵信記錄的用戶,商業銀行的滲透率非常低。為了擴大信貸業務的範圍,商業銀行都挖空心思,從徵信記錄以外的通道進行業務下沉。
建設銀行的業務思路與招商銀行的思路是有區別,這有賴於建設銀行體系內龐大的存量客戶。建行看準了無數新生代消費者對消費現金的需求,推出了一款名為"快貸"的金融產品。它以海量的存量客戶資源作為支撐,只要是建行體系內的房貸款客戶、代發工資客戶、公積金客戶等,就有機會獲得現金借貸服務。目前,快貸服務的客戶有高資產淨值的客戶,有按揭貸款房屋抵押的客戶,有建行代發工資客戶,有在建行繳存公積金的客戶……預授信客戶量達億級。
由於客戶來源於體系內,客戶在建行系統內早已沉澱了一系列的信用數據,這些數據能夠幫助快貸更準確的把控信用風險,加上全流程線上個人自助的產品設計方式,快貸在市場上快速風靡,收穫了無數新生代消費者讚譽。截至2016年末,快貸產品已經累計服務客戶超過200萬戶,貸款投放超過700億元。
這種圍繞自身體系,進行二次挖掘存量客戶的方式,無疑是一種省力省資金的做法,在短期內,能夠快速獲得利潤增長。但是,如果體系內沒有龐大的存量客戶可以挖掘,要想實現業務擴大的目標,從長遠來看,難免會遇到業務天花板。
生活中,消費群體的現金信貸需求是無比旺盛的,而隨著科技的發展,整個金融行業必然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創新網際網路金融企業,希望挖掘生代消費群體的金融市場。這些企業將會向商業銀行發起最直接的衝擊,商業銀行能否保住原有的優勢,就需要更加積極的探索新的業務模式以及客戶服務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