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墨累澳龜
一項近日發表在《科學通報》上的研究表明,澳大利亞的一種易危淡水龜——墨累澳龜(Emydura macquarii)可能通過食用魚類屍體,在河流系統中起到了調節水質的作用。
在澳大利亞的許多地方,鯉魚是一種主要的水質汙染源,因為鯉魚屍體降解過程中會釋放大量的氨,而高濃度的氨對動物是有毒的。
來自澳大利亞西雪梨大學的Ricky-John Spencer與其同事檢測了墨累澳龜對人工溼地水質的影響。每個人工溼地都放置了鯉魚屍體,由一個裝滿流動水的水箱、供海龜趴伏的水泥板以及塑料隧道組成。他們在每處人工溼地放置4隻雄性澳龜,並設置空白對照(即沒有澳龜的人工溼地),每個處理組設置5個重複。人工溼地裡的鯉魚屍體在被澳龜食用或被完全分解前不作其他處理。
參照氨含量下降速度以及溶解氧含量的恢復速度,研究人員發現:當有澳龜存在的時候,鯉魚屍體被清除的速度增加了三倍,水質也更快地恢復到初始狀態。
墨裡-達令盆地是支撐澳大利亞40%農業生產的水系,也是280多萬人的主要水源。而墨累-達令盆地的淡水龜數量較少,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受道路車輛威脅,二是其巢穴常被狐狸破壞。
作者認為,澳大利亞政府通過引入鯉魚病毒來減少入侵鯉魚數量的計劃,也許將嚴重影響該流域的水質和生態系統,因為以鯉魚屍體為食的海龜數量減少了。
編譯:燈絲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科學通報》
期刊編號:2045-2322
原文連結:https://phys.org/news/2020-09-turtle-scavenging-critical-freshwater-ecosystem.html
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