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經常在網上寫作一些勵志類型文章,我常會收到讀者提問。
起初每一個疑問,我幾乎都會長篇大論,有時還會加讀者微信,力求「開解」對方。時間一長,我發現:原來有些人是幫不起來的。
比如我有個讀者叫阿花,加好友後收到如下內容:
你好,我的情況可能比你所見過的人都要差,希望不要嚇著你。
在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他們誰都不要我。
後來高考,因為不是一本,我求著家人,他們死活不答應送我去上大學。
因為學歷低,長得也不好看,我找不到工作,家裡人都很嫌棄我......
她的經歷太難了,我很想幫助她。我指出,她首先要打磨好自己的簡歷,從自己畢業前挖掘亮點,苦練面試技巧,以及基本的辦公技能。
學歷這方面,則是可以通過工作穩定後,報名在職學歷提升。
不久,我再次收到了阿花的500字長篇消息,大致是這麼說的:
「我長得太胖了,人家歧視我,看我的眼神中都帶著嘲笑。投了幾十份簡歷一周都沒有收到電話,可能我很倒黴吧...
現在我覺得學歷遙遙無期啊,我都不知道怎麼找升學機構,網上信息太雜了,而且我都沒有工作,一個月的費用肯定支撐不起~」
這次我仍舊花了幾小時,開導她耐心準備,解答她提出的疑惑。
後面也還收到過幾次她的信息,內容幾乎是一致的:自己還沒有找到工作,未來怎麼辦。
做成一件事情真的這麼困難嗎?低學歷、長得不好看,就不能找到好的工作嗎?
肯定不是!很多沒有嘗試、淺嘗輒止的人,往往有一個共同特徵:什麼都不做,內心戲很多!
02
想找副業,但是不願意花錢花時間學習。你提出一個建議,他們總會有千千萬萬做不到的理由,儘管還沒有任何嘗試。
他們中還有一批人,沉溺於研究、評價人家的經歷與經驗。去知乎或者各處網站,看一些切合自己當前情況的問題,比如:如何轉行、如何做到月入過萬......
看到人家的經驗後,可能他們先是驚嘆,哪怕得到了一些可實操的辦法,也只是看看,最多把文字收藏下來,反覆「評估」可行性,「這個方法看著還不錯,但是人家有背景可以這麼做」、「人家學習能力好學得會,我怎麼能做好呢?」
做都沒做,何必被自己內心戲打敗?
不是說,做事前不要思考。有價值的思考,是比較客觀的整理計劃要做事情的細節。按照:你要做的事情、中間可能遇到的問題、思考查找對應解決的方法,行動驗證思考。
在做的過程中,不斷完善思考。而不是什麼都沒有做,首先否定事情是不可行的。
據說人一生有7次可以改變命運的機會。真正抓住機會的人少,抓住機會後改變命運的更少。
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有的人觀望了一生也只能繼續抱怨,而有的人,只需要一次機會就能逆天改命。
03
其實,曾經我也是一個「內心戲」十足的人。
內心戲太多,做什麼事情之前,心裡都會冒出奇怪的念頭先把自己嚇死。比如,我曾經因為覺得自己學歷低,沒有技能,斷斷續續2年都只是做雜工,沒有穩定。
每次家裡催我穩定工作,我都這樣說:「現在外邊對學歷要求很高,我長得又胖,我是不可能找到好的工作的。」
母親很無奈的說:「人家那些學歷低的,也有坐辦公室的呀,你這就是自己嚇自己,都沒有嘗試,就認為不可能,那人家是怎麼找到好工作的呢?」
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而我就是那個裝睡的人。
即使聽到過很多次開解,我也仍然過不了自己這關,想一切做不成的理由。
直到後來,被逼得沒辦法了,我要是不去面試國企,父母就讓我去做商場促銷員「鍛鍊膽量」,於是,簡單的準備,打腫臉裝得自己無比自信就去了,而且後來結果不錯,也被錄用。
從那之後,我基本脫離了認為:自己學歷不高、沒有技能就找不到好工作的怪圈。
有時候,想得再多,只會把自己圈在原地。只有行動起來,才會知道你想的是否正確。
04
確實每個人的起點不同,有時候就算拼盡全力也未必能成一番事業,可如果不行動,就永遠不能看到任何轉機。
「恐懼來源於未知」。面對即將要發生的事情,擔憂是很正常的情緒。
不能因為有所恐懼,就不去探索,這樣怎麼會得到進步呢?
「做自己害怕的事情,你會發現原來不過如此!」不要內心戲太多,想到就去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