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全書逐節匯查-羅馬書15B保羅的旅程和計劃

2020-12-05 紅炭沾我口

新約全書逐節匯查-羅馬書15B保羅的旅程和計劃

【保羅藉著整體性「還債」行動,要繫緊基督教在猶太襁褓中的紐帶,為神救恩的最終實現鋪平道路。有人說,不只是基於地理/希臘給猶太、社會/富人給窮人、民族/外邦給猶太的因素,還在於宗教/自由給保守派/堅固給軟弱的,特別是神學/受益給施與者的理由。】

書信結尾(14-16:27)

羅馬書的結束語比其他任何書信的都長,其中部分的原因是,保羅從未造訪和牧養過羅馬的教會,他計劃在不久以後,要訪問這帝國首都及其教會。看來羅馬人也很盼望保羅來羅馬。他有很多的朋友,也有很多的敵人,他有美名,也有惡名(林後6:8)。他們盼望在羅馬可以見到他,他也一再為他們代禱。

保羅的使命與計劃(14-33)

保羅給自己素未謀面的群體寫信時,很敏感地極少真正的提到自己。在整卷書信中,他僅有一次以自己為例(7:7-25),其他的個人評論也少之又少(1:8-16,9:1-3,10:1-2,11:1)。只是到了書信收尾時,對自己的侍奉觀,以及據此制定的計劃做一番講論。他再度展現他處事的成熟和待人的智慧。

保羅於此肯定了羅馬基督徒的信德和知識,他表明自己信中所寫的,並非教導他們基督教的基本要道,不過是提醒他們注意他對外邦人的福音使命,和教會的合一建造。他把自己使徒的職分看作祭司的侍奉,他的外邦信徒是他獻給神可蒙悅納的祭物,就像猶太基督徒是耶路撒冷教會十二使徒所獻的一樣。

保羅肩負使徒職分已有二十年,其間旅行宣教也已十年,在羅馬以東的策略性植堂工作告一段落。他從以色列、敘利亞,直到土耳其、希臘、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到處都傳了福音:在加拉太、亞細亞、馬其頓、亞該亞,沿著大路的主要城市,都已有基督教的團體,可以見證神的福音傳遍四周。

保羅的下一個十年計劃,是把福音傳到羅馬以西的地區,比較明確的目標是以羅馬為基地,向西班牙省等地布道;就像他當初以安提阿為基地,向羅馬帝國的東部各省布道一樣。在此之前,他希望先一償夙願前往帝都,去探望羅馬眾教會的基督徒,與他們相交而重新得力。

在此之前,他必須先回到耶路撒冷,拜訪長老會,將過去兩年多來,在外邦教會中推動為耶路撒冷貧困聖徒募捐所得的善款,交給他們。保羅要陪同眾教會的使團一同前去,贈送這份禮物。這除了印證14-15章「彼此接納」的意義以外,也藉著外邦人向猶太人「還債」的姿態,加強教會的合一,一同榮耀神。

14-15 弟兄們,我自己也深信你們是滿有良善,充足了諸般的知識,也能彼此勸戒。但我稍微放膽寫信給你們,是要提醒你們的記性,特因神所給我的恩典,

14-15 這裡「弟兄們」是一個轉折。保羅又轉來稱讚羅馬基督徒,承認他們的信德,並神在他們當中的恩典。他在這封書信一開始就稱讚他們(1:8):「信德傳遍了天下」,因為在論證真理和勸勉教導中也曾尖銳地責備他們,所以現在他用同樣的稱讚來作為書信的收尾,使他們得到安慰和鼓勵。

保羅有多方的知識和豐富的閱歷。他不會曲意奉承,卻深信他們的優點,是又良善又有見識的,這是信徒可貴的品質;再加上忠心,便是主所稱讚的好僕人了(太24:45,25:21)。保羅又說他們「也能彼此勸戒」,是肯定羅馬教會在教牧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也澄清自己過去未曾插手他們的治理。

但保羅「稍微放膽」地提醒他們,他在這封信中已經兩次宣告自己的職分,他是「耶穌基督的僕人,奉召為(外邦人的)使徒,特派傳神的福音」(1:1,11:13)。這是他和耶路撒冷教會達成的分工,也是他們所知道的(加2:9)。保羅帶著權柄提點他的讀者回顧這些事實,他是承蒙神的恩典,身負特殊的職分(1:5)。

16 使我為外邦人作基督耶穌的僕役,作神福音的祭司,叫所獻上的外邦人,因著聖靈成為聖潔,可蒙悅納。

16 保羅把他三次旅行宣教的工作概括為,神「使我為外邦人作基督耶穌的僕役」,他十分敬重神差派他的職分(11:13),就是作「外邦人的使徒」。保羅把他的這個職分類比於舊約的祭司,所不同的是,他是「作神福音的祭司」。保羅極力向神「獻上」在聖靈裡重生的外邦人作為「供物」(賽66:20),歸榮耀給神。

當時或有人認為,外邦基督徒是「不潔淨」的,因為他們沒有受割禮。對這類指責,保羅回答說,這些基督徒「因著聖靈成為聖潔」。這些在羅馬以東的外邦信徒,是保羅奉耶穌基督的名,藉著神運行聖靈的大能大力,將他在傳道中所收聚的人,獻上給神作「祭物」;這是可蒙善良、聖潔的神喜悅的「活祭」(12:1)。

腓立比書(3:3)指出:「真受割禮的,乃是我們這以神的靈敬拜,在基督耶穌裡誇口,不靠著肉體的」。猶太人以肉體受割禮、守節期和飲食條例誇口,卻不如外邦基督徒聖潔,因為猶太人只是靠律法誇口,外邦基督徒卻是在基督裡誇口。當然,猶太基督徒若靠著基督誇口,「並不分他們我們」(徒15:9)。

在這節經文裡,我們也看到,保羅假設舊約聖經的禮儀事工有種末世的轉化:祭牲被順服的基督徒(12:1)和他們獻給神的讚美(來13:15)取代;聖殿被信徒群體取代(約2:21,林前6:19,彼前2:5),祭司則被基督徒(彼前2:5,9)或基督徒傳道人取代。但祭物仍然必須聖潔,最終是聖靈使外邦人「成為聖潔」。

17 所以論到神的事,我在基督耶穌裡有可誇的。

17 保羅在這裡對自己的福音事工作了一些評述,這也是羅馬人很想了解的。保羅在提到他使徒的職分以後,進一步將基督藉著他在其言語和行為上的服侍(18節),使外邦人順服這些「神的事」,作為他「自誇"的核心:不是虛榮的,是感恩的。他將這些果效歸榮耀給「神」,就是他「在基督耶穌裡有可誇的」。

我們現在也曉得,基督徒是有「可誇/自豪」的,那是「關乎神的事」,就是神的恩典在我們生命中的作為。我們的誇口是帶著對基督的能力,和聖靈的工作,在萬事上居首位的最大的敬畏。不過保羅特別要誇耀的,是他能將外邦人當作蒙悅納的祭物獻給神,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裡所作成的工作。

18 除了基督藉我做的那些事,我什麼都不敢提,只提他藉我言語作為,用神跡奇事的能力,並聖靈的能力,使外邦人順服;

18 他不說「我作」,是說「基督藉我作」。基督是積極的「工人」,保羅是他的「工具」;基督是充滿萬有的,他在一切的工作裡動工(腓2:13)。保羅將一切的服侍來見證基督,藉著他傳道和行異能,更藉著聖靈開啟「寬大又有功效的門」(徒19:20,林前16:9),使外邦人順服,確立了神的福音,建造了神的教會。

保羅不會冒險講說在他職分以外的事,他沒有把同工的事居功自傲。雖然極有智慧,極盡辛勞,除了基督藉他所作的事以外,他不敢有任何誇口。他事工的目標就是帶領外邦人順服神,他曉得,基督是三一神這項偉大的拯救工作的主要施工者。「我們作基督的使者,就好像神藉我們勸你們一般」(林後5:20)。

19 甚至我從耶路撒冷,直轉到以利哩古,到處傳了基督的福音。

19 保羅此前「從耶路撒冷」那律法如明燈照亮的地方,「直轉到以利哩古」那遠離耶路撒冷幾百公裡的「化外」的地方(1:14)。十年辛勞,三次旅程,可看到保羅被差遣向外邦人傳福音後(徒13),他的腳蹤幾乎遍及整個亞歐大陸。「以利哩古」包括今日的阿爾巴利亞、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及斯洛維尼亞等地區。

這句話也可意譯為:「從耶路撒冷並在一個圓圈內直到以利哩古。」因為這條路不是一條直線,要四圍迂曲地走動。保羅可能在等候哥林多後書的回應、準備回訪哥林多以前,從馬其頓去了趟以利哩古(徒20:1-3,林後13:1-2,10)。有人說,提多後來去過撻馬太,那地名也許是以利哩古的別稱(提後4:10)。

「神的福音」(16節)在這兒被稱為「基督的福音」,顯明基督的工作就是神的工作。「到處傳了」另譯「傳遍了各處」,這個短語在新約中充滿了神學意義。保羅意識到,神賜給他的事工,他已完成一個重要的階段。他的召命從神而來,現已達到最高峰,就是在他所描述的地區,處處建立興旺的、多結果子的教會。

20 我立了志向,不在基督的名被稱過的地方傳福音,免得建造在別人的根基上。

20 保羅一面在主面前立了志向,一面在人面前謙卑不自誇。他特意迴避建造在別人的根基上,注重在從前沒傳過福音的地方宣講新約的信息。他不願構到神所量給他的界限以外(林後10:13),免得那樣反倒證明他沒有使徒的職分,給那找機會攻擊他的人留下話柄。他在許多地方拓荒植堂,帶進基督的真光。

21 就如經上所記:未曾聞知他信息的,將要看見;未曾聽過的,將要明白。

21 保羅引用以賽亞書(52:15)的經文來堅固他的論點。它為保羅不「建造在別人的根基上「的決定,提供了正當理由,因為這句經文談到把信息帶給那些尚未聽過的人。同時,保羅也是藉先知的預言宣告,有關彌賽亞的知識要被傳開的事應驗了,他就是那位神「僕人」的見證人。

保羅計劃訪問羅馬(22-29)

22 我因多次被攔阻,總不得到你們那裡去。

22 保羅以帶著歉意的語氣,說明自己至今不能到羅馬的原因,是在其他地方有太多的工作;因為他在別處的勞苦,就大大地被攔阻。神在其他地方為他打開了大門,就使他進去了。保羅在20節所說,他「不在基督的名被稱過的地方傳福音」,也正是他說「多次被攔阻,總不得到」羅馬去的原因。

神滿有恩惠的安排,特別成就在他的工人身上,他讓他們掣籤(士20:9),不是按照他們的想法,乃是按照他自己的意思。保羅的意圖有幾次受挫,有時候是被撒但攔阻(帖前2:18),有時候是被聖靈禁止(徒16:7)。總的來說,是離不開神所預定的福音工作行程圖。保羅小心地化解他人的誤會,保持朋友的情誼。

23 但如今,在這裡再沒有可傳的地方,而且這好幾年,我切心想望到西班牙去的時候,可以到你們那裡,

23 保羅已經駕馭福音的戰車在環愛琴海邊,徵服了希臘周邊地區。這裡的大多數城鎮充滿了福音的氣息,教會被建立,牧者被按立。既完成地中海東部地區的策略性布道,他就預備繼續前行。保羅的計劃是在會見羅馬教會的弟兄以後,去當時羅馬帝國西部邊陲西班牙,那是一塊建立新教會的肥沃土壤。

傳播福音的熱情使保羅忘卻自己,目前未能認定他最終有沒有去到西班牙,多數人以為他受了攔阻。保羅確實到了羅馬,卻是作為一個囚犯被帶去的,在那裡被監視居住了兩年。不知他後來去了哪裡,幾封「獄中書信」暗示他曾往東面去。不過,至今仍有西班牙會堂聲稱,他們是保羅當年親自建立的。

24 盼望從你們那裡經過,得見你們,先與你們彼此交往,心裡稍微滿足,然後蒙你們送行。

24 保羅的想法是在羅馬建立進發西班牙的中繼站,就像之前他三次旅行布道以安提阿為大本營一樣。時機已經成熟,與羅馬教會建立更為親密的關係是很重要的。保羅在恩典及學識上的很大成就,已使很多信徒切慕見到他,並與他交通;他自己出於福音的使命,也打算在羅馬稍作停留,但不會待太久。

保羅沒有說得太白,他想羅馬教會能理會他的心情,並在西班牙的福音事工上幫助他,包括在代禱和經濟及物資上支持他。1:13曾說起他要「在你(他)們中間得些果子」,或許也是盼望能在羅馬遇見文化助理和翻譯之類的同工。「蒙……送行」的短語,後來成了異地宣教士希望當地教會給予資助的標準用語。

25-26 但現在,我往耶路撒冷去供給聖徒。因為馬其頓和亞該亞人樂意湊出捐項給耶路撒冷聖徒中的窮人。

25-26 保羅點明了他寫信的時間。解釋現在不能來羅馬的原因,他還有重要的供給/服侍待辦。近兩年多來,保羅安排各處年輕的教會,為耶路撒冷教會的窮人捐款。這不僅是他在愛琴海一帶福音工作的收官,也代表外邦基督徒承認他們欠耶路撒冷屬靈的債,更是他竭力要促進猶太信徒和外邦信徒在基督裡合一。

十年前,保羅與巴拿巴就為安提阿基督徒帶一筆捐款到耶路撒冷教會,賑救饑荒(徒11:30,12:25)。耶路撒冷領袖在祝福他們的外邦福音工作時,也希望他們繼續記念窮人,保羅則說:「這也是我本來熱心去行的」(加2:10)。他對羅馬基督徒說起這事,顯示他認為各處信徒都應該為他人的益處作出捐助。

在馬其頓,主要有腓立比、帖撒羅尼迦、庇哩亞教會,那些信徒樂善好施,他們一味支助保羅團隊(林後11:9,腓4:15)。在亞該亞,主要有哥林多教會,他們與馬其頓教會一樣(林後8:1-2),樂意進入耶路撒冷貧窮聖徒的團契/分享。在羅馬政治中,基督教的福音事工是藉著猶太襁褓的模式得以開展和庇護的。

耶路撒冷聖徒中有許多窮人,這可能與先知亞迦布預言的饑荒有關。另外的原因或許是初期教會凡物公用,變賣財產,後來又遭受多次的逼迫。凡物公用,是教會史上的一個特例,在救恩史中,出於聖靈的引領。這是初代基督徒彼此相愛,見證基督,以使福音興旺,教會復興的必然和必須。

27 這固然是他們樂意的,其實也算是所欠的債;因外邦人既然在他們屬靈的好處上有分,就當把養身之物供給他們。

27 救恩歷史繼續進展,神的百姓已不再主要局限於猶太人了。神將他活潑的聖言交託給猶太人,他們是為基督徒收藏話語的人。除「餘數」以外,猶太人屢被驅逐出去,好讓外邦人可以被接納進來。這樣,外邦人在猶太人「屬靈的祝福上」有分,他們就有責任,應出於感激的心,把「物質的祝福」來供給/服侍他們。

保羅把原本供給猶太人的「屬靈豐富」帶給外邦人,換來外邦人信徒的「物質豐富」回饋猶太人,這也是策略性的神學/實用的事業,出於生命中愛的交通。屬靈恩典雖非買賣,但蒙恩的人願意從行善和施捨的角度服侍,這樣的服侍是神所悅納的。也正是這種道德責任意識,促使保羅發起了這次捐獻運動。

保羅這次發動捐募,在多封書信中大加討論,他熱心又竭力推行。還作出一個令人驚奇的決定,即使冒險也在所不惜(徒21:13),要先從哥林多折回,前往耶路撒冷獻金,再從耶路撒冷登程,經羅馬,去西班牙。這樣,海上行程總共一萬一千公裡,來回多出六千公裡,若走陸路更為遙遠。可見為猶太的捐項茲事體大。

事實上,保羅藉著這樣一個整體性「還債」行動,要繫緊基督教在猶太襁褓中的紐帶,為神救恩的最終實現鋪平道路。斯託得說,不只是基於地理(希臘給猶太)、社會(富人給窮人)、甚至民族(外邦人給猶太人)的因素,還在於宗教(自由派給保守派,堅固人給軟弱者),特別是神學(受益人給施與者)的理由。

28-29 等我辦完了這事,把這善果向他們交付明白,我就要路過你們那裡,往西班牙去。我也曉得去的時候,必帶著基督豐盛的恩典而去。

28-29 供給聖徒是一種善工,保羅把捐項稱為「善果」,表示這是公義、和平、聖潔、喜樂的果子(14:17)。保羅要「為他們在這果子上作印記」,努力證明在管理這事上有忠心,使神的僕人在錢財侍奉上無可指摘。他曾經告誡同工,我們要留心行光明的事,不讓人「挑我們的不是」(林後8:20-21)。

保羅靠著信心說,他企盼神使他滿載恩典,把他從羅馬帶到西班牙。這再次表達了他對羅馬教會從各方面鼓勵他,使他成為神行善的工具的期許。先知書曾提到,神要差到列國傳揚他榮耀的,首先是「他施」(賽66:19)。有證據顯示,古代的人將他施和西班牙相提並論,這也許是感動保羅的原因之一。

保羅希望教會為他禱告

30 弟兄們,我藉著我們主耶穌基督,又藉著聖靈的愛,勸你們與我一同竭力,為我祈求神,

30 保羅帶著執著的堅持懇求這件事,他怕他們會在禱告中把他忘記。神有決定事情的主權,禱告有改變處境的能力,這兩個事實之間存在張力。所以保羅用聖潔的愛懇求:「我勸你們」,且是「奉主名」,他是我們的主,我們在做他的工,這工就是「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太9:38)。

儘管從來沒有彼此見過面,他卻 「藉著聖靈所賜下的愛」,要他們「一同竭力」為他代禱。帶著堅定的信心,殷切禱告,與神角力,像雅各一樣(創32:24-29);懇切禱告,求不下雨,又禱告,求下雨,像以利亞一樣(雅5:17-18)。保羅希望他們帶著責任,作為彼此交通的果子,在神的施恩座前,獻上馨香的祭。

31 叫我脫離在猶太不順從的人,也叫我為耶路撒冷所辦的捐項可蒙聖徒悅納,

31 保羅提到代禱的具體事項。「你要我為你做什麼?」當耶穌要為那個瞎子施行他的權柄時,他是這樣問的(路18:41)。儘管他完全曉得我們的光景和需要,但是他要從我們這裡曉得這些。保羅出於神的愛,懇求羅馬基督徒為他的服侍代禱。保羅提出三項事情,前兩樣關於耶路撒冷:

一是為他的人身安全:「叫我脫離在猶太不順從的人」。非基督徒猶太人是保羅最兇猛的敵人,他們對他充滿怒氣。在這次上耶路撒冷的旅程中,保羅預見從他們那裡會有危險。但是耶穌說過:「先知在耶路撒冷之外喪命是不能的」(路13:33),所以他是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從主,甚至要帶著鎖鏈去羅馬。

二是為他的事工順利:「叫我為耶路撒冷所辦的捐項,可蒙聖徒悅納」。耶路撒冷奉割禮的猶太基督徒認為,未受割禮的外邦基督徒是不潔淨的。保羅是外邦人的使徒,所以他對外邦信徒的奉獻能不能蒙「聖徒」接納而掛心。正如上面所述,這些捐獻若被拒絕,就會無可挽回地加深猶太人與外邦人的分裂。

32 並叫我順著神的旨意,歡歡喜喜的到你們那裡,與你們同得安息。

32 三是為他的羅馬行程:「歡歡喜喜的到你們那裡」。按照保羅的計劃,若以上的目標都能實現,那麼他就可以順著神的旨意,歡歡喜喜地到達羅馬,與他們同得安息。身上帶著基督豐盛的人,無論到那裡去,都能叫別人與他同得安息。「安息」一詞暗示我們,保羅會因一項事工圓滿,得到內心平安的休息。

這兩個祈禱究竟有怎樣的結果呢?兩件事都是有限度的肯定:第一件事,最終是「脫離在猶太不順從的人」的手;並且三次脫離私刑,一次免除鞭打,又一次逃脫暗殺;卻是過了三年,經歷海難,以囚犯身分到達羅馬;一度獲釋。第二件事,捐項和供物可能蒙了接納(徒24:17)。

33 願賜平安的神常和你們眾人同在。阿們!

33 這是保羅為羅馬基督徒所做的第三個代禱。萬軍之耶和華是賜平安的神,他喜愛和平,是和平和平安的創始者,他自己就是我們永遠的平安。神是平安的神,我們是平安之子。保羅以一句簡短祝福,結束了這部分講論:他祝福「軟弱的」和「堅強的」眾人,都一起仰望在神常同在的平安裡。阿們!

相關焦點

  • 新約全書逐節匯查-羅馬書(合集)|文字二稿
    新約全書逐節匯查-羅馬書00導論新約全書逐節匯查-羅馬書01福音是神的大能,從人類的罪惡談起新約全書逐節匯查-羅馬書02猶太人的罪與神的審判新約全書逐節匯查-羅馬書03神的信實與世人被定罪,神的義與因信稱義新約全書逐節匯查-羅馬書04亞伯拉罕因信稱義的例證新約全書逐節匯查-羅馬書05從因信稱義論亞當與基督新約全書逐節匯查-羅馬書06從罪的權勢得釋放,脫離罪的權勢服侍義
  • 新約全書逐節匯查-哥林多前書15B保羅論復活
    新約全書逐節匯查-哥林多前書15B保羅論復活【保羅從不同角度推論:若無身體復活,耶穌本人身體就無復活;眾使徒所傳和哥林多信徒所信就都無用;保羅和他的同工都是說謊的;全人類都要因著本身的罪被定罪;那些已死的人包括信徒都要永遠滅亡;基督徒最終是一場空,最為可憐!初代信徒卻都知耶穌已復活。】
  • 新約全書逐節匯查-羅馬書09神的主權揀選「以色列人」及人的信仰自由
    新約全書逐節匯查-羅馬書09神的主權揀選「以色列人」及人的信仰自由A【保羅差不多在暗示,神的子民以色列就是神的教會的預表。正如巴特所說,教會是由聽神的話和說神的話的人組成的;神的話於此必不落空。儘管教會是結構複雜、疊床架屋的組織,有時危如累卵,但神是獨自遴選和揚棄、建立和推翻、使人得生命和置人於死地的那一位。】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以色列/巴勒斯坦:《新約全書》
    第七周第二天以色列/巴勒斯坦 《新約全書》古代近東的各種文化之間儘管有各種衝突,還是有很多相似之處,包括相近的書寫文化。《聖經》中的《雅歌》,與埃及的愛情詩歌、諾亞的故事以及衍生出諾亞故事的美索不達米亞的洪水敘事之間,其書寫系統各有不同,卻有著互相重合的文學傳統。
  • 飽含深意的四部電影,《超新約全書》上榜,你愛看嗎?
    超新約全書電影《超新約全書》是鬼才導演雅克·范·多梅爾的又一奇幻新作,這一次,他和上帝開了一個玩笑。上帝有一個兒子,名為耶穌,但耶穌因為宣揚真善美,而被上帝變成了石像。人們本以為這是一個惡作劇,但當一個又一個人按照相應死亡時間去世時,每個人在心裡都開始有了各自的想法和主意了,這時,上帝的女兒已經來到了人間,開始了尋找門徒的旅程。佩小姐的奇幻城堡喜歡這個設定!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異功能,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以及Loop的設定給故事增加了很多可能性。
  • 基督教刊|耶穌門徒保羅,第二次宣教旅程!
    使徒行傳十五章卅六節至十八章廿二節耶路撒冷的會議結束,保羅出發前在安提阿事奉了好些日子,隨後展開其第二輪的宣教旅程。保羅與巴拿巴因對是否接納曾半途離隊的馬可隨行而產生分歧,以致分道揚鑣,保羅帶了西拉,巴拿巴則與馬可一起(十五章末)。
  • 《聖經》為什麼會分為「舊約」和「新約」?
    自中世紀以來,《聖經》有「唯一的書」和「書中之書」之稱。作為基督教的經典,它是一部偉大的巨著。《聖經》包括《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共66卷。所謂的「約」就是「誓約」,指上帝和他的百姓之間的約定。其中《舊約全書》是猶太人的經書,共39卷。
  • 《新約》的新譯本
    現行《新約》的篇章順序是福音書、使徒行傳、保羅書信、大公書信及啟示錄,巴恩斯通最大的調整是把使徒行傳後移到啟示錄之前。《復原版新約》起頭是《約翰福音》中「太初有道」那一節,接著是馬可、馬太、路加諸福音及剩下的那部分約翰福音,也就是說,將原本排在第二篇的《馬可福音》提前了,這種排列方式雖然少見,但並非沒有先例,麥慈格在《新約正典的起源、發展和意義》附錄二「新約經卷排序上的變化」中列出了常規排序之外的另八種,《馬可福音》居首的便是當中的第七種;跟在傳統四福音後面的是靈知派三福音,再下面是保羅書信、大公書信,順序都有所調整
  • 【新約神學作業】白向東:思想《約翰福音》中的真理觀
    所以《哥林多後書》3章6節才這樣啟示:「祂叫我們能承當這新約的執事。不是憑著字句,乃是憑著精意。因為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精意或作聖靈)。」既然《聖經》中的文字本身不是真理,那麼立足於研究和解釋這些文字的神學思想或教義就更加地不是真理了,它們充其量不過就是對真理的較好的描述而已。
  • 超新約全書|與其寄希望於上帝,不如走出幻想活出自我
    我不知道,但在《超新約全書》這部電影裡,上帝是存在的,只不過這裡的上帝應該與所有人想像中的都不一樣。想像中的上帝應該是全知全能的,隨意一揮手就能創造無數奇蹟。在這部電影中,上帝卻只是個坐在電腦前想一出是一出的存在,通過帶給人類痛苦來獲得快樂,從來不會傾聽人們的願望,脾氣暴躁,也需要吃飯睡覺,跟普通人沒什麼區別。
  • 《超新約全書》: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規則,需要重新制定
    今天給大家解讀一部看似荒誕,但是無比奇幻並且宛如神來之筆的一部電影,《超新約全書》,也叫《小天使以雅》,是一部2015年上映的比利時電影,這部電影之所以看似荒誕,是因為敘事方式之特別,實在少有,對於文化背景和宗教背景不同的中國人來說,有很多地方看得不是很明白。
  • 《超新約全書》:只有打破舊規則,人們才能獲得自由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部非常治癒的電影《超新約全書》,這是一部比利時電影,於2015年上映,豆瓣評分7.9,不過在我看來這個評分好像有點偏低,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中國和比利時的國家所處的發展時期,文化背景和宗教文化都有區別,所以導致帶點法國風的電影很多人表示看不怎麼明白。
  • 《超新約全書》:假如你的生命只剩下12天,你會做些什麼
    ——《超新約全書》簡介《超新約全書》這部影片以荒誕的戲劇情節,將人與神的深奧含義展示出來。主要講述的是上帝是真的存在的,但是他卻不是無所不能的,他能操控的只有自己的電腦,利用電腦給人們設立公約,使人們經歷苦難,然後面臨死亡,每個人生存的時間都是一開始就規定好的。
  • 新約聖經經典化過程中的關鍵人物:愛任紐
    公元二世紀初期,隨著使徒和使徒教父的相繼殉道和離世。各種版本的福音書和託名福音書以及使徒書信和託名書信,在教會當中流傳,各個教會之間所使用的福音書和書信也不盡相同。絕無標準可依,雪上加霜的是教會遭受諾斯替派(Gnosticism)和馬吉安(Marcion )異端的雙重侵蝕。52鑑於聖徒急需甄別信仰和教導的標準,釐定正典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 保羅書信丨教會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
    教堂是教會嗎腓立比書2 章3 節,「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使徒保羅警誡歷代信徒「自己以為站得穩的,須要謹慎,免得跌倒」[林前10: 12]。使徒保羅在寫給腓立比教會的信中勉勵「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2:4]。
  • 聖經揭秘 路加福音 路加是保羅的門徒嗎
    四大福音書中,「馬太」和「約翰」是借名耶穌門徒的名字,「馬可」和「路加」卻不是借名耶穌門徒的名字,對於「馬可」和「路加」的身份,人們做出很多猜測。在解讀馬可福音的時候我們介紹過,有的人認為馬可是一個人,有的人認為馬可是一個教會組織,有的人說馬可是保羅的門徒,有的人說馬可是約翰的門徒,有的人認為馬可是猶太人,有的人認為馬可是羅馬人。
  • 信心與恩典丨因信稱義、因信得生和因信得救
    舊約主要是向以色列民(神的舊約選民)啟示神創世以來的計劃:天國和天國的王基督,所以,聖經常常把「耶和華」與「以色列的神」連在一起!新約則主要向世人啟示神創世之前的計劃教會!整本聖經可用三個字概括:信、望、愛!聖經至少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來啟示「信」這一極其重要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