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矽兔賽跑,作者 | Lexie,責編 | 蔣豐
對社交的渴望是寫在我們基因裡的代碼。
今年被稱為社交產品年,無數創業者前赴後繼,追逐著新一代社交網絡的夢想寶座。
年內50多款社交類軟體的上新,只不過發展上…似乎沒那麼順利。
陌陌的換臉應用ZAO出現3天便因為因此安全問題被下架,字節跳動的音樂社交軟體音遇因為涉黃視頻也全網下架,微博的新產品綠洲享年2天因設計涉嫌抄襲火速下架,公開向微信宣戰的羅永浩的聊天寶和快播創始人王欣的馬桶MT也都半途折戟。
而微信目前月活卻已突破11億大關,坐實老大地位。
對於00後來說,反觀國內的社交市場被兩微一抖佔據,國外卻是百花齊放的景象。
美國00後社交App
美國00後最愛的社交軟體,這款叫Monkey的視頻聊天軟體絕不能錯過。創始人16歲高中輟學搞事情,顏值爆表,人稱澳洲賈斯汀比伯Ben Pasternak
17年,一經發布立馬漲粉5萬用戶,此後多次登頂App Store社交類軟體的榜首,基本就沒掉出過榜內Top 30。
打開Monkey,可以和系統隨機匹配給你的陌生人視頻聊天,刺激的是,限時15秒,到點後,要麼雙方續時,要麼好走不送
創始人Ben表示,新時代的交友不再局限於身邊的人,而是想要把你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連接起來,為00後們追求新鮮有趣的交友體驗加足火力。
去年初,Monkey成功融資200萬美元,被主要競爭對手 – 想要大力開拓美國青少年市場的Holla收購,而Ben也開始尋覓全新的項目。
兩家創始人都表示視頻聊天是未來交友的重要走向。
說到「Gossip Girl」,大家腦海中都會浮現貴族學校裡被大家竊竊私語的緋聞韻事。
有趣的是,這款叫做tbh (to be honest)的社交軟體,卻鐵了心把背地裡講的悄悄話搬上檯面,本著公開誠實的原則,讓大家公開討論學校裡的那些事。
以投票的形式匿名進行「真心話大冒險」,系統給出的問題提示大多充滿正能量,比如「誰的笑容最可愛?」「誰是搗蛋鬼?」
許多人猜測,tbh軟體的命名和公司創立時在Instagram上流行的「真心話大冒險」遊戲緊密相連,許多人把「tbh」當做一種Instagram貨幣來使用,只要有人給你的照片點讚,你就要對他說一句真心話。
發布於2017年8月的tbh在App Store上架後迅速上位,九個星期內就獲得了500萬用戶下載和250萬日活用戶的好成績,兩個月後就被Facebook火速收購。
Facebook此舉不但是想要和老對手「閱後即焚」的Snapchat相抗衡,也是為了「不惜一切代價實現增長」的目標偷師如何俘獲中學生用戶的芳心
可惜的是,18年Facebook宣布由於用戶使用數實在可憐,tbh到此結束。
許多人都開玩笑說,是因為加入了臉書的app在青少年眼中就瞬間不酷了…
這款叫做Islands的app創立於16年,創始人Greg Isenberg來自加拿大,在此之前還創立了視頻內容推薦平臺5by,後被推薦引擎StumbleUpon收購。
賣掉5by後,Greg跟自己發誓說要休息一陣。結果在洛杉磯的一次募資會上遇到了一個23歲的肺癌患者女孩,聽說了她和其他的年輕肺癌患者通過郵件分享經歷,從中得到支持和鼓勵的故事。
Greg大受鼓舞,想為年輕人們提供一個交友的新平臺,懷著相遇讓生活更加奇妙的美好心願,創立了islands
以大學生為主要用戶的islands以個人興趣為主要賣點,讓用戶們可以創立群組搞各項活動,分享課上筆記等
今年6月, Greg在自己的臉書上宣布「我們要加入WeWork大家庭啦。」 就此正式宣告WeWork對Islands的收購。
WeWork將Islands納入旗下,便是想通過增強傳訊能力,讓會員們能夠更加方便的「傳小紙條」,創造更多緊密的聯繫。
社交背後的擔憂
不過哪裡有社交,哪裡就有潛在隱患。尤其是00後社交,由於未成年人對於危險和刺激的辨別能力比較弱,充滿未知可能的app背後也存在著未知的風險。
隱患1:和陌生人聊天
比如Monkey背後就存在著許多讓家長擔憂的問題。首先便是跟陌生人聊天這一點,由於Monkey不對年齡身份做限制,沒人能確保孩子到底在跟誰聊天。
許多家長甚至將這款軟體叫做戀童癖的溫床,雖然Monkey的創始人表示他們在採取措施識別並封殺色情內容及有關帳號,但家長們仍頻繁表示自己曾經在孩子用Monkey 的時候看到觸目驚心的淫穢內容。
隱患2:同齡人的攀比
tbh雖然主打「正能量」,但背後也充滿了青少年間的攀比競爭和同輩壓力。
由於所有的投票都是匿名,所以00後用戶們自然會認為,自己對於說出的話和做出的選擇不必承擔任何重要責任。
即使系統給出的提示多是正面的問題,像是「誰是搗蛋鬼?」 「誰長的最帥?」稍不小心,就會被當成諷刺和惡作劇,傷害到別人的感情。因為網絡言語攻擊而釀成的悲劇,我們也真的沒少見,但對於網絡暴力,要找到終極的解藥,還是太難了…
隱患3:數據隱私邊界
最為重要的是隱私問題,Moneky不但會收集關于姓名、照片、出生年月日在內的多項用戶信息,收集照片、信息、視頻等全部通話記錄,還會把這些信息和第三方機構分享。
App在用戶隱私條約中就聲明了由於網際網路的公開性,本身不對用戶信息的丟失、濫用、篡改負任何責任。
所以,每當我們下載一個新app的時候,對於新體驗的極大渴望讓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會停下腳步。
認真去閱讀我們的隱私到底有沒有保障,再加上後「臉書」時代信息私人化帶來的極大便利,個人信息被收集似乎成為了兵家常事,但仔細想想這些信息和隱私都用在了哪裡,真的是細思恐極。
對社交App又愛又恨
都說00後是離不開手機的一代,不過現如今的年輕人跟社交媒體之間的關係,卻更適合用又愛又恨來形容。
根據PRWeek的調查,72%的青少年覺得使用社交媒體實在太佔時間,29%的人覺得因為社媒感覺被傷害了自尊心,因此大批的青少年選擇徹底下線,或是開小號來真實表達自我。
但隨著00後即將在2020年佔據全美三分之一的人口比例,Facebook等老牌平臺逐漸過時,00後社交市場未來有著無限可能,大批全新社交軟體隨時將會到達戰場,年輕人們到底有什麼訴求呢?
需求1:志同道合
不管是Islands內不同的興趣群組,Amino上各式各樣的社區,還是Instagram上不同類別的標籤,都證明了興趣愛好主導著如今的社交趨勢。
與其局限於學校、社區等基本交友環境,如今的年輕人更在乎興趣使然,志同道合這一賣點。
社交產品如果能用興趣愛好作為磁鐵,將來自不同區域和年齡層的用戶巧妙集合,用戶增長便不在話下。
需求2:新鮮刺激
Instagram和Pinterest的火速流行告訴我們,僅僅視覺吸引力這一點就足夠成就一個平臺。
根據Sparks and Honey的報告,以00後為代表的年輕人的注意力周期僅有8秒,他們不再想要花時間閱讀大量文字,相反想要在短時間內就獲得視覺聽覺的極大感官刺激。
對於社交也一樣,不管是Monkey視頻交友的流行,還是Tik Tok短視頻的致命式上癮體驗,什麼好玩年輕人玩什麼,只要能賺足眼球,哪怕是世界另一端的陌生人,也請放馬來吧。
需求3:FOMO (Fear Of Missing Out)
你有問過自己為什麼會刷朋友圈刷微博到半夜嗎?其實這背後都是FOMO(錯失恐懼症)的驅使,而對於每天都有新鮮事的青少年花花世界來說,更是如此。
tbh當年的內部報告顯示,他們用戶增長的重要方法就是通過針對高中,創造一種「你的同學都在用」的感覺,讓潛在用戶對於自己被遺漏在外產生極大恐懼,因此必須加入遊戲。不管是必備體驗,還是社交等級,年輕人雖特立獨行,但對於這份歸屬感的渴望,也貨真價實。
想在社交賽道佔據一隅之地,網際網路公司需要靠自己的邏輯為用戶編織社交之網。
美國青少年社交軟體的成功或許有所啟發。對於00後來說,社交的美妙就在於,探索世界的欲望與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欲望,兩者完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互相補足。
不管是國內還是美國,人際關係和社交需求的市場都還有著無限的可能。用細分領域和垂直社區去主打,創造更多深層且難忘的社交體驗,或許是全新出路。
未來到底是老牌屹立不倒,還是後浪蓋過前浪,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