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讓鳥兒們慕名而來 這些鳥你估計沒見過

2021-01-10 大河網

  白頭鵯(又名白頭翁)記者平偉攝影

  棕頭鴉雀

  戴勝 記者平偉攝影

  北龍湖的天鵝記者白周峰攝影

棕背伯勞

大山雀絲光椋鳥

  珠頸斑鳩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李長看提供

夜鷺

白鶺鴒灰椋鳥落滿枝頭記者平偉攝影

  □策劃體娛文創部執行記者張叢博

  核心提示丨鄭州的主人是誰?是你,是我,也是它——鳥兒們。

  作為火車拉來的城市,鄭州是移民城市的代表,而讓人想不到的是,這座城市的鳥類很多也不是原住民,而是近些年被鄭州之名「吸引」而來。

  生態的改善成為跨物種的語言信號,向鳥兒們傳遞著這座城市的友善。夜鷺、崖沙燕相繼安家鄭州,遷徙的候鳥也願意旅居鄭州幾日,優美的水生態環境讓涉禽、水鳥多了起來。在鄭州人類居民不斷增加的情況下,鳥兒們也越來越多地融入這座城市,在同一片藍天下、不同的空間,立體享受這座城市的美好。

  落戶鄭州20多年,夜鷺修了條「天使之路」

  一走進鄭州自然博物館,大廳上方的藍天幕布之下,一隻夜鷺標本呈翱翔之姿,半懸於空。

  夜鷺之於鄭州,有著太多的故事值得講述,那條聞名全國的「天使之路」便是它們的傑作。

  因鬱鬱蔥蔥的法桐而被冠以「綠城」之稱的鄭州,每年春夏時節,一群群夜鷺如期而至。走在經五路、經六路之間的緯一路,成排的法桐上密密麻麻全是鳥巢,樹影婆娑,鳥鳴啾啾。當然,由此也帶來了「天屎的煩惱」,沒少給人類鄰居們心裡添堵,停個車、走個路都得防著點,夜鷺們如果低頭觀察人類,會發現他們疾步匆匆。你偶爾若發現撒落在地面上的小魚小蝦,可別以為是誰買的海鮮無意間灑落,那其實是夜鷺偷偷透露給你的小秘密。

  它們在夜間到黃河邊覓食,捉到食物後飛回巢穴餵雛鳥。辛辛苦苦得來的食物卻掉落在地上,絕不是成熟夜鷺會犯的錯,那一定是夜鷺媽媽在餵食小雛鳥的過程中,被「襁褓」中的孩子不小心掉落的。

  這些夜鷺生活的細節,附近的居民陳峰一家早已瞭然於心,多年來送孩子到緯一路小學上學的契機,讓他們對這類鳥的認識一步步加深。每年5月是夜鷺夫婦育雛階段,幼鳥總要離巢學習飛翔,經驗不足難免跌落。第一次在路上撿拾到了小夜鷺,他們撥打大河報新聞熱線求助,但如今經驗十足的居民遇到這種情況不是要把小夜鷺送到野生動物救護站,而是要「親情救護」,將雛鳥放在附近的樹梢上,夜鷺媽媽會將它們領回家。鳥戀巢,如果離開熟悉的環境,可能會受到驚嚇出現應激反應,拒食而亡。

  處於兩個平行空間的人類和夜鷺之間,難免會因為一些意外出現有趣的交集。關於夜鷺的新聞不斷,算是為鄭州人的生活加了不少作料。譬如說,三隻夜鷺因為爭搶領地打架,凌晨試飛的夜鷺雛鳥無意間闖入一家小飯館,等等,都會讓人類津津樂道好久。

  夜鷺不是鄭州「土著」,而是典型的「新鄭州鳥」,來鄭州安家也不過20多年。

  鄭州自然博物館館長、鄭州師範學院生物物種資源研究中心主任李長看教授研究夜鷺10多年,通過廣泛走訪考察,最終確定夜鷺是在1990年左右來到鄭州。最初是在黃河南岸的灘地生活,棲息在周邊村莊的毛白楊樹上,當地村民一開始對這種漂亮的大鳥很歡迎,但後來發現它們會啄魚塘裡的小魚,就驅趕它們。

  後來,夜鷺又在金水路北側的鄭州七中附近有了「改善型住房」,之後物以類聚,逐年擴散範圍,築巢區域覆蓋了黃河路以南、經二路以西、金水路以北、文化路以東的區域。根據李長看的抽樣調查,棲息在這個區域裡的白鷺有50隻左右,池鷺2000多隻,夜鷺上萬隻。

  和夜鷺相伴的時間,一天下來,李長看常是頭上身上全是鳥屎,但很開心。「尊重自然規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說明城區環境改善,否則求也求不來。」他說,在來鄭州以前,夜鷺分布的最北線是到駐馬店宿鴨湖水庫附近,後來進一步向北轉移,可能也有氣候變暖的原因。不過,這些夜鷺從哪裡來,至今還是一個謎。

  戀戀不捨這座城,一些候鳥乾脆變留鳥

  繼夜鷺之後,崖沙燕也搶灘鄭州。這些在東南亞越冬之後的夏候鳥,最近幾年的3月中旬到9月底,會在鄭州完成繁育。

  如今鄭州已是中華崖沙燕保護地之一,但這種鳥最早進入鄭州人視野還是近幾年的事。2013年,新鄭一在建工地基坑築巢的上萬隻崖沙燕的命運,引發大河報等媒體廣泛關注。一隻小燕子掀起了蝴蝶效應,工地為崖沙燕繁殖暫時停工,為鄭州贏得了「一座有愛的城市」佳譽。

  崖沙燕生活於沼澤尤其是有河灘的河流附近,營巢於河岸洞穴。李長看告訴大河報記者,在鄭州地區發現崖沙燕,據調查最早是1999年,在滎陽市北邙陵園,由當地村民發現,當地人稱「土燕子」。在後來考察中發現,鄭州的崖沙燕棲息地至少有七處,多毗鄰黃河、七裡河、西流湖等水域。

  對這種新鄰居,剛開始人們顯然沒有做好準備,李長看作為最早守護崖沙燕的行動者之一,工地施工方對他的態度很牴觸,為保護崖沙燕而停工確實也讓施工方有苦難言。然而,現在雙方已形成了良性互動,有工地會主動找到李長看,了解崖沙燕的生活習性,作出針對性的保護和工程安排。崖沙燕孵化期約15天,在巢期約28天。李長看觀察巢洞情況,判斷鳥類是否入住以及到產卵孵化的哪個階段,為工程方提供合理建議,而如果想避免可以早些開工。據統計,現在每年有兩三萬隻崖沙燕在鄭州繁衍。

  短短幾年,崖沙燕零包袱落戶鄭州。去年11月,鄭州市二七路街道上空,密密麻麻上萬隻烏鴉在樓群間盤旋,傳來呱呱的叫聲,如同颳起「黑色旋風」,這是烏鴉來過冬了。烏鴉是留鳥,平時鄭州的數量沒有這麼龐大,為何會突然在冬天集中出現?鄭州市林業局野生動物救護站站長董朝偉解釋說,這與城市的熱島效應有關,這些烏鴉很可能是從太行山區飛來的,冬天害蟲凍死或者冬眠了,食物並不充足,而城市裡相對來說食物充足,鳥類又有群居性,成百上千紮堆來到鄭州。

  與此同時,城市裡麻雀、喜鵲多,所以能看到雕鴞、長耳鴞、大鵟(kuáng)等猛禽出沒在鄭州空中,以小鳥為食。鳥類還與地理環境相關,嵩山腳下的登封出現過金雕、雕鴞等猛禽,而平原地帶的中牟則多是鶴、鷺類。

  董朝偉分析說,隨著鄭州生態改善,一些夏候鳥漸進式適應了這座城市的生活,戀戀不捨,到了秋天並沒有南下,有成為留鳥的趨勢。「比如夜鷺、白鷺等,在西流湖公園和黃河溼地公園冬季也能看到,而從糞便判斷,有些夜鷺也沒有走。由於全球氣候變暖,鄭州的冰封期時間也短了,可以找到食物就不離開了。」

  水生態環境改善,歇腳的候鳥也樂於旅居幾日

  人類是城市的建設者,鳥兒則是適應者,兩種生物看似有著天然的語言鴻溝,無法溝通,但在實際行為上,一直存在著隱性互動。

  今年1月,一項覆蓋六省的「新春尋鴇」活動,是鳥友圈裡的大事。大鴇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冬季主要在農田裡覓食,鄭州的郊野是從遙遠北方飛來的大鴇們多年來樂於棲息的越冬地。

  鳥友們在這次觀察中發現,鄭州中牟縣、金水區以及新鄉封丘縣、開封市等區域,有百餘只大鴇活動,另一越冬候鳥灰鶴也時常伴隨它們左右。相比過去,大鴇的活動區域有向東轉移的跡象。李長看表示,2003年,鞏義發現了28隻大鴇,之後年年在鄭州有發現,最多時觀察到158隻,有次一個鏡頭裡就有96隻。大鴇依靠黃河灘殘留的玉米粒、大豆、花生等食物為生,但由於近些年黃河灘很多改種了藥材、大蒜、棉花等經濟作物,大鴇不得不改變活動區域。他希望,減少人為幹擾力度,適當保留一些農作物種植區,不要把大鴇擠出鄭州。

  今年2月底,北龍湖廣袤水面,突然出現三四百隻天鵝覓食、遊弋,場面壯觀。一條「鄭州也有了天鵝湖」的消息不脛而走。鄭州市林業局野生動物救護站站長董朝偉說,最近幾年,隨著鄭州的北龍湖、象湖等新水域的開發,那裡逐漸成為喜歡湖泊、沼澤地帶的天鵝們歇腳的樂土。過去在鄭州「歇腳」的天鵝有幾十隻,像今年這麼多集中出現,還是第一次。「大量天鵝聚集,足以說明這兒的生態環境非常好,湖裡有供它們覓食的魚兒,同時也很僻靜,是天鵝們難得的加油站。」

  按照天鵝的生活習性,它在遷徙途中「歇腳」的時候,通常逗留3到7天左右,積蓄了一定的體能之後,就會振翅繼續北上。遺憾的是,想一睹風採的市民們太過激動,一些不當的觀鳥方式,或許讓它們受了驚嚇,天鵝沒兩天便飛走了。董朝偉呼籲民眾慢慢學習與鳥兒的相處之道。「儘量別去打擾它們,即使觀察也要帶上望遠鏡,與它們保持一定距離,默默地做一名看客。」

  西流湖、東風渠、金水河治理和升級改造,水清便有了魚蝦,涉禽便有了食物,市民們碰到白鶺鴒、黑水雞、骨頂雞、鸊鷉(pìtī)、白胸苦惡鳥不再是件難事。鄭東新區水面大,還出現過鸕鷀、天鵝等大型鳥類。

  前兩天,一位市民給董朝偉發來一張照片,家裡窗外的空調外機平臺上,斑鳩連續三年築巢,詢問需要做些什麼,比如墊個棉墊?「你需要做的就是什麼都不做。」同在藍天下,人鳥共和諧,互不打擾是最好。

  身邊觀鳥指南

  我們跟著資深觀鳥達人山鷹來一場簡單的身邊觀鳥之旅吧。

  山鷹的早晨是從鳥叫聲中醒來的,睜開眼睛時聽到窗外「咕咕,咕咕,咕咕咕咕……」那是斑鳩在鳴叫,等天進一步亮白後,會有喜鵲「嘎嘎嘎」的聲音傳來,如果你看到它在翹尾巴,說明它今天心情很不錯。

  在你的小區裡,還可能會看到麻雀、喜鵲、灰喜鵲、大嘴烏鴉、禿鼻烏鴉、戴勝、白頭鵯、烏鶇、大山雀、山斑鳩、珠頸斑鳩、灰椋鳥、翠鳥等,當然公園裡會更多。如果行道樹女貞結果時,你留意觀察,會看到橄欖綠的身子頭頂著白頭的白頭鵯;公園草坪上能看到啄地覓食蟲子的戴勝,它以波浪形的軌跡飛行,翅膀像花蒲扇;東風渠等河畔能看到小鸊鷉、白鷺等,羽毛黑白相間的可能是白鶺鴒;在龍湖等大湖泊能看到斑嘴鴨,它的嘴尖有個黃豆大的斑粒;漫步黃河邊溼地,紅嘴鷗可能會進入你的視野。

  一天中鳥類的活躍時段普遍是在早晨與黃昏,要記住哦。

  一分鐘識鳥

  遊禽是在水裡遊的,身體扁平似船,有適合划水的蹼,如天鵝、大雁、鴨、鸊鷉等。

  涉禽是淺水灘涂覓食,長腿長脖長喙,如鷺、鶴、鸛等。

  猛禽是肉食鳥類,腿短有力,喙端部具鉤,邊緣銳利,如鷹、隼、雕、鴞等。

  攀禽是攀緣樹木的鳥類,腳趾兩前兩後,如啄木鳥等。


相關焦點

  • 鄭州大媽開「鸚鵡學堂」 鳥兒一天上課4小時
    韓章雲 攝   中新網鄭州4月20日電(韓章雲)一進馬鳳梅的家門,記者就聽到各種聲調不同的問候和誇讚:「你找誰呀?」「你好,歡迎光臨」「早上好,good morning,I love you」「你真漂亮」。打招呼的都是馬鳳梅精心調教的各種鸚鵡、八哥、鷯哥等鳥,總共有6隻。
  • 鄭州市民救助一隻受傷鳥,療傷5天後放生時,鳥回頭謝恩不願離去
    兩年前,鄭州市民田先生救下了一隻受傷的鳥,放生時這隻鳥回頭謝恩,不忍離去。圖為田先生和他就救助的鳥兒。(圖片來自東方IC)這天,田先生和朋友們到山林裡遊玩,田先生在樹林裡發現了一隻鳥,鳥兒在地上撲騰,就是不能起飛。
  • 成語「勞燕分飛」中2種鳥,一種是燕子,另一種鳥兒是什麼?
    說到「勞燕分飛」這個成語,估計大家都知道什麼意思,說的是兩種不同的鳥兒各自飛向不同的方向,日常生活中我們更多的是用「勞燕分飛」這個成語來形容情侶或夫妻的分離別離。其實在「勞燕分飛」這個成語中有兩種鳥兒,大家知道是哪兩種鳥兒嗎?今天小編就來簡單給大家介紹介紹。
  • 鄭州一市民窗外養野鳥10年 每月餵鳥費用需百元
    記者 劉怡窗外,小鳥排一排尾巴翹著像五線譜一樣姜女士家住6樓,餵鳥的窗戶位於餐廳東窗,白色紗簾遮擋著窗戶,防盜窗上的木板上放著一個鐵盒子,裡面放著玉米糝,旁邊還有一碗清水,不時有鳥兒來吃食,排成一排的小鳥尾巴向上翹著像五線譜一樣。鳥兒飛去飛來,一撥一撥的,有斑鳩、喜鵲、鴿子,最多的是麻雀,嘰嘰喳喳好不熱鬧。聽著快樂的鳥叫,此時「百鳥朝鳳」也不過如此了。
  • 自在嬌鶯恰恰啼,8首寫鳥的古詩,這些鳥你都見過嗎?
    在生態平衡方面,多數鳥兒都是害蟲的天敵;在農業生產方面,鳥兒給人們播報農時,提示人們春種秋收;在音樂和舞蹈方面,鳥兒是人類模仿的對象;在繪畫方面,鳥兒是人們創作的重要素材;而在文學創作方面,鳥兒更是文人們寫作的對象。幾千年來,文學家們創作了盈千累萬和鳥有關的詩文。今天老楊和大家一起欣賞8首寫鳥的古詩,了解古人筆下的各種鳥兒。詠黃鶯兒【唐代:鄭愔】欲轉聲猶澀,將飛羽未調。
  • 自製餵鳥器~讓冬天的鳥兒有食兒吃
    尤其雪後,大雪覆蓋了本來貧瘠的土地,鳥兒要一直餓著肚子等著雪化了才能覓食。很多當年出生的新鳥和體弱的老鳥會被凍死餓死 。一對野生鳥一般一年成功繁殖十隻小鳥。這十隻小鳥能成功活到第二年繁殖季節的不到四分之一。其中將近一半的小鳥都是因為在第一年冬天中沒有足夠的過冬食物而死亡 ,所以冬天餵食野生鳥意義重大
  • 這些美麗的鳥兒來上海「孵太陽」過冬啦!你見過其中幾種?
    原標題:這些美麗的鳥兒來上海「孵太陽」過冬啦!你見過其中幾種?  據上海發布,上海的冬季也是一個生機盎然的季節,不知你是否注意過,城市內外處處都能發現飛羽競翔之景。每年11月起,大批候鳥伴隨著陣陣的冷空氣紛紛南下,其中有一些飛到上海,就不再往南了。對於這些北方賓客來說,上海的冬季沒有極寒,適合孵太陽;上海的野外食物豐富,足夠填飽肚子。
  • 天竺山上有人捕鳥 海滄4名驢友爬山解救鳥兒
    見到小鳥在掙扎後,驢友們很自然地就上前,把繩子割開,鳥兒馬上就飛到旁邊的灌木叢裡了。後來他們根據拍下的照片,發現這隻小鳥是褐翅鴉鵑。 解救2:剪細線救出紅耳鵯當天下午3點左右,他們在天竺山防火帶上,發現了第二隻被困的鳥兒。大概1.5斤,跟喜鵲差不多大,頭部和尾部有紅色羽毛,很漂亮。
  • 原雞、白鷳、山鷓鴣 海南這些特色雉類你可能沒見過
    我們曾經見過,也許還未相互認識,但我想告訴你我的名字,和你講講我的故事——我們來自大自然,外形各異,所棲之處不一而足,山川河流是我們的家,沐雨乘風稀鬆平常;我們看過蹦出海平面的朝陽,也見過凌晨4點的城市;我們數過荒野的漫天星,也聽過人群匆忙的腳步聲;我們是樹、是草、是花、是蟲、是鳥、是獸……  春去冬來,田林城鄉,我們總是會與你不期而遇。
  • 原雞、白鷳、山鷓鴣海南這些特色雉類你可能沒見過
    我們曾經見過,也許還未相互認識,但我想告訴你我的名字,和你講講我的故事——我們來自大自然,外形各異,所棲之處不一而足,山川河流是我們的家,沐雨乘風稀鬆平常;我們看過蹦出海平面的朝陽,也見過凌晨4點的城市;我們數過荒野的漫天星,也聽過人群匆忙的腳步聲;我們是樹、是草、是花、是蟲、是鳥、是獸……  春去冬來,田林城鄉,我們總是會與你不期而遇。
  • 號稱「空中戰鬥機」的鳥兒你見過嗎?
    前幾天老公出門居然被喜鵲襲擊了,還原當時的場景:一直鳥兒突然從他的頭上掠過,因為帶著帽子也沒感覺,以為只是偶然,不料,鳥兒又從後面襲來,用爪子狠抓了他的臉,這才引起他的警惕,他揮舞著衣服,倒退著與鳥兒對峙著,才擺脫險情。
  • 鳥兒們都在說些什麼
    結果,沒過幾天,真的發了大水,把整個村莊衝得無影無蹤。依我祖母的看法,鳥不但會說話,而且還有先見之明。那麼,鳥到底會不會說話呢?這事就這麼著擱在我的記憶中,沒把它當回事。雖然後來讀書,也讀到過類似「近水識魚性,近山知鳥音」的說法,但那也只當是一個比喻而已,從沒有認真過。直到前年的某一天,情況發生了不可思議的改變。
  • 他在樓頂安裝餵鳥器 請鳥兒來「做客」
    鳥食溼了及時換,不裝玻璃避免鳥兒誤撞 林慶鑫說,他家門口有兩棵龍眼樹,自家樓頂也栽種了一些花草,加上社區裡大樹多,居民也都喜歡在樓頂種花草,社區裡還有水塘,這些良好的條件吸引了鳥兒前來。每天早晨六七點,鳥兒必定光顧林慶鑫的家,在樓頂、窗臺等處唱起悅耳的歌聲。
  • 插畫師因為鳥兒看多了,為它們畫上屁股,結果被網友們嫌棄了!
    由於宅在家裡實在過於無聊,他經常對著窗外的鳥兒發呆,久而久之居然萌生了為它們畫上「屁股」的想法,於是便誕生了這一大波長著屁股的鳥兒插畫。看著這幾張充滿寫實畫風撅起屁屁的鳥兒,小嗶一開始也沒覺得哪裡不對勁,畢竟人家插畫師的腦洞非比尋常,鳥兒看多了萌生給它們畫上屁股的想法,也算是比較趨向於「擬人化」的一種手法,好像也沒啥不對,就是看起來有點搞笑而已。
  • 小鳥簡筆畫:鳥兒們的緊急會議
    天氣暖洋洋的,整片天空都看不見一隻鳥。原來,鳥兒們集中在一棵大樹上,召開緊急會議呢!  一隻小麻雀首先發話:「最近總有一些白色的塑膠袋掛在樹上,風一吹就滿天飛舞。有一次我剛出門,就有一個塑膠袋撞上來,害得我從樹上掉下來,摔傷了腿。」她的話音剛落,大家又聽到一聲慘叫,原來又有一隻小鳥從樹上摔了下來。
  • 鳥兒也有方言 南京的鳥叫暗藏「南京腔」(圖)
    山雀 新華社發 這幾天,窗外的鳥鳴啾啾是不是讓你感受到了「兩隻黃鸝鳴翠柳」般春的意境?那麼,你有沒有注意到,春天不同的天氣下,鳥叫會有變化?即便是同一種鳥,它們唱歌的能力是不同的? 1 感受:城裡的鳥叫音調更高 市民章小姐是位愛鳥者,春天裡,除了外出觀鳥,她最喜歡聽樹上的鳥兒鳴啾。 她說,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太敏感了,總感覺自家窗外聽到的鳥兒的鳴叫和小時候在老家聽到的不一樣,鳥兒唱歌,調子起得更高,聲音的穿透力更強。而在農村,感覺鳥兒的鳴叫聲更平緩和深沉。
  • 神奇鳥兒說早安!廈園裡這些可愛到膨脹的小精靈,你都認識了嗎?
    尋鳥啟事!請問你見過它們嗎?它們沒有走丟,只是發出來讓你們看看它們有多可愛!多膨脹!你一定見過這些圓鼓鼓胖嘟嘟(絲毫不怕人,非常佛系)的自然精靈。愛聽課的「學霸」鳥鵲鴝鵲鴝(鵲球),常常喜歡出沒在你上課的教室,它是廈大鳥界黑白系畫風的歌唱家,不僅鳴叫好聽,還會模仿別的鳥叫,叫聲宛轉多變,極富韻味,餘音嫋嫋。冬天的時候鵲鴝會把羽毛蓬鬆,像一個小毛球,而且它還喜歡進入教室「聽課」,人送外號「學霸鳥」。
  • 愛心廈門|他在樓頂安裝餵鳥器 請鳥兒來「做客」
    鳥食溼了及時換,不裝玻璃避免鳥兒誤撞林慶鑫說,他家門口有兩棵龍眼樹,自家樓頂也栽種了一些花草,加上社區裡大樹多,居民也都喜歡在樓頂種花草,社區裡還有水塘,這些良好的條件吸引了鳥兒前來。每天早晨六七點,鳥兒必定光顧林慶鑫的家,在樓頂、窗臺等處唱起悅耳的歌聲。林慶鑫說,他從小就是聽著鳥兒的歌聲長大的。
  • 自製餵鳥器~一起動手做,讓冬天的鳥兒不再挨餓~
    最後將自製的餵鳥器放在鳥兒常出沒的地方就大功告成了,一定要記得定期放食物哦自己做一個充滿創意的餵鳥器,讓這些小生靈們快樂地飛到您的花園和陽臺上吧!做一個鳥兒餵食器其實很簡單,看下國外的達人們是怎麼做的吧~春暖花開,邀請鳥兒們來家做客!
  • 長尾闊嘴鳥就迷住你了,那是你還沒看到他更厲害的親戚們
    綠闊嘴鳥闊嘴鳥們生活在非洲、亞洲熱帶和亞熱帶的森林中,身長約14至28釐米,身材比較圓潤,長有很有力的、比較寬的喙,很短的腿和尾羽。大多數闊嘴鳥的尾呈圓形,僅長尾闊嘴鳥(Psarisomus dalhousiae)是個例外,因此得名。