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員們顯微鏡下認識斑馬魚

2020-11-24 多彩貴州網

  本報訊(通訊員李昕茹 孫宇涵 記者屈建成)前天,由本報和華中農大聯合主辦的第八屆「尋找未來科學家班」正式開班,77名小學員從200多人的海選中脫穎而出。

  在開班儀式上,小朋友們高高興興地拿到了錄取通知書。「你們知道這種神奇的透明小魚是什麼嗎?」隨後,華中農大生科院動物發育生物學團隊的教授張敏為小朋友們做了一場關於斑馬魚的科普報告。報告結束,小學員們被分成兩組進入實驗室,開始了他們的第一課:用顯微鏡觀察並繪製魚卵、參觀魚房。

  第一組的小學員們來到實驗室。實驗室工作人員將準備好的已發育2小時的魚卵、48小時的魚苗放在顯微鏡下供小學員觀察。「科學家們在做實驗的時候都會做記錄的,小朋友們也要一邊觀察,一邊在小本本上記好啊!」華中農大生科院老師祁婧叮囑道。

  武昌實驗小學四年級的黃子充把講座知識和現場觀察相結合,繪製出斑馬魚生長的全過程。他在筆記上寫道:「0—2小時是魚卵形成的過程,經過48小時的發育,魚卵外圈變小,內部變大,細胞分裂後,逐步成為有形狀的魚苗,再過2-3個月就是成魚啦。」

  光谷第九小學五年級的胡聖潔同學認真觀察了顯微鏡裡的細胞和魚苗,並畫在記錄本上。不過幾分鐘,栩栩如生的魚卵和魚苗便躍然紙上,老師拿起她的畫向大家展示。

  第二組學員到達觀賞魚的教室。為保證魚苗的正常生長,魚房內開著空調,保持溫度在最適宜斑馬魚生長的28℃。溫度很高,但小朋友們的熱情更高,他們爭先恐後地在螢光顯微鏡下觀察孵化4天的斑馬魚。

  「它的心臟『砰、砰』地跳,好有生機啊,它的尾巴一圈一圈的好像DNA,我還看到了它被染成綠色的血管,還有細小的骨骼,沒想到這麼小的身體能容納那麼多的器官,太神奇了!」華農附小二年級彭安宇同學興奮地說。

  每位參觀魚房的小學員都獲得一隻小魚苗作為禮物,僅有1—2釐米的小魚苗被裝在透明水袋裡活蹦亂跳,饒有生機。

相關焦點

  • 顯微鏡下的小世界!最高科技的攝影比賽原來是這樣的
    尼康的微距攝影比賽——小世界攝影大賽(Nikon Small World Competition)最早開始於1975年,旨在表彰那些通過光學顯微鏡進行攝影的人的努力付出。
  • 顯微攝影比賽:發光的小斑馬魚大腦、魚胚胎和蝸牛舌頭令人驚嘆
    在尼康小世界攝影大賽中,一張充滿活力的藍橙色調的照片獲得了第一名,這張照片突出表現了一隻小斑馬魚大腦內部和周圍的小血管。,研究人員和他的同事們將它麻醉,將它放在一種叫做瓊脂糖的柔韌凝膠中,使它靜止不動以拍攝照片,並將水覆蓋斑馬魚以保證它能夠呼吸。
  • 顯微攝影比賽:發光的小斑馬魚大腦、魚胚胎和蝸牛舌頭令人驚嘆
    在尼康小世界攝影大賽中,一張充滿活力的藍橙色調的照片獲得了第一名,這張照片突出表現了一隻小斑馬魚大腦內部和周圍的小血管。在這張令人瞠目結舌的圖片中,這條魚大腦的淋巴管發出橙色的光,在錯綜複雜的淋巴系統網絡中,分支狀的卷鬚延伸到全身各處,清除體內的廢物。纖細的橙色線條被明亮的藍色花紋——魚鱗和魚骨所掩蓋。
  • 高倍顯微鏡下的它們,你能認出來幾個?
    大千世界,各種未知的事物還在繼續探索中,尤其是如今科技越來越發達,大家已經不滿足於肉眼看到的了,顯微鏡的出現也是讓我們對很多生物有了新的了解和認識,很多東西在顯微鏡下看到的會和我們平時看到的完全不一樣,來看看下面這26種生物,哪一種在顯微鏡下的樣子最讓你感到驚奇呢?
  • 斑馬魚,揭開人類膚色之謎(組圖)
    斑馬魚,一種生長在印度的硬骨魚,因身上類似斑馬條紋的斑帶而得名。近日,美國科學家們在這種極具觀賞價值的魚類身上,發現了揭開人類膚色差異之謎的鑰匙。一個基因的變化,就決定了不同皮膚的色素,而進一步的研究也許能幫助人類更方便地改變自己的膚色,甚至治療皮膚癌。
  • 斑馬魚研究全套裝備清單介紹
    斑馬魚由於養殖方便、繁殖周期短、產卵量大、胚胎體外受精、體外發育、胚體透明等特點,已成為生命科學研究的新寵,是最受重視的脊椎動物發育生物學模式之一。   你的實驗室在做斑馬魚研究嗎?斑馬魚研究需要哪些工具?你知道斑馬魚研究的最強裝備嗎?
  • 走近科學——12名「小小質檢員」打卡環特生物斑馬魚實驗室
    參觀斑馬魚實驗室的小質檢員們合影結束了籤到環節,小朋友們分別領到了「小小研究員」、「報社小記者」等不同身份的銘牌,記錄一個實驗室的儀器名稱、記錄一個斑馬魚的新聞事件等不同的任務,讓質檢員們對斑馬魚實驗室更加充滿好奇。
  • 綜述:小小斑馬魚 科研有大用
    這就是斑馬魚,它因身上的斑紋而得名。近些年來,這種原產於印度、孟加拉國等地水域的小魚成為世界各地實驗室的寵兒,被廣泛用於藥物測試等領域。美國政府衛生機構曾在2003年將斑馬魚列為繼大鼠和小鼠之後第三重要的實驗動物;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也剛剛在8日發文稱讚斑馬魚「在科研的世界裡濺起浪花」。  那麼斑馬魚究竟承擔哪些工作呢?
  • 斑馬魚幫助科學家揭開睡眠的起源之謎
    一項新的研究正在幫助科學家們解開睡眠的一些奧秘。令人驚訝的是,這項研究描述了斑馬魚大腦中的睡眠模式與人類睡眠模式驚人地相似。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先進的成像技術展示了斑馬魚在睡眠狀態之間的循環,從快速眼動(REM)睡眠到非快速眼動睡眠。這種模式不僅出現在人類身上,也出現在大多數哺乳動物、鳥類和蜥蜴身上。
  • 新型模式生物的新寵-斑馬魚,蘭格皮升泵了解一下?
    儘管齧齒動物是全球使用最廣泛的研究模型,但在最近幾十年中,斑馬魚模型的使用已呈指數增長。這是因其生理、發育和代謝與哺乳類動物高度相似,和人類基因有著87%的高度同源性。因為能可靠模擬和預測人類生理、病理過程,斑馬魚模型目前已廣泛應用於藥物安全性評價領域。此外,它也被用於測試新的治療劑,例如新疫苗的安全性,有助於實驗室減少研究和分析時間並降低成本。
  • 科學家培育發光斑馬魚 便於觀察進入魚體汙染物
    通過基因工程技術改造後的斑馬魚,在顯微鏡下身體內外都是綠色。網易探索4月25日報導 英國科學家日前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培育出一種身體內外都能發出綠光的斑馬魚。這種基因工程技術不會影響到內分泌幹擾物對於魚體的作用情況,不會對實驗結果產生任何影響,但卻為科學家提供了極大便利,我們通過螢光顯微鏡,就能夠清楚的看到這些化學成分會對哪些魚體組織產生影響及何種影響。這一研究結果會對內分泌幹擾物在人體的作用情況提供寶貴的參考價值。」泰勒也是此次研究的帶頭人。
  • 科學家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培育出發綠光的斑馬魚-科教臺-中國網絡...
    ,在顯微鏡下身體內外都是綠色。這種基因工程技術不會影響到內分泌幹擾物對於魚體的作用情況,不會對實驗結果產生任何影響,但卻為科學家提供了極大便利,我們通過螢光顯微鏡,就能夠清楚的看到這些化學成分會對哪些魚體組織產生影響及何種影響。這一研究結果會對內分泌幹擾物在人體的作用情況提供寶貴的參考價值。」泰勒也是此次研究的帶頭人。
  • 小小斑馬魚科研有大用 與人相似透明可供觀察
    這就是斑馬魚,它因身上的斑紋而得名。近些年來,這種原產於印度、孟加拉國等地水域的小魚成為世界各地實驗室的寵兒,被廣泛用於藥物測試等領域。美國政府衛生機構曾在2003年將斑馬魚列為繼大鼠和小鼠之後第三重要的實驗動物;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也剛剛在8日發文稱讚斑馬魚「在科研的世界裡濺起浪花」。  那麼斑馬魚究竟承擔哪些工作呢?
  • 斑馬魚的睡眠模式與人類相似,或有助於揭示睡眠起源的秘密
    魚的睡眠科學家們單憑觀察斑馬魚的行為就能判斷它們有睡眠行為。不過,Franken說,研究睡眠的黃金標準是使用生理學手段。新研究的主要作者、史丹福大學的神經科學家Louis C. Leung設計了研究進行複雜的成像所需的顯微鏡。動物的大多數身體活動都是由錯綜複雜的神經細胞網絡控制。
  • 新希望新科技,環特斑馬魚生物科技未來可期
    崛起的世界性斑馬魚生物科技在世界性生物科技發展舞臺上,斑馬魚生物檢測科技因其精準的檢測結果、廣泛的應用性,正逐漸成為舞臺上當之無愧的主角。作為中國首家斑馬魚生物科技公司環特生物十分關注斑馬魚生物檢測行業在世界範圍內的應用及突破,並致力於推動該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 顯微鏡下的貓屎,竟然和這麼多食物都撞臉!?
    顯微鏡下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 粑粑在顯微鏡下,不還一樣是粑粑? …那 ,可不一定啊,顯微鏡下,就多出了許多別的名字,來看看便便在鏡頭下的世界吧!
  • 顯微鏡下的人體寄生蟲
    電子顯微鏡讓我們得以看清這些生活在「人體小宇宙」中的寄生蟲。這張拍攝於2006年的掃描電子顯微鏡照片顯示了放大152倍的雌體蝨腹部末端細部。一般只有無家可歸的人才比較容易感染體蝨,主要是由於沒有換洗的衣服也不能經常洗澡。只要經常洗澡,穿清潔的衣服,用乾淨的被褥,就不會感染體蝨。在個別情況下,體蝨可能傳播一些少見的疾病例如回歸熱或者五日熱。
  • 斑馬魚到底是斑馬還是魚?它不僅聰明,說不定比你還有好奇心!
    公魚讓卵受精之後,胚胎馬上就開始發育了,2-4天後,小斑馬魚就能破殼而出。或許你曾經在水族館看過,閃耀各種螢光色彩的斑馬魚,好像霓虹燈打碎在水裡一樣。他們是1999年,新加坡大學以基因編輯技術,打造出的螢光斑馬魚GloFish,也是第一個上市的基因工程寵物,從此打開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生物技術運用領域。
  • 高內涵——更快更高的斑馬魚成像與分析方案
    斑馬魚是一種廣泛使用於科研與藥物研發的模型系統,由於其與人類疾病表型的相似性而廣受歡迎。許多基於成像的實驗可用來測定斑馬魚的表型變化,但是圖像的手動採集和分析非常繁瑣且耗時。
  • 斑馬魚
    斑馬魚性情溫和,小巧玲瓏,幾乎終日在水族箱中不停地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