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醒著的睡著的人?
如果你只靠「慣性」度過每一天,如果你覺得自己並沒有越活越明白,如果你在繁忙的本職工作之外沉溺於眼前的安逸,如果你渾然不知工作之外的世界,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能做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樣的你即使每天忙忙碌碌,看似醒著,卻終究只是睡著的人。
《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曾經就是這樣的人。
直到有一天,因為意外,他身邊的好朋友生命的軌跡發生巨變,周嶺不禁問自己,如果這些意外發生在自己身上,如果現在的一切被「剝奪」,自己還有什麼,會什麼,又曾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了什麼?
問題的答案蒼白無力。伴隨著油然而生的焦慮感,作者深刻意識到,務必要讓腦子更清晰,不再糊裡糊塗,要掌握多元的技能,不再遇事迷茫,要主動創造成就,不再被動承受現狀。
《認知覺醒》便是作者在研究了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社會學等學科後理清的方法和路徑。書分上下兩篇,上篇為原理層,從大腦的起源開始,介紹了本能腦,情緒腦和理智腦的成型和發展。解釋了我們看不見摸不著卻又對「是否醒著」起決定性作用的潛意識和元認知。下篇為應用層,介紹了對專注力,學習力,行動力,情緒力和人生五件套的管控和發揮。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內容有一半篇幅為原理。我知道在快餐式社會,大家關心的其實都是怎麼做,而不是為什麼這麼做是對的。但沒有經過理解去學習方法只是囫圇吞棗,就像武俠小說裡不知道心經口訣去比劃招式一樣,收效甚微。在我看來,要善用大腦,就要懂得它的天性,技巧性引導大腦,知己知彼,無往不勝。
一、大腦的前世今生
影響我們日常生活和決策的主要有三個腦區發揮作用,它們是本能腦,情緒腦和理智腦。
三重腦區在物種進化中成形時期不同:
在數十億年前,遠古的海洋裡出現了單細胞生物。
約3.6億年前,地球進入爬行動物時代,爬行動物演化出了「本能腦」。
約2億年前,哺乳動物開始登場,身體恆溫,進化出情緒的它們有著「情緒腦」。
直到距今250萬年前,從哺乳動物中演化而來的人類才擁有「新皮層」——也稱「理智腦」。
我們知道物競天擇,新腦區的產生必定是長時間適應了環境的影響,應運而生,所以,三個腦區的功能不同。
本能腦主導最原始的,潛意識的反射,如呼吸,五感和反射動作。比如動物遇到危險要逃跑,肚子餓了要狩獵,人類一遇到危險就就雙手冰涼,血液迅速集中到腿部準備逃跑。
情緒腦處理恐懼,焦慮,興奮,開心,憤怒等情緒。動物吃飽了就滿足,生命不受到威脅就開心,人類容易沉浸於即時滿足。
理智腦主導理智,智力,是科學發明,文化傳承,藝術創造的源泉,是人類從哺乳動物中脫穎而出的絕對原因,也是千年以來世界發展日新月異的根源。
三重腦區在個體的發育時間不同:
嬰兒生下來就具備本能腦。
到青春期早期,情緒腦發育完善。
到成年早期,理智腦才發育成熟。
用個大約的數字對比,每個腦區在人體成熟的時間間隔約10年。
三重腦區擁有的「下屬人數」不同:
大腦的860億個神經元細胞中,約80%是屬於本能腦和情緒腦的,同時這兩個腦區離心臟更近,一旦遇到緊急情況,可以優先得到供血。這也是我們一緊張,腦海就一片空白的原因,就是因為最外層的理智腦缺血了。
由上可知,三重腦區各自負責的領域,「勢力」範圍不同。如果將人的大腦比做公司,相當於有三名高級管理層,分別從3.6億年前,2億年前,和250萬前入職,各自的「下屬」(神經元細胞)數量不同,獲取公司資源的速度不同。儘管理智腦更年輕,高級,有智慧,懂輕重,卻不一定能戰勝另外兩位元老的影響。所以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本能腦和情緒腦輕易能佔據主導地位。
本能腦和情緒腦為了保存身體能量以應對生存威脅,不喜做高耗能的事情,比如思考和鍛鍊身體。不用動腦的娛樂消遣行為則深受它們的歡迎。所以:
不愛思考,喜歡避難趨易,是正常的。
缺乏耐心,喜歡即時滿足,是正常的。
明明知道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是正常的。。
我們不必對好吃懶做,貪圖玩樂這些特點感到自責,人類天性如此罷了。這樣一直過下去似乎也沒有什麼天大的問題,人類250萬年來就是這樣生存的。但,時不時地,理智腦會跳出來提醒我們應該怎麼做。
捫心自問,你真的要順從這「原始人」的天性去過這一生嗎?我們真的可以接受沒有追求,糊裡糊塗地活下去嗎?
對我來說,不行,不可以,不允許。
那我們要怎麼做呢?
認知覺醒。
二、元認知
元認知其實就是調用上帝視角觀察自己的能力。如下圖
具有元認知能力的人有4個角度:
對過去:學習前人智慧,反思自身經歷,舉一反三,總結經驗。
對未來:眼光長遠,不聚焦於短期得失。
有高度:擁有全局視角,權衡各方。
有深度:通曉底層規律,掌握原理。
怎麼啟動元認知?
第一步:暫停
我第一次下載抖音的時候就在床上看了快1個小時小視頻不自知,嚇了我一跳,趕緊把這個軟體卸載了。小視頻容易讓我們沉浸其中,因為看完一條緊接著下一條就滑進屏幕,大腦被本能和情緒劫持,理智腦來不及啟動。如果你希望從娛樂中抽出身,你只需要告訴自己,這裡結束後暫停幾秒。給理智腦留下介入的間隙,我們就能及時控制自己。
暫停不僅能幫助我們從娛樂中抽身,還能培養我們耐心,和幫助學習。
缺乏耐心是我們的天性,一旦察覺自己開始急於求成時,不妨對自己說:「你看,我身體裡的那個原始又出來了,讓他離開叢林到城市生活,確實挺不容易的,要理解他。」只要你願意與自己對話,就能安撫內心的焦躁。暫停一下,讓我們更有耐心。
用暫停學習。你聽說過「熔斷不讀書法」嗎?意思是讀書時一旦讀到讓自己有感觸的內容,就合上書,暫停下來,圍繞這個觸發點問自己:
1. 為什麼剛才這個點對我有啟發?
2. 我能夠把這個啟發點用在3個不同的事情上嗎?
3. 這個啟發點有沒有其他類似的知識?
我們經常覺得理性思考很難,其實只是我們選擇了錯誤的打開方式,理性思考的調用不需要嚴陣以待,只需要從暫停開始。
第二步:重視元時間
什麼是元時間?在作者看來一天24小時,1440分鐘,不是平等重要的。有些時間的權重比其他時間更大。權重更大的時間作者稱為元時間。元時間分布在「選擇的節點」上,一件事/一天的開始或結束時。善用這些時間會極大程度地優化後續時間的質量。
這和我們的第一步相連,我們要在元時間幹嘛呢?一件事——想清楚。如果不在這些節點想清楚,我們會喪失對下一段時間的控制權,本能地想拿起手機消遣娛樂。所以我們要在元時間調用理智腦,想清楚下一步幹什麼,這會極大增加行動力。
元認知能力強的人就是這樣:無論是當下的注意力、當天的日程安排,還是長期的人生目標,它們都力求想清楚意義、進行自我審視和主動控制,而不是隨波逐流。
結語
如果你問我怎樣是幸福的人生?
大富大貴嗎?
我認為不是。幸福的人生具備富足的心智。
心智富足的人知道什麼時候要奮力爭取,什麼時候休養生息,知道「懂得百點不如改變一點」,知道如何掌控自己的心態和節奏,不因旁人平步青雲,自己看似原地踏步而焦慮,也不因自己暫時遙遙領先而沾沾自喜。這一切,都因元認知的覺醒。
心智富足的人活得最清醒,我願不斷努力去做這樣的人,《認知覺醒》是把鑰匙,你要上車嗎?
書評人流櫻
只點讚收藏容易忘忘記哦 關注我,持續分享好書精華。精進職場思維,共同勉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