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通訊員李昕茹 孫宇涵 記者屈建成)前天,由本報和華中農大聯合主辦的第八屆「尋找未來科學家班」正式開班,77名小學員從200多人的海選中脫穎而出。
在開班儀式上,小朋友們高高興興地拿到了錄取通知書。「你們知道這種神奇的透明小魚是什麼嗎?」隨後,華中農大生科院動物發育生物學團隊的教授張敏為小朋友們做了一場關於斑馬魚的科普報告。報告結束,小學員們被分成兩組進入實驗室,開始了他們的第一課:用顯微鏡觀察並繪製魚卵、參觀魚房。
第一組的小學員們來到實驗室。實驗室工作人員將準備好的已發育2小時的魚卵、48小時的魚苗放在顯微鏡下供小學員觀察。「科學家們在做實驗的時候都會做記錄的,小朋友們也要一邊觀察,一邊在小本本上記好啊!」華中農大生科院老師祁婧叮囑道。
武昌實驗小學四年級的黃子充把講座知識和現場觀察相結合,繪製出斑馬魚生長的全過程。他在筆記上寫道:「0—2小時是魚卵形成的過程,經過48小時的發育,魚卵外圈變小,內部變大,細胞分裂後,逐步成為有形狀的魚苗,再過2-3個月就是成魚啦。」
光谷第九小學五年級的胡聖潔同學認真觀察了顯微鏡裡的細胞和魚苗,並畫在記錄本上。不過幾分鐘,栩栩如生的魚卵和魚苗便躍然紙上,老師拿起她的畫向大家展示。
第二組學員到達觀賞魚的教室。為保證魚苗的正常生長,魚房內開著空調,保持溫度在最適宜斑馬魚生長的28℃。溫度很高,但小朋友們的熱情更高,他們爭先恐後地在螢光顯微鏡下觀察孵化4天的斑馬魚。
「它的心臟『砰、砰』地跳,好有生機啊,它的尾巴一圈一圈的好像DNA,我還看到了它被染成綠色的血管,還有細小的骨骼,沒想到這麼小的身體能容納那麼多的器官,太神奇了!」華農附小二年級彭安宇同學興奮地說。
每位參觀魚房的小學員都獲得一隻小魚苗作為禮物,僅有1—2釐米的小魚苗被裝在透明水袋裡活蹦亂跳,饒有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